查文庫>論文> 淺試論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論文

淺試論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論文

淺試論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論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關於加強小學生對學科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已逐步在各小學得到實施。新課程改革針對小學教育,更多的提出了建立快樂課堂的目標導向。透過營造出寬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實現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最終,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並且,建立在快樂課堂基礎上的數學教學,則是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上進行重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 實際應用能力 培養 學生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關於加強小學生對學科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已逐步在各小學得到實施。從反饋的資訊不難知曉,在進行教學模式“破與立”的過程中,包含著諸多需要長期克服的因素。如,受到校際間區域競爭的作用,應試教育的痕跡仍然存在。為此,本文在討論“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一主題時,就須明確一點:在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時,不能脫離現階段客觀教學環境來展開。惟有這樣,具體的實施途徑還有可行性。

  新課程改革針對小學教育,更多的提出了建立快樂課堂的目標導向。透過營造出寬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實現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最終,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並且,建立在快樂課堂基礎上的數學教學,則是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前提。因此,建立上述課堂氛圍,便形成了本文的邏輯起點。

  一、應用能力培養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在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在培養學生數學實際應用能力時,首先則須營造出寬鬆、愉悅的課堂氛圍。這種教學氛圍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主動性的發揮。主體性教育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置於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引致出他們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教師則主要透過引導、啟發等環節來完成教學。由此可見,上述課堂氛圍的營造,本身就是主體性教育所要求的。

  另外,在數學教學模式與手段上,還需分別引入“師生互動”與“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並不簡單的體現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關係;而是建立在課堂平等地位的基礎上,透過數學問題的相互商討所形成的互動過程。由師生互動關係的建構,將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習得中,有效激發出他們積極思考的'意願。探究式教學方法,是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探究式教學從字面上來理解,便與“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相適應。它主要在於,培養小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的科學精神與探究意識。小學生惟有具備了科學精神與探究意識,才能將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主動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綜上所述,考察應用能力培養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在要求後,可知:在教學過程中,應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上進行重構。具體而言,引入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以及探究式教學手段;並伴以快樂課堂氛圍的營造。最終,實現對學生數學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上述內在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構建

  根據上文所給出的觀點,這裡將具體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構建。

  (一)快樂課堂氛圍的構建

  1.非功利化的教育環境。賞識教育強調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種非功利化的教育環境。這種環境的營造關鍵在於這3個方面:

  (1)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2)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與鼓勵;

  (3)激勵學生努力克服自身的弱點,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潛力,並將最佳化小學數學學習的效果。

  2.尊重、激勵、寬容的教育理念。尊重體現為:承認學生的能力將在不同方面展現。因此,以一種包涵的教育心態來對待不同特點的學生。激勵將形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力機制,有助於他們發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的學習態度上來。寬容是賞識教育的重要特徵,區別於功利性教育的方面就在於:允許學生在學習中犯錯,不用尖刻的言語與行動懲罰他們。

  (二)師生互動模式的構建

  上文已經提出,師生互動模式不是單純的一問一答,而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所建立的商討機制。因此,該模式並不一定要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靈活應用。具體而言,當涉及到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便可以應用該模式,著樣一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教師則適時的將問題的討論引向具體的教學內容中來。

  (三)探究式教學手段的構建

  探究式教學手段的應用,主要體現為透過問題導向來完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著關鍵問題建構出教師與學生平等的互動關係。教師針對問題的討論程序,適時的將問題進行延展。從而,激發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在完成一系列問題的互動討論後,對於學生掌握該知識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並且,探究式教學還形成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這種精神將有效使他們主動應用數學知識,來考察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數學問題。這本身就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

  三、教學途徑的實際應用

  以“重量單位”的教學內容為例:在導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重嗎?這個問題直接與學生自己有關,因此,課堂氛圍就活躍起來了。然後,教師隨機抽一位學生回答自己的體重,學生可能會回答:XX公斤或斤。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本堂課所要講授的內容:重量單位——千克。教師在糾正了學生剛才所回答的XX公斤或斤後,就應及時引入千克與公斤、斤的換算公式。及時的目的便是:學生在產生迷惑與好奇的心態時,往往是注意力最集中的。由此,給出三者之間的換算公式,便有助於學生掌握。最終,教師再讓全班的學生使用“千克”為單位,報出自己的體重。如果班裡的小胖報出自己的體重是XX千克,一定會激發課堂愉悅的氛圍。

  最後,當知識學習完後,便可以將問題引向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如,利用家裡的彈簧稱,稱出家中某一類蔬菜的總重量。再根據該類蔬菜的總價格,求出每千克的價格。這樣一來,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身邊事物的關切度。有助於,自身科學精神與探究意識的養成。

  參考文獻:

  [1]許佳.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2).

  [2]王淑霞.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趨向淺析[J].黑龍江科技資訊,2010(12).

  [3]夏方平.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