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熱門】教學計劃4篇

教學計劃

【熱門】教學計劃4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翻開新的一頁,做好教學計劃,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吧。以使教學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計劃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能量守恆定律。

  2.能舉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恆的例項。

  3.有用能量守恆的觀點分析物理現象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能量的轉化,知道能量守恆定律。

  2.用能量守恆的觀點分析物理現象。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複習設疑,匯入新課

  出示以下兩個問題,學生思考回答:

  (1)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知道的能的形式有哪幾種?(機械能、內能、電能、化學能、光能、生物能,等等)

  (2)在“機 械功和機械能”的學習中,我們分析了機械能的轉化問題,請你對此談談自己的認識,並舉例加以說明。

  設疑引學:既然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那麼,自然界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是 否也可以互相轉化呢?在轉化過程中能量又遵循何種規律呢?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一起 來研究的問題。

  推進新課

  一、能的轉化

  1.指導學生完成下面四個小實驗,觀察實驗發生的現象,討論其能量轉化情況:

  (1)來回迅速摩擦雙手。

  (2)黑塑膠袋內盛水,插入溫度計後繫好,放在陽光下。

  (3)將連在小電扇上的太陽電池對著陽光。

  (4)用鋼筆桿在頭髮或毛衣上摩擦後再靠近細小的紙片。

  討論得出:(1)機械能轉化為內能。(2)光能轉化為內能。(3)光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機械能。(4)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及內能。

  教師分析:摩擦生熱,摩擦是機械運動現象,生熱是熱現象,摩擦能夠生熱,說明機械運動現象和熱現象有聯絡。

  學生分 析其他實驗後得出:光現象、熱現象、電現象與機械運動現象之間都有聯絡。

  2.除了電能與化學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外,還能舉出其他形式的 能相互轉化的例子嗎?請分別 對機械能和內能、機械能和電能、電能和內能、電能和光能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教師巡迴指導, 具體事例參照如下:

  機械能→內能:腳踏車、汽車在剎車時摩擦生熱;汽油機、柴油機在壓縮衝程中,汽缸內氣體因被壓縮而發熱等。

  內能→機械能:內燃機在做功衝程中,高溫高壓燃氣推動活塞做功;爆竹爆炸 時,火藥燃燒產生的內能使爆竹炸飛和升空。

  機械能→電能:水電站的水力發電,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電能→機械能:電動機通電後轉動,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電能→內能:電爐、電熨斗、電熱水壺等通電後,電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光能:白熾燈通電後發光,發光二極體通電後發光等。

  光能→電能:太陽能電池等。)

  二、能量守恆定律

  演示實驗:將乒乓球從一定高度落下

  觀察分析:為什麼乒乓球彈起的高度越來越低?損失的能量到哪兒去了?

  討論得出:機械能 越來越小,透過摩擦把機械能轉化成了內能。

  從而引出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簡 單介紹: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與發現細胞、進化論一起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課堂小結

  1.在 一定 條件下 ,各種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轉化。

  2.能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板書設計

  三、能量的轉化和守恆

  能量的轉化和守恆能的轉化能量守恆定律內容應用

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中職一年學生剛剛接觸的專業教學,對專業知識稍有了解,但是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缺乏認真的思考,職業意識、職業理想和正確的擇業觀有待形成。對職業道德的社會意義和對個人職業生涯的重要意義缺乏認識,對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的行業職業道德規範所知甚少。總之,他們對怎樣從基礎教育過渡到職業教育都缺乏足夠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系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為唐凱麟、蔣乃平。

  全書共分六章,分為職業道德、法律教育兩部分。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遵守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職業道德既是對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要求,也是各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掌握職業道德規範,並在專業學習和實踐中養成,是學生未來立業創業成功的基石。

  職業指導是使學生了解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轉換職業的科學。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增強學生的市場就業意識、依法就業意識、競爭就業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為未來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學科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知道這門課學什麼、為什麼學、怎樣學三個方面的問題,要讓學生感到這門課有用,引導學生愛學、會學。幫助學生了解職業教育,使學生理解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更好地體現本課程與培養目標的內在聯絡,要改變學生心目中的政治課的原有形象,提高德育的親和力。

  《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學科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從職業的角度瞭解社會,瞭解自己,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創業精神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創業觀,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形成提高適應社會和職業需要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自覺性。

  四、教學要求

  1、以馬思主義為指導,緊密聯絡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的實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結合各行業職業特點和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對學生進行敬業意識、服務意識、和法紀觀念等教育,使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2、以職業道德規範教育為中心,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規範和將來所從事職業的具體規範。在注意運用本行業先進人物的事蹟教育學生,使學生學有榜樣。

  3、堅持理論教育與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相結合。使學生不僅掌握職業道德理論知識,更要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4、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選擇最為優秀的職業道德的節目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現代化教學的魅力。

教學計劃 篇3

  本單元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發展學生潛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體育愛好、創新精神及合作意識為目標,根據《課程標準》水平三“初步掌握球類運動中的多種動作技能”的要求,將羽毛球這一專案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羽毛球運動的各種基礎技術及鍛鍊方法,為終生體育打下基礎。

  一、教材分析

  羽毛球是廣大中小學生喜愛的球類專案,與大球相比,具有小、輕、靈的特性。羽毛球採用的是隔網活動,這種分隔了練習雙方的活動範圍,避免雙方不必要的身體接觸與衝撞,消除了小學生初學羽毛球時的心理障礙。同時根據水平三階段所選用的是託球、顛球、擊高球練習等組合性練習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很強的新穎性和娛樂性,因而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羽毛球的運動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生狀況分析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好表現而且思維活躍,動作反應迅速和靈活性較好,直觀理解潛力較強,但四肢力量相對較弱一些,自控潛力不足,注意力及興趣難以長時間集中在一點上。因而,本單元的教學資料、教學進度、教學方法等,都是針對本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根據羽毛球學習的規律進行編排和設計。

  三、技術分析

  1、握拍:小學生初學羽毛球,主要掌握正確的握拍方法,熟悉球拍的效能。在羽毛球各項基本技術中,握拍是最簡單但又最易被初學者疏忽的一項技術。看起來,握拍很容易,誰都能抓起球拍揮舞幾下,但要想提高球技,打起球來得心應手,就非得從握拍這最簡單、最基本的一環學起,掌握適合自己的握拍方法。正確的握拍方法是先用左手拿住球拍杆,使拍面與地面垂直,然後張開右手,使手掌下部(小魚際)靠在球拍打握柄底託,虎口對著球拍柄窄的一面,小指、無名指、中指自然地併攏,食指與中指稍稍分開,自然地彎曲並貼在球拍柄上。在擊球之前,握拍必須要放鬆、自然,在擊球的一剎那才緊握球拍。

  2、顛球: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羽毛球在飛行後下落過程中,要準確決定球的落點,及把握擊球的時機和擊球的力度。

  3、低手擊球:(1)準備姿勢時身體左肩側對球網,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重心在右腳上,右手持拍向右後側舉起,肘部放鬆微屈,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夾住球,舉在胸腹間。發球時,身體重心由右腳移至左腳。(2)準備姿勢時側身對網,右腳跨步稱弓箭步,左腳在後自然拉開,上體略有前傾,右手持拍前伸約與肩平,肘關節微曲。注意握拍要放鬆。擊球時,拍面稍朝前下方傾斜,前臂帶動手腕和手指用前送動作球託底部。

  4、高手擊球:高球的特點是球的弧線較高、滯空時間較長。擊球前的準備動作要領首先決定來球的方向和落點,側身後退使球在自己右肩稍前上方的位置,左肩對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重心在右腳上左臂屈肘,左手自然高舉,右手持拍,大小臂自然彎曲,將球拍舉在右肩上方,兩眼注視來球。擊球時,由準備動作開始,大臂後引,隨之關節上提明顯高於肩部,將球拍後引至頭後,自然伸腕(拳心朝上),然後在後腳蹬地、轉體和腰腹的.協呼叫力下,以肩為軸,大臂帶動小臂快速向前上方甩動手腕,在手臂伸直的最高點選球。擊球后,持拍手臂順慣性往前下方揮動並收拍至體前。與此同時,左腳後撤,右腳向前邁出,身體重心由後腳移到前腳。擊高球時易犯的錯誤是擊球點選取不當,偏前或偏後,影響擊球用力;擊球時,不是以肩為軸揮臂,而是以肘為軸,影響大臂發力,造成用力不當;擊球時不是用揮臂甩腕動作靠“爆發力”把球擊出,而是將球“推”出;擊球后球拍不是順慣性朝前下方揮動並收拍至體前,而是將球拍朝下;朝右後方揮動,影響了手臂的用力;擊球時全身用力不協調等。由於教學物件是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所以本單元對擊高球技術的學習要求要降低。

  四、教學資料的安排分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單元(3個課時的教學)將技術水平要求降得比較低。但是“低水平的技術”也是技術,降低了難度的“對低水平的要求”也是要求,有要求就就應按要求做到,否則,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將無以立足,所以,就應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及運動技能發展規律,確定一個最低技術難度和要求的“底線”。本單元的“顛球、低手擊球、高手擊球的正確手型”就是一個底線要求,沒有了它,就不可能完成羽毛球的啟蒙教學,更談不上今後該專案的繼續學習和提高了。

  因思考到羽毛球是屬於選取性學習專案,學生接觸羽毛球的機率可能不同,但為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因此本單元是以學生羽毛球技術基礎為零作為起點展開教學的。

  1、從最基礎的握拍、顛球開始,掌握球拍控制球的潛力,以及一些遊戲和競賽方法。並用“誘導式教學法”引領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合作探究和相互促進提高的過程中學習。

  2、低手擊球和高手擊球的“正確手型”是本單元的唯一一個要求每個人都務必掌握的學習資料。

  3、每節課結束前都佈置一個思考型的“課外作業”。並根據學生完成的狀況,從第二節課開始,將他們“課外作業”中自編的“羽毛球模仿操”、“排球遊戲”,選取編入每節課的熱身活動和遊戲教學資料中,以到達更好的激發其學習興趣的目的。

  4、在身心放鬆活動中,分別安排了幾個不同資料的“意念放鬆”,為本人在平時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方法,這種放鬆狀態下的意境想象,能使身體和心理進入一中鬆弛安詳的狀態,從而調節生理機能和心理進入更佳放鬆狀態。

教學計劃 篇4

  教學計劃包含的內容: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二、指導思想

  三、教材分析

  四、學習目標

  五、教學措施

  六、教學進度

  教師備課基本要求

  總結性語言,達到的預期教學效果及成績。

  1。備課是教學的基本環節,任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材特點,針對授課物件的具體情況,認真組織教學內容。

  2。認真鑽研教材,廣泛參閱文獻資料,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每個章節的基本要求,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

  3。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注意結合社會實際,反映本學科發展的科學技術新成就,並能體現自己的相關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

  4。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設計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和板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5。教學安排及學時分配應與教學日曆同步,合理、得當。

  6。每次教案應包括學習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適量的作業佈置等專案,並附向學生推介的必要參考書目。

  7。無論是手寫教案還是電子教案均按規定格式編寫。

  8。教學檔案齊全,整體應包括“備課本要求、教學大綱、教學日曆、授課表、學生平時考核表、教案”,且按此順序進行裝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