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桂花雨教學反思(15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

桂花雨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花雨教學反思1

  伴隨著新學期的開始,我們的每週教研活動又如期而至了,今天是單週的週三,第三節課時,年級組的語文老師都來到了我們班,我和孩子們要一起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桂花雨》。這篇課文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通篇內容簡潔,情感真摯,作者既回憶了自己童年時的快樂時光,又抒發了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隨著鈴聲的想起,我們的課堂開啟了!

  預想的情境匯入被一個小小的意外打亂了,自己稍事處理後便直奔了主題——書寫課題,分享課前孩子們蒐集的桂花資料。從上學期開始已逐漸在培養孩子們的預習習慣,會留一些預習的小任務,漸漸地孩子們越來越主動,蒐集的資料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今天大家有的蒐集古詩詞,有的蒐集桂花用途、桂花的藥用價值,還有的說到桂花的分類,我也是第一次清楚桂花的這麼多知識,看來孩子們對桂花挺感興趣!為了補充孩子們的資訊,也為了讓桂花更直觀,我給孩子們出示了幾張桂花盛開時的圖片。嫩黃嫩黃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簇擁著,對於不常見的桂花,孩子們的小眼睛緊緊盯著。當介紹桂花糕時,有個孩子還幫我糾正錯詞,很有一副小行家的樣子。僅僅是課題匯入的一開始,孩子們的認真勁兒就出乎了我的意料。

  接下來,我們開始走進文字——自由讀課文。本學期為了讓孩子們朗讀的熱情更高漲,略讀課文都採用了同桌互讀形式,希望孩子們既能認真聽,也能大聲讀。在孩子們中間走動時發現,有的同桌關係很親密,讀得有聲有色,而有的同桌各讀各的,還不適應。其實這也是磨合新同桌關係的一個小計策,希望透過不斷地合作,孩子們之間慢慢形成默契,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習風氣。

  讀完課文後,給大家了一個思考問題:課文圍繞“桂花”都寫了哪些內容?開始彙報了,孩子們的課堂生成——五花八門的答案開始湧現了!第一波:大寶同學,有模有樣地按照段落順序開始介紹主要內容,我隨即就勢,按順序寫了板書。雖然每段內容都已說出,但還不是那麼準確具體。所以每段又和大家一一校正,終於理清了脈絡。

  知道主要內容後,我丟擲了第二個問題:作者介紹了這麼多關於桂花的內容,哪一個你印象最深刻?在設計教案時,我希望孩子們能透過問題找到課文中最應重點理解的部分,也為課後點撥寫作手法做準備。馬上第二波反饋來襲:小侯同學第一個回答問題,指出“搖花樂”給他印象最深。雖然我的預設中有,但位置是靠後的,因為這部分內容在課文後半部分,但是孩子既然說出答案,我還是要順勢而就。提前在教室中來了一次“搖花樂”,下了一場“桂花雨”!雖然沒有了更多的鋪墊,但是設計的模仿動作環節,孩子們還是很喜歡的。我們使勁兒地搖著桂花樹,閉上眼睛想象著紛紛落下的桂花雨,再讀句子時,孩子們明顯興奮了很多,在互動合作中,大家體會到了“搖花”帶來的快樂。

  好了,緊接著我們還要找“桂花給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特點”。這次大家異口同聲說到了桂花的“香”,我們終於有了默契!抓住機會,趕緊找描寫的句子,指名彙報。這時孩子的火眼金晶又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在預設時,我只找了三個句子,滿以為找得很全面了,但是孩子們很細心,找到了五處,而且每處都不只一個人找到。一一彙報後,我們有重點地品讀了三個句子,桂花的濃郁香氣給孩子們的印象又加深了。

  進行到這裡,課堂就接近了尾聲,還有一個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我們要好好體會,那就是文中的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香。”為了引導大家深入地思考,我問大家:“母親的意思是哪裡的桂花香?”“家鄉院子裡的!”“‘這裡的桂花香’指哪裡?”“杭州的!”“那你覺得哪裡的桂花香?”出乎意料地答案又一次出現了——“家鄉的!”孩子們又是異口同聲地回答,但答案不是我想要的。因為課文裡明明寫著“家鄉的桂花”不是香飄十里,只能前後十幾家聞到香氣,而“杭州的桂花”是滿山的桂花樹,正是“香飄十里”。大家的反應是沒有經過認真思考隨意附和,還是已經理解了文中母親對於“家鄉桂花”的那份獨特感情,我真的不能確定。怎麼辦呢?試探一下吧!

  我順勢說道:“那好,大家覺得家鄉院子裡的桂花香,老師要反駁你了!”我隨即讀了文中的兩個句子,證明事實上肯定是杭州的桂花香。然後問題來了——“你怎麼解釋呢?”“老師,這就像不論飯店的菜有多香,我們還是喜歡自己家裡做的飯,是一樣的!”大寶的回答正好說出了我要強調的重點。“那這又是問什麼?”我再追問,“因為都是自己的家好,我們喜歡它!”“恩,是啊,因為我們對於家,對於家鄉是有感情的,不論到哪裡都會思念它,會覺得它是最好的!”沒想到在課前我認為是一個不好理解,不好表達的問題,在課堂上大家都已領會,而且還能舉例說明,看來預設的難點不攻自破。

  接下來是最後一波讓我驚歎的生成,在拓展練習中,我設計了小練筆環節。這是為課堂增加寫字環節,也是為語文園地的想象作文做鋪墊。可能是中間學生的生成比較多,在時間把控上沒有安排好。離下課時間比較緊,我把練筆改變成了小提問,自由說出想象的內容。情境是:“當20年後的中秋佳節,作者再次回到家鄉,他的桂花樹還在,嫩黃的花瓣已再次開滿枝頭......作者會說些什麼,會做些什麼?”也許是之前的“搖桂花”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了桂花給作者帶來的快樂,也許是他們也喜歡上了桂花的濃郁香氣。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孩子也一下活躍起來,當下課鈴響時,大家還意猶未盡地想說說自己的想法,索性讓大家沒說出的話寫下來吧,小練筆緊接著跟上。每想到平時一下課就跑出去的孩子因為有話想說也都坐在了座位上,大家寫得很是積極、認真。

  當孩子們捧著自己寫的內容爭先恐後地讓我看時,我真的深刻意識到課堂的魅力所在到底在哪兒。它不是我們備課時按部就班能設計出來的,也不是孩子們不假思索隨聲附和能擁護出來的,課堂應該是隨時生成,隨時分享的地方,老師和孩子們應該在快樂地學習中不斷碰撞出火花,不斷交流自己的感受,這才是有價值地合作和探究。今天孩子們的課堂反饋讓我深有感觸,也收穫頗多。課堂的生成不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教師引導的資源,更是教學反思的重點。我越來越喜歡和孩子們一起上課,一起學習!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活躍,更有魅力,我會加倍努力,期待著每天和孩子們的相遇!

桂花雨教學反思2

  初讀《桂花雨》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隨後,又讀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幾篇散文,感覺如飲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來的幽幽情思所感動。所以我決定把這篇課文作為我的教研課,讓一場桂花雨飄落孩子們的心田。

  上完這堂課,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覺得今日的課成功之處主要有這幾點:

  1、創設情境,善用“空白”,引發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上的一切。”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需經過感悟自得的語言實踐來實現的。而教師必須給他們供給一個思維支點進行啟發、導向,才能挖掘創造想象的潛力。例:教學桂花紛紛落下情景時,我先出示課件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想象桂花落到你的頭上、頸上、身上、地上的感受,再說出表現作者當時喜悅心境的詞語,最終用詞語喊出自我的內心感受,這樣一步步深化進行語言實踐,使學生讀出、說出了自我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能融入文字,有身臨其境之感。還善用文中其他的“空白”,啟發學生想象,放飛想象的翅膀,聽絃外之音,會意外之意,這樣可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拓展、豐富、充實課文資料,獲得許多動態生成資源,對文字的理解有了昇華。

  2、整合教學資源,觸發學生情感。教學過程中,學生從“搖花樂”到“思鄉情”情感需一個轉折過渡,才能漸漸沉浸文字,體會真情。為此,我收集了有關琦君簡介、還配了音樂創設情境,還補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煙愁》中的話,讓學生從供給的資源中獲得資訊,經過自讀自悟,有層次地階梯狀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親那份思鄉情。

  語文課該用演繹法還是歸納法,上了這堂課我真的是很有感觸。成功的語文課堂就因充分研究學生的學情,行雲流水,水到渠成。僅有貼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桂花雨教學反思3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上課時,我們要把教學重點放在:

  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體教學中,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桂花雨教學反思4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讀,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

  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對於這些化纖來的孩子來說,上了一堂生動的體驗課。

桂花雨教學反思5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配樂朗讀課文,給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濃郁的氛圍,為學好本課確定感情基調。

  在《風中的旋律》這首優美的曲子的伴奏下,我泛讀課文,把學生引入一個對故鄉的思念、對母親的懷念的氛圍之中。

  二、談話交流,引入新課。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了迫切的期待就一定會做得很好。鑑於此,我在配樂朗讀結束之後和學生談話,提出對學生的要求與期待——感受桂花的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如何完成這一期待?我給學生指出了閱讀的方法——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邊讀邊品味。

  三、聯絡生活實際,邊讀課文邊享受作者的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的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字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字,覺得文字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字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地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字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字、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之後,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整改措施:

  1.對於新課標的學習還是不夠,沒有真正領會新課標的核心內容。雖然本節課看似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有些時候學生就像一個牽線木偶一樣,知識形式上看似學生是主體,實際上還是在老師的幕後操縱下進行被動的學習。這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被動的“要我學”轉換成主動的“我要學”。

  2.在教學內容的取捨和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思路還不是很清晰。如果我再教學這一課的話,我會這樣來設計: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什麼是桂花雨?”然後抓住文中的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魅力,感悟搖花的樂趣。接下來抓住一個“浸”字感受桂花雨的迷人香氣。最後透過對比母親的話體會母親的思鄉之情。

桂花雨教學反思6

  桂花雨這是一篇充滿強烈懷舊之情的優美散文。這篇文章與“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最喜歡桂花&“這句話從童年的角度開始敘述,並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下了“我童年的花搖曲”“。學生閱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驗作者對桂花的懷舊。

  在閱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在第一段自然段中找到“ldquo;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最喜歡桂花&“學生們帶著問題讀作者最喜歡的桂花的原因是桂花的香味很迷人,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帶著情感閱讀。學生們在閱讀中真正聞到了桂花的香味。在介紹桂花的“香”特徵,孩子們發現“桂花盛開的時候,前後至少有十幾個鄰居,他們都沒有沉浸在桂花的芳香中”。我透過閱讀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和文字。透過閱讀理解,學生可以透過“前後十幾個鄰居”和“飄香十里”的關鍵詞和句子,遠距離感受桂花的芳香。透過“沒有人不沉浸在桂花香中”和“所有人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的換句訓練,學生可以透過獨立比較體驗詞語的含義,學生理解相同的含義和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們的深層感受可以不同。他們指導和幫助學生“瞭解、品味、理解和吸收”語言

  在“搖花”的經歷中,“糾纏”一詞描述了作者的渴望,“努力”和“吶喊”一詞描述了搖桂花的喜悅,反映了他對桂花的熱愛。我嘗試用回憶生活和接觸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情感。當我說“糾纏”這個詞時,我讓我的孩子回憶起與父母生活中“糾纏”類似的場景。然後用同樣的表格來閱讀主角,老師和學生來閱讀主角。最後,我可以搖動桂花,這將使“我”快樂的我怎樣才能快樂?學生在情境中大聲朗讀,朗讀單詞“用力,讓孩子們站起來,用他們的動作搖晃。學生們真的感受到了搖動桂花的樂趣,從儘可能多地搖動到動情地閱讀。當桂花飄落在我們身上時,我大聲喊道“啊,就像下雨一樣!多甜蜜的雨啊;透過個人閱讀、小組閱讀、小組閱讀,體驗桂花雨落的美景。

  在課文中,我最終試圖透過對母親心靈的討論、母親話語的閱讀以及課外補充填空訓練,加深學生對母親話語的理解,從而更深刻地體驗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本文的教學主要是透過多種形式的情感閱讀,在閱讀中品味單詞、句子和段落,理解語言和感受,基本上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此外,我還鼓勵學生從課文中提取優美的單詞和句子,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桂花雨教學反思7

  《桂花雨》是部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整節課設計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緊緊抓住“桂花香、搖花樂、思故鄉”幾個板塊,經過朗讀、想象、感悟,因勢利導,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字,最終拓展閱讀,瞭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課堂教學目的就是經過語言文字的比較與訓練,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一、走進桂花雨

  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課文,之後揭示課題《桂花雨》,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本篇課文中寫了什麼景?又寫了什麼事?學生立刻就能明白,課文寫景寫的是桂花;寫事寫的是搖桂花。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課文既是寫景,又是寫事,並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是經過這樣的情景製造,讓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構成良好互動,也把各個教學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總之,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構成較好的學教氛圍。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寫“法”,感悟用詞的精妙。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讓學生體驗課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現的八個“香”字。可是課文中的八個“香”每個都有不一樣的表達方法。讓學生自我找出這些帶“香”字的`句子後,指導學生朗讀每個句子,引導學生經過做批註的方式讓學生自我討論、交流這幾句帶有“香”字的句子獨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句話是運用了誇張的寫法,另外還有比喻、比較等寫作手法。儘管學生在表達自我的想法時會出現一些錯誤,可是,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大膽展示自我,孩子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這些句子的獨特之處。接下來是要讓學生劃出寫“香”很妙的詞,並品讀作者用詞的巧妙,異常是對“浸”字的品讀引導到位,使得學生理解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到深處。這不僅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飄入學生心裡,並且在“潤物無聲”中學生體會到了獨特的寫作手法和用詞的精妙。教學環節中採用自主、探究法,教師適當地點撥,經過自讀自悟的形式品讀句子,品味詞語,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

  三、體會搖花樂

  經過動作、語言描述,體會搖花樂,獲得語言“味”。體會“搖花樂”環節的教學,是引領學生閱讀文字,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及動作反覆品讀,並且經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充分體現搖花的“樂”。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時,用動畫的形式再現“桂花飄落”的情景,異常是讓學生扮演兒時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這些詞語,充分體驗桂花雨落下時的心境。“搖花樂”情景的再現,使學生在朗讀賞析後加深了對“桂花雨”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閱讀。隨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假設就在這棵桂花樹下,會用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語言來表達自我的歡樂呢?學生結合對文字的理解,展開想象,練習說話。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簡便、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資料。

  四、感悟故鄉情

  再現送花情景,感悟濃濃的故鄉“情”。上這節課的主旨是經過感悟課文的景及物進而來體會思鄉情。經過對前面“桂花香”及“搖花樂”兩個環節的感悟,學生已對桂花充滿了深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教師要抓住文中母親的話“那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讓學生進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學生會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蘊含的濃濃的情。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採用讀、思、想、練、演的方法學習,讓學生扮演文中幼時的我和鄰居阿婆,再現當年的“我”為鄰居送桂花的情景。讓學生同桌合作練習表演,然後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蘊含的鄉親們那濃濃的鄰里情誼,深化了學生對文中重點資料的理解,體會作者懷念家鄉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搖花人

  教學的最終環節是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並且摘取作者其他兩部作品中的《家鄉味》、《水是故鄉甜》中的句子進行深情的朗讀,在這樣的朗讀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這節課,重視引導學生經過“自讀、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資料,以情感人,強化內心體驗。雖然文中所體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但童心是一樣的,讓學生根據自我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閱讀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桂花雨教學反思8

  《桂花雨》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是本文的重點段。教學時,當學生讀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到“我”搖桂花時的歡樂,我笑著對著孩子們說:“孩子們,搖桂花多帶勁呀!咱們也來搖一搖好嗎?來,伸出我們的小手,盡情地搖吧。媽媽是不會怪你們的!”孩子們一聽都勁頭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搖”了起來。“嘩啦拉,嘩啦拉……”我搖了搖頭,故作嘆息道:“唉!太可惜了。這麼點力氣哪能搖下這桂花呀?快!再用勁!加油!”這下,孩子們真的放開膽子了,看,個個搖得搖頭晃腦,小臉蛋紅撲撲的,搖啊搖,孩子們咧嘴笑了。我看時機成熟,問道:“孩子們,快抬頭看哪!你都看到什麼啦?”

  龐雪媛說:“我看到桂花飄落下來,好美!”

  邢書慧說:“啊,桂花紛紛從樹上飄落下來,就像一隻只黃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鄭晨曦說:“老師,老師,我覺得我身上落滿了桂花,成了一個桂花仙子,還渾身散發著香氣呢!”說著,小C竟離開座位不由自主地在我面前旋轉起來,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起來。

  “老師,我覺得桂花還像個調皮的孩子,看,它還悄悄鑽進了我的頸脖子,溼溼的,癢癢的!”李家琪迫不及待地叫起來。

  聽著孩子們美妙動聽的描述,我已深深感受到他們已都沉浸於“搖花樂”中了,此時,他們都已經成了作家筆下的“我”了。而我也被他們的這種真誠與天真感動了感染了。

桂花雨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課文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在“搖花樂”這一情景中,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以及作者淳樸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作者為什麼喜歡桂花”這個問題貫穿課堂,從三個原因引出桂花香、搖花樂、思鄉情三個板塊,把“搖花樂”作為重點讓學生感悟作者童年時候的歡樂。

  一、感受“桂花香”

  課文一、二自然段主要寫了桂花的香味。對於學生來說,桂花並不陌生,所以我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講講他們自己對桂花的認識,學生能說出桂花的香味很濃,桂花小小的,很不起眼……這時,再讓學生讀這兩個自然段,學生能很自然地聯絡到自己,理解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為桂花香。教學過程中,也能看到學生把相關的語句都找出來了。在這一部分,我重點讓學生理解了“浸”這個字,讓學生聯絡游泳時候自己浸在水裡的感覺以及海綿浸泡在水裡的狀態,體會人們浸在桂花香味中的感覺。

  二、感受“搖花樂”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沒有按照課文中的順序來講,而是先讓學生找出直接寫作者搖花的快樂的句子,讓學生找出句子中的關鍵詞,特別是一些動詞,讓學生做一做這些動作,和作者一起感受這份快樂。搖了之後,花自然會落下來,此時再讓學生聯想花落下來的情景。同時,螢幕上出示一張桂花落下來的圖片,幫助學生聯想,學生能聯想到像下雨、像蝴蝶、像落葉……再讓學生把這份快樂喊出來。在充分感受搖花快樂的前提下,再回到第三自然段的開頭讓學生體會作者期盼搖花的心情,就更容易理解了。在這裡,我和學生一問一答,學生也彷彿走進了課文,和作者一起期待,一起急切地盼望搖桂花的那天。搖桂花的快樂,不僅僅是作者的,作者的父母也是快樂的,我讓學生找一找,讀一讀,繼續沉浸在搖桂花的快樂中。

  三、感悟思鄉情

  這是這篇課文的難點。直接讓學生自己體會,有一定的難度。我從母親的話入手,“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詢問學生是不是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鄉的桂花香,學生都知道肯定不是,但是還不能直接聯絡到思鄉情。於是我補充了關於作者的一些資料,又設定了幾個情境讓學生透過說話訓練來一步步體會這種鄉情。最後,還給學生補充了作者其他寫鄉愁的散文片段,讓學生讀一讀,進一步感受這種思鄉情。

  學生在課堂中,感情得到了薰陶,所以朗讀方面情感也很豐富很充沛。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忽略了寫作手法的指導,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仔細地琢磨教材。

桂花雨教學反思10

  《桂花雨》是一篇充滿著濃濃鄉情的優美散文,文章緊扣“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這句,以童年時代的眼光展開敘述,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學生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在讀通讀順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的原因,學生帶著問題讀懂了作者最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為桂花香味迷人,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體驗有感情朗讀,學生從朗讀中如真地聞到桂花香。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這一句話。我引導學生經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學生經過品讀感悟,能經過“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香飄十里”重點詞句體會桂花香得遠;經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裡”的換句式訓練,讓學生經過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學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一樣的表達,感情深厚可不一樣,指導並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境,“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歡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我試圖用回憶生活、聯絡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之後用同桌分主角讀和師生分主角讀的方式來引導。最終能夠搖桂花了,這可把“我”樂壞了,我怎樣樂壞了,學生入情境朗讀,讀好詞語“使勁”,讓孩子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學生從使盡地搖到動情地讀,真的感受到搖桂花的樂趣。當桂花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經過個人讀、小組讀、團體讀等方式體會如雨般的桂花飄落的美麗情景。

  課文最終我試圖經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以及課外補充填空訓練來加深學生對母親話語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這篇文章的教學主要經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朗讀,品詞、品句、品段,讀中悟語、讀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我還鼓勵學生摘抄課文精美的詞句,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桂花雨教學反思11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能夠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裡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著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我給了充足的時光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之後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

  (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樣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我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忙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情緒,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

  (2)“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著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我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著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這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明白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著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務必深入思考,怎樣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桂花雨教學反思12

  課文第三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我抓住重點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感悟,並引導感情朗讀,以讀促講,在讀中體會“搖花樂”。我先讓學生找到文中寫“搖桂花”的句子,將重點句寫在小黑板上,“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著抱桂花樹使勁搖。規劃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這段話並不難理解,我就讓學生“自由讀一讀,看看能讀懂什麼?”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能體會到作者喜歡桂花的情感以及搖桂花的快樂。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著段文字的理解,增強心理體驗,我及時播放搖桂花的錄象,相機說話:“大家抱著桂花樹搖啊,搖啊,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到我們的頭上、身上、脖頸裡、鼻尖上,有的甚至落到我們張大的嘴裡。

  此時,你們想說些什麼嗎?”這是,學生已完全進入情景,美妙的詞句也就脫口而出。

桂花雨教學反思13

  小學語文《桂花雨》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是本文的重點段。教學時,當學生讀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到“我”搖桂花時的歡樂,我笑著對著孩子們說:“孩子們,搖桂花多帶勁呀!咱們也來搖一搖好嗎?來,伸出我們的小手,盡情地搖吧。媽媽是不會怪你們的!”孩子們一聽都勁頭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搖”了起來。“嘩啦拉,嘩啦拉……”我搖了搖頭,故作嘆息道:“唉!太可惜了。這麼點力氣哪能搖下這桂花呀?快!再用勁!加油!”這下,孩子們真的放開膽子了,看,個個搖得搖頭晃腦,小臉蛋紅撲撲的,搖啊搖,孩子們咧嘴笑了。我看時機成熟,問道:“孩子們,快抬頭看哪!你都看到什麼啦?”

  小A說:“我看到桂花飄落下來,好美!”

  小B說:“啊,桂花紛紛從樹上飄落下來,就像一隻只黃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小C說:“老師,老師,我覺得我身上落滿了桂花,成了一個桂花仙子,還渾身散發著香氣呢!”說著,小C竟離開座位不由自主地在我面前旋轉起來,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起來。

  “老師,我覺得桂花還像個調皮的孩子,看,它還悄悄鑽進了我的頸脖子,溼溼的,癢癢的!”小D迫不及待地叫起來。

  聽著孩子們美妙動聽的描述,我已深深感受到他們已都沉浸於“搖花樂”中了,此時,他們都已經成了作家筆下的“我”了。而我也被他們的這種真誠與天真感動了感染了。

  在我們的新課標指引下,我們的教師可以針對課文的內容,採用多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領悟文章的內涵及主旨等。而教師如果能善於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進行語言實踐,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充滿個性的閱讀中與文字對話、與主人公的思想產生共鳴,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會運用的“活”的語言,那這對學生今後感悟語言文字,品讀新的作品將大有幫助。

桂花雨教學反思14

  《桂花雨》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前的導讀部分,思考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桂花帶給“我”哪些快樂?為什麼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說都有一定難度。課文中桂花帶給我的快樂有些地方比較明顯,有些地方比較含蓄,所以學生較為容易找出搖桂花的快樂,但是無法尋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樂 。於是,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到描寫桂花的句子,再帶著感情朗讀,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接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整個課堂上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這是本節課的優點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處。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學生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透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透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裡”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這裡可以嘗試學生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透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有人說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說得好,今後,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蜻蜓點水的現象,力求做得更好。

桂花雨教學反思15

  《桂花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7課的一篇閱讀課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關於故鄉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歡它的迷人的香氣,接著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後寫了離開家鄉後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

  讀著這篇文章,感覺到桂花的香氣瀰漫在字裡行間,作者的思鄉情也縈繞在心頭,像桂花的香氣一樣濃郁且溢滿字裡行間。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透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並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由於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認讀生字,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知道桂花給作者帶來了什麼快樂。然後,細讀課文,體會"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後,與同學進行交流。從交流中,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從"我"對有關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憶及母親的話裡表現出來的。最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讀出搖花帶給作者的快樂,以及無窮的回味。

  應該說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生活美好的回憶,我除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外,還鼓勵學生把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誦,抄寫下來,以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