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精華】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八篇

科學活動教案

【精華】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水在不同溫度下的三態變化。

  2、用語言完整地描述水的變化。

  3、萌發探究水的興趣。

  活動準備:

  準備可加熱的容器、酒精爐、玻璃杯。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看看前一天放冰箱的、 裝在小容器中的水發生了什麼變化?

  2、啟發幼兒取出自己製作的冰花,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水為什麼會凍成冰。

  3、引導幼兒欣賞自己製作的冰花,觀察冰花在常溫下的變化。

  4、引導幼兒討論:用什麼辦法可以把冰塊變成水?

  5、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實驗,如太陽曬、用火烤、開水燒、涼水泡等。

  6、啟發幼兒比一比哪種方法能讓冰融化得快一些。幫助幼兒發現溫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7、做做想想。

  (1) 當冰化成水後,向幼兒提出新的問題:冰還能變成什麼?怎樣才能讓水發生變化?

  (2) 鼓勵幼兒繼續實驗,用各種辦法將水加熱,觀察水變成蒸汽的過程。

  (3) 教師繼續向幼兒提出新問題:水蒸氣還會變成什麼?

  活動延伸:

  1、建議家長與幼兒在家裡一起製作冰花,加深水變成冰的認識。

  2、提醒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溼衣服、溼被子、江河、土地裡的水被太陽曬熱以後,都變成了了什麼?到哪裡去了?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認識紅、黃、綠的顏色,並且看顏色標記給物體進行分類。

  2、樂意參加活動,並體驗樂趣。

  活動準備:

  1、佈置場景:長滿蘋果大樹

  2、紅綠黃籃子各一個,錄音機,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觀察提問,情景匯入

  師:“蕾蕾們,你們看這裡有什麼呢?恩這裡許多是蘋果,這些蘋果長在三棵蘋果樹上。今天,李老師要請你們摘蘋果,誰想先來摘呢?””

  師:“你摘了一個什麼顏色的蘋果?”

  幼:“紅色”

  師“還有什麼水果也是紅紅的?再請個小朋友來摘,這次請你摘與這個顏色不一樣的蘋果。”“她摘了什麼顏色的?”

  幼:是綠色的。

  師:“什麼水果是綠綠的?再請一個小朋友摘一個與這兩個顏色都不一樣的蘋果。”

  師:你們想想看,什麼水果是黃黃的?

  二、出示籃子,演示找家

  師:“我們把摘好的蘋果放到籃子裡,你們說說看,這三個籃子是什麼顏色的呢?”

  幼:一個籃子紅、一個籃子綠 一個籃子是黃色的

  師:紅籃子說她是蘋果寶寶的家,綠籃子是綠蘋果寶寶的家,黃籃子是黃蘋果的家,那你們說,紅蘋果應該放在哪個籃子裡?綠蘋果呢?還有黃蘋果呢?”

  教師請個別小孩子來放,邊放邊說:“紅蘋果放到紅籃子裡,綠蘋果放到綠籃子裡。黃蘋果放在黃色的籃子裡。”

  三、動手操作,蘋果找家

  師:“現在,請孩子們來摘蘋果,聽清老師的要求,摘一個蘋果,然後放到籃子裡。(重點:每個人只能摘一個)

  活動延伸:

  師“孩子們都把果園裡的蘋果摘下來了,你們的蘋果都找到家了嗎?

  幼:找到了。

  師:我們摘了這麼多的蘋果,你們想嘗一嘗蘋果的味道嗎?我們回教室去嘗一嘗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透過傾聽、感知、表現夏夜裡各種小動物的聲音讓幼兒感受夏夜的熱鬧。

  2、能透過各種的聲音想象探索各種消暑、解渴的方法。

  3、探索各種滅蚊蠅的方法,讓幼兒感受滅蚊蠅的快樂與有趣。

  活動準備

  1、各種聲音資料(蟋蟀聲、蛙聲、蚊蠅聲、知了聲、雷聲、喝飲料聲、電風扇、拍蚊聲等)。

  2、蟋蟀、青蛙、蚊蠅、知了等圖片。

  3、各式蚊蠅拍、硬紙板、皺紋紙、軟皮線、廢舊飲料罐等。

  活動過程一、創設夏夜的草坪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教師:聽,這是什麼聲音?快找它在哪兒?

  (讓幼兒傾聽各種聲音,尋找小動物。)

  二、讓幼兒感受夏夜的草叢中熱鬧的聲音。

  1、表演、創編等活動自由模仿表現各種小動物的聲音。

  (透過此環節來激發幼兒的表現欲,發展幼兒的表演能力和創編能力。)

  2、兒交流自己喜歡什麼聲音?不喜歡什麼聲音?為什麼?

  3、兒正確處理各種小動物。

  (讓幼兒憑藉以為以往的生活經驗來,區分益蟲與害蟲加深對個各種蟲子的認識。)

  三、雷聲將幼兒引入室內場景。

  四、過傾聽各種聲音讓幼兒想象、討論、探索各種消暑解渴的方法。

  透過提供各種室內的聲音,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充分想象、表述的空間,

  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及語言能力。

  五、蚊蠅聲讓幼兒討論如何來消滅蚊蠅。

  1、兒運用多種材料來製作各種滅蚊蠅的工具。

  給幼兒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創造力,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2、進行滅蚊蠅活動,感受滅蚊蠅的有趣,在劈啪劈啪聲中感受滅蚊蠅的熱鬧。

  六、滅蚊蠅後,讓幼兒隨著悠揚的音樂安靜的入睡。

  1、使幼兒享受到熱鬧的滅蚊行動之後那份獨特的安寧,體驗無比的成就感。

  2、總結:呱呱"的蛙聲,"窸窸窣窣"的蟋蟀聲音常常能夠勾起小孩子們的好奇心理,做為老師不與家可以從夏夜的聲音著手,讓孩子們感知更多夏夜裡的聲音,從而更深刻的認識夏季!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透過實驗,感知物體間的空隙。

  2、感受科學探索活動的快樂。

  3、遷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擺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幼兒每人一份大記錄表小卡片簡報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活動

  今天,楊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來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先來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哪些東西?(在一個透明的杯子裡裝滿核桃、花生豆、小米)這三樣東西大小有什麼不同呢?引導幼兒觀察後說一說。

  二、自由猜想操作驗證

  請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東西到在盤子裡。

  1、剛才小朋友把杯子裡的東西全倒出來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們都裝進去呢?先來猜想一下先放什麼?再放什麼?最後放什麼?(幼兒自由猜想,個別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做記錄。

  2、到底哪種方法最好呢?現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來試一試,好嗎?(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一種東西放完後再放另一種東西;操作時要輕拿輕放)

  3、說一說自己是按哪種順序放的?引導幼兒觀察為什麼有的把全部放進去,有的已經放不進去了?

  4、xxx、xxx、xxx把東西都放進去了,他們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放的呢?我們都來試一試吧!

  (教師引導幼兒分步邊操作邊觀察,得出結論:幾個物體放在同一個容器中,物體越大,空隙越大,物體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體後放小的物體,就會節省空間,放的東西會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這看!(引導幼兒觀看簡報,強化認識)

  三、遷移生活解決問題

  剛才小朋友發現放東西時先放大的後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東西。那我們就把這種好方法帶到我們的生活中,來解決一些小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玩具、廚房裡的盆)

  四、鞏固認識結束活動

  小朋友快來看!這有這麼多的玩具,想玩嗎?(引導幼兒觀察籃子裡的物品是整齊擺放的,然後進行分組活動。)

  時間不早了,我們把東西收拾一下吧!(引導幼兒將打亂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擺放。)

  我們用這種好方法去整理我們教室裡的玩具吧!帶幼兒離開活動室,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空隙的概念對於幼兒來說比較抽象,因此說比較適合大班幼兒,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透過反覆的操作,使幼兒認識到,物體和物體之間的距離就是空隙,物體和物體之間都會有空隙,而且透過操作讓幼兒明白,幾個物體放在同一個容器中,物體越大,空隙越大,物體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體後放小的物體,就會節省空間,放的東西會更多的道理,然後,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學習來源於生活,且要運用與生活。

  活動中,幼兒自始至終在操作,因此,孩子們都非常的感興趣,活動結束後,我在科學區投放了更加豐富的東西,讓孩子進行操作、實驗,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導孩子運用空隙的知識來收拾書包、盒裝的玩具、碗筷等等。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手口一致點數6以內的實物,說出總數。

  2、能按數量匹配相應實物,會用圓點或圓圈表示數量。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我的數學”,勾線筆,用於表示數量的圓片。

  每個幼兒帶一張全家福照片,教師也準備一張全家福的照片。

  活動重點:

  學習手口一致點數6以內物體並說出總數。

  活動難點:

  能按數量匹配相應實物,會用圓圈表示數量。

  活動過程:

  1、觀察全家福照片

  教師介紹自己的全家福照片

  照片上有誰?

  數數、說說有幾個人?

  教師示範用圓片表示。

  2、幼兒介紹自己的全家福

  誰能告訴我照片上有誰?

  照片上有幾個人?

  請用圓片表示。

  先集體再請個別幼兒介紹並操作給大家看。

  集體糾正操作不對的幼兒。

  3、幼兒操作聯絡“我的數學” 中的“全家福”。

  教師示範怎樣完成操作。

  請幼兒數數,每個相框裡有幾口人?在下面的方框裡畫上相應的圓圈。

  4、教師、家長一同檢查幼兒的作業。

  活動反思:

  社會上的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在幼兒園是不學什麼東西的,就吃吃、睡睡、玩玩的,他們對小班的看法更是說小班就是來讓老師看看的,那麼為了讓家長們瞭解在我們幼兒園孩子們都在學些什麼東西,我們組織了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在家,家長們都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是最棒的,他們也總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也是最棒的,很難一是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因此這次活動我們選擇的數學活動,目的首先是讓家長了解我們幼兒園也是教數學的,只是教的方式和家長的不太一樣,另外也是讓家長在活動中發現自己孩子在班級中所處的位置,以便家長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

  本次活動主要有三個大環節,手口一致的點數,數與量的食物匹配,用符號表示數量,其中以一個環節手口一致的點數對幼兒來說沒有太大的問題,他們都完成得很好,在數與量的匹配環節,大部分孩子也能順利完成,只是有些孩子會把雪花片放在人物的上面一一對應,我想我們也應該允許孩子的不同學習方式,畢竟孩子的能力是有差異的。但是,最後一個環節,用圓圈表示他家有幾口,孩子們完成得不太理想,這說明孩子的抽象孩子比較弱的,這可能和孩子的年齡有關,小班的孩子所處的是直觀形象思維階段,也可能是因為孩子這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形式,還不能完全消化,需要多次練習才能掌握。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本設計試圖藉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對於孩子來說,活動結果的獲得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並享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簡單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樑、隧道、圓屋頂等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麼啄破蛋殼的?

  (2)啟發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現力作用於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麼樣?引導幼兒透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產生的不同現象。

  2、實驗: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我們作用於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師: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像“︿”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探索,並學習用簡單統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啟發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並記錄觀察的結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表)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3)師:你覺得什麼樣的拱橋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5、延伸擴充套件: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慾望。

  (1)啟發提問:古人利用蛋殼的這種原理建造了許多的拱橋,有的到今天還在使用,都好幾百年了。你能用蛋殼的這種原理來建造什麼樣的建築呢?

  (2)請幼兒用筆畫出自己設計的作品,並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區域活動中進行。)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找找現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橋,看看他們是用什麼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橋、高架橋、立交橋、鐵路公路兩用橋等,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喜歡玩泥,能愉快地學做泥球。

  2.瞭解泥的顯著特徵,感受溼泥的粘性。 活動準備: 用細泥鋪成一泥地,人手一瓶水,(上面開一小孔)一個小盆,圍兜,各種泥製品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感受幹泥

  1.帶幼兒到泥地前,一起來玩泥巴。

  2.引導幼兒用手摸一摸,抓把泥吹一吹,用腳在泥裡踩一踩,比較不同。(知道幹泥是鬆鬆的,軟軟的。)

  二.嘗試做泥球

  1.讓幼兒自己嘗試做泥球,發現做不成泥球,引出要加水。(將水放在一邊,不做提醒。)

  2.幼兒加水繼續嘗試,觀察幼兒是否加了適量的水。(不做指導)允許個別幼兒嘗試失敗。

  3.請做成的幼兒來演示,講解用什麼辦法,如何做成泥球。

  4.請幼兒用語言講述如何做成泥球,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做泥球。故意加過量的水引導幼兒觀察。從而引導幼兒發現要加適量的水,才能做成泥球。

  5.幼兒再次嘗試:教師引導幼兒感受泥溼了就會粘在手上,粘在一起。

  6.請幼兒將自己做好的泥球放在自己的小盆子裡,比一比,看一看誰做的泥球最多,最圓。

  三.嘗試討論

  1.你還在哪裡看見過泥?什麼東西長在泥裡的?

  2.泥可以做泥球,種樹,花,西瓜等東西以外,還可以做什麼?

  (讓幼兒欣賞泥娃娃,泥做的花盆,磚等)

  四.延伸活動

  1.請小朋友回家去一起和爸爸媽媽媽找一找,還有什麼別的東西是用泥做的, 帶來給小朋友看。

  2.引導小朋友用泥做其他事物 。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認識秋天的幾種花朵。

  2、 觀察秋天裡植物的外形特徵。

  活動準備:

  1、 幼兒用書、學習單、掛圖、VCD、

  2、 秋天常見植物的圖卡(配合活動背景知識上的植物)、圖畫紙、色筆。

  活動內容

  1、 透過玩手指遊戲,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請幼兒做預備活動,左右手各只伸出食指和拇指相接,接著一邊唱兒歌,一邊跟圖重複移動手指。

  2、 觀察幼兒用書畫面,初步感知秋天的景象。

  (1) 請幼兒翻開幼兒用書,讓幼兒說說右圖有哪些景象,並向幼兒說明這表述秋天來了。

  (2) 拿出秋天常見植物的圖卡逐一討論圖中景象。

  A、 菊花開了,荷花謝了:請幼兒說說夏天裡最常見哪些花?現在有什麼不一樣?再介紹秋天常見的花朵。(配合活動背景知識。)

  B、 莊稼成熟了,石榴、柿子紅了:在討論是否吃過柿子、石榴?味道如何?說說看秋天裡常吃的蔬果有哪些?

  C、 楓葉紅了:介紹楓葉紅的景象,再討論哪些植物的葉子在秋天會變紅、轉黃或掉落?並說明原因。

  3、 幼兒到戶外觀察秋天的景象。帶領幼兒到附近的公園或植物園走一走,引導幼兒觀察四周的景色和植物。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1) 公園或植物園裡有什麼?

  (2) 樹的顏色如何?樹葉變多還是變少了?落葉變多了還是變少了?草的顏色變了嗎?

  (3) 有哪些植物開花了?叫了什麼名字?

  (4) 哪些植物有果實?成熟了嗎?你是如何知道的?

  (5)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植物花朵、葉片的形狀、顏色、大小、香味等各種特徵。讓幼兒數一數共發現了幾種不同的花草。

  4、請幼兒畫下他們觀察到的植物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