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四篇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學活動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啄木鳥的外形特徵和特有功能,知道啄木鳥是樹木的"外科醫生"。

  2、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啄木鳥,瞭解禽類動物的基本特徵。

  3、知道啄木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增添愛鳥的情感。

  活動準備:

  課件-照片:啄木鳥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用謎語引出主題有種鳥兒本領高,尖嘴能給樹開刀,壞樹皮,全啄掉,勾出害蟲一條條。

  2、誰能猜出來這是什麼動物?

  二、展開。

  出示課件-照片:啄木鳥

  1、啄木鳥是什麼樣子的?你發現啄木鳥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啄木鳥的外形重點提醒幼兒觀察啄木鳥的嘴巴、舌頭、腳和尾巴。

  2、向幼兒介紹啄木鳥的特徵和特有功能。

  啄木鳥有長長、尖尖的像鐵鏈子一樣的嘴巴,他的嘴巴能啄開樹皮,在生病的樹上打洞。

  啄木鳥的舌頭能伸縮,舌頭有短勾,能伸到樹洞裡勾出害蟲。

  啄木鳥有兩隻短短的腳,腳趾有尖銳的勾,能牢牢地抓住樹幹,啄木鳥的尾巴堅硬,啄樹皮時,尾巴能支援起身體。

  3、你知道啄木鳥有什麼本領?為什麼叫他啄木鳥?

  4、組織幼兒思考並討論,豐富幼兒對鳥類的認識。

  (1)你們喜歡啄木鳥嗎?為什麼?

  啄木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你還知道哪些鳥呢?他們長得什麼樣?

  (2)啄木鳥頭上有堅硬的嘴;身上長著一身的羽毛;還有一對翅膀;身體下有一雙腳;身後有尾巴等。

  三、結束交流討論:啄木鳥是怎樣出生的?

  教師告訴幼兒"鳥類"還叫"禽類",它們的媽媽生下的寶寶先是一個蛋,經過孵化,硬殼而出後才變得和媽媽一樣。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對於中班幼兒來說,磁鐵並不陌生,老師貼掛圖時經常用到。在孩子們的眼裡,磁鐵是很神秘的東西,有著神奇的力量。磁鐵能夠吸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青睞。特別是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小貓釣魚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兒們總是愛不釋手,但是他們大都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針對幼兒對磁鐵的這種興趣,我設計了這一活動。試圖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幼兒透過自身的操作活動,發現並揭示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特性,建立有關磁性原理的粗淺概念。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特性。

  2.能用記錄、言語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結果。

  3.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特性。

  難點:能用記錄、言語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結果。

  活動準備

  鉛筆、積木、橡皮、回形針、鐵釘、紙片小魚、梳子、硬幣、勺子、鐵夾子、 磁鐵、記錄單、磁鐵魚竿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出示盤子裡的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小朋友,請你看一看盤子裡有些什麼?請你玩一玩盤子裡的東西,看看你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

  二、基本部分

  (一)、自由探索,激發幼兒興趣。

  1.幼兒自由操作探索,教師巡迴觀察。

  2.教師與幼兒交流討論。

  3.教師小結:剛才在玩的時候,小朋友發現磁鐵能吸住別的東西。

  (二)、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特性。

  1、出示記錄單,瞭解記錄方法。

  2、幼兒第二次操作,教師巡迴指導觀察。

  3、請記錄完的幼兒想個辦法將記錄單貼到黑板上,並和旁邊的小朋友講一講磁鐵能和誰做朋友。

  4、教師與幼兒共同觀察、討論記錄結果。

  5、教師小結:原來磁鐵能跟鐵做的東西做朋友,磁鐵只能吸住鐵做的東西。

  (三)、提供問題情境,擴充套件幼兒經驗。

  1、出示遊戲材料,引導幼兒思考。

  (1)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釣魚遊戲,教師出示有磁鐵的釣魚竿、和紙做的小魚。

  (2)請小朋友想一想、試一試,用個什麼辦法可以把小魚釣起來,你可以請盤子裡的材料來幫幫忙。

  2、幼兒第三次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發現。

  3、分享交流。

  (1)你的小魚釣起來了嗎?你用了什麼好方法?

  (1)請您邊說邊演示一下。

  4.教師小結。

  剛才大家都想出了好辦法把魚釣起來的,原來你們是用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辦法把魚釣起來的,真會動腦筋。

  三、結束部分

  分組自由活動。

  四、延伸部分

  請把魚放在泥工板上,想一想,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小魚遊起來呢?下課以後你們再去試一試。

  教學反思

  活動評析及活動反思:

  活動評析:

  1、引導幼兒自由探索,讓幼兒有充分的操作時間,因此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並不進行直接指導,而是強調讓幼兒透過直接與材料的互動作用,去發現、思考、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

  2、引導幼兒在操作的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並有目的地記錄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現象。引導過程一一轉化為問題,因為問題情境對幼兒來說沒有嚴格的約束,有利於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

  3、在最後一各環節中,我們並不過分關注幼兒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鐵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的自信心、獨立性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關於磁鐵的經驗進行遷移、創造。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並不是把現成的科學結論告訴幼兒,而是使幼兒成為渴求瞭解世界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是要提供豐富的材料,營造寬舒的心理環境,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讓幼兒在探究中驚異科學,在持久、深入地探究過程中建構科學經驗。《綱要》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所有的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為了讓幼兒認識磁鐵,我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實驗材料,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不進行直接的指導,而是強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作用中,去發現、思考、解決各種問題。

  當然在這次教學活動中出現的不足就是準備的磁鐵數量不夠充分。是極個別幼兒玩得不夠盡興,在今後教學中將會做得更完善。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螞蟻的外形特徵和主要生活習性。

  2、透過觀察、交流、討論等,發現螞蟻的基本特徵。

  3、願意參加探索活動,活動過程中能愛護螞蟻。

  活動準備:

  1、小螞蟻若干,小昆蟲盒16個。

  2、PPT:螞蟻的外形特徵、螞蟻的家、各種各樣的螞蟻。

  3、錄影:小螞蟻大家庭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觀察小螞蟻的大家庭,引起幼兒的討論興趣:

  指導語: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小客人,它長得很小很小,會是誰呢?仔細看一看,小螞蟻們在幹什麼?

  二、引導幼兒有序地從整體到區域性進行觀察,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徵:

  1、提出觀察重點和要求,幼兒自由觀察。

  指導語:剛剛我們看了小螞蟻的大家庭,下面我們就要來和小螞蟻做朋友嘍。請你仔細看看你的螞蟻朋友,它在幹什麼?它長得什麼樣子?

  2、幼兒在集體中進行交流。

  ①頭上有什麼呀?觸角是直直的嗎?(觸角、眼睛、嘴巴)

  ②螞蟻的觸角有什麼用呢?

  ③螞蟻的身體分成幾個部分啊?(頭、胸、腹)

  ④螞蟻有幾條腿?長在哪裡?

  3、出示螞蟻圖片,引導幼兒有序觀察。

  4、教師小結螞蟻的外形特徵。

  指導語:螞蟻由頭、胸、腹組成,頭上長著一對觸角,一雙眼睛和嘴巴,身上長著六條腿。

  三、觀看圖片,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1、討論:小螞蟻的家在哪兒?

  2、出示螞蟻家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瞭解螞蟻的主要生活習性。

  四、拓展經驗:觀察各種各樣的螞蟻圖片,比較不同。(大小、顏色、花紋)

  指導語:螞蟻的種類可多啦,我們中國就有600多種。

  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班裡設有一個超市,超市裡收集了各種瓶瓶罐罐,小朋友平時很喜歡玩,有時候故意弄倒它們使之滿地滾,想到《綱要》中的要求: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情感,在玩中學。所以就設計了這堂課。

  活動目標:

  1、透過玩薯片筒等罐子,體驗物體滾動的特點,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2、嘗試用自己的身體探索向指定方向滾動。

  3、體驗與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重難點:

  體驗物體滾動的特點,探索滾動軌跡餘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各種會滾的罐子,若干不會滾的'盒子,供幼兒滾的墊子,小兔、老虎、小鹿的圖片,紅、黃、綠三種不同顏色的請柬。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1、出示“百寶箱”,介紹箱子裡的瓶子寶寶,罐子寶寶,盒子寶寶。

  2、請幼兒給箱子裡的寶寶分成兩類:一類是回滾的,一類是不會滾的。

  3、驗證幼兒們分類的正確性,請幼兒分組上前操作。

  二、提出問題,請幼兒舉手回答

  1、什麼形狀的瓶寶寶會滾?

  2、什麼形狀的瓶寶寶不會滾?

  3、請小朋友想想看還知道哪些東西會滾。

  4、師幼一起小結:圓形的瓶寶寶會滾,方形有角的盒子寶寶不會滾。

  三、遊戲:全體幼兒一起滾動瓶寶寶並提出要求

  可以用手滾動瓶寶寶也可以用腳滾動瓶寶寶;看看瓶寶寶在斜坡上滾,臺階上滾跟瓶寶寶在平地上滾有什麼不一樣;注意安全,小朋友之間不要相撞;當老師發出指令讓瓶寶寶回家時,小朋友要馬上帶著自己的瓶寶寶回到自己位置上坐好。

  四、表達感受

  1、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瓶寶寶滾的方向,滾的速度。斜坡上滾,臺階上滾,平地上滾有什麼不一樣。

  2、師幼一起小結:直筒的瓶寶寶直的滾,一頭大一頭小的瓶寶寶會轉著彎滾,斜坡上滾的快,臺階上會跳著滾。

  五、用幼兒的身體滾

  1、告之幼兒剛才郵遞員叔叔給我們送來了好多請柬,是小兔媽媽、小老虎媽媽還有小鹿媽媽請大家到它們家玩,給大家準備了好多好吃的東西,不過它們有要求的:要大家滾著到它們家。

  2、發給幼兒不同顏色的請柬,宣佈遊戲規則:

  拿紅顏色請柬的小朋友要滾到對面的小兔家;拿綠顏色請柬的小朋友要滾到對面的小老虎家;拿黃顏色請柬的小朋友要滾到對面的小鹿家;注意安全,滾的時候不要頭碰頭,腳踢腳,還有手中的請柬不能掉了

  4、遊戲開始,老師關注幼兒的遊戲情況,及時提醒違反遊戲規則的幼兒。

  5、遊戲一遍後請幼兒回到自己的位置,把瓶寶寶送回家(箱子裡),活動結束。

  反思:本活動《有趣的滾動》中所用材料來源於幼兒的身邊,每個幼兒家裡都能收集到這些瓶瓶罐罐。活動的第一、二環節是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讓幼兒知道什麼形狀物體的可滾,什麼形狀物體的不可滾,而第三、四節讓幼兒再次操作體驗物體在不同的地方滾動的速度不同,形狀不同的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第五個環節用幼兒自己的身體向指定的方向滾,環節層層深入。幼兒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循序漸進,更容易獲得成功,體驗到探索活動的樂趣,從而達到主動探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