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激趣匯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螢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著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牆和沒觸著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牆:(板書)萎了

  觸著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書設計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牆——觸 巴 拉 貼(牢固)

  爬

  沒觸著牆——(萎了)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透過讀、劃、看、討論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詞語,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透過理解動詞,瞭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激趣匯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這節課你們想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設計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

  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我還為孩子準備了一張畫紙,讓他們親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邊畫邊說出它的正確的位置。這樣既調動了孩子的學習激情,又掌握了知識,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

  小組合作討論,劃出相關的動詞,然後彙報。(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著牆的,枯萎了,觸著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

  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

  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字,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新鮮 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