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古代寓言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經典寓言故事篇一: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遊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幹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鬆開你的嘴,明天也不鬆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裡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裡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經典寓言故事篇二:樂羊子求學】

  古時候有個叫作樂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書達理、勤勞賢惠的好妻子,她總是幫助和輔佐丈伕力求上進,做個有抱負的人。

  妻子常常跟樂羊子說:“你是一個七尺男子漢,要多學些有用的知識,將來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裡或者只在鄉里四鄰轉悠一下,開闊不了眼界,長不了見識,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不如帶些盤纏,到遠方去找名師學習本領來充實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長,樂羊子被說動了,就按照妻子的話收拾好行李出遠門去了。自從那天和樂羊子依依惜別後,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記掛他在異鄉求學的情況,但她把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織布幹活來排遣這份心情,好讓樂羊子安心學習,不牽掛自己和家裡。

  一天,妻子正織著布,忽然聽見有人敲門。她過去開了門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興極了,忙將丈夫迎進屋坐下。可是驚喜了沒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麼,疑惑地問:“才剛剛過了一年,你怎麼就回來了,是出了什麼事嗎?”樂羊子望著妻子笑答:“沒什麼事,只是離別的日子太久了,我對你朝思暮想,實在忍受不了,就回來了。”

  妻子聽了這話,半晌無語,表情很是難過。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織布機前“咔嚓咔嚓”地把織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斷了。樂羊子吃了一驚,問道:“你這是幹什麼?”妻子回答說:“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織呀織呀,它才一絲一縷地積累起來,一分一毫地變長起來,終於織成了一整匹布。現在我把它剪斷了,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光陰,它也永遠不能恢復為整匹布了。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一點點地積累知識才能成功。你現在半途而廢,不願堅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斷布一樣可惜嗎?”

  樂羊子聽了這話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錯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離開家去求學,整整過了7年才終於學成而返。

  樂羊子妻以她的遠見和勇氣幫助丈夫堅定了求學的意志,而樂羊子也終於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困難,堅持學習。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學習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應該磨練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

  【經典寓言故事篇三:塞翁失馬】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訊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徵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經典寓言故事篇四:扁鵲施換心術】

  魯國的公扈、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之後,一道去請神醫扁鵲為其診治。在扁鵲的精心調理之下,他倆的病沒用多少時間就痊癒了。可是,扁鵲卻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倆以往所求治的病,都是病邪從體外侵入到體內的五臟六腑所致,因此只需用藥物和針灸治療便能解決問題。這幾天我發現你們身上還潛伏著一種病,那是從孃胎裡帶出來,並隨同你們身體的發育而一道生長的。這種病很危險,我願意再給你們治一下,怎麼樣?”

  公扈和齊嬰回答道:“我們想聽聽這種病有些什麼症狀,然後再作決定。”

  於是,扁鵲先對公扈說:“你有遠大的抱負,又善於思考問題,遇事能有很多的辦法,但遺憾的是氣質較為柔弱,在關鍵時刻往往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坐失良機。”接著,他又轉向齊嬰:“那麼你呢?則正好與公扈相反。你對未來缺乏長遠的打算,思想比較簡單,然而氣質卻很剛強,為人處事少用心計,卻喜歡獨斷專行。”最後,扁鵲對他倆說:“現在如果讓我將你們的心來個互換,你們就都可以變得完美無缺了。”

  公扈和齊嬰聽了扁鵲的分析之後,都願意接受換心手術。於是,扁鵲讓他們二人分別喝下一種麻醉藥酒,致使昏迷三天不醒。在這其間,扁鵲便將二人的胸腔開啟,取出心來,交換安放。手術完畢之後,又在傷口處敷上神藥,等他們甦醒轉來後,仍如術前一樣健康強壯。他們一同辭謝了扁鵲之後,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於心已互換,結果公扈就回到了齊嬰的家,而齊嬰則回到了公扈的家。這兩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認識回家的人,於是都發生了爭吵。公扈、齊嬰無法可想,只好請扁鵲出面解釋。扁鵲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這兩家人,這樣才使爭吵得以平息。

  這則寓言故事是借用神醫扁鵲的名義,用換心術來打比方,說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只要善於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他就會逐漸趨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