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發言稿>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通用7篇)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通用7篇)

  在現在社會,我們可以使用發言稿的機會越來越多,發言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為了讓您在寫發言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1

  xx月xx日至xx日,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安排,我們先後赴xx、xx參觀學習了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建設。透過參觀學習,深深感受到他們深厚的人文底蘊及鄉村建設治理新風尚,創造了難得的“共同締造”成果。市住建局將認真領悟“共同締造”真諦,切實掌握“帶土移栽”良方,充分激發群眾磅礴力量,大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開展環境整治,共建宜居環境

  一是建設“有審美的鄉村”。xx鄉村自然田園景觀非常優美,最基礎的工作是開展環境整治。要以房前屋後為小切口,清理雜亂空間,拆掉違章搭建,適當修剪樹枝,並在重要節點鋪設草坪和地被植物,讓人第一眼感覺到乾淨、整潔、舒適。二是體現“一鎮一特色”,堅持規劃先行,改變傳統習慣,鼓勵集中連片建房,因地制宜在集中居住區規劃建設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實行資源共享,避免重複建設。三是加快房屋隱患整治。對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危房應改盡改。對農村閒置空心危房應拆盡拆。全市有5370棟空心危房,這些空心危房既浪費資源又大煞風景,拆除空心危房後復墾複綠又可爭取資規專案。目前,已拆除2825棟達52。6%,今年年底力爭拆除所有閒置空心危房。

  二、突出建築特色,共創xx靚點

  一是加強建築風貌管控。xx建築整體而言,給人的感覺是沒有特色。針對這種現狀,今年我們向省住建廳申報並獲批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試點、農房圖集編制推廣試點,已委託設計院設計符合xx特色的荊楚建築風格圖集並透過專家評審,正在徵求村民代表意見,修改完善方案。下一步,將組織建築工匠培訓,建立工匠名錄庫,建立完善信用體系,為農房建設風貌管控創造經驗。二是加強歷史建築保護。經摸底調查,實地踏勘,聯合規劃、文物部門專家初步篩選出13處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論證,申報湖北省歷史建築,爭取相關專案資金,透過掛牌保護與修繕工作,使這些老房子都能重新煥發光彩。三是積極申報傳統村落。經過調查,高陵鎮高陵崗社群九隊,有非常深的歷史底蘊,但傳統建築風貌是短板,我們將進一步從歷史沉澱上深挖文化資訊。前期,已將該村落錄入省級資訊系統保護資料庫,正在著手申報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大力爭取上級領導支援,力爭進入國家、省傳統名錄和資金支援範疇。

  三、完善基礎功能,共提城鎮品位

  堅持完善功能與提升品位並重,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打造“江漢平原最美縣城”和“江漢平原美麗村鎮”。一是全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實施重點區域建築立面改造、街道整治與停車場建設,科學設計佈局城市小景觀,增加城市特色空間。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共同締造”多方參與,激發居民參與改造熱情,積極探索長效管理機制,推動小區品質提升和社會治理創新。二是加快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有序推進道路、給水、排水、供氣、新能源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中心城區水環境治理和五湖生態治理,提升改造防洪排澇設施,整治城市易澇點和建設海綿城市,讓群眾共享城市建設成果。三是積極探索多方籌資渠道。針對城鄉基礎設施專案,鼓勵群眾積極出力參與共建美好家園,從而形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完整美麗鄉村。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2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路徑,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舉措。xx鎮充分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在黨建引領、群眾發動、產業發展三個方面精準發力,著力打造鄉村發展新格局。

  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共同締造”活動全過程、各方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透過健全“村(社群)黨組織+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工作機制,完善黨員幹部包村聯戶工作機制,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聯絡群眾零距離,為“共同締造”走實走深提供堅強組織保障。松園村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鄉賢、老模範、新鄉賢等“五老鄉賢”重要作用,引導黨員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清潔家園、鄉村治理等各項工作中,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出鎮”。

  用好“五共”方法。“共同締造”的核心在“共同”,關鍵在激發群眾參與、凝聚群眾共識,根本在讓群眾滿意、讓群眾幸福。xx鎮始終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用好“五共”方法,在群眾的呼聲中找問題謀方法,在群眾的參與下推動工作,在群眾的評判中改進工作,有力提升了“共同締造”溫度。張新場村堅持每季度召開“季度工作村民評議會”,邀請黨員群眾代表、老幹部等參加會議,開展現場拉練,看產業、看專案、看環境,村裡的工作受群眾監督,村裡的發展讓群眾見證,村裡的規劃聽群眾意見,有效解決了“幹部幹、群眾看”、“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問題。

  抓實產業支撐。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離不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產業的強力支撐。紫荊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興村”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加工業、精品苗木、鄉村旅遊“三產融合”專案。20xx年該專案年產值超10億元,帶動700餘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產業助農、產業興村成效顯著,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松園村以產業發展為主導,依託楊家灣水庫、日光玻璃溫棚等資產資源,透過社會化服務和“四荒地”清理發包,打造集高階水果種植採摘、濱水垂釣、農家樂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發展示範點,連續3年村集體經濟超60萬元。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3

  把農村美好環境與農民幸福生活相融共建,以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口,共同締造新時代農民幸福家園,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目標。就公安縣xx鎮xx村開展“共同締造”試點工作來看,我們深入踐行“五共”理念,完成了組織架構的搭建,確定了“幸福食堂”“秸稈禁燒”“綜合利用”等一批“共同締造”專案。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核心是黨建。堅持黨管農村工作,黨的領導必須貫穿“共同締造”活動的始終。

  要強化群眾的主體地位,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組織架構;要強化“堡壘”意識,設立黨小組,將黨的組織覆蓋縱向到底,由每個黨員中心戶帶動3名群眾中心戶,從而帶動全村群眾參與“共同締造”活動;要弘揚“頭雁”精神,支部帶頭、黨員帶頭,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推動資源、服務、平臺下沉,做到政務服務廉潔規範、高效便民,將政務服務縱向到底;要聽民聲、強民生,按照“徵集意見、代表商討、向村民公示、意見修改、反饋村民、代表表決、‘兩委’決定”的七個步驟,搭建協商共治平臺,真正做到“把話筒交給群眾,聽群眾‘嘮嗑聲’,辦惠民‘暖心事’”,提升共治能力。

  xx村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665人,佔比25。7%,其中,留守老人79人、散居特困人員8人、殘疾老人37人。xx村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矛盾日漸突出,成為該村發展的痛點與堵點。

  為了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我們組織成立了“老年協會”,召集全村黨員代表、群眾代表、老年代表等85人召開會議徵求解決“老年食堂”問題的意見。對於就餐資金問題,採取“三個一點”的方法:由參與老人自己出一點、村集體經濟解決一點、鄉賢捐贈一點。經過多次的方案修改、反饋,村民代表大會一致同意完善、改造原老年服務中心,共建“幸福食堂”,滿足老年人“微心願”。

  xx鎮將繼續踐行“五共”理念,聽民聲、強民生、暖民心,用點滴小事圓民生大事,齊心繪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藍圖。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4

  xx月xx日至xx日,隨市委市政府領導赴xx、xx兩地學習“共同締造”經驗,時間雖短,但學習方式很好、主題明確、針對性強,我一路看、一路聽、一路學、一路思,觸動很深:

  一、收穫與啟示:發展要開闊思路、務實創新

  無論是xx縣,還是xx市,兩地共同特點是以村級為基礎,立足於黨建強農、產業興農、人才助農、文化育農、生態惠農,城鄉協同、發展與治理相協調促進共同締造。

  一要學習兄弟縣市招大引強、大幹快上的理念。xx市茯苓窩康養農場專案集自然生態保護、康養休閒、採摘體驗、農業觀光等專案於一體,打造共享農業模式,實現“山裡有花、田裡有菜、地裡有瓜、水裡有魚”的高品質山水田園生活。

  二要學習融合發展、協調發展的理念。xx縣xx村秉承“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理念,突出規劃引領、強化產業支撐,將一個往日的“落後村”打造成如今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三要學習他們真抓實幹、敢於拼搏的精神。xx縣xx村從轉變群眾觀念入手,引導村民發揚主人翁精神,不斷改善居住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xx市石橋垸村以黨旗引領發展航向,激發群眾參與村級治理的熱情,村民自發出力流汗,實現幹群齊上陣,共建美麗鄉村。

  二、篤行與想法:奮進需對標對錶、擔當有為

  下一步,將把此次學習作為新起點,錨定新目標,自加壓力,再添動力,運用所學、所思、所得,巧幹實幹、大幹苦幹,奮力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一是理念為先,解放思想。xx要勇做“彰顯荊州擔當”的急先鋒,在新一輪發展中闊步前行,xx、xx兩地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樣本。聚焦xx、xx的新理念、新思路,把農業農村工作實踐凝聚到xx的共同締造上來。

  二是標準為要,突出成效。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帶、片區推進”思路,著力打造全域旅遊桃花山片,突出紅色旅遊、荊楚竹園、三菱湖溼地公園等建設;著力打造綠色田園團山寺片,突出團山寺田園綜合體、白鷺島公園、鴨蛙稻基地等建設;著力打造農田整治大垸片,突出綠色生產、智慧農業、產業配套等建設;圍繞省道S220、S221、S436、S480,突出沿線庭院改造、道路綠化、廣告標識標牌等建設。

  三是模式為重,育新培優。對標先進,彌補短板,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借鑑xx縣柏林寺村、xx市古城村等地的“五共”經驗,緊盯我市六大產業鏈特色打造,創新“稻+鴨+蛙”綠色生態引領模式,大力宣傳和推介“玉xx”公共區域品牌,積極推進“共同締造”示範點。

  四是民生為本,共治共享。考察當天,xx、xx兩地主要領導紛紛點贊xx市委市政府考察團,稱xx是全省第一個到“共同締造”示範點學習考察的縣市。當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推進農業農村“xx品牌”大提升,我們農業農村部門要切實以民生的獲得為基點,加快構建具有xx標籤的“五共”鄉村管理與建設機制,努力在“共同締造”活動中勇當先鋒、打造樣板。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晨好!

  又是一年芳草綠,我們在美麗的xx迎來了20xx年春季開學典禮。此時此刻,我與許多新加盟xx和華師附中的老師和同學們一樣,心中充滿著幾多期許與盼望:期待xx更加美麗,華附更加燦爛,盼望你我的明天更加美好!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華師附中和美麗的xx一樣,發生了許多變化。經過全體教師和廣大同學們的不懈努力,學校各項工作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贏得了上級領導、社會和家長普遍讚譽和好評。特別是上學期期末抽檢和統測中,我校全面豐收,各項指標穩步提升,有些學科進步幅度非常之大!這些都是我們華附人師生同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要代表學校向作出艱苦努力和無私奉獻的老師們、同學們表示熱烈的祝賀與誠摯的謝意!祝賀你們每一點進步,感謝你們的辛勤付出!

  我是去年年底來到我們華附的。雖然來的時間不長,但美麗的xx、多彩的華附、熱情的你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達完我的祝福和感謝之後,我想借此機會,分享我的兩點感受,並與你們共勉:

  一是美麗xx需要我們共同締造。

  剛來xx不久,我就記住了這樣一句話:“美麗xx,共同締造”。我很感佩這句家喻戶曉的城市宣傳語。我覺得,這句話的精髓就在於後面四個字,一是“共同”,二是“締造”。

  首先,建設美麗xx,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因為xx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共同”二字,表達了建設美麗xx既是我們的義務,更是我們的責任。不管是祖輩長居xx的老xx人,還是像我一樣的後來者,我們都應該是xx的主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建設美麗xx而共同努力!我們每個人既是建設美麗xx的評判者,更是建設美麗xx的參與者!大家應該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為締造美麗xx儘自己的一份心力,儘自己的一份智慧。

  其次,建設美麗xx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締造”作動詞用,意思是造業、建造、創立、建立等。天上不會掉餡餅,建設美麗xx,需要我們掌握過硬的知識本領,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

  後來,我上網查了查,“美麗xx,共同締造”這句城市宣傳語,竟源自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徐勇教授以及他的團隊。他以神奇之筆,描繪出xx這座城市之所以美麗的要義和精髓。我突然感到,似乎冥冥之中給我以及許多如我一樣的後來者的某種暗示,並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我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工作三十年後,我竟然猶如神助般地來到了xx,來到了我們華師附中。這一切,似乎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似乎在暗示我,你作為華師人,你應該為締造美麗xx儘自己的一份努力,辦好華師附中更是你的責任。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神奇,並服從於心靈的指引,就這樣,我來到了xx,來到了我們華師附中。

  因此,在這裡,我要跟大家分享我的第二點感受:多彩華附,我的責任。

  華師附中,是我們的共同家園。我們每一個華附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建設好、發展好我們的學校。華師附中,是華中師範大學與xx海滄區政府合作舉辦的一所全新的學校,也是我們海滄教育實現高起點定位、高位嫁接、高品質發展的一塊試驗田。我們每一個華附人,都承載著傳承華師文化,建設美麗xx的責任與義務。華師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三博”,即博學、博雅、博愛,“博學”,要求我們求真求知,重知識文化;“博雅”,要求我們錘鍊品行,重品德氣質;“博愛”要求我們有仁愛之心,求人間至善至美。這是締造美麗xx前提與基礎,只有做到“三博”,我們才能肩負起締造美麗xx的愛與責任。愛國、愛鄉、愛家,首先要有愛的情懷,其次,要有過硬的知識與本領,用知識和本領承載自己的小愛和大愛。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華附人,認真學習,發奮努力;錘鍊品行,完善自我;傾心付出,關愛他人。這正是傳承華師“三博”文化的要義所在,也是建設美麗xx的能力與責任所在。

  華師附中正是傳承華師文化與建設美麗xx應運而生的一所學校。新學期到來之際,讓我們謹記“建設多彩華附,你我共同的責任”。所以,我希望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學發揚過去一年的優良成績,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精學業、求真知,重品行、塑自我,樹仁心、行大愛,為建設多彩華附而不懈努力!

  老師們、同學們,新的學期孕育新的希望,新的起點承載新的夢想,新的征途鞭策我們續寫新的輝煌!讓我們凝神聚力,求真務實,頑強拼搏,共同打造華師附中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後,衷心祝願全體師生新年快樂,學業事業有成;祝願我們學校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謝謝大家!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6

  共同締造關鍵在“共同”,難點也在“共同”。只有把群眾調動起來、社會力量發動起來,人人以“主人”身份參與社群治理,推動思想觀念、治理主體、工作模式轉變,真正做到群眾事群眾共同議、百姓事百姓共同幹,共建共治共享才有牢固根基和強力支撐。

  共同締造,推動思想觀念轉變。政府對社群建設的介入,最根本的目的在於透過“穿針引線”實現“助人自助”,幫助居民從原來旁觀社群治理的“觀眾”,慢慢變為能參與治理的“配角”,最終成長為主動當家做主的“主角”。如三義北街歷史街區改造,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是閉門造車規劃成什麼“盆景”,而是發動群眾談談生產生活中需要改善什麼、找找街區改造有什麼自身條件和優勢,鼓勵群眾透過捐老物件、講故事、出主意等方式參與共建,也改變了群眾只講權利和福利、忽視自己義務和責任的現象,從而不斷強化“共同體”意識自覺。

  共同締造,推動治理主體轉變。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就是共同締造的靶向,也是形成社群治理力量“最大化”和“同心圓”的本質基礎,最終體現在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上,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街道以文廟、通會橋社群為試點,創新建立“一早”(民意“早餐會”)、“一晚”(“小板凳”議事會)民意收集機制,居民反映的問題和建議開誠佈公並被一一採納,社群工作人員和居民一起動手解決。三義街社群組織黨員志願者入戶開展廣場舞擾民問卷調查,幫助居民表達訴求,組織周邊居民、舞蹈隊及相關職能部門現場協商,引導形成社群廣場舞文明公約,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共同締造,推動工作模式轉變。要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工作方式,透過搭平臺、建載體、給資源、立機制等方式“引路搭橋”,讓群眾知情有渠道、參與有平臺、監督有手段、當家有方法,啟用群眾和社會的力量,凝聚社會參與共識。通會橋社群引進武漢恩派社會創新發展中心,策劃打造“大棟座·小益思”睦鄰樓道提案專案,圍繞“建什麼”“怎麼建”“誰來建”“誰來管”等問題,逐戶敲門入戶發動和引導居民暢談樓道微改造設想,先後培育群眾“金點子”6條,並給予物質獎勵。下一步,計劃透過惠民資金將“金點子”轉化為“好專案”。群眾的代入感增強,自然參與其中、建設其中、享受其中,從而自覺成為社群治理的主體。

  共同締造討論精彩發言稿7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行動,就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xx鎮結合實際,將共同締造貫穿於全鎮工作中,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共同締造與重點工作相統一

  共同締造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更是實踐論,表明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指出了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方法路徑,明確了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的工作目標。鎮村兩級直接服務群眾,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將共同締造與重點工作的理念統一、方法統一、目標統一,把共同締造理念轉化為統籌各項重點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共同締造活動貫穿到各項重點工作中去,把經濟發展、產業振興、民生福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群眾關注度和期望值高的問題轉化為“共同締造”的實事專案,著力推進xx鎮“三線兩中心”發展體系,健全完善“五治融合”治理體系。

  共同締造與村情民情相結合

  共同締造的基礎在村和社群,xx鎮各村和社群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呈現了不同的特點,資源優勢不一、發展難題不同。村和社群是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群眾自治推崇“情、理、法”,立足黨建引領,找準發動群眾的關鍵要素,調動村內多方資源共同出力,對開展共同締造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xx村點燃鄉村紅色引擎,激發紅色治理動力,走出了“紅色傳承”的xx模式;雙壋村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帶頭作用,走出了“支部引領”的雙壋模式;聯山村發揮鄉賢能人作用,走出了“鄉賢共建”的聯山模式。

  共同締造與群眾思想相促進

  共同締造的核心在於“五共”,關鍵在扭轉幹群思想認識、提高群眾參與比例,讓群眾的參與度與共同締造在發展中相互促進。近年來,村和社群人才外流嚴重,人口“老齡化”、“空心化”現象明顯,逐漸產生了“幹部提出的建議群眾不認可、群眾提出的建議不可行”等矛盾。xx村採取“請過來教、走出去學、學回來謀、坐下來議”的方法,將xx村一組戶長組織到xx村參觀學習鄉村旅遊和人居環境,群眾思想和視野打開了,在返程途中,戶長們當即表態支援xx村一組的發展規劃,並對一組發展開展熱烈討論。在後續建設中,村民自發拆除了廢棄建築18處,村民自願提供公共裝飾老物件60餘件,xx村一組6名泥瓦匠全部參與施工,村民自覺維護房前屋後環境與一組整體環境相呼應,人居環境和群眾思想為之一變,xx村其他組村民看到一組變化,自發向村“兩委”提出了“xx雙堤協調發展”“沿湖風景區打造”“北湖水產品利用”等好的建議,xx村“共同締造”實現“五共”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