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影響精選論文

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影響論文

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影響精選論文

  [論文關鍵詞]貨幣政策工具;宏觀調控;商業銀行;影響分析

  [論文摘要]近期,央行透過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連續多次調整,明顯加大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力度,對經濟的調整作用將逐漸顯現出來,同時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戰略和盈利能力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商業銀行應積極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最佳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創新步伐。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7年5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決定,從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這是央行年內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第二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近幾個月來,央行明顯加大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麼,對商業銀行會產生那些方面的影響?商業銀行應如何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措施?這是本文所要闡述的問題。

  一、關於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相關理論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管理一國貨幣供給的條件下,為了指導、影響經濟活動,保證國家宏觀經濟目標得以實現,而由國家制定、透過中央銀行付諸實施的有關控制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的方針、政策與措施的總稱。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必須透過一系列與中央銀行業務相聯絡的措施和手段來完成,這些措施或手段稱為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準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

  存款準備金制度作為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的調控和影響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將帶來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資產業務規模的變化,從而對貨幣供給有重大影響。也就是說,中央銀行透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則金融機構繳存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增加,可供自主運用的資金減少,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削弱,全社會貨幣供給隨之減少;相反,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繳存的法定準備金存款減少,可用資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增強,貨幣供給隨之擴張。

  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也是貨幣政策考慮的範疇。透過加息,可調控資產價格,令過熱的股市和房屋市場降溫。自2006年7月5日以來,央行出臺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在內的多種調控措施。特別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時推出三項政策措施,即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升息、擴大匯率波幅。政策組合的推出,有利於增強政策的綜合效應,加大調控的力度,綜合治理經濟偏快。上調準備金率旨在降低貨幣乘數與銀行可貸資金規模,抑制貨幣信貸增速;貸款利率上調以及降低銀行存貸利差意在抑制信貸需求和銀行的放貸衝動,同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為信貸減速;存款利率上調有助於修正過低的實際利率,長期存款利率上調幅度超過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變有助於減快取款活期化和儲蓄分流的趨勢;擴大匯率波幅有助於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增強匯率彈性,為扭轉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平衡人民幣有效匯率創造條件。

  二、當前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的背景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2007年在經濟出現區域性地區和部分行業過熱、通脹上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治理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近期,促使中央銀行多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率的主要原因是貨幣信貸增長偏快。中央銀行所擔心的是,貸款的過快增長會助長經濟的低水平擴張,影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準備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防止經濟過熱,並由此導致通貨膨脹。在當前房地產投資偏快、證券市場持續升溫、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的情況下,既凸現了央行加大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同時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運用的難度。

  當前央行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對資金市場、證券市場及商業銀行經營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看:

  一是抑制商業銀行貨幣信貸過快增長。根據貨幣乘數理論,貨幣供應量為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之積,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決定乘數大小從而決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商業銀行而言,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意味著信貸擴張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42萬億元,同比多增1678億元。央行透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收回流動性,每次調整50個基點,每次收回貨幣1500億元,雖然相對於銀行十幾萬億元的流動性,不能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如果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工具進行流動性和資產價格管理,連續調整累積到一定的時候,對經濟的調整作用就將逐漸顯現出來。成熟的市場經濟一般都會出現利率調整的週期性。近5個月來央行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就顯示出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調整的週期。5個月內的第5次準備金率調整,以及兩次存貸款利率的調整,除了在銀行信貸發放與市場利率基準上將產生實質影響外,更表達了央行在流動性治理上從緊把握的強烈決心,也徹底打消了部分商業銀行對央行貨幣政策嚴肅性所抱有的僥倖心理。

  二是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將作出一定程度的調整,並對盈利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以及獲利能力來看,存貸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經營利潤的主要來源。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則意味著增加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金額,這將直接導致其可以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減少。由於商業銀行具有創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業銀行實際減少的可以用來創造利潤的資金將比增加的準備金數額成倍放大。

  目前,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1.89%,存款的綜合籌資成本大約在2.55%左右,貸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貸款與準備金利率的利差分別為0.66%和3.84%。那麼在現有存貸款規模上,經過測算:假設調高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凍結商業銀行可用資金1500億元,按此連續調整四次則減少由於發放貸款而獲得的利差收入為3.84%*1500*4=230.4億元。同時,由於商業銀行存款的綜合籌資成本大於存款準備金利率,商業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還需要倒貼部分利息支出,補貼息差支出達0.66%*1500*4=39.6億元。因此,據此估算,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的調整,將影響商業銀行利潤達270億元。

  三、商業銀行響應央行貨幣政策應採取的措施

  為積極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商業銀行應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最佳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創新步伐。

  一是要管住信貸總量,最佳化新增貸款投向。當前,在資產價格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下,商業銀行有必要控制過度的信貸行為,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同時,要著力最佳化信貸結構,嚴格信貸市場準入門檻,特別是要嚴格控制產能過剩和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的信貸投放,注重提高信貸資金營運效益。據分析,各行業對升息的反應程度由機械製造業到農業依次遞減,其中資金較為密集行業的影響度要高於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行業,如建材水泥、房地產、紡織等行業的影響度極其自然地排在了前列。農業、交通運輸、水電生產供應行業受影響甚微,這些也恰恰是國家目前產業傾斜及扶持的行業。順應國家的產業政策,根據各行業受升息影響程度的不同,商業銀行在貸款投向上應有所側重,尤其是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應該有所抑制,切實提高全面風險控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風險定價機制,提高貸款綜合收益水平。在貸款粗放經營受到遏制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應當積極完善風險定價機制,提高貸款綜合收益水平。目前各商業銀行對貸款風險定價日趨重視,致力於開發科學、適用的定價模型,但由於受歷史資料積累不夠和實際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多數商業銀行風險定價能力仍然較低。對此,應參照《巴賽爾新資本協議》的技術要求,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加快建立一套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內部信用評級體系,準確地對風險進行定價,進而實現對貸款的風險差別定價,以降低信用風險,提高銀行盈利水平。

  三是增強主動負債能力,合理匹配資產負債結構。存款基準利率的'上調,有利於增強商業銀行的吸儲能力,但付息負債利率的提高,也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籌資成本。同時,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意味著銀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金額,商業銀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資金比例降低,資金來源制約資金運用的自我約束管理體制下,促使商業銀行更重視存款工作,以便進一步增強資金實力。因此,商業銀行一方面要增強主動負債能力,認真落實差異化服務措施,加快網點功能轉型,真正實現客戶分層、功能分割槽、業務分流,在增加存款總量的同時,最佳化負債結構;另一方面,要根據負債的期限、利率結構,合理安排資產的期限、利率結構,將資產與負債在資金種類和數量上的聯絡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持資金合理流動性的條件下,根據利率變化的預測和資產負債對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及時調整各種不同利率資產和負債的敏感性缺口,擴大利差,達到淨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標。

  四是要加快業務創新,最佳化經營收入結構。今年5月份的這次加息與之前幾次加息的重要區別是央行縮減了銀行的存貸利差,特別是中長期存貸利差,壓縮了銀行貸款利潤的空間。多年來,出於扶持國有金融體系的政策需要,中國銀行業長期享受遠高於國外同行的存貸利差,儘管這一過高的利差水平一直受到質疑和批評,但央行長期保持了銀行業偏高的存貸利差水平。此次央行打破多年政策壁壘縮減存貸利差,顯示央行抑制信貸增長的堅定決心。對此,商業銀行必須順應銀行業務發展趨勢,在業務增長方式上從外延粗放型增長向內涵集約型增長轉變,在經營結構上由傳統的存貸業務結構向資本節約型的綜合金融服務轉變,在競爭手段上由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競爭轉變。

  今後,尤其要重視科技創新和業務創新,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努力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等非利息收入佔比。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波動愈益頻繁,西方商業銀行加快了金融服務創新步伐,透過開拓中間業務市場,降低淨利息收入佔經營總收入的比重,以規避利率風險。如目前發達國家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全部收入的比重高的甚至已經超過了60%,而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全部收入比重一般還不到10%,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是國有商業銀行規避利率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國內商業銀行要借鑑西方商業銀行的經驗,透過增大技術投資,加快引進電子技術,提供電子銀行服務;透過整合業務流程、調整組織結構,增加代理基金、代理保險、代客理財等中間業務品種,來適應和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透過服務的全能化,實現客戶的多樣化和收益來源的多樣化,從而有效地分散經營風險。

  四、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應關注的問題

  2007年5月央行三項調控政策的同步推出,既反映央行貨幣調控思路的重要轉變,也顯示央行駕馭貨幣手段更趨熟練和靈活應變,相信對市場和經濟的調控效應也將逐步顯現。但是,?在存款準備金率成為央行常規性工具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合理掌握貨幣政策運用的頻率和調整區間。準備金率的提高,在意味央行將凍結金融機構更多資金的同時,也必須為此承擔更多的利息支出。就商業銀行來講,準備金率的提高,限制了信用擴張,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籌資成本。因此,存款準備金率的運用有必要設定一個合理區間,抑制央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時兼顧商業銀行的利益;如果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或存貸款利率,希望也能夠相應提高存款準備金的利率,適度彌補對商業銀行淨利潤的影響。

  二是進一步加強多種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在當前中國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壓力日益增大、信貸擴張過快、貨幣投資反彈壓力巨大、物價上行風險加劇的嚴峻形勢下,單項政策的效力日趨弱化。因此,應在加強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產業、外貿、金融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多管齊下實現多目標調控,並藉助政策組合集中推出的力量增強政策的綜合效應。

  三是應注意調控政策的協同效應問題。我國宏觀調控關注多個經濟目標,這使得央行在政策的協同和配套上需要更多的藝術性。比如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均是緊縮性政策,為了鞏固我國宏觀調控的成果,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央行的政策導向,但升息又將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比價吸引力,加速國際資金的湧入,加劇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過剩問題。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對流動性的關聯影響預計還將顯現和強化,這將對準備金率等數量型政策工具的運用產生更多的影響。因此,研究貨幣政策的協同和配套,謀劃取得同向的效應,在我國宏觀控制更加註重內在和結構的趨勢之下顯得更為重要。

  四是應實行差異化的貨幣政策。針對目前農村資金存在著一定的“離農”傾向,為鼓勵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於新農村建設,加大對“三農”的有效信貸投入,縣域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應低於城市行金融機構。比如,目前農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高於其他三家國有商業銀行0.5個百分點,高於信用社法定準備金率3個百分點。建議今後應區別各商業銀行服務物件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的貨幣政策,合理確定縣域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鼓勵進一步加大縣域有效信貸投入,更好地服務於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左曉蕾.加息智鬥資產價格泡沫[J].資本市場,2007,(6).

  [2]黃建鋒.準備金率調整成常規化工具政策效應有待觀察[N].中國證券報,200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