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故宮> 【精品】故宮作文彙編7篇

故宮作文

【精品】故宮作文彙編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宮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故宮作文 篇1

  暑假,我和塘中老師一起去了那個令我心馳神往的地方——故宮

  當我邁過端門的門檻見到紫禁城的正門——午門時,心中不由得一陣感動,多少忠賢義士,將她們的熱血灑向午門前的大地,讓自己的靈魂漂浮在祖國的上空,永遠捍衛自己的祖國。人的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她們的死不但重於泰山,而且深於大海,是永遠不能使後人忘懷的,是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的。

  過了午門,我們便來到太和門,太和門是紫禁城的外朝正門,清順治帝入關後,在此頒佈了第一道大赦令,那時的紫禁城一定熱鬧非凡,想起當時大家走街串巷,街上燈火通明,真恨不得生在當時那個時代,可以去體會一下當時的熱鬧,現在只能去尋覓當時留下的餘音了。

  再往北走,就是紫禁城的正殿——太和殿,也稱金鑾殿,殿內中央擺有金漆雕龍寶座,使我不由感嘆萬分,啊!那時的'皇帝多麼威風,可惜現在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原來的禁城,現在已成為遊人參觀的路遊景點,原來是皇親國戚,現在也不過是平頭百姓,如果清朝一直處於鼎盛至今,相信在如今的狀況上一定又是大不相同。

  過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據說曾經是光緒皇帝變法失敗的拘禁處。如果當時光緒皇帝變法成功了,也許現在的中國還會強大的很,也許就不會給日本以可乘之機,也不會有東亞病夫這一稱號,看來當時的中國還是腐敗佔了先機。

  緊挨著中和殿是保和殿,這裡曾經是科舉考試的地方,無數文人雅士在此展開了政治的抱負,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畫卷上,勾勒出絢爛的一筆。

  縱覽故宮,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題,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彷彿是一隻即將騰飛的雄鷹,我堅信,在過不久,中國將和這隻雄鷹一起在世界的上空翱翔!

故宮作文 篇2

  一座座紅黃相融的宮殿佇立在皇城的每一處角落,顯示著莊重與威嚴。故宮,這個響亮的名字,我一次又一次的被它吸引。親近著它,那時光流轉、世事變遷、輝煌衰落的歷史瞭然於胸。

  踏入午門,順著主軸線緩緩步行,遠望前方,宮闕豎立,像是向我展現它們的風度。我站於大地中間,寬闊而深遠。回首後方,文官武將幾列整齊走來的樣子彷彿歷歷在目:頭戴黑色官帽,身披各色官服,一步一步朝皇帝身邊走去。硃紅的宮牆似為他們張開雙臂,歡迎他們入殿,卻又似要將他們吞沒。清風吹來,我感受到了沉穩與憂慮。

  手輕撫宮牆,已然能蹭上些灰塵,一粒一粒,好像在不斷提醒紫禁城,你已老。鮮豔而明亮的紅披上一絲朦朧的紗,抬首那琉璃黃頂依舊在陽光的輕拂下泛著光,像是皇帝的一縷魂魄就在其上,永恆地守住紫禁城,為四方百姓祈禱著平安康泰。時光的流轉依舊未能模糊它在歷史長河中的光芒,皇威永在。

  繼續走著,不知不覺來到乾清宮,字跡色彩有些凋落卻依然堅強地挺著,扒著欄杆向內看,中央便是龍椅,寬大的、舒適的,即使太陽的光輝在側門兩處照不進來,但眼睛還是會被那金燦燦的鮮豔色澤所晃。坐在上面的人便是古代皇帝,龍袍在身,大權在握。我感到皇帝雖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坐在龍椅上卻焦慮不安。這一坐便是天下人的王,事事便要為百姓、國家著想,他的肩上多了一份比常人更重的責任,護天下太平、讓百姓安居樂業、弘揚先祖遺志,這樁樁件件頭疼的事讓皇帝心憂,但這是他職責所在。上方有塊牌匾“正大光明”,字方正端莊,氣勢磅礴,想必是皇上勉勵自己、時刻提醒自己的名言警句。殿內陳放了些物品,在外面看不真切。我雖未踏入乾清宮,卻依舊“看見”天子威儀以及肩上那份沉重的責任。我們如今身處21世紀,肩上有著不同需要擔負的責任,天子尚勤苦去完成,我們更不能輕易放棄、灰心喪氣,而是應努力的去拼搏,完成使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正大光明”四個字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我相信它會成為指導每一個參觀者行為的準繩。太陽逐漸偏西,紫紅的晚霞將故宮渲染的迷離而別具風情,不同的斑斕色彩,將步入傍晚的故宮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親近故宮,宛如穿梭於茫茫歷史長河中,朝代光衰的一幕幕,帝王履行責任的點滴,“正大光明”匾額的勉勵,總讓我一次次感到驚喜與憧憬;親近故宮,沉浸入那古老的故事中去……

故宮作文 篇3

  暑假,我參加了由中國少年報組織的北京奧運採風夏令營。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遊故宮。

  那天,我們三點鐘就起了床。看完升國旗,採訪完國旗班後,我們一行人就進了故宮。

  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進太和門,一個大大的金殿映入眼中。那就是皇上上朝的太和殿。據說,太和殿內所有磚都是金磚,輝煌極了。我們手上的相機正準備按下快門時,導遊告訴我們照不同的建築物有不同意義,而照太和殿有不好的意義。看來,故宮還有許多神秘之處。

  完太和殿,就來到中和殿。中和殿有一特色:就是它四個角上各有十二隻脊獸。這十二隻獸由小到大排列著,十分有趣。我們一看裡面,哇!好漂亮。一把龍椅放在正中間,左右各一個大花瓶,真是莊嚴而輝煌。

  和殿後,我們還去了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多個景點,但是我最感興趣的是御花園。御花園裡的花五顏六色,那裡的葉綠如碧水。那裡的假山十分逼真,走進去裡面,無論是山的形狀,還是山上的裝飾,都足以讓人覺得自己處身於大山之中。

  御花園,便從神武門出來了。游完故宮,我感覺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他們在科技這麼落後的情況下把故宮修建得那麼漂亮,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故宮作文 篇4

  故宮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建築群,它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並且擁有大量珍貴的中國的歷史文物。可以說故宮象徵著中國的古代歷史和古代的文化。而在這樣的一個建築中卻悄悄地開設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這一個事件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有的人認為這是外國消費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入侵,並呼籲“把星巴克趕出故宮!”。先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之所以有人會去設立這樣一家咖啡店肯定是存在這方面的市場。而作為設立這個行為,我覺得只要沒有對故宮這個歷史文化的寶庫產生實在的破壞,其行為最多就像普通的旅遊商店一樣無可厚非。

  而對於由這個事件所引發的外來文化入侵的大討論,有人說外來的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導致了國人不知道重陽節、乞巧節;外來的KFC、麥當勞、必勝客沖淡人們對傳統食物的渴望,而國外的好萊塢使得中國的戲曲無人問津。於是有人認為所有外來文化都是陰謀,是西方人對中國的和平演變。

  而事實是這樣的嗎?西方人所帶來的一切全是陰謀嗎?就先看看我們現在的中國。現今國家的體制不就是源於西方的馬克思嗎?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巨大進步的科技又有多少不是來自西方呢?所以這“一刀切”的論斷一定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承認西方文化為中國帶來的好處絕不只一點,甚至在危機的時刻還幫了中國一把。

  縱觀歷史我們就知道中國的文化也曾經推動過世界,中國的指南針、造船術、活字印刷、造紙推動了新航路開闢和歐洲的文藝復興。這可見中國文化的輝煌,再看中華文明最為繁榮的唐代,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思想與文化,並且向外也輸送了許多中國特色的文明。

  可見,當時之所以繁盛是因為中國對外界的兼收並容。之所謂海納百出,有容乃大,也可以得知只有開放胸懷才能夠國家強盛。當然閉守不前的危害也可以從“近代史”找到。

  但是我們在抱有博大胸懷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外來文化確確實實對國內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對比外來工業產品與傳統手工商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工業產品在生產線上快速流動,只需一天時間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可以成千上外,而手工藝品即使讓速度最快的工匠來打製,一個星期也造不出多少。比方說前一段時間的“茶壺事件”中貼標籤的行為,充分的反應了手工生產的不足和供需矛盾。對於其它方面可能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比如傳統戲曲所含有的精彩程度能比得上運用了各種特效的電影嗎?

  我認為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要去思考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而我認為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們在技術上的先進性。所以要想傳統文化走出去,就一定不能讓傳統封閉,一定要讓傳統與現代結合。

  再反思“節日現象”,確實一下子有許多的節日進入了中國。像母親節、感恩節、聖誕節都大把湧入了中國市場,而且很多時候都學得不像,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味。這哪有什麼感恩節、聖誕節?!這已經變成了火雞節、甜點節、禮品節。很多時候都包含了強大的“商業主義”精神。再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農曆新年,雖說是法定假日,又如何呢?!不都到最後只剩下的是粽子節、湯圓節、月餅節、大餐節。這還有什麼味道?五味令人口爽!最後可能只是為了節日而節日,誰又知道去團圓?誰又知道去賞月?那一輪明月所帶來的寧靜已被城市中的煙雲所遮蔽,而團聚在一起的溫暖已被那“口爽”的食物所埋葬。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人的進步帶給我們的是一個“人”的高速發展的時代。有調查表明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然後呢?大家累了已經沒有多少精力了,所以對於商業思想入侵說,我認為那只是“文化衰退”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而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自強”,需要我們自己“勇敢”地“站出來”,“批判”自己;“反思”自己;“總結”自己!而不去鋪天蓋地找別人的理由,挑別人的毛病。中國該怎麼發展?中國該往何處去?絕對不在於別人,而在於中國人自己。而自強那也一定就是唯一的出路。

故宮作文 篇5

  每當我回想起今年暑假我們去北京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去故宮的那天。

  那天早上母親告訴我今天要去舉世聞名的故宮。我腦海裡立刻浮現了電視裡古代皇帝們生活的情景和成千上萬件珍貴文物的摸樣。我越想越激動,於是迫不及待地清理好行裝,朝故宮的方向飛奔……

  到了故宮,我和母親就被人流衝散了,我在人山人海中費了一番周折找到了母親。我不禁地說;“真是世界著名的景點呀,人好像草原上的草一樣茂盛,唉!”

  過了午門,就到了金碧輝煌的太和殿。太和殿的前面有兩個威風凜凜的青銅獅子,時刻守護著太和殿。太和殿的門上、窗上和屋頂上都鑲嵌了金黃色的龍,十分華美,突顯了皇室的尊貴。屋頂上的黃色琉璃瓦,映襯著太陽的光輝,屋角上有十一隻小獸,突顯了太和殿皇權的尊嚴。站在太和殿的前方,便可想象出皇帝上朝時文武大臣和宮女跪地遵命的情景。太和殿雖然經歷了千百年歲月的滄桑,還是能把從前的雄姿展現給遊客。古代皇宮的建築十分精美,十分堅固,足以證明我國古人的勤勞和聰慧。

  接下來我們又遊覽了中和殿、保和殿、養心殿等精美的古代宮殿。最後我們來到了皇家花園——御花園。御花園中種植了上百種名貴花草樹木,有高大蒼翠的老者——柏樹,有纖細碧綠的少女——紫藤,還有雄偉威風計程車兵——白皮松。花園中矗立著一座名叫堆秀山的假山,山上有一座小涼亭,這就是中秋節時皇帝和妃嬪宮女們賞月的地方。皇帝能夠在如此美麗的地方賞月,而勞動人民卻只能默默為皇帝效勞,古時候勞動人民和皇帝的生活環境真是天壤之別呀!御花園裡的每一棵樹和每一枝花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用辛勞的汗水澆灌而成的,我們應該好好保護這裡,讓遊客們欣賞這美好、潔淨的花園。

  故宮之行讓我明白了要珍惜文物古蹟,保護重要文化遺產,讓世人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是有著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故宮作文 篇6

  《故宮三部曲》是心機者為NHK電視臺紀錄片《故宮》所作的配樂,其配樂精良若斯,音符跌宕,隨著歷史論述的升沉持續變換著節拍,消極的打擊樂如同敲響了永樂朝的大鐘,故宮琉璃瓦籠蓋下的穩重大殿代表著他們心中思慕的文化國度的美麗與輝煌。蕩氣迴腸的音符,有如一次夢境般的奇異遊覽,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詩,陳舊高大的風物翩翩擦過,淳厚文化的畫卷逐一換化音符來映現。夢醒時分,大幕落下,看盡世事,洗盡鉛華,帶著絲絲感傷、點點無,樂聲慢慢隱去。再見了,故宮!有感許多友對我部落格背景音樂發生的樂趣,特作此文。我已不太明確第一次聽見這首曲子是什麼工夫,只記得那時還很小,是看一個電視節目時無意聽到。一聽到這曲子,我就猖獗的喜歡上了它,不知道是什麼來源,也許這就是心靈的共鳴。但只悵然那是背景音樂,並沒有先容這首歌叫什麼名字。在今後的發展中也屢次聽到過這歌,但是也都跟上次一樣,沒能如願的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和創作背景。但我清晰的記得,每次這曲子一出現,背景大多是故宮的畫面,於是我想會不會它與故宮相關?固然有這樣的想但還不敢確定,問問身邊的都說不知道。每次聽見這曲子都是無意間,它很快就會在我腦中被遺忘,倘若不是去年看《百家講壇》我想我也早把這兒時的印象給忘了。

  在看《百家講壇》聽到時,也是作為背景音樂,出現的照舊是故宮的畫面。想想以前問身邊的可以或許不知道,但網上資源這麼雄厚,該當能夠搜到,於是抱著試試的想,先導了"百度"。我輸出故宮兩字,然後切換到MP3的頁面,出現了許多首曲子,但其中有一首的名字令我面前目今一亮,那就是《故宮的尋思》。點選試聽,音樂響起,我那時就鼓吹的站了起來,由於這歌正是我找了多年的曲子。心中的驕貴知足就像是遇見了一位多年未見的好友。爾後我先導在網上探索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探索到的了局令我有些絕望,原以為這曲子是我們中國建造的,搜後才知道是的一個樂團建造的。固然音樂無國界,但難免有些缺憾。缺憾歸缺憾,但這首曲子的得勝是決定的,我對它的嗜好也是決定的。它像是首史詩,賦予了故宮以生命。音樂響起畫卷展開,一位經由過程了有數輝煌而又飽經滄桑的老娓娓向我們道來。傾吐著他的亮光,他的淳厚,他的悲涼。

故宮作文 篇7

  一部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路,百萬點選量,波瀾不驚的紀錄片卻通殺70後至00後,匠人們的恬淡工作生活,令多少人心馳神往……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我們需要點時間冷靜一下,放慢我們的步伐,去重拾那一份真趣。

  有網友說:“我只想安靜地在故宮掃掃地就行,求收留。”有人對西藏嚮往,想做一次朝拜獲得心靈的洗滌。只要你有心,其實在哪都可以,豐子愷曾言:“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陽臺觀雨,雨聲清脆悅耳,有些溼潤的空氣罩在身旁,人也隨著這細細密密的躍動在空氣中的小精靈柔軟了下來,心都寧靜了。有時行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則無論是那景如何鬼斧神工,總能讓人疲乏。而當一次再尋常不過的旅途中,一個稚童伸出軟嫩的指頭點著山水空雲,說那方的像家裡新添的茶几,那圓的像家裡的小烏龜時,這些林中事物彷彿才被注入了生命力才活了起來。“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若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前些年,《舌尖上的中國》以飲食為載體,傳達的是濃濃的人文關懷,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事卻往往最能觸動人的心絃。

  節奏紊亂的時代把生活變成了嘈雜的競技場。車水馬龍的街道鱗次櫛比的高樓,五彩繽紛中卻夾雜著難以名狀的悲涼,恰如海上的孤島,花哨卻寂寞。紅塵繁繁,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許多人已不能安放一顆平常心,看不到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世人皆曰塵世苦海,然世間花鳥言笑,塵世不塵海亦不苦,彼其苦自心爾。人生長途路漫漫,我們急躁地前行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就算匆匆忙忙趕到了終點,終歸都只是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中去而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不妨緩下步子來場深呼吸,平靜如瓦爾登湖畔的垂釣,淡然如凌晨四點的海棠花,內心的靜謐美好便不再只是“當是只道是尋常”般的回憶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家裡做家務,我在公司搞業務,我在課堂學知識。生活如此多嬌,你關注她,她便呈現出不一樣的美,你笑,她也笑……

  不知你是否留意過初春新芽破土的驚喜;是否聆聽過仲夏夜裡的蟬鳴;是否品味過寒秋中蕭瑟的味道,是否感受過冬日裡那一縷陽光的寧靜……

  春住心底花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