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于丹孝敬之道觀後感彙總

于丹孝敬之道觀後感

于丹孝敬之道觀後感彙總

  【于丹心語】 道理本身是什麼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

  *最親的人往往是情緒垃圾桶。

  *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

  *順者為孝。

  于丹孝敬之道第1篇

  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反過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臟,那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的故事,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劃。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在需要很多高階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後,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麼長時間不來,你願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在要成家立業了,我哪兒有心思玩啊?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在成長了,唸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麼浩瀚,我要去遠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

  大樹說,孩子,你彆著急,你把我的樹幹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幹,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幹給你爬了,你就更不願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幹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

  宰我走了以後老師就很感慨。孔子說:“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後,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們都手裡懷裡抱著,呵護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後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週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麼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後,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只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歷可能不完美。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裡。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麼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捨的,取重而舍次。什麼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並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麼,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怎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跟同事要怎麼說話,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好話要好好說。

  于丹孝敬之道觀後感第2篇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係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係,那就是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晚輩——自己的兒女。

  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準,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去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幹;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儘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兒女應該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

  于丹孝敬之道觀後感第3篇

  一直以來,讀書是我的一大愛好,可是,因為生活中的煩瑣與工作中的忙碌,讓我的生活變得似乎格外充實。細想一下,不禁感嘆: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的讀書了!最近,忙裡偷閒拜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啟迪。

  于丹教授用詼諧幽默、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世之道透徹而又入木三分作了一個通俗易懂的解析和經典的詮釋。對於《論語》以前我只是片面、部分的瞭解罷了,覺得這些之乎者矣的文言文是那麼地深奧難懂、枯燥乏味。可當我讀完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後,透過她的一番獨到的見解,使我真正到《論語》中所蘊含的“樸素和溫暖”。同時,對她的聰明和睿智由衷地發出讚歎。此書中於丹教授分別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共七個方面做了深刻地闡述,讓人受益匪淺。

  這是一本“開卷有益”、值得一看的好書!看完後發人深省,我對於書中的“孝敬之道”感觸頗深甚多。于丹教授咬文嚼字地把《論語》中的孝道分析地淋漓盡致,她用細膩的情感和樸實的語言道出了為人之基本—孝道,雖然從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和吹捧的話語,但卻能給予人以心如暖爐、愛如茉莉的美好情感。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在當今這個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又能為父母盡多少的孝道呢?我不禁沉思著……

  為了追尋自己所謂的真愛,不顧父母的反對,遠嫁千里之外的我又為父母做過什麼呢?書中所例舉的“蘋果樹與小男孩的故事”詮釋了父母無私而又偉大的愛。看到這裡,我的心頭一陣痠痛,這就是我真實的寫照啊!“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自己身為人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親是多麼地不容易呀!論語中的“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俱。”一句深深的打動了我,它教育我們,一定要將父母的生日銘記在心。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有機會就應該多孝敬他們;但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做兒女的還有多少時間與機會,能夠陪伴在他們身邊盡孝呢?是啊,父母親就是這樣無怨無悔地為子女奉獻著,無論什麼時候始終都用寬容的心去理解孩子,用他們一生的愛去牽掛孩子。而我們做子女的能做的'就是—不管再忙都得抽時間好好地多陪陪父母,以孝為行,以敬為心。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多麼催人淚下的一句詩,多麼令人回味的道理啊!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牢記這句話:“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俱”,記住這句話,也許從今天開始,我們的父母就快樂了,我們自己的心也得到安慰了。讓我們祝福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親都能幸福安康!

  于丹孝敬之道觀後感第4篇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還堅持自己的做法,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什麼叫做“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於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衝突屬於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在做個統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絕大多數的衝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裡頭不高興,兒女心裡頭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我們做兒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衝突就是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我們願意讓他們生活好,比如經常指著老媽說,你看你攢的這瓶瓶罐罐,你這剩菜剩飯都捨不得倒,你去買的全都是處理的菜和水果,咱們家生活還不至於這樣呀!現在日子過好了,你還是過去的習慣,你就不能把日子過好一點嗎?你不能改掉嗎?

  我們有時候也會指著老爸說,現在我帶你去吃西餐,我帶你外邊去下館子,你老舍不得吃,還老說吃不飽,非要回家來蹲在牆角吃你那碗麵條,這都是你原來在農村時候的生活習慣,你就不能改掉,好適應現在的生活嗎?

  聽著這些數落老人的話,能說兒女不孝嗎?其實,這些都發自我們的內心。但是,孔子說了一句話,叫“又敬不違”,難道我們不能順著點父母嗎?

  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帶著歷史的烙印,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習慣鑄就的。如果沒有老太太攢瓶瓶罐罐那段歲月,也許就沒有兒女今天的生活;沒有老爸蹲在牆角吃麵條的那種節儉,也許你就不會從那個村莊走出來,就沒有今天的樓房。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匯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所以,我們不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一定要做兒女的放棄原則,但是,在可以不計較的時候,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輩的特別習慣於扶老人上下樓,這個動作有時候卻招老人反感,老人經常把孩子甩開說,你覺得我現在就走不動道了?做兒女的這時候還真委屈。

  其實,在物質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於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裡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著歷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跡。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願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麼這個時候,兒女就應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於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比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麼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麼多心嗎?

  孟武伯曾經跟孔子問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處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什麼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憂。兒女都是父母心頭肉,不管是兒女四十歲還是五十歲得了病,老爸老媽那也是心如刀絞,老人說還不如讓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讓老人擔憂,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你的學習就應該讓父母操心嗎?做人正直不正直,總要讓父母唸叨嗎?與朋友交往,自己買房子,做生意,幹工作,這些事情做得好與不好,都得讓父母不斷操心嗎?這些都不應該讓父母擔心。

  我們都知道,人這一生步步行來,點點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後的小事。父母從來不會對兒女說嫌煩,父母也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表功。

  但是,有幾個兒女願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很多兒女做點事就要嚷嚷出來,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

  我看到過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麼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結束通話,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佔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

  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衝,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

  有一句話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記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我們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們今年多大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說得很準確。我們有時候覺得,老人不像孩子愛過生日,孩子過生日都是成長,他高興,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時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覺得自己長一歲也沒有什麼好。

  對兒女來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知道以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願真正來得及完成呢?

  可以說,父母之年在我們的心裡可能永遠是懼大於喜的,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話,我們就是胸頓足,涕泗滂,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時候少頂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來得及啊,但是一切都過去了,來不及了。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兒女的福分。天下兒女心,就是在這個時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歲月中,我們還來得及做什麼,那麼一切都有可能。

  于丹孝敬之道觀後感第5篇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孤立的現象,也沒有一種孤立的標準。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他人。作為子女,如果我們能夠換位去想,那麼與其等到父母身後,我們去盡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還不如趁父母在的時候我們再多做一分一毫。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裡。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麼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捨的,取重而舍次。什麼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說:"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還有,並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麼,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衝突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幾"就是輕微、婉轉的意思。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麼說話,你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麼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