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有關語言論讀書筆記的彙總

語言論讀書筆記的

有關語言論讀書筆記的彙總

  語言論篇一

  《語言論》是愛德華·薩丕爾的一部代表作。全書共分11章,主要論述語言的性質、形式、結構、演變以及它跟思維、種族、文化等方面的關係。

  薩丕爾作為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顯然對“什麼是語言”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全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其對於語言本質的看法。

  對於語言,我們太過熟悉,正因為如此,對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並不如想象得那麼容易。首先,薩丕爾將走路與說話進行比較,以此來說明“語言是一種非本能性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語言論》第4頁)。在這裡,突出強調了“文化的”功能,即將語言的本質屬性放到人類社會的大環境中考慮,加強了言語與社會環境的關係,這也是薩丕爾作為人類學家與眾不同的著眼點。作者認為更改一個人的生活的社會環境完全能夠改變這個人的言語,他的言語的形成有賴於周圍人們的言語,“正象不同民族之間,宗教、信仰、習俗、藝術都有差別一樣”,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參雜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會長期積澱下來的“習慣”。

  為了論證語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將語言中的象聲詞和感嘆詞抽出來進一步說明語言是“人腦的創作,想象力的發展”(第7頁)。這個觀點當然無可厚非,在論證過程中,作者將象聲詞定位在對於自然聲音的“摹擬”上,象聲詞,顧名思義,我們很容易認識到它是對自然界固有聲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認為感嘆詞同樣也是“自然聲音的習俗的定型”(第5頁),這就讓我產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說我們慣用的感嘆詞,例如:“啊”,“噢”,“哇”等是對自然的模仿,那麼那麼它們又是對自然界中哪些聲音的模仿吶?不能否認感嘆詞的來源與其他語言成分一樣來自於自然所啟發的、人腦的創作,但既然肯定了其與自然聲音的聯絡,我認為為了確保論證的嚴密,就應該加上相關的例證,使得結論更加的可信。

  在說明了語言不是什麼之後,作者為語言下了一個可用的定義:“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藉自覺地製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觀念、情緒和慾望的方法”。這個定義概括了前人“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和“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這兩種觀點,並把它們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從文中可以發現,薩丕爾並不否認心理—物理基礎對於語言的必需性,但是,他認為,語言的研究決不是對於作為語言基礎的生

  理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而應當是討論語言——“這個任意性符號系統的功能和形式”。

  薩丕爾認為語言的本質在於“把習慣的、自覺發出的聲音(或是聲音的等價物)分派到各種成分上去”(第10頁)。薩丕爾還特別點明,這裡的“經驗”並不是各個的、個別的經驗,而是人們所共有的簡化了的抽象出來的概念符號,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思維”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框架內,薩丕爾開始著手討論語言與思維的關係。作者認為語言不但是交際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思維是不可能的。思維活動,尤其是抽象思維活動,必須藉助於語言,不能離開語言而單獨進行。乍一看這一觀點十分接近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觀念是不能離開語言而存在的”,但細究一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使用並不總與概念有關,一個個單個概念的聯合可能並不具有概念的意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語言就是這樣一種為個別印象所佔據的東西,在更高的水平面上,譬如焦點中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們的關係的心理狀態,它仍然和意識的內在內容平行。因此,從語言的觀點發出,按照薩丕爾德說法,

  思維的定義可以是:“言語的最高階的潛在的(或可能的)內容,要達到這內容,聯串的言語中的各個成分必須具有最完滿的概念價值”(第13頁)。

  作者將語言界定在符號的表現的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的思維的外表,認為思維將語言的內容精煉的解釋了之後,便能從語言中看出思維。因此語言決不是“貼在了完成了的思維上的標籤”,作為一種結構來看,它的的內面是思維的模式。在這一層面上,薩丕爾區分了語言與思維。

  對於語言與思維,作者還認為他們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語言的成長要充分依賴思維的發展,當原有的語言不足以表達人類的思維時,人們便藉助想象等方法創造出更多的新的語言成分。另一方面,思維的運作是透過語言來完成的,或者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只有在思維過程中運用才有存在的意義,當人腦在進行想象或推理的時候,就已經默默唸出了一連串的語言成分。薩丕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道明瞭語言與思維的這種相互作用:“工具使產品成為可能,產品又改良了工具”(第15頁)。

  作者對於語言與思維的論述看似十分辨證,與馬克思等唯物主義哲學家的觀點沒有多大差別,但是我們還是能在字裡行間發現作

  者對“語言決定思維”的片面強調,以及對“語言先於思維”的強烈暗示。薩丕爾說:“正象數學推理非藉助一套適當的數學符號不能進行一樣,沒有語言,思維的產生和日常運用未必更能想象……作者本人頗以為許多人覺得能不用語言來思想,甚至推理,只是一種錯覺”(第14頁)。在第一章文末,作者甚至明確地表示相信語言甚至比物質文化的最低階發展還早,這無疑脫離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帶上了作者鮮明的個人印記。

  愛德華·薩丕爾關於“語言是什麼”的論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類學家對語言本質的認識,也為我們在課程講義之外,明晰語言的本質打開了一扇窗戶。

  布龍菲爾德語言論讀書報告篇二

  摘要: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對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形成、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其語法理論對中國語言研究,特別是對漢語語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布龍菲爾德 語言論 向心結構 離心結構

  列昂納德·布龍菲爾德是二十世紀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人。他在美國語言學界的地位,有如索緒爾在歐洲語言學界的地位。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1887年4月1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北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先導人物之一。19歲畢業於哈佛大學。嗣後轉入威斯康星大學師從E·普羅科什攻讀語言學,1909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布龍菲爾德從研究日耳曼語系和印歐語系入手,繼而研究了普通語言學和阿爾表琴語等語言。他曾在很多大學任教,最後執教於耶魯大學,並任該校高階語言學教授。

  他在語言學理論上發展了索緒爾的結構主義思想,又進一步具體化,並有所創新,於1933 年出版了他的 代表作《語言論》 。這部著作可說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對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形 成、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使得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成為世界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發展最完備、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為了與索緒爾的結構 主義相區別,有的又稱美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為描寫主義語言學派。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對中國語言學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他的很多分析語言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為我國的語言學家所採用,用來分析漢語及其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對我國語言學的研究及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語言論》全書共二十八章: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 1-16 章屬於共時語言學,後半部分 17—28 章屬於歷時語言學。第一章到第四章論述語言學的一般問題;第五章到第八章論述音位學;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論述語法和詞彙;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論述比較法、方言地理學、語言演變、語義變化、借用等。我們的評價重點放在前十六章。

  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和其他重要論著的主要意義在於提出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

  (一)區分語言的共時系統和歷史演變

  在語言理論方面,布龍菲爾德受索緒爾影響,在基本觀點上有許多一致的地方,這首先表現為區分語言的共時系統和歷時演變,並把共時系統的語言看作一個符號系統。布龍菲爾德和索緒爾一樣,為了確定語言學的真正研究物件,主張把言語和語言區分開來,認定語言學只管語言。他說:“對我來說,也像對索緒爾(參看他著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和薩丕爾(參看他著的《語言論》)一樣,認為這一切,即索緒爾所謂的“言語”,處於我們語言科學的範圍之外。……語言學只管語言,即索緒爾所謂的“語言”的那些對說某個社群的語言的所有的人都是共同的特徵,如音位﹑語法﹑詞彙,等等。它們都是抽象的,因為它們只是言語的話語中(復現)的部分特徵。 ……語法和詞彙的說明歸根到底是抽象的。”

  布龍菲爾德認為,要研究這樣確定出來的語言,必須區分語

  言的共時系統和歷時演變。他在對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第二版的評論中說:“這個剛性系統,即“描寫語言學”的物件,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但是“言語活動”也包括了更多的東西,因為組成社群的人們並不是完全一致地按照這個系統說話的。”

  實際的言語,不僅在系統所不確定的東西(例如每個音的確切的語音性質)上有變異,而且系統本身也可以有變異,因為不同的說話人往往會背離這個系統的幾乎任何一個特徵。這就出現了“歷時語言學”;當“言語”的這些個人的和臨時的特徵在社群中變為普遍化和習慣時,它就構成語言系統中的一個變化–語音變化或類推變化,即我們在歷史語法中所記載的那些變化。

  布龍菲爾德主張首先把語言和言語區分開來,並把共時系統的語言看作語言學的真正研究物件。接著又把語言的共時系統和歷時演變區分開來,並把共時系統的語言看作一個符號系統。這些基本理論後來貫徹到他的名著《語言論》中,成為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礎。

  在《語言論》中,布龍菲爾德明確指出:“任何言語社群的語言在觀察者看來總是一個繁複的訊號系統,……一種語言在任何時刻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都是詞彙和語法習慣的穩定結構”,但是,“每種語言時時刻刻都在經歷著緩慢而不斷地語言演變過程”。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是明確區分語言的共時系統和歷時演變的。

  布龍菲爾德區分語言的共時系統和歷時演變的這條基本原則,一直被美國描寫語言學家所遵循。把語言共時系統的描寫放在語言研究的首要地位,這些被認為是美國結構語言學的突出特點。

  (二)排除對心理學的依賴

  布龍菲爾德在1933年1月為《語言論》寫的《美國出版序言》中指出:“??公設的方法節省了討論,因為他把我們的敘述限定在了確定的術語中。特別是它使我們免除了心理學上的爭議”。 上面引錄的兩段話表明,在語言研究中,布龍菲爾德力圖排除對心理學的依賴。

  但是,他在《語言論》第二章“語言的用途”中提出的一個有名的公式卻使一些學者對他提出的“排除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深表懷疑。

  布龍菲爾德提出的有名公式是:S→r?s→R ps:(刺激反映論)

  其中,S:表示實際的刺激

  R:表示實際的反應

  r: 表示語言的替代性反應

  s: 表示語言的替代性刺激

  布龍菲爾德說:S和R都是“實際事項”,從某意義上說,是存在於語言之外的,r和s都是“言語事項”,是語言學家所關心的。為了說明這個公式,布龍菲爾德講了一個小故事:傑克和琪兒(假定他們是兄妹關係或者夫妻關係)沿一條小路走著。琪兒餓了(“她的某些肌肉在收縮,有些液體,特別是胃液,分泌

  出來”),而且看到一個蘋果(“光波從紅色的蘋果那兒反射到她的眼睛裡”),即s;於是,她“在喉嚨和嘴巴里做一些動作,發出一點聲音”,即r;傑克聽到了,即s;接著,傑克爬上樹去,為琪兒摘來蘋果,即R。

  疑問:很清楚,運用這種“刺激——反應”的理論來解釋言語行為,是行為主義的。它跟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相吻合,是從心理學來的,怎麼還標榜“排除”對心理學的依賴呢? 關於這個問題,布龍菲爾德在為《語言論》寫的《美國初版序言》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說明。他承認,他1914年出版的《語言研究導論》是建立在馮特心理學體系上的,但申明,在1933年出版的《語言論》裡,“我力求避免這樣的依賴性,我只用闡明事實的方法,在少數幾個論點上,講述了目前兩種主要心理學傾向在解說方面的差異。心靈主義學派是想用一種心靈方面的說法來作為語言事實的補充,……機械論者的主張是,在闡述這些事實時不要做這種輔助因素的假定,我之所以力求適應這種主張,不僅僅因為我相信機械論的觀點是科學探討的必要形式,而且還因為我認為以自己的立足點為基礎的論述,比起另一種仰仗另一個人的或變化無常的各種論點來,是要更為紮紮實實,更為易於掌握的。”

  他排除對心理學的依賴,其實際含義是反對傳統心理學的“心靈主義”,強調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機械主義”,並認為,只有排除對“心靈”的依賴,才能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語言科學,才可以保證研究取得的成果。

  (三)提出語言的科學描寫的標準

  布龍菲爾德語言學讀書報告篇三

  姓名:XX 學號:XXXXXXXX 班級:20XX級 XXXX班

  摘要:布龍菲爾德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他的著作《語言論》也是一部優秀作品,在語言學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集大成之作。《語言論》一書制定了語言結構的總框架,其中談到了許多研究語言學的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語言學的產生、內在規律以及發展都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鑑意義。

  關鍵詞:布龍菲爾德 結構主義語言學 語言與文字 語言用途

  列昂納德·布龍菲爾德是二十世紀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人。他由日耳曼語系和印歐語系入手,繼承並發展了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布龍菲爾德並沒有止步於接受索緒爾的理論,他將語言學具體化,並在此基礎上創新,由此於1933年發表了他的著作《語言學》。(《語言學》一書是布龍菲爾德1914年《語言學研究入門》的修訂本)

  一、全書簡析

  布龍菲爾德的《語言學》共分二十八章,可以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章至第十六章為共時語言學,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為歷時語言學。其中共時語言學中,第一章到第四章論述語言學的一般問題;第

  五章到第八章論述音位學;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論述語法和詞彙。而歷時語言學中則主要論述比較法、方言地理學、語言演變、語義變化、借用等。可以說,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一書內容幾乎涉及了語言學的所有方面,構成了一個全面而具體的語言學體系,既使得讀者更加明晰語言學的結構和主要內容,又具有開創性,對全世界語言學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幫助。比如:布龍菲爾德的語言學理論對中國的語言學發展就有很大影響,他的語言學分析方法現在仍有很多為中國語言學家所採用,用以分析方言以及少數民族語言。

  語言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它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語言產生之初,只是簡單語素的組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認識能力的提高,語言也日益豐富完善。語言的生命存在於人類社會對它的使用過程中。語言因人類認識事物和互相交流的需要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完善。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它發生、發展、變化或消亡的軌跡。

  布龍菲爾德《語言論》中的語言學系統研究內容主要從語音層、語義層和語法層三個層面分析,與我們所學的基本一樣。但《語言論》中有許多布龍菲爾德的創新之處,比如:提出語言的科學描寫的標準,排除對心理學的依賴,主張從“形式”入手,謹慎對待“意義”等。

  由於我對語言學的理解及學習有限,目前水平尚淺,因此本報告中大體分析一下語音、語義和語法三個層面,之後主要分析《語言論》中第二章“語言的用途”,就這一章節談一些個人觀點以及語言學家的相關觀點。

  二、三個層面的分析

  首先,在語音層上,布龍菲爾德先生首先給語音學和音系學下了定義。語音學是關於語音的發出、傳遞與接受的科學,也就是現代語音學的發音語音學、聲學語音學和聽覺語音學。音系學是具有限制、能區別意義的語音的科學,也就是關於音位的科學。事實上,語音學又可以分為生理音位學、物理音位學,此外還有實用語音學。音位是區別語言特徵的最小單位,其主要的型別有噪音、樂音等。布龍菲爾德以英語為例,對各種型別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隨後對音延、音長、重音、音高等概念作了分析,並且根據發音方式研究各種變異,把語音的結構分為主音位和次音位兩類。布龍菲爾德還使用了“替換法”研究音位學,這也是創舉性的做法。

  其次,在語義層面,布龍菲爾德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對語言意義研究的看法。他認為,意義是“說話人發出語言形式時所處的情境和這個形式在聽話人那兒的所引起的反應”,“語言學的描寫工作在於對語言形式作出比較嚴格的分析,同時假定這些語言形式具有固定的和可以確定的意義。”與語言的形式相比,布龍菲爾德認為意義的研究有其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是難以界說的,所以語言研究應該立足於形式。布龍菲爾德對於主觀性的“意義”提出質疑,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並未在其理論中否定意義的重要性,“言語——話語,無論它本身多麼微不足道,只要它有一個意義,它就是重要的,因為意義包含著言語——話語所聯絡的重要東西,即實際活動。”他也認為,完全否認語義研究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實證明,布龍菲爾德在他的《語言論》中是中國沒有拋開對於

  意義的研究,相反還多次提到“語言研究必須包括意義的考慮和運用”。

  最後,在語法方面,他從語法的角度提出了研究語言的方法,從句型上,布龍菲爾德透過語調變化特徵和選擇特徵來區分不同的句子型別。他把語言分為兩大句子型別,完整句和小型句,並作具體分析;從句法上,他依照傳統的方式,把語法分為句法和詞法兩部分,先講句法,他認為短語和句子都屬句法部分,“一個語言的自由形式(詞和短語)在較大的自由形式(短語)裡出現,是按變調、變音、選擇和語序這些語法單位來安排的。任何有意義的、重複出現的這些成套的語法單位就是句法結構。”可見布龍菲爾德基本上還是從語音的角度分析語法的。他在分析短語時,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並且運用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的方法,把合成短語分成具體的類別,他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由形式結合成一個短語稱為合成短語。關於語法形式的配對方式,布龍菲爾德也把它分成了四種,即詞序、變調、變音、形式的選擇。

  三、淺析第二章“語言的用途”

  在《語言論》第二章中,布龍菲爾德認為“在語言研究中,最困難的一步就是第一步”也就是確定語言研究物件,而語言的研究物件不是文字,“文字並不是語言,而只是利用看得見的符號來記錄語言的一種方法。”“優美的或‘正確的’言語的區分,是一定社會條件的副產品”,“語言學家的任務,有一部分就是查明在什麼樣的條件下說話的人們讚許或非難某個形式,而且對於每一個具體形式都要查明為什麼會有人讚許和

  非難。”他認為語言就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在人類的語言裡,不同的聲音具有不同的意義。研究一定的聲音和一定意義如何配合,就是研究語言”認為語言學只管語言,語言是言語的話語中的部分特徵。言語是具體的,語言是抽象的。

  我們所學的北京大學出版的《語言學綱要》一書中,有關語言的用途,名之為“語言的功能”,大體意義相同,內容雖非一致,但主要都是從語言的資訊傳遞功能、人際互動功能和思維功能三個方面來說的。不同的是,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闡述的更加具體,舉例更加詳盡,當然,所涉及的專業名詞及抽象概念也更多更復雜。很顯然,《語言論》更適合專業語言研究者研究,與針對以大學生為主的受眾編制的《語言學綱要》有很大不同。

  比如,《語言論》一書第二章中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假設傑克和琪兒正沿著一條小路走去。琪兒餓了,她看到樹上有個蘋果。於是,她用她的喉嚨、舌頭和嘴唇發出一個聲音。傑克接著跳過籬笆,爬上樹,摘下蘋果,把它帶到琪兒那裡,放在她的手裡。琪兒就這樣吃到了這個蘋果。”

  布龍菲爾德將此例子分為三部分,即:A言語行為以前的實際行為,B言語,C言語行為以後的實際行為。然後開始了詳盡的分析,從說話人的刺激和聽話人的反應,分析到二人關係,並以S和R代表刺激和反應,說明“語言可以在一個人受到刺激(S)時讓另一個人去做出反應(R),並在接下來分析出“勞動分工以及人類社會按分工原則進行活動,都依靠語言”等許多語言學內容。在這個例子中,布龍菲爾德還提到了聲波

  語言哲學篇四

  前面四章談語言哲學的背景、簡要介紹語言哲學一些基本論題,中間九章介紹從索緒爾到喬姆斯基20世紀重要語言哲學家。14章簡要介紹以往哲學家對專名問題的看法,探討指陳/意義問題,15章簡要介紹語言哲學發展後期幾位哲學家對隱喻的看法,探討字面/隱含問題。16章整體上探討語言和現實的關係,概述我(陳嘉映)對語言哲學的見解。

  本書偏重19世紀末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哲學家。原因是這一時期語言哲學最有影響,且以後的語言理論均以此形成。本書所作的是瞭解語言哲學的知識的輔導性材料。(書中作者採取的是複述形式,學多原文出處作者宣告不作詳細說明,引用需區分作者個人觀點還是原著者思想,最好是查閱到原文獻進行閱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語言哲學題解

  語言是所有人都有,且只有人類才有。太初有言(邏各斯)。

  語言和心靈、精神密切相關。洪堡“語言是世界觀”“語言是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語言”。培根“人們以心智指揮語言,但經常有這樣的情況:語言控制著人們的心智。”先秦諸子,“白馬非馬”之辯,墨學邏輯對語言本性思考。孔子的名和言,言辭達意。後世儒學語言通道的途徑。老莊對名實在、有言無言的思考。

  語言是一種心靈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系統(施指系統)是純形式,無實質用途,這個施指系統的力量乃至存在都依賴其本身的系統。語言的系統性來自其分節的清晰性。語詞的“功能”在句子關係中。

  “語言哲學”廣泛上用法指20世紀以語言為主要課題的哲學研究,狹窄指分析哲學傳統中語言哲學。 20世紀西方哲學傳統分類:1、分析哲學,主要代表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奧斯汀等人。2、現象學-解釋學,代表人物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梅格-龐蒂、德里達。3、實用主義,皮爾士、威廉·詹姆士、約翰·杜威。一般認為實用主義與分析哲學接近。皮爾士被視為分析哲學-現代語言哲學開創人之一。本書只說分析哲學和現象學-解釋學兩個傳統,外延上“語言哲學”特指分析哲學傳統的語言哲學。

  內涵上“語言哲學”。塞爾區分philosophy of language 和linguistic philosophy,前者研究語言的普遍性質,如指陳、意義、真假,關心普遍哲學問題,後者研究特定語言中特定語詞的用法。萬德勒區分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linguist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語言學哲學學科對意義、同義詞、句法等語言學共相進行哲學思考,對語言學理論的邏輯地位和驗證方式研究。這一學科與物理學哲學、心理學哲學並列。linguistic philosophy包括基於自然語言或人工語言的結構和功能的任一種概念研究。如亞氏關於存在的思考、羅素的特稱描述語理論。philosophy of language是對語言哲學原初領域剩餘部分的研究,包括語言的本質,語言與現實關係和少有哲學性質論著。如沃爾夫《語言、思想和現實》、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陳認為對哲學理解為對重要概念的考察。概念分屬不同領域,有語言哲學、歷史哲學等,其中語言與概念關係最為密切,經常不能區分概念和語詞,於是一切概念考察就是語詞考察,語言哲學等於是哲學本身。這個意義上,維特根斯坦是第一個“語言哲學家”。“一切哲學都是‘對語言的批判’”。陳的結論是,語詞是概念的最高形態,但概念考察不限於考察其最高形態,因此,不宜把哲學等同語言哲學,而應把語言哲學視作與科學哲學並列的一個格外重要的哲學分支。

  第二節 古希臘哲學對語言問題的思考(p5-9)

  赫拉克利特。從各個角度闡述logos,logos大致有言談、思考、所思、所談、所寫,公理,理性,論證、尺度諸義。一般音譯為“邏各斯”。赫拉克利特提出,“邏各斯是公共的”,是“必須遵從的共有的東西。”他把邏各斯比作清醒人的理智、法律。

  高爾吉亞主張存在無法被認知,更無法被言說。語言與物體不同,我們用感知語言的途徑不同於感知物體的途徑。語言和感覺異質,語言和存在更相異,用語言傳達存在自然不能成功,而且即便可用感覺傳達,但各個人感覺均不同。可視作私有語言討論先聲,高爾吉亞還提出語言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產生。

  柏拉圖《克拉底魯篇》。對話中,赫摩根尼主張語詞約定俗成,同樣東西不用民族有不同名稱。克拉底魯則認為語詞用法根據自然,有對錯之分。蘇格拉底借赫摩根尼為託,他持自然說反對約定說。原因1、我們不能把“人”叫作“馬”,也不能把“馬”叫作“人”。2、命題由語詞構成,命題有對錯語詞亦有對錯。蘇格拉底進一步用工具來說明語詞,語詞的選擇如工具製造者選擇何種材料創制工具,“質料可以不同,形式卻是一樣。”蘇格拉底隱示,他說的是理想的詞語,正確的詞語顯示出被命名事物的不變本質。蘇格拉底引入模仿說,認為語詞用字母組合來模仿事物的本質,每個字母本身就有某種特徵,如o模仿圓。對話的後半部分,蘇格拉底用語詞比作肖像,表示一幅肖像可能不夠真實,但不完全走樣。克拉底魯反駁,肖像可能不大像原型,但是仍然可辨認的肖像,但一個語詞減去一個字母,可能就另一個詞或不是詞了。(這裡蘇格拉底的詞語影象說與後世維特根斯坦的影象論接近)不真實的話語是錯誤還是沒有意義?成為語言哲學的爭論點之一,蘇格拉底沒有給出答案。對話的進展,蘇氏轉而列舉有利於約定說的事例,逐步調整語詞模仿本質主張,結論是:如果語詞能夠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們就得到完善的語言,然而實際語言卻總是由約定來加以補充。

  錯誤還是無意義,在希臘時期表述是:真的就是存在的,那麼,錯誤的就是不存在嗎?《泰阿泰德篇》從認識論角度探討這問題。柏拉圖對事物的認識是邏各斯為首要,對事物的直接認識憑知覺,透過邏各斯成為思想,就此而言,思維和語言是同一。但悖論是思維怎麼會與邏各斯出錯了?蘇格拉底告訴泰阿泰德,構成人和萬物最基本元素無理可解,不能述說這些元素,因為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方式述說都會增加了一些什麼,破壞元素的簡單性,所以我們只能以無規定性直接為它們命名,而別無其他。而元素組成的東西是複雜的,可以述說,由名稱的組合來表達。

  亞里士多德是系統探討語言的第一人。《解釋篇》亞氏定義了名詞、動詞,然後解釋否定、肯定、命題等含義。接著表明對語言的看法:口語是內心經驗的符號,文字是口語的符號。語詞由約定產生,名詞與時間無關的意義,動詞具有意義且與時間有關。(西方語言,動詞帶有時態,譯為時間詞)名詞與動詞結合形成句子。各民族的口語與文字不同,但人類的內心經驗相同,所以這種內心經驗表現的物件也是相同。詞彙本身無對錯,詞彙組成的句子有對錯。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禱時無所謂對錯,但對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時,就有對錯之分,這就是命題。亞氏在《解釋篇》中研究的是命題,屬於修辭學和詩學的研究。命題有:肯定/否定,簡單/複合,單稱/全稱,可能性命題/必然性命題。《範疇篇》對語詞分類,實體、數量、性質、關係、處所、時間、姿態、動作、承受等。《形而上學》對基本哲學概念分析,《詩學》、《修辭學》對“非命題形式的”語言的講解,其中一則,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魯堅持萬物不斷流動,因此無法給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開口說話,只用手指來指出。

  第三節 羅馬、中世紀哲學對語言問題的思考(p10-)

  中世紀重視語言與當時熱衷《聖經》詮釋有關,《舊約》裡有一個關於語言著名故事巴別塔。

  中世紀初奧古斯丁。他把《約翰福音》開篇一句理解為“太初有言”,提出言語創生萬有的認識。奧古斯丁區別聲音與意義,聲音因人而異隨時而異,意義卻是同一。“幸福”有不同語言表達,但幸福本身是各種語言共同追求的。奧氏認為意義同一性可用記憶來解釋。奧氏有時把意義稱為內在的語詞,內在語詞無須聲音存在,外在的語詞依賴內在語詞預先存在而存在。在內在語詞到外在語詞的表達,發生了變化,思維最終在表達中成為清楚的東西。在上帝那裡,內外語詞無先後之分。後來,托馬斯·阿奎那繼承這一點,將內在語詞規定為上帝的語詞,外在語詞是一種受創物。人們最初是透過人們的表情、眼神、肢體動作和聲調口氣來展示心靈種種感受,從而學會這些語詞。

  中世紀學者對語法學研究。唯名論和唯實論的爭論。名詞分為兩類:專名(蘇格拉底)和通名(人)。唯實論者認為專名與通名均指稱實在物件,唯名論者阿伯拉爾認為個別高於一般,專名“蘇格拉底”所指是唯一,通名“人”卻沒有明確物件。“人”的意義在於代表一個類的記號,而不在於有所指。另一個唯名論者奧康姆也類似觀點,他區分實體語詞(桌子)和形式語詞(“有些”、“如果?那麼?”等邏輯常項)。20世紀語言哲學大部分持唯名論。

  中世紀的語言哲學問題。句子在先還是詞在先?多數認為詞在先,因句子由詞構成。

  第四節 近代哲學對語言問題的思考

  近代哲學中,對分析哲學傳統的語言哲學家影響較大的是洛克、萊布尼茨、貝克萊、休謨、康德、密爾等人。 洛克。認為詞指示的是觀念,不是事物。通名指示類的觀念,類的觀念由類的屬性合成。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種屬性合起來就是“馬”的意義,也是識別馬的標準。

  萊布尼茨。反對洛克,認為語詞不是觀念,因每個人觀念不盡相同。傾向把語詞作為語言共同體共享的符號。強調自然語言依賴知覺,但知覺有模糊、歧義缺陷,自然語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觀物的工具,人們發明的語詞滲入人們自己的偏好,為此需建立符號體系。

  貝克萊。另一角度反對洛克,認為名稱不直接指稱任何對應於實體的觀念,而是指稱對應於現象的特殊觀念。最終否定了“物質實體”的概念。

  密爾。名稱對應於物件。通名既有意義又有指陳,也可說既有內涵又有外延。內涵代表物件根本屬性,外延是名稱所使用物件的結合。內涵決定外延,eg“人”的內涵是兩足無羽的理性動物,凡符合這一定義的所有物件是人。內涵視作通名所指的類物件,識別類的標準,且說出物件的屬性。專名沒有意義的標記,只有外延無內涵。密爾把“如果”、“和”之類的詞稱作“語法詞”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綜合命題和分析命題的區分。

  第五節 語言轉向

  阿佩爾說法。西方哲學發展:古代本體論確定“什麼東西存在”,近代認識論確定哪些東西能夠被認識,進步是不再獨斷什麼東西存在,而是透過人類怎樣認識世界來確定什麼東西存在。20世紀語言論階段,則是何種“意義”上能夠認識存在,“意義”的首要載體就是語言。哲學歸根到底是對語言的思考。

  20世紀語言轉向的具體緣由,說法不一。常提到的有幾條:

  1、新邏輯的發現。

  2、對古典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厭倦。羅素等人認為對命題意義的研究將代替對認識能力的研究,哲學不糾纏不清楚問題,凡是可以表達的就可以表達清楚,不能回答的問題不是哲學問題。1、2兩點是新邏輯擁護者,用新的邏輯手段進行語言分析。

  3、反對哲學中的心理主義。弗雷格、胡塞爾反對心理主義,心理活動解釋難免會主觀,語言-命題的意義可

  進行客觀研究。

  4、語言科學的建立和進步。

  阿爾斯頓《語言哲學》提到:“傳統上人們覺得,概念分析的工作無論怎麼重要,畢竟是一項初步的工作,哲學家的終極任務是獲取對世界的基本結構的充分理解、獲取關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組織的一套充分的標準。”但在現時代,人們覺得概念分析師和哲學家做,概念總是牽涉到語言。陳認為這是解釋“語言轉向”的最重要角度。亞氏把哲學定義為求真科學,哲學=科學事業,如今科技迅猛發展,求真由科學完成,思辨的哲學被科學驅逐。現在剩下兩方面適合思辨,一是倫理生活、藝術生活等實證方式沒有那麼強的領域。二是溝通科學理解和自然理解,使技術概念獲得非技術性的理解。求真活動和概念思辨分離,概念思辨本就在語言分析層面上進行,因此,當概念思辨明確成為哲學主要工作,語言轉向也自然發生。

  第六節 語言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般認為,語言哲學的中心問題是:一、語言和世界的關係;二、語言或語詞的意義問題。Eg一句話是真還是假,我們需察看實際情況(語言和世界的關係),還需懂得這句話的意思(語句的意義問題)。

  意義問題在先。首先懂得這句話,才知道要去察看什麼,從而辨別話的真假。

  是否為真的問題在先。瞭解一個句子的意義就是知道它在何種情況下為真,這樣是否為真的問題在先。 句子真假問題。1看場合.美國現任總統是尼克松。(1972為T,1992為F)2無關世界。Eg2×2=4. 3要看世界世紀發生的事情。老子是孔子的老師。 這些問題是邏輯句子與經驗句子。邏輯句子,只要前提為真,推理有效,就可達到真結論。經驗句子為真在於符合事實。

  深大讀書筆記要求篇五

  管理學院本科學生教學實踐環節((讀書筆記和假期見聞)作業說明

  發表日期:2012年9月2日 15:1 共瀏覽5432 次

  一、 教學實踐環節學分分配說明

  根據我院各專業教學計劃規定,教學實踐環節為本科學生必修課程,總計7學分,相關學分分解到學生在校學習的前七個學期內,即從本科一年級開始,每位學生每學期必須修讀實踐環節相關學分,此學分實現形式為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實作形式。此外,學生在完成實作環節之餘,必須在每學年上交三篇“讀書筆記”及一篇“假期見聞”作業(每篇字數為1500至3000字)。

  未完成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或未上交相關作業的,不能取得相關學分,且不能按期畢業。

  二、閱讀書目範圍及寫作要求 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在任課教師指導下,從以下範圍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籍閱讀並撰寫讀書筆記:

  1、國家教育部高教司推薦的“大學生100部閱讀書目”; 2、管理學院推薦的“管理類專業好書文庫”; 3、任課教師推薦的相關專業參考書籍。

  上述第1、2項為必讀書目,第3項為選讀書目,如任課教師未推薦相關書籍,學生可自行選擇其它書籍閱讀及撰寫讀書筆記。由該三項書目讀書筆記構成完整讀書筆記作業。

  假期見聞為學生根據個人暑假、寒假期間相關經歷(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旅遊經歷等)撰寫而成的心得、感想,文章形式不限(除外)。 學生應以認真務實、深入思考的態度對待“讀書筆記”、“假期見聞”作業,做到讀有所思、思有所獲、文有特色,文章結構合理、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語言流暢。嚴禁抄襲行為,一旦發現抄襲行為,取消該項作業評分,並將不能取得相應學分。

  三、作業規範及上交程式 1、“讀書筆記”、“假期見聞”文章基本格式參照深圳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標準格式; 2、原則上每學年開學後一個月內(國慶假期前後)上交作業,學生個人登入學院實踐環節作業系統提交電子文件;

  3、電子文件命名規範範例:

  例如:2009040001張三讀書筆記1;2009040001張三讀書筆記2;2009040001張三讀書筆記3;2009040001張三假期見聞 注:1為“大學生100部閱讀書目”;2為“管理類專業好書文庫”;3為自行選讀書目;4為假期見聞。

  四、組織領導機構

  1、學院成立由主管教學副院長、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及各系負責教學實踐環節的系主任組成“本科學生教學實踐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相關工作;

  2、學院教務辦公室對相關作業進行業務指導,學生工作辦公室負責組織作業收發及組織批改、評分等工作;

  3、作業管理系統由學院學工辦統籌管理,學院教學實驗室開發維護。

  備註:

  1、實踐環節作業相關問題由輔導員及教務秘書負責解釋;

  2、作業系統提交相關問題由教學實驗室負責解決。

  3、學生如遇相關問題可統一發送電子郵件到[email protected]反映。

  附件:

  大學生必讀書目100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