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傳統> 【精品】中國傳統作文四篇

中國傳統作文

【精品】中國傳統作文四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傳統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傳統作文 篇1

  過大年是我們國家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除夕,人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家。他對一戶老奶奶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奶奶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家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家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家是幫助大家都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家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一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新年”。

  每一年過新年前,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三十日,人們把這段時間叫做“小年”。除夕夜晚,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北方地區有吃餃子的習俗,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南方吃年糕,象徵新一年的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夜晚12點,也就是新年剛剛來到,每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

  大年十五元宵節過後,過新年才算真正結束了。

中國傳統作文 篇2

  剪紙是中國的傳統藝術,扇子既是中國的古老工具,又是我們杭州的三絕之一。今天我來到扇博物館大飽了眼福。

  走進展廳門口,一把特大號的`長柄羽毛扇擋住了我的去路,藍色的羽毛在燈光下閃閃發光,耀眼極了。走上樓梯,來到二樓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形狀各異,五彩繽紛的扇子,令人眼花繚亂,好像來到了扇子世界。

  這邊是特大號的牛皮紙扇,聽說這把扇子是王星記的工匠們用了六十六張牛皮紙拼起來,又在上面畫了西湖全景圖。我想:這麼大把扇子,一定用了能工巧匠們的不少心血,中國古代的藝術太偉大了。

  俗語話說:王星記的黑紙扇,一把扇子半把傘。意思是說,王星記的黑紙扇還可以擋雨,真是讓人稱奇。

  一會我們還去了剪紙,原來這個剪紙和我們平常剪得不太一樣,是在模板上剪的。我想:太簡單了,開始剪了,沒想到,一下子就剪破了,還好經過補救,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魚就剪成了。

  今天的扇博物館之旅,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知道了中國有這麼多的傳統藝術。

中國傳統作文 篇3

  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我們在這裡認識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瞭解了古代神話故事,欣賞了古代建築和繪畫,獨特的風俗習慣,如,端午節縫香包,元宵節鬧花燈,還有我們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文化節日春節,其中我最喜歡過春節,俗稱過年,這個節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年怕紅的,響的聲音,後來,人們就發明了鞭炮。在年獸來的時候,就點燃鞭炮,趕走年獸。以後在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到處洋溢著過節氣氛。商場里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媽媽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還發給小朋友許多壓歲錢,大人們還會走親串友,相互問候。爸爸給我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和爸爸媽媽在廣場一起放,我們玩的高高興興,到了晚會開始的時間,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我心裡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中國的傳統節日活動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傳統作文 篇4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得以記錄下來的大功臣就是漢字,漢字的作用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根基。她穿越了五千餘年,經過歲月的洗仍然熠熠生輝。漢字傳承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輝煌的歷史和長久積累的知識積累,是民族的文化,銘刻了一個民族的記憶。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曆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 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它由4300年前黃帝的史官倉頡所發明,在古文獻中被稱為“書”、“書契”,到了漢代才有了“漢字”一詞,用於指稱中國漢族文字。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