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總結> 幼兒教師口語教學總結範文

幼兒教師口語教學總結

幼兒教師口語教學總結範文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經過這段時間辛勤付出,我們一定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請務必好好寫一份教學總結,記錄好這段經歷。那麼如何把教學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師口語教學總結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教師口語教學總結1

  1、創設雙語教育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好英語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對於剛接觸英語的幼兒來說。首先,可以在班級環境中創設雙語氛圍。在杯子旁貼Cup,在盥洗室貼restroom,在窗戶旁貼window,時鐘旁貼clock等。也透過佈置符號環境等方式,讓幼兒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接受規範性語言、英語。

  如:在教室內外的相關位置,貼上一些有利於幼兒建立良好生活常規的中英文的短句。如:在通道旁貼上:不要跑——No running ;在床旁貼上:閉上眼睛——Close your eyes、誰個好覺——Sleep well等等。其次,幼兒園還要創設園內環境,如舉辦“今天,我來說英語”,“英語唱歌,我最棒”等競爭比賽。

  第三,注重社會環境的創設。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請外籍教師來園教學,這樣更能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學習的氛圍也會更融洽,有趣。當然這些只是區域性方面,真正的英語環境還要滲透在各領域教學,各區域活動中,更體現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

  而在某些方面,還要家長的極力配合。家園合作,社群合作,才能真正使幼兒在各種語境中感受外國文化的氛圍,置身於異國文化的生活中,並簡單運用日常英語與人進行交流。

  2、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專業英語素質。

  也就是說老師不僅要具有傳統幼兒老師專業素質:能唱會跳,能彈會畫。另一方面,還要能講一口流利的標準的正確的英語口語;能熟悉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基本口語知識,熟悉幼兒可能接觸的身邊的事物的英文名稱;能夠運用適當的教學法,結合專業知識,較好地開展教學活動。

  3、教師在加強自身素質的同時,要針對幼兒特點,因材施教。

  即教師要重視各個幼兒個性及教學上的差異,因材施教。我們還要注重幼兒發音的正確性。因為3-6歲幼兒由於生理上不夠成熟,舌頭肌肉尚未成熟定型,不能恰當地支配發音器官,所以他們發音常常不準或發得不清楚。因此,我們要透過模仿和訓練,發音器官會變得更加柔軟,更富有彈性,便於說出標準化英語。

  4、教師還要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不僅要思維敏捷,個性開朗,而且還要語言誇張,動作形象。因為只有在你的激情演繹下,幼兒才會易受感染,積極的配合你的教學工作。這樣你的教學成功也就成功了一半。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滿激情,大膽發揮自己的個性魅力,從各個方面感染幼兒,使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引導上。

  5、組織各種遊戲活動學說,定期複習。

  教師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幼兒傳授英語。如遊戲、唱歌、跳舞、律動、繪畫、聽念兒歌、聽講故事、肢體動作等都是兒童非常向往的活動,應廣泛加以應用。

  同時,我認為每個班、每個教師不一定要走同樣的路子,我們可以根據本班的.情況,結合自己本人的特點,各自走出屬於並適合自己的英語教學路子,這樣在一段時間後,互相之間就有了交流內容與各自的心得與經驗了。

  我個人的體驗來看,我個人的體驗來看,我們的其他領域活動的經驗與方法是可以成為英語教學中教學手段的,我們根據單詞或句型可以改編成兒歌、歌曲等等。反正只要是合適於教學活動的,我個人認為是可以進行變通的。總結經驗,揚長避短,在英語教學中尋找出一條適合幼兒教學的新路,讓孩子們能開開心心,充滿自信地邁出通向英語王國的第一步。

  幼兒教師口語教學總結2

  一、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小學生這個年齡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問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彙,他們便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前,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不佳,恐怕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保持它,使之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正是趣味教學考慮的出發點。

  二、充分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

  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

  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用從網上下載的聽說讀寫的英語材料、採用自制課件來進行教學,透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

  三、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物件,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啟迪良知,那麼權威型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最為有效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