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梨園中人譚元壽閱讀答案

梨園中人譚元壽閱讀答案

梨園中人譚元壽閱讀答案

  “梨園中人”譚元壽:江河不擇細流

  2014年12月20日,紀念葉盛蘭誕生100週年演唱會,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三代譚派傳人同臺演繹經典劇目《定軍山》。那應該是譚元壽最近一次登臺,那一年他已經86歲,孫子譚正巖35歲。

  直到2017年春節,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角兒來了之百年譚派》節目中,更多的譚迷才再一次見到譚元壽,聽到他的聲音。

  “父親總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觀眾心裡。"譚元壽的兒子譚立曾悄悄對我們說。

  真正的藝術家難免愛惜羽毛。儘管譚元壽是當之無愧的當代京劇大師,但他一輩子都反對別人稱呼他為“藝術家”。他常掛在嘴邊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員”。二十多年前,譚元壽在上海電視臺錄製節目,現場有青年演員問他,何時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輩子也沒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謙虛,卻有著“梨園世家”的自信與曠達。

  作為京劇創始人之一譚鑫培的玄孫、“四大鬚生”之一譚富英的兒子,譚元壽的降生給這個家族帶來一份重重的期待。譚元壽在幼年時就經常看京劇大師楊小樓的表演。每次見面,楊小樓都會把他高高舉起,放在肩上,逗著說,快長大,把戲唱,成好角,名天下。“楊小樓是我一生中第一個崇拜者。”譚元壽說。

  童年時,譚元壽就常隨父親去餘叔巖家裡學戲,看餘叔巖先生向他父親傳授餘派唱腔。聽著聽著,他就在餘老夫人的懷抱裡睡著了,睡夢裡都是餘派唱腔。所以,“直到現在,我最喜歡的還是餘派唱腔。”

  後來,譚小培仿照當年譚鑫培將譚富英送到富連成坐科,把譚元壽送到富連成第六科 “元”字科。入富連成科班學藝的第一天,肖長華先生給他取名元壽,從此戲班裡就有了個譚元壽,在富連成學了7年,譚元壽學演了近百出戲。60多年後,譚元壽回憶起這難忘的7 年,總結了富連成的“三件法寶”:一是嚴格教學,不分親疏;二是注重舞臺實踐,全年只休息兩天,沒有一天不上課,沒有一天不練功,沒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學中“文武昆亂”並重,“文武昆亂”兼學。

  譚先生講的一件事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出科之後,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為師。父親譚富英不僅十分支援,還對他說:江河不擇細流,泰山不棄細壤。譚派哪裡來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長才形成的。“我的.曾祖、祖父、父親和我的兒孫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戲校坐科才出道的。沒有一個是全靠家學,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師,這就是轉益多師。”

  京劇成為國劇的初期,譚鑫培創下了“無腔不學譚”的歷史,這一方面源於譚派的聲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譚派沒有門戶之見,能夠採眾家之長,後學們也飲水思源,以藝為大。

  一個家族,七代人從事同一門藝術。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鮮見而寶貴的,在京劇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條強韌的精神紐帶將他們聯結在一起。我們去求證,譚先生笑笑說: “父親譚富英的人品對我一生影響最大。他總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戲要高調門,做人要低調門。要學會吃虧、讓人。對別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後代子孫的道。”

  家族的巨大聲望,戲曲界乃至國家的厚望,在譚元壽的人生裡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創業難,守業更難。作為譚派第五代的譚元壽,全面繼承譚派表演藝術,守本納新,拓寬戲路,

  “做了譚派藝術忠誠而富有成效的守護者”。

  因為這樣的梨園人生,譚元壽才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京劇,關心京劇的未來。

  他常說,“藝術家是唱出來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饋贈的”。儘管他唱過演過的戲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來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一個數字,但他一直強調自己與前輩的差距。他幾乎能唱各種老生戲與武生戲,他說程硯秋先生花旦、刀馬旦、潑辣旦、崑腔戲什麼都唱,所以希望人們不要狹隘地理解流派藝術,希望青年演員在繼承流派的同時,一定要多學、多演、多看,不斷拓寬自己的戲路。

  他說,京劇這門藝術就是口傳心授,看錄影誰都能看明白,但裡面的內涵是看不會的,很多訣竅必須口傳心授,“京劇都是這麼傳下來的”。所以,他從來沒有門戶觀念,一直對登門請教的戲曲界人士敞開大門,年屆九十還親手指導中國戲曲學院的研究生。

  他最擔心的也是京劇,“最怕走樣了,失傳了。梅先生有句話富有哲理,'移步不換形’。

  我們要跟著時代,但不能為了追時代就丟了本來的樣子。”

  人們說,有人才有戲,有戲才有派。因為一代代戲曲人的砥礪前行,才有京劇兩百年的輝煌。無數個體的追求最會塑造出時代的模樣。但如果我們都習慣了追隨時尚,在新奇蕪雜的各種話語中搖擺不定,而無視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我們時代文化的準星和標尺又在哪裡?

  (有刪節)

  相關連結

  ①譚鑫培是我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其建立的譚派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個京劇藝術流派。他親手培育了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三位京劇大師。此外,他還主演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北京青年報》)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譚元壽晚年登臺演戲的次數不多,但他並沒有放棄對京劇藝術的執著追求,更沒有因為年高而降低藝術標準。

  B.作為當代京劇藝術大師,譚元壽對京劇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的謙遜之中帶著“梨園世家”的自信與曠達。

  C.譚派沒有門戶之見且能採眾家之長的觀念對譚元壽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學藝時博採眾家之長,成名後沒有派別意識。

  D.父親對譚元壽個人品質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教育他要將唱戲和做人結合起來,學會吃虧、讓人。

  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分)

  A.文章寫譚元壽兒時常看楊小樓表演,去餘叔巖家學戲,意在說明楊餘二人對譚元壽走上京劇表演藝術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譚元壽攜兒孫同臺演繹經典劇目《定軍山》,不僅為紀念葉盛蘭誕生100週年演唱會助興,更是以這種方式深切緬懷譚派創始人譚鑫培。

  C.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亂”“潑辣旦”等京劇專業術語,行文上符合傳主身份,但也給讀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難度。

  D.文章引用梅蘭芳的話是為了表明京劇藝術的發展要保持本來的樣子,不要有什麼變化,否則就會走樣甚至失傳。

  E.文章結尾語言內涵豐富,暗示今天的人們要像譚元壽先生一樣,在追尋我們民放歷史和傳統的道路上保持從容與專注。

  6.結合譚元壽的梨園人生和譚派京劇的發展,簡要分析“江河不擇細流”的內涵。(5分)

  參考答案

  4.(3分)C

  5.(4分)AE

  6.(5分)“江河不擇細流”是接納、相容、博採眾長的行為和智慧,是譚派的藝術追求和譚元壽梨園人生的真實寫照。(2分)

  ①譚元壽全面繼承譚派表演藝術,博採眾長,守本納新,拓寬戲路。

  ②譚元壽打破門戶觀念,對求教者敞開大門,愛護京劇,傳承京劇。

  ③譚派就是建立在轉益多師、吸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成為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個京劇藝術流派。

  (每一小點答出其一給1分,答滿3點給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