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田野的樹》閱讀答案

《田野的樹》閱讀答案

《田野的樹》閱讀答案

  ①田野裡一株一株獨立的樹,心總是難免為它所觸動。秋天裡,莊稼都已經收割回家,田野裡更加空闊遼遠,一株樹孤零零站在那裡,有如一個孤獨的人。特別是一株小樹,恰像一個孤獨的少年,尤其使人牽念。陶淵明詩云:“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我覺得很有意思。一株獨立的樹是自足的,它不依賴於別的什麼東西而存在,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

  ②昨天,我在路上走,看到了幾株孤獨的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③有一種樹長在遠處,我叫不上它的名字。當然,我叫不上它的名字只能怪我,不能怪樹。我就見過這種樹中的一株,這株樹長得很有意思。它的樹冠從一箇中心向四周輻射,像是凝固了的綠色爆炸,或者像攀固了的焰火。它的周圍沒有別的樹,也沒有什麼莊稼,它就孤獨地自己站著,持久地演示著綠色輻射的特技。

  ④白楊一般總是作為行道樹,給栽在大路的兩邊。站成一排的白楊很是威風,也很有看頭。不過還不如單獨長著的`白楊更有意味。茅盾曾說,白楊是一種力爭上游的樹,又說它的枝丫決不旁逸斜出。我想,他的白楊,是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看到的,所謂的新疆楊,與我們這兒的楊樹不同。我們這兒的白楊,也是有一根主幹,努力地向上伸展,下面的枝丫如何,它好像就顧不上了。楊樹的幹是很直的,不過那不是幾何學意義上的直線,遠遠看去,它像是書法名家筆下的線條,極有意味,又富於變化。它的樹枝細而且短,向左向右參差地伸展,樹葉也稀稀落落,漫不經心。這不要緊,只要有了那條貫通上下的主幹,這株樹就顯得極有章法。直說了吧,單獨長在田野裡的一株楊樹,那是很美的。

  ⑤不過,最讓人感到震撼的還是那株梧桐。

  ⑥我在冠縣東北部的蘭沃鄉看到一株梧桐。蘭沃是水果之鄉,多是梨樹,路邊都植白楊,那株梧桐顯得突兀。我老遠就看見了它,並驚異於它的沉著和大氣。這株梧桐異常高大,異常雄偉。已經是晚秋天氣,它還披掛齊整,似乎尚未感到秋的來臨。它的樹幹很粗,很直,也很高,樹冠也很寬博,枝杈一層層地堆疊著,充分使用著每一寸空間。那綠色是秋之綠,是不可摧折的生命力的體現,是歷盡滄桑的波瀾不驚。它自然達觀,心平氣和,不驕不矜,不怨不怒,如一個歷盡憂患、火氣消盡的老人,又像一個無憂無懼、心胸博大的樹之王。

  ⑦看到田野上孤獨的樹,一般是在晴好的白天。到了傍晚,或者遇到雨雪的天氣,人們都要回到屋頂之下,剩下那樹在地裡孤單單地站著。我沒有觀賞過風雨之中那孤獨的樹是一種什麼樣姿態。不過,那美麗的白楊和沉著的梧桐,該是不怎麼懼怕風和雨的。即使再嚴重的境遇,我想,那樹也會坦然承受,至少不會失態。

  ⑧與成片的樹和成排的樹相比,孤獨的樹更能體現個性,因此更易讓人辨識。我喜歡獨自生長的樹。我覺得,孤獨的樹一般都顯得落落寡合,也很是謙虛,這我很喜歡。我真希望自己能有陶淵明的悠閒,提一壺酒,走到田野裡的一棵樹下,將酒壺掛在枯枝上,或席地而坐,或乾脆就躺在樹下,那種時光真是叫人神往。

  10.文中寫了哪三株孤獨的樹?作者是如何評價這三株樹的?(6分)

  11.指出第⑤段在內容、結構上的作用。(3分)

  12.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別引陶淵明、茅盾作品中的句子,各有什麼作用?(4分)

  13.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達效果 。(兩句任選其 一)(4分) 一

  A.它的樹冠從一箇中心向四周輻射,像是凝固了的綠色爆炸,或者像凝固了的焰火。

  B.它自然達觀,心平氣和,不驕不矜,不怨不怒,如一個歷盡憂患、火氣消盡的老人……

  14.結合全文看,作者喜歡獨自生長的樹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參考答案

  10.(6分)一株長在遠處的叫不上名字的樹,“很有意思”;一株長在田野裡的楊樹,“很美”;

  一株長在路邊的梧桐,讓人“震撼”(或:高大雄偉,沉著大氣)。

  (共6分。三點各佔2分。意思對即可)

  11.(3分)內容上強調那株梧桐給“我”的強烈印象;結構上起過渡作用,引起下文。

  (共3分。內容上作用佔1分,結構上作用佔2分。意思對即可)

  12.(4分)(1)引用陶淵明的詩句,強調孤獨的樹是奇特的、富有意味的。

  (2)引述茅盾的文句,用來比較,強調我們這兒白楊有獨特的美。

  (共4分,每點各佔2分,意思對即可)

  13.(4分)運用比喻方法,形象地描寫了樹冠的特徵;連續用比喻,抒情色彩較濃。

  (各佔2分。意思對即可)

  14.(6分)①獨立的樹是自足的,不依賴於他物,本身就是一個世界;②孤獨的樹更能體現個性,更易讓人辨識;③孤獨的樹一般都顯得落落寡合,也很謙虛。

  (共6分。各佔2分,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