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畫展遊記個人心得體會

畫展遊記個人心得體會

畫展遊記個人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畫展遊記個人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畫展遊記個人心得體會1

  我自幼愛畫,對各畫種均有所瞭解,特別是對中國山水畫情有獨鍾。前段時間,有緣偶遇一幅作品:悠悠流雲,飄逸間含著深沉:巍巍峰巒,蒼茫裡藏著秀潤;流泉飛瀑,如聞其聲;村落叢林,掩映成趣。細品之,筆觸老辣,水墨酣暢,氣象恢宏,真是令我心生嚮往,並牢牢記住了這位叫“來支鋼”的畫家。

  得知來先生將在深圳舉辦畫展,我立刻從西安前往深圳美術館觀看《來支鋼水墨藝術大展》。一幅幅水墨山水畫把展廳變成了一個黑白兩色的純淨世界,瞬間讓人體會了莊子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仔細欣賞這些作品,或懸崖古松蒼莽,或山村野徑閒適,或古鎮純樸風韻。那群峰競秀之磅礴令人激動,那雲疊霧障之悠遠引你遐想,即便是一棵枝丫橫陳的古樹也顯非凡韻致。雖是中國水墨畫,自然景物的立體感、質量感和空間感都處理得很完美,畫家的非凡功力——造型使我歎服。

  走出前廳,轉入中廳,迎面牆上一幅《峽道》、側面一幅《藝道》將我震撼。徜徉在巨型山水長卷前,感受雲海翻湧,山水撲面,和鳴聲聲。又有村落梨花,人間生靈。畫家筆下的山水奇觀多麼像一首雄渾激越的交響曲,起伏跌宕,讓人沉醉其間。彷彿在旅途中,置身於美麗的大自然,正應了古人評畫的那句“畫中境界可居可遊”!我想這應是畫家來支鋼的第二個非凡本領——造境。

  有型有境的畫我亦見過不少,但打動人的卻不多,我覺得來支鋼的畫真正動人的地方是“有情”。情是什麼?情是大山大水的表情,是畫家筆下的山水之境,彷彿山水也是有喜怒哀樂的。如他的作品《崛起》,那是一種吶喊,一種激情;而《涓涓湧泉》中,則是一種欣慰與歡暢。這種蘊含在水墨間的情感,才是作品真正的靈魂。我覺得這是一個畫家最難達到的高度——造情。

  來支鋼作品的最重要的技法是積墨,這是中國傳統技法,上可追溯到北宋郭熙,後有清初的龔賢,繼而黃賓虹發掘了這一技法,李可染又將其推動發展。來支鋼是李可染大師的第二代傳人,既從師長處傳承技法吸取養分,又有個人心得加以創新,其積墨通透靈氣,毫無板結之象,可以說對積墨技法的掌握和運用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支鋼先生12歲開始學習畫畫,日復一日,從師練習。他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有著我們無法想象的辛苦,我們所看到的《藝道》耗時八月餘才完成,一絲一縷,一點一畫,墨幹了又積,幾十遍後才終於成就這雷霆萬鈞之力,排山倒海之勢。細賞作品,可覺其力透紙背,千筆萬筆,筆筆無敷衍懈怠,無絲毫輕浮油滑。想起來支鋼先生在不同場合講過的一句話:“作積墨來不得半點偷懶,人家出遊,我在畫畫;人家吃飯,我在畫畫;人家睡覺,我還在畫畫;我就是在夢裡,還在想著明天的畫該怎麼畫。”天道酬勤,來支鋼終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成為繼承與發揚中國水墨藝術文化的新一代畫家。

  人如其畫,畫如其人。我忽然感悟到,他的積墨初看是一種功夫,其實是一種鍥而不捨、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才成就了他。

畫展遊記個人心得體會2

  柳綠花紅,燕語呢喃,蝴蝶翩躚,春意盎然,一年一度的畫展在市中心的美術館如期舉行。我和朋友相約去觀看畫展。

  踏進金碧輝煌的美術館大門,我的心情如釋負重般喜悅,各色各樣的畫作頃刻間映入我的眼簾: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別具一格的油畫、歷史悠久的剪紙……一幅幅猶如神來之筆的畫不是馬馬虎虎隨意刻畫,而是創作家們日以繼夜、堅持不懈的努力成果。

  我被這些不落窠臼、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所渲染的氣氛薰陶了。等我甦醒過來,四周已經荒無人煙。只有一位瘦骨嶙峋、白皙如玉的小女孩,她正是我的朋友。只見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幅普普通通的《老牛飲水圖》,彷彿魂魄出鞘。難道其中有什麼玄機嗎?有,肯定有。於是,我懷揣著這個疑問定睛觀看。

  這是一幅油畫。汩汩的溪流旁邊玉立著幾棵楊柳,被淡淡的'薄霧籠罩著,顯得格外明亮動人、大方端莊。柳樹姑娘迎著徐徐春風,伴著瀟瀟春雨,跳著婀娜多姿的舞蹈。翠綠的草坪上幾隻毛色暗淡的老牛悠閒自在地啃食著青草,溪流邊的兩隻小牛已經皮幹唇裂,大口大口地飲水。我越看越深陷其中,似乎聽到了小牛飲水時的咕嚕聲,感受到它們撕心裂肺的“渴”。忽然,清澈見底的溪水突然乾涸,變成了血水。我好像看見了轉瞬即逝的最後的地球。

  這時,夕陽西下,我猛然想起剛才的疑問,竟發現我已是淚眼模糊,身旁的她更是泣不成聲。

畫展遊記個人心得體會3

  進入展館,一幅幅大型藝術力作給人帶來“不可替代”的啟發性東西。把墨當色,把色當墨,相互重疊、滲透,畫面倍感當代,蘊含著多媒體的藝術元素。表現了思想俱進、意識超前、追問生活、氣質聚盛、氣韻生動,其主題是畫家情感的宣洩、心靈空曠,這種境界來自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

  值得稱道的是,他創作系列花鳥靜物,筆墨濃淡、乾溼、線條的連續性、意延構圖、虛實相兼、自然留白都體現著中和之美。畫形“有中出無”“無中生有”如此轉換,不為人刻意雕琢,讓人振奮感慨,享受到善意和微笑。

  從眾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根基。要求自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實際的是畫萬里畫作過程。一個畫家的突破,不敢想的他想了,不敢畫的他畫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犟勁,運用大氣度、大智慧的手法,氣場沉潛於筆墨,筆墨揮毫於氣韻。心性、神性、靈性融於畫道。

  這次畫展作品將會成為收藏界的新寵,因為他把中國水墨精神用鮮活的生命力向外散發和衝擊。苦思苦練形成自己“寫彩”的藝術風格。你看他畫的山川,用色大膽粗獷,好比古代的漆器著色渲染而厚重。作品在色彩上有雞血石的感染和秀雅,有天黃石的高貴和穩重,有玉一般清澈和柔潤,他筆下的山石紋路自然、造型巧妙、氣象又有肌膚豐腴之美,他追求個性,而不為個性所困,不刻意造作,而是順其自然,大智若愚,返璞歸真,用純真感覺的手法去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用他的話說:就是把畫變成一首無聲的詩、一曲優美的音樂、一道可口的養生大餐。讓眾人領悟、感受、品嚐。因此他在繪畫時心神專一,好像與世隔絕、清除雜念、心淵氣聚,從而看到作品有自己生活的閱歷,思維的表現,精神的抒發,最終達到“得意忘象”的境界,他無所顧及,敢於挑戰自我,自然而然地成為當代畫家中的一位優秀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