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寫作目的

《小石潭記》寫作目的

《小石潭記》寫作目的

  《小石潭記》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為嶼,為,為巖。青樹翠,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佩環 一作:)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幽。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寫作目的:

  作者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抓住景物特徵,用生動的語言借景抒發了作者謫居荒原之地的孤寂、悽苦憂傷的感情。

  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的的`特點,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斗折蛇行”看出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形象地描繪出了小溪的輪廓與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