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教學思路

《小石潭記》教學思路

《小石潭記》教學思路

  《小石潭記》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悽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

  一、課外自讀

  1、探究作者身世瞭解作品寫作背景:

  關於作品的寫作背景,課文下面有一段一百多字的概括介紹,但對柳宗元的才華、抱負以及政治上的作為和遭受打擊後的怨憤卻沒有作具體介紹。讓學生在課外對以上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對於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寄情山水的初衷,領略作品悽清幽美的意境,感悟作品中突如其來的淒涼憂傷之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論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遊記》,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

  2、自主感知課文指點閱讀方法:

  為了避免文言文教學中逐字逐句串講的弊端,提高古典詩文的教學效率,我一貫注重對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進行自主閱讀,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重在把握文意,使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第一感受。在本課的預習作業中我也貫徹了這一要求。同時,為了落實單元學習目標 “瞭解遊記的特點和閱讀遊記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我要求學生按課文後“方法技能”中關於寫景類遊記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圈劃,並把這一閱讀方法簡潔地歸納為“尋遊者蹤跡,賞石潭奇景,讀作者心語”,既便於學生操作和領會,又強調了作品中景與情的密切關係,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礎。

  二、課堂教讀

  1、激情匯入,營造課堂氛圍:設計一個富有激情的匯入,是為了營造一個與作品情境和作者情感相吻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跨越時空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我的課堂匯入全文如下: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散文家、詩人柳宗元的寫景類遊記《小石潭記》。我們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山水遊記在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不過,讀者們往往在那些清新秀美的山水遊記中讀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幽憤和悲傷。憂憤從何而來?這成了讀者們心頭的疑問。為了真正讀懂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我們有必要對他的身世遭遇作一番探究。前些天老師佈置了探究型作業《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遊記》,現在請同學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小論文。

  貶謫永州,十年磨難,十年孤獨,十年憂傷。才不為世用,道不行於時,這就是柳宗元的悲哀。那麼,親近山水,與大自然對話,便成了柳宗元排遣內心憂憤和哀傷的無奈選擇。荒遠地區奇特的自然風景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心靈的慰藉。於是,在我們祖國的文學史上就有了那些精美絕倫的山水遊記。柳宗元個人是不幸的,但中國的文學史卻因其不幸而留下了一份瑰麗的遺產。現在,就讓我們與柳宗元同行,去欣賞他筆下的山水風光,去走進他的心靈世界吧!

  2、傾情範讀,整體感知作品魅力:

  《小石潭記》不僅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它的語言,恰如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所說,“清瑩秀澈,鏘鳴金石”。因此,教師如能寓情於聲、以聲傳情地進行範讀,那麼,不僅有助於學生領略作品文字的音韻美,而且還可以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於山水遊記的閱讀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學習,突破語言障礙:

  學生在自讀中已經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文字疏通,課堂上如果再逐字逐句串講就顯得效率低下且又有礙於作品的整體閱讀,因此,我精選了一些文言字詞基礎訓練題,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原有的合作學習小組)當堂合作完成,然後全班進行交流。這樣,用比串講少得多的時間,完成了文言字詞的學習任務。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的景與情

  一、移步換景,依次展示

  移步換景,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它一般以行蹤為線索,這樣可以展現不同景物的不同風貌神韻,給人一種移動感,使讀者從中感受到一種動態美,整體美。本文就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作者開篇就從遠處以俯視的角度來描繪小石潭的總貌:竹林,水聲,水潭,水清,姿態各異的石頭,搖曳飄拂的樹木。寥寥數語,景物如畫。接著作者用近視角度來寫潭中景物:水的清澈,游魚的數量以及它們的投影和情態。這幾筆,繪形、繪神、繪影、繪聲,明寫魚,暗寫水,魚水交融,情味無窮。再次,作者舉目西南以遠視角度望水源:曲折的溪身,交錯的岸勢。寫遠景半藏半露,饒有畫意,富有詩情。最後作者移坐潭上,運用環視角度寫潭周圍環境:幽深的竹林,悽清的氛圍。由此可見,作者移步換景,一步一景,向讀者依次展示了小石潭的絕佳風景。

  二、抓住特徵,細緻描寫

  作者在描寫小石潭景物時善於緊扣景物特徵來細緻描寫。如開篇描繪小石潭的全貌,字句不多,但卻抓住了小石潭的水清、石奇、木秀的特徵來展示小石潭的全景。而這其中作者又重點突出 “石”,清脆的水聲,清澈的潭水,長勢個異的樹木無不緣於姿態種種的“石”。再如描寫潭水,全段無一“水”字,但又無處不寫“水”。作者正面寫游魚如在空中無所依,側面寫魚影倒映潭底,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明寫魚,暗寫水。這裡,作者正側面映襯,動與靜結合,配以比喻擬人,寫的妙趣橫生。又如寫溪流,“鬥折”寫的是溪身,這是靜止的:“蛇行”寫的是溪水,這是流動的。一動一靜,各具特色,雖只三言兩語,但作者卻抓住事物的特點刻畫入微,給人鮮明生動的印象。

  三、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這篇文章寫得情真意切,字裡行間洋溢著佳山秀水的靈氣,也浸透著作者淒涼悲苦的感情。作者在遊玩時將自己置身於大自然的如畫美景之中,縱情山水。寫清脆的水聲,寫姿態各異的石頭,寫長勢奇異的樹木,寫清澈的潭水,寫游魚的情態,寫錯落的水源,面對大自然如畫美景,作者是那麼陶醉忘情,以致筆下景物都染上了喜樂色彩。但這種歡娛只是瞬間,小石潭環境的“靜”勾起了作者內心的“痛”。於是,眼前的自然美景在作者心目中也變得“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可久居”了。感情的跌宕起伏,正是作者痛苦心情的折射。人景同一,心悅景明,心憂景晦,作者在景物描寫上也留下了內心情感的深厚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