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古詩《蜀道難》學案模板

古詩《蜀道難》學案

古詩《蜀道難》學案模板

  導語:《蜀道難》必修 3 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 , 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對於《蜀道難》的教學,以下就是小編提供的《蜀道難》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教學目的

  一、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二、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三、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著“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難點

  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蜀道難》的基本內容及行文脈絡,反覆誦讀,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蜀道艱難險阻,無論是通行還是戰爭,自古這裡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墨客對此不乏感嘆之辭,那麼蜀道究竟有怎樣的傳奇和艱險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給你們做的介紹。(看課文)

  二、佈置、檢查預習作業。

  1.佈置預習作業。

  (1)透過回憶過去學過的李白的其他作品,瞭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詩歌風格。

  (2)透過查閱其他資料(網路、圖書等)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3)結合課下注釋和查字典掃清文字障礙,並反覆誦讀,體會全詩的感情基調。

  (4)理清全文脈絡。

  2.檢查預習作業。

  (1)按課前佈置的作業,分小組討論,相互取長補短,推舉代表發言,陳述本小組作業完成情況和作業最後內容。

  (2)教師提問,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3.教師在檢查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1)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他自青年時就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塗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年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複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佔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絕句的聖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和王昌齡齊名,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範。

  (2)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像,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情感傾注到所描寫的物件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藉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鬱與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醜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是的,李白詩歌中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3)《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入蜀的人們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詩中強調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又據孟《本事詩》載,賀知章於天寶初年李白入京時即見此作,驚歎之餘稱李白為“謫仙”。故知其創作時間不遲於天寶三年,為“安史之亂”前的作品。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這以他同時期的作品《劍閣賦》和《送友人入蜀》為證(見附錄),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遊”之人。其實“君”指誰並不重要,詩的寫作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為這裡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生戰亂,足見作者英明的政治預見。(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發。)

  (4)字詞的檢查,可採用讓個別學生上黑板默寫、上講臺講解等形式,內容以課下注釋為主。

  三、閱讀訓練。

  1.朗誦詩歌使學生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

  2.全班齊讀,以充分體會本詩的感情基調。

  3.自讀,在進一步瞭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風格和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目的的基礎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行文脈絡。

  四、整體感知。

  提問: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本詩以驚人的藝術誇張,豐富的想像力量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

  提問: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或全文的行文脈絡是什麼?)

  學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後教師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歎基調的重要體現。統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後感嘆蜀地戰禍之亂。這三嘆分別滲透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的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