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淳樸的藏族同胞散文

淳樸的藏族同胞散文

淳樸的藏族同胞散文

  在青藏高原,在祁連山大草原,在青海湖畔,我有幸走進藏族同胞的家庭,得以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生活,真實地感覺到,我們的藏族同胞是那麼的淳樸自然,坦然友善。

  忘不了祁連山大草原上的那個中午。

  從祁連山上下來,飛奔了一個上午,終於在一個比較平坦的路邊草地停了下來,準備解決我們的午餐。遠處的天邊陰雲滾滾,一大朵一大朵的,將天空隔開,如陰陽兩界;巍峨的祁連山山脈,像一道屏障,在烏雲底下,橫亙在遙遠的北方天際;草原從祁連山腳,向我們腳下鋪展開來,毫無遮攔地敞露著它的胸懷;陽光從陰雲的縫隙裡射下來,點亮了一處山坡,點亮了幾塊碧草,任意揮灑著它多彩的畫筆。兩頂潔白的帳房,就在我們不遠處,綠茵茵的草地上,也迎著陽光,分外鮮亮,正好給我的鏡頭增加了靚麗的色彩,也讓這廣袤的草原不再寂寞。

  也就二百多米,不遠。仗著自己是越野車,沿著軟綿綿的草地上似有似無的兩條車轍印,我開了進去,停在帳房五六米遠的地方。開啟車門,抬腳下車,腳卻沒有落下來——草地上滿世界都是牛羊糞,我根本就找不到一處可以放下我鞋底的一處空地。然而,我還是硬著頭皮,站在了草地上,不,應該是滿地的羊糞蛋蛋上。

  同車上的`人為確保自己的貴足,選擇了撤退,還開走了我的車,只我一個人,向那頂最大的帳房走去。

  猛然一串狂吠,從帳房不遠處傳來,著實嚇了我一跳。若不是一條鐵鏈拴著,我想,我一定被那廝撲到了。那是一條體型並不怎麼大的藏獒,但兇狠、健碩。

  大概是聽到了動靜,從帳房的開口處探出一個小腦袋,而後又一個更小的腦袋。隨後,一位身著藏族服飾的老婦人探出身來,嘴裡呵斥著不友好的藏獒,臉上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帳房裡一位年輕的婦人,正在午休,聽到動靜也忙起身。哦,一家四口,祖孫三代——我想——我驚擾了人家的午休。還好,兩個大人一直綻放著她們燦爛的笑容,讓我鼓足勇氣走到她們身邊。

  先探出頭的是個小姑娘,五六歲光景。小姑娘一米來高,頭髮雖然有些散亂,但頭上鮮豔的頭繩,讓人清楚地看到她梳著的四股小辮兒;臉龐方圓,皮膚黝黑,估計也是多日不洗臉了,汙漬斑斑;眉頭緊鎖,眼睛細長,白眼分外醒目,直直地盯著我;大概是乳白色小秋衣,藏藍色長褲,挽著淺灰色褲腰,一律佈滿汙漬;赤腳,兩隻小腳丫跟臉龐一樣的黝黑。

  更小的腦袋是小男孩的,頂多兩三歲。跟姐姐矮多半頭,一樣的黝黑,只是眼睛稍大一些,眼白更白,更亮。

  年輕的婦人出來了,笑容燦爛。我示意給她們拍照,她們一點反感都沒有,只是那小姑娘一直皺著眉頭盯著我,雖然沒有敵意,但沒有一點笑容。我讓她笑,也沒有反應;請那婦人告訴她,讓她笑,那婦人搖頭,示意我聽不懂。我只得做著嘴角翹起的手勢和笑的樣子,可孩子還是那樣盯著我,毫無表情,年輕婦人顯然明白了我的用意,跟小姑娘說了句什麼,笑容卻更加燦爛了。

  透過撩起的門簾,帳房裡的陳設很簡陋,但乾淨整潔。當中一根柱子,將帳房高高擎起,一根洋鐵皮煙管沿著柱子伸向房外,一盤鑄鐵爐子在帳房正中間,爐子上一把鋁壺。爐子後面是一床鋪蓋,席地鋪展,我到來時,那位年輕的婦人就在那裡休息。再往後面,是一個鐵皮小櫃,上面有儀表盤,大概是太陽能發電的裝置。

  年長的婦人進進出出,笑容也一直燦爛。

  就在這一片廣闊的天地間,就那麼孤零零兩頂帳房,祖孫三代,婦女兒童四口人,那麼從容,那麼自然,那麼坦然,那麼友善,那麼毫無防範。也許,那防範意識估計都交給了藏獒那廝。

  最難得在青海湖畔,我們住在一家藏族同胞家。

  廣闊的草原上,矮牆圈起的方方正正的小院,與院外一樣的草地,一棟鋼筋混凝土的小平房,兩間客廳,兩間臥室,玻璃鋼門窗,寬敞明亮,整潔雅緻。

  他們家也有一隻藏獒,就在矮牆邊的一個小窩裡,一聲也沒吭。主人說,它快20歲了,老得都懶得站立,恐怕活不多久了。

  主人漢名叫李布秀,他給我看了他的身份證。主人知道了我們老師的身份,就請我們到小院一旁一間低矮的土坯房裡——那是今晚他們的宿處。

  白熾燈燈光昏暗。一張大床佔據了大半個房間,床邊一架爐灶,兩個單人沙發,床頭頂著牆壁,牆上糊著畫報紙,無法辨認畫面和顏色。爐膛的火很旺,通紅通紅的,鋁合金的熱水壺呲呲地冒著熱氣——公曆的8月6號呀,雨天的屋外寒氣逼人,我們都穿上的防寒服、衝鋒衣,在這裡靠著爐火,真是“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爐箱裡滿是羊糞蛋蛋,金絲小棗般大小,暗綠色,想必那爐火就是這羊糞的火焰了。

  主人家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暑假後就上六年級了,在40公里外的鄉里上小學,住校,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初中要到更遠的大概70公里的剛察縣城去。女主人坐在床頭,一直笑著,看我們說話——李布秀用生硬的漢語說:她不懂漢語。

  男孩叫多傑扎西,個頭不高,虎頭虎腦的,也很健談。我讓他用漢藏文字寫自己的名字,學校的名字,他就在那裡用一支鉛筆,在本子上用力寫,筆痕在紙面上刻下去很深的凹槽,力透紙背呀。字跡很工整,方方正正,橫平豎直,有稜有角——多傑扎西,泉吉鄉。

  問家裡的情況,知道,媽媽叫寬太卓瑪——剛住進來的時候有一個小夥子牽著馬進來,說是這家女主人的弟弟,在蘭州上高一,叫寬太加。家裡有600畝草場,200只羊,30頭犛牛,還有兩匹馬。草場是政府分配的,每畝有9塊錢補助,無需打理。牛羊每年也有十幾萬元的收入,不用買飼料,草原上的草足夠吃的。兩匹馬平時放牧用,旅遊旺季也拉來供遊人騎乘,有時每天可以賺到3000元。新房是政府統一修造的,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電視節目也可以看到。

  我讓多傑扎西計算了一下他們家的財產,一家人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最後,我問他最喜歡上什麼課,他說體育,最喜歡踢足球。問及將來想做什麼,居然說想當語文老師,估計是知道我是語文老師的緣故,但我願意相信他是發自內心的,也願意他成為一個老師,把漢語文化帶到青藏高原,傳播開去。

  只可惜,我沒有拍下他們的照片,也沒有留下他們的聯絡方式,要是他們將來能看到這篇文章,我也願意為多傑扎西當語文老師出一把力。

  第二天,我們一大早趕路,昏沉的寒雨中只向李布秀告了別。

  到石乃亥鄉吃早飯,專門找了藏民開的小吃店。

  主人是位中年男子,黑方臉堂,滿臉含笑,非常熱情地教我們吃炒青稞——一個小茶碗裡,小半碗灰色青稞面,倒些酥油茶,用無名指攪拌勻了,然後,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在碗裡抓、捏,再攥成橄欖果一樣的一小撮兒,一口一口嚼著吃——確實很香。尤其是那吃法,很新鮮。令人難於接受的是,居然親手給我捏了一塊,送到我嘴邊,示意我吃。我不假思索,咬下一小口,向他豎起大拇指。他更加高興了,又捏一塊,送給我夫人。夫人推脫不過,接過來,看著那枚還帶著手指印的“橄欖”,只得連連稱謝。

  小店裡一位穿著藏袍的漢子向火,紅紅的臉膛,炯炯的眼神,友好地看著我們笑。櫃檯裡也有個小夥子,看到我的鏡頭對著他,靦腆得像個孩子。

  後來,店主人把他全家人都招撥出來,男女老少大大小小十幾口人,跟我們合影,週歲大小的小孩子也極配合地向著鏡頭笑。

  藏族同胞,這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英雄們,就是這樣,像遼闊的草原一樣,一直坦誠地敞開著自己的胸懷,熱情好客,質樸矜持,簡單明瞭。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