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生存> 關於野外生存作文合集7篇

野外生存作文

關於野外生存作文合集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野外生存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野外生存作文 篇1

  一天,我坐的船開走了,我在水裡遊啊遊,遊啊遊,不知什麼時侯,來到了一個小島上......

  我看到這個島上綠樹成蔭,石頭.岩石.礦石都很多,真是富裕啊!令人遺憾的一點是,這座島上機關重重,野獸出沒。剛想準備離開,想:我可是一個聰明人,不妨去闖一闖,就不信野獸有“金鐘罩″。

  我走著走著,撿到一個破爛得不能再破爛的斧頭,我重新組裝做好了斧頭,朝樹上一劈,一棵樹的命就被我害了,沒辦法,不然我可就活不了了。過了許久,我砍了一堆木頭,發現一個洞,裡面有許多野獸。突然,一頭野豬向我撲來,我馬上把石頭封住,躲過了一頭豬。我又做了一個可以挖石頭的工具,聽說叫“鎬”。走了很久,覺得肚子餓了,一抬頭,哇!好大的蘋果,我香得直流口水,我使勁跳,還是拿不到。我現在的樣子和“口水直流三千尺″沒什麼區別,只是有點體力不足,要“四肢著地″的感覺,我想:用斧頭把它劈了不就得了。因為沒勁一劈沒劈到,反而自己被甩成了“黑旋風″,和李逵一樣。但我一停,腳一伸,手一擺,保持了平衡,感覺自己像“浪裡白條"。哎喲,一個蘋果砸到頭上,我被砸倒了,發現一個胡蘿蔔。我又覺得驚訝,又覺得搞笑,真是因禍得福。

  我發現這個荒島上有一個屋子,於是走了進去,裡面有一個箱子,一個桌子和一張床。我開啟一個書桌裡的抽屆,有一個盒子,盒子裡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看箱子裡″。我連忙開啟箱子,發現有一個地道,爬了下去,哇——好多食物!

  我出了這個房子,做了一把劍。突然,背後跳出一隻老虎,我躲,輕鬆逃過。老虎又向我撲來,它一撲,一停,一甩尾。我被摔了一跤,我跳到它背後,它轉過來,我一閃,刺了它的心臟,頗像“武松打虎",嚇出了一身冷汗。

  我又慢慢地走,突然,腳下不穩定,我馬上跑,啊!我掉下了懸崖。救命啊!哎喲,我掉到了床底下,原來,這一切都是場夢。

  我決定把我做的夢放入我的童年記憶的五彩匣子,讓我永久地記住。

野外生存作文 篇2

  “啪啪”家裡的中華草龜又在拍打著那隻鐵碗,隨後廚房裡傳來了一陣陣的責罵聲。“盛飯的碗怎麼可以用來放烏龜?”確實沒有空餘的籠舍了,而且我們家已經有了六條漂亮的熱帶魚,少了只醜陋的草龜又怎會讓人感到缺少生機了呢?我決定將它放生。

  “綠燈籠”用尾巴好奇地拍打著眼前的龐然大物,它可能從沒見過龜吧,而被打的龜也害怕著縮進了殼中,吐出一串水泡,或許它也從未見過魚吧。漸漸的龜被激怒了用有一條燈籠魚那麼大的爪子去拍打它,魚的威風頓時掃落,逃到了魚缸的另一邊,但龜卻沒有乘勝追擊。我有點失望,在野外如果它還那麼怕自己的獵物,那就會餓死的。不行必須讓它感到魚是食物,不是兇猛的敵人,必須讓它嚐到魚肉的滋味。

  正巧昨天我從二外婆家捉來了幾條小青魚。我把其中一條半死不活的小青魚丟進水裡,這種小魚比“綠燈籠”小了不少,但龜還是害怕地節節敗退。我實在忍不住了,用筷子夾住小青魚硬往龜的嘴裡塞,它被迫咬下一口來,嚐到甜頭的龜突然變得興奮起來,竟然把那條魚一口吞進了肚子裡,而且它好像還不嫌夠,趴在魚缸的玻璃上,貪婪地望著對面魚缸裡的魚,就象一個孩子望著一貨架的零食一樣,還說著:“我要這個,我還要那個,我要全部”。看來它的野性被完全激發了。好極了,可以放活魚做試驗了。我剛放進活魚它就兩眼放光探出腦袋向它咬去,魚雖然逃過一劫,但卻被嚇破了膽,四處逃竄。這反而大大引發了龜追逐的興趣,不知怎麼它原來緩慢的四肢變快了,划著水猛撲上來,“喀”魚負傷了,我像競技場上的拉拉隊一樣,為龜叫好助威,這可比球賽有趣多了。忽然龜使出一個巴掌把魚掀了個,然後向它的頭咬去,龜咬住了魚的頭,魚使勁掙扎,“千萬別鬆口!”我大喊,龜好像聽見了一樣,死也不松,還邊咬邊吞。吞下後還咂咂嘴,它一定很喜歡吃,哈哈。

  湖水碧波盪漾,魚兒在水中玩耍,一個黑色的身影向魚兒們撲來,湖水裡,又展開了生死追逐…

野外生存作文 篇3

  野外生存我在電視和報紙上看過,自己卻沒有體驗過。機會來了,籃球培訓班黃老師搞了個野外生存訓練,從滁州走到花山,我急不可待的報了名,一定要體驗一下野外生存的滋味。

  週日,我們在滁州學院新校區集合,黃老師講野外生存的注意事項,接著老師把旗子拴在樹枝上做旗杆,我們的隊旗就做好了。

  剛開始,我們20個同學邊走邊唱,蹦蹦跳跳,精神氣十足。但是走著走著,山路越來越難走,剛走幾十米就看到一個坡,而且越來越陡,有些同學開始跟不上隊伍,開始掉隊了。黃老師見有些同學掉隊了,便找到一處相對平坦的地休息,叫我們吃點零食,喝點水補充能量,有的同學乾脆躺在地上,不想動彈。黃老師說:“這只是剛開始,困難還在後頭呢。趕緊起來,繼續前行!”

  我們繼續在山路上行走,老師不停地在鼓勵我們,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終點。在目的地老師問我們在野外沒有指南針怎麼辨別方向?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師說:“你們回答的都不錯,我來總結一下吧,可以根據太陽,可以看被砍過的樹樁的年輪,可以看樹枝的枝葉哪邊茂盛,晚上還可以看北斗星。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辨別方向”。我因為回答對了,還得到了一個獎品:野外生存哨,哨雖小,但是聲音很大,一兩裡以內的地方都能聽見。

  野外生存告一段落。然後我們坐車到農家樂吃飯、釣魚、燒烤。最後,我們乘車回滁州學院,結束了這次野外訓練。

  這次野外訓練是苦的,累的,但是充滿了樂趣,學到了新知識,感覺真好。

野外生存作文 篇4

  這個星期六,我醒得特別早。因為今天我和爸爸要去奉化九峰山水庫野外生存一天!

  我們先在“科探”集合,隨後便坐大巴車前往目的地。

  到了目的地。“九峰山水庫”五個鮮紅的大字映入眼簾。我們爬到水庫的大堤上,迎面而來的是一片美麗的景色:湖水像一面平滑的鏡子,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幾座大山環抱著水庫,水裡倒映出蒼翠欲滴的山巒,對這秀麗的水庫來說,就是錦上添花。

  我們按照教練的指引,分好組,拿好食材,開始了野外生存的旅程。

  山路很不好走:有的十分陡峭;有的被溪水打過,十分滑;有的路上長滿了雜草。一路迎著溪流,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一會兒叮叮咚咚,一會兒嘩啦嘩啦。沉浸在這樣美麗的自然畫卷中爬山,我們格外心曠神怡。

  我手持登山杖,步履艱難地向著前方行進。不一會兒遇到了一隻“攔路虎”,那是一個十分陡峭的坡,約55度,斜坡下是湍急的溪流,斜坡還被溪流打滿了水,長滿了苔蘚,又滑又陡,非常難透過。教練綁了一根繩子,讓我們扶著過。我雙手死死地抓住繩子,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最終順利透過。但我們的隊長因操之過急而摔了兩跤。

  終於到了半山腰,大家又累又渴。教練教我們用打火石取火、放大鏡取火和鑽木取火三種取火方法,讓我們自己生火做飯吃。我們先用放大鏡取火,結果太陽神阿波羅不給力,我們便被迫放棄了。又試試鑽木取火,我們鑽啊鑽,鑽啊鑽,鑽得汗流浹背,鑽得氣喘吁吁,換來的只是幾縷青煙,於是我們再次放棄。最後,只能試試用打火石了。我們先要用打火石點燃餐巾紙,然後把餐巾紙放在乾草上,“嚓!嚓!”打火石摩擦的聲音不絕於耳,不知“嚓”了多少下,突然“轟”地一聲,火著了!大家興奮得一蹦三尺高,這一堆火焰,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溫暖與幸福!

  之後,我們各司其職:切菜的切菜,做飯的做飯,洗碗的洗碗……

  飯菜做好了,雖然沒有家裡的飯菜豐盛,但在野外有吃的就不錯了,何況是我們自己新手做的,大家坐在臺階上,一邊欣賞著美景,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美味飯菜。

  飯後又要繼續爬山,下午的路可沒上午的好走,坡越來越陡,大家沒走多久,“呼哧呼哧”的喘氣聲就響遍了整座山。

  到了山頂,我們向下俯視,發現一切都是那麼渺小。接著又要下山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可我覺得“下山容易上山難”,所以我很快就到了山腳。

  一天的野外生存結束了。雖然這一天很累,但透過這一天的鍛鍊,我學到了許多戶外知識、生存技巧,同時也交了朋友,培養了團隊意識。

  這一天可以用五個字來形容:累,並快樂著!

野外生存作文 篇5

  說到野外生存,大家一定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魯濱遜,他因船隻失事流落荒島,想要求生,先從船上搬下來的帆布做了一頂帳篷,四周用空箱子和空桶做圍牆,防止野獸襲擊。他要在哪裡建一個正式的住處時,他選了一個衛生、有淡水,要遮陰的地方,安全,野獸不容易找到的地方。

  這不是也給我我們啟發呢?是呀,如果我們在野外生存,就必須要保證有個住處,有充足的水,安全,野獸不易攻擊。

  首先是要有個住處,住處的選擇非常重要,必須離水源地比較近,地勢也要高一點,有利於防止山洪、落石和野獸。

  其次是要解決飲水問題和食物問題。為了填飽肚子,我們可以吃各種野果,但吃之前必須確認一下它是否有毒。還可以打鳥,捉螞蟻、蟈蟈等小昆蟲,烤著吃。複雜的是水源問題,野外有時即使找到了水,也是不能喝的。但靠下面這幾種方法還是可以找到飲用水的:用防水的.布利用早晚溫差收集露水。找地下水:如果春天這裡的植物發芽比別處發得早,發的多,那一定有地下水;如果秋天別處的樹都落葉了,這裡的還沒有落,也說明這裡有地下水。

  其實關於野外生存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只是說了一部分,但也許對大家有益。

野外生存作文 篇6

  《學會生存》一書的作者是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供職的法國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爾,他於1972年向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長遞交的一份研究報告。

  《學會生存》一書的作用是把“學習化社會”的概念推向世界,並推進人們對終身學習的思考,是由於當前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的迫切需求所產生的偶然觀念,必然結果。其實它和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即社會的思想和他的這種思想其實是不謀而合的,總的來說,如今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在年輕的那幾年或者是某個階段就能夠學會以後乃至一生所用的知識,所以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生存;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和自己和別人不斷的較量和競爭的過程,所以對於人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加深、增加更高的門檻,為生存。其實生存包括各種各樣的需求,一是:物質方面;二是:精神方面。要是從縱向的角度看的話,就是從你的一生的時間以及各個階段,逐漸考慮和磨練自己的能力、品質、人格、意志。

  其中的有關教育的擴充需要與要求值得關注,因為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不樂觀:第一,需要和要求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不總是自然地和諧一致的。第二,在這兩方面都可能發生不均衡的狀態;第三,在許多部門,在大多數國家中,這兩個因素是不相符合的;第四,教育需要和教育要求,無論其各自的增長率如何不平衡,無論其結果如何不一致,這兩方面都正在日益猛增。在教育擴充的許多原因中,有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人類知識的增加、社會的改革和心理上的動機,每種原因都是重要的,但最有決定性的似乎是社會―經濟的原因。因此,教育的擴充套件就可能受到政治上的選擇和意願的影響,並部分地為它們所控制。即使教育還沒有在全體人民中取得它應有的地位,它至少已為每一個人做出一定的貢獻。對於教育的要求是我們時代的特徵,其範圍之廣和力量之大是空前的。這種演進_由於種種協調一致的原因_正在世界所有地區發生著,無論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增長率、人口密度、技術進步的程度和每個國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如何。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普遍歷史現象。一個跡象表明,這種傾向將繼續高漲。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可逆轉的。將來制訂教育政策必須根據這個基本事實。

  在今天,學會生存就要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積極的終身學習的觀念。終身學習,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學習,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伴隨人的整個生命歷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的《學會生存》報告把終身學習與建立學習化社會(學習型社會)結合起來。“學習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學習成為整個社會成員一項經常的重要活動。建立學習化社會有賴於終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於終身教育的實施與提高。而當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時尚時,另一個關鍵問題出現,這就是怎樣學習。學會學習是學會生存的前提。發現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是引導現代社會發展的關鍵。為自我的終身學習和創造活動,我們的教育重點必須從“學會”走向會學,即培養一種創新性學習能力。學會學習在當前還要轉變一種觀念,即由“擁有文憑”向“擁有能力”轉變。文憑和學歷是靠勤奮學習得來的,表明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有文憑就有水平、有學歷就有能力。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新事物、新情況層出不窮,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要求人們必須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個擁有較高文憑和學歷的人,如果停滯不前,也會落伍,難以跟上潮流、勝任工作、獲得進步。學會學習,學習會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讓學習成為21世紀的生活方式,養成處處學習、時時學習的習慣,並且首先要學習“學習的方法”。如此,個人生存才會有保障,國家才不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被淘汰,以及落後就會捱打什麼的教訓我們的人民已經受得太多,近代的侵略者給我們的教訓應當永遠銘記在心中。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除此之外,還有學習,不斷地學習。

野外生存作文 篇7

  “學會生存”?荒謬!荒謬透頂!可笑!可笑之極!“生存”是什麼?不就是活著、活下去嗎?這誰不會呀?既然是大家都會的事,你卻要人家去“學會”,若這還不荒謬、可笑,那還有什麼才能算荒謬、算可笑呢?

  就說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被壓在廢墟下的人吧,救援的人遲遲未到,但自己總還是要活下去的,而活著就需要賴以生存的糧食。但廢墟下的他們莫說糧食,連一滴水都沒有啊。於是,很自然地,在廢墟中掙扎的人們嚼土充飢,飲尿解渴,不僅大人如此,連學校裡的小學生也這樣做,但這本領可是老師沒有教過的啊!試想,哪個老師會教小孩子喝自己的尿的呢?由此可見,生存還真是不需要學習的。

  但靜下心來往深處想,隱隱約約地又覺得生存還真是需要學習學習的。還是說汶川地震中的例子吧。那些被壓在廢墟之下的災民,並不是每個人都依靠嚼土、飲尿得以存活下來。排除人的身體素質有強弱之分的因素在外,能否存活下來,關鍵還要看面對困難的時候人們是如何應對的_汶川地震發生的時候,有不少人驚慌失措,慌不擇路地當即從三、四層甚至更高的樓房中往下跳,後果可想而知!地震沒能奪取他們的生命,因為他們的生命早在那一跳之後就已經消失,他們也因此喪失創造生命的奇蹟的機會。

  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不定在何時會遇上那麼幾次天災人禍,小病小災的也就罷,如果碰上的是滅頂之災,普通人一次就夠!但是,也總有那麼一些強者,面對生活的一次又一次考驗均能全身而退,就像《魯濱孫漂流記》中的魯濱孫。咆哮的海潮不能吞噬他的健壯身軀;食物的匱乏沒有消磨他的求生慾望;就連二十多年隻身一人呆在孤島上的那份孤獨的折磨也無法銷蝕他不屈的靈魂。當面對困境、災難之時,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強者,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汶川大地震中出一位英雄校長葉志平,之所以稱其為英雄,是因為他的學校裡的2200多名師生在汶川大地震中毫髮未傷,這是一個奇蹟!這位英雄校長是這樣創造這個奇蹟的:一座造價17萬元的實驗樓他用43萬元去加固它;連續4年每學期組織一至兩次緊急疏散演習。這些在地震之前被人們稱為杞人憂天、純屬多此一舉的行為,在地震之時恰恰成為眾人的護身法寶。能將大地輕易撕得粉碎的大地震卻未能震塌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被鑑定為危房的教學樓;全校2200多名師生僅用1分36秒就各就各位疏散到指定地點。葉校長居安思危,他身上那強烈的避險意識不更值得我們學習嗎?

  由此可見,“生存”並不僅是活著、活下去那麼的簡單,它是一門學問,一門還很高深的學問,既是學問,理應當“學”!認真學、用心學,讓自己,也讓他人更好地活,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