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秦觀> 秦觀秋日三首

秦觀秋日

秦觀秋日三首

  秦觀,北宋中後期著名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秋日三首》是他的傑出之作。

  

  秋日三首

  宋代:秦觀

  一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二

  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三

  連卷雌霓小西樓,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萬妝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纏頭。

  譯文一

  已是降霜時分,邗溝裡,水還是清澈的,天上萬顆星星,映在水裡,和船是那麼近。

  原以為岸邊茭蒲之地,沒什麼人家,忽然傳出了言語幾聲。

  譯文二

  碾好的月團用茶碗泡著,喝完後,讓孩子背誦楚辭。

  沒有風,小院裡也沒有落葉,幾隻蟲子相對,正在吐絲。

  譯文三

  望彎彎淡虹,像是掛在小西樓上似的,鵓鳩因彩虹出現而盡情地鳴噪追逐。

  怎樣才能求得盛妝的女子相對而舞,我喝酒正香,把彩虹作錦帛賞給她們。

  賞析

  第一首表現邢溝附近的水鄉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詩人乘船經過運河,習習涼風,吹來清新空氣,很覺爽快。這時沒有月光,只見滿天星斗。詩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環顧四周,寒星萬顆,映照水中,倍感親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領起,不消點出“秋”字,而題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贊關環境幽寂。邢溝兩岸叢生著菰蒲一類水生植物,在夜色朦朧中,給人以一望無際的感覺。菰蒲深處居然隱藏人家,詩人完全沒有料到,不過,這種藝術處理,只適宜於若明若晴,唯見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換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聯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詩人心中正結著一個菰蒲深處有無藏舟之“地”的“疑”團。忽然幾聲“笑語”,方知岸上還有“人家”,疑團頓時解開。這種情景,很平常,優詩人卻能透過藝術作品把它捕捉下來。宋人曾說此聯是來自白道猷的“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而“更加鍛鍊”。詩人們各自寫出了生活中的類似體驗,但秦觀此聯卻顯得更靈動,國而受到黃山谷的稱賞。

  在表現手法上,詩人用的是先抑後揚法。通篇不直寫旅人,而是借物託志,先寫霜氣、秋水、寒星、菰蒲,最後寫菰蒲深處的“笑語聲”,隨即戛然而止。然言雖止而意未盡。這親切的笑語聲是伴隨著夜行人度過迷濛空寂的秋宵,還是瞬間消失在淒冷的夜空,留下的卻是更加難耐的寂寞和愁苦。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正面闡述,而是用遮掩來突出,用省略來增添。由於構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第二首描寫家庭生活中的閒適情趣。一二句寫碾茶烹茗、課兒讀書兩件家庭瑣事。月團(茶餅)新碾,花瓷為杯,茶美而器精,說明詩人很通茶道。飲罷呼兒課誦《楚詞》,更見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財氣作為生活必需的腐敗官僚,是大為異趣的。

  三四句則突出了靜觀萬物的逸趣閒情。小軒風定,樹梢處於暫時靜止狀態,連一用古葉也不見掉落。這可給了青蟲以好機會,相對吐絲,好不自在。青蟲乃細小生物,吐絲是輕微動作,但詩人卻能仔細進行觀察,他對昆蟲世界的濃厚興趣,對人世紛擾的淡泊情懷,都是可想而知的。詩人迷醉在青蟲吐絲的小天地中,彷彿回到了兒童時代,簡直忘掉了榮辱得失。這種情趣,是眼中唯見財與勢的俗物所無法理解的。這樣,詩人的超逸情懷,無形中便從紙背反透出來。一、二句寫人情,三、四句寫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實則氣氛和諧,情景交融,達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說秦觀“古詩多學三謝,而流麗之中有淡泊”,並舉了此詩,當亦屬於有“三謝餘味”之作。全詩語言樸素清新,畫面生動,極富生活氣息,閒雅而有情致。

  第三首詩寫雨後彩虹當空的絢麗景象,想象奇特,語氣豪放,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

  詩的一、二句狀景,雨過天晴,由於陽光的'折射,西天出現長而弧曲的彩虹,變幻多姿,非常美麗,遠遠望去,就像掛在西樓之上,彷彿詩人伸手就可摘下,極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逐”和“追”兩字,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彩虹以活潑甚至頑皮的性格,生動、形象,簡直把彩虹寫活了。此時此景,詩人也好像受了感染,神情振奮,突發奇想:如果能招來千萬個美人一起歌舞,那該多好。在酒酣時,一定剪下這美麗的彩虹,賞賜給她們。纏頭,指古代舞女繞纏頭上作為妝飾的錦鍛,後來將宴席上賞賜給歌舞者的羅錦之類的禮物稱為纏頭。詩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但卻是心情愉快的真實流露。在這裡,正面描摹已美不勝收,又引發奇想,使美景更加可憐可愛,錦上添花。其構思巧妙,手法新穎。

  作者小傳:

  秦觀,北宋中後期著名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熙寧十一年(1078年)作《黃樓賦》,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秦觀自編詩文集十卷後,蘇軾為之作書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 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他後來於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博士,後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於紹聖元年親政後(1094年)“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後秦觀被任命為復宣德郎,之後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

  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其散文“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其詞緣情婉轉,語多悽黯。有的作品終究氣格纖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南宋張炎之《詞源》:“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文苑傳》。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編撰的《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極善書法,小楷學鐘王,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行楷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後世稱之為“淮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