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說> 精選師說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師說說課稿

精選師說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會在閒暇時發表說說,用以分享日常生活。還在苦苦尋找個性、獨特的說說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師說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說說課稿 篇1

  教學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麼。

  2.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

  透過複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內容板書:

  相同點相異點個性原因間接原因

  孔子儒家聖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生活態度輕鬆愉快對人性看法性惡來自先天對“禮”的看法重視閒雅熱忱春秋時期,不至於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緊張人性本善不重視革命性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難句理解:(可穿插於內容清理中)

  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麼?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雖為聖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範不仁”,從這個話裡怎麼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範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係,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並不是什麼“條件”。應改為“因此”。

  4.“他的閒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麼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閒雅,孔子的閒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為什麼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為什麼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覆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並不是句句話都適用於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於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並以之為依據。

  七.完成課後練習。

師說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祖父、後園和我》是傳奇女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的第三章。與整部小說批判國民劣根性、批判封建統治勢力和腐朽的傳統習慣、風格沉鬱悲憤不同,課文所選部分顯出一些亮色,塑造出“祖父”這一和藹可親、風趣幽默、富含愛心的感人形象,寫了“我”和祖父在後園遊戲、勞動、玩耍的童年趣事,寫出了濃濃的親情,更寫出了“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濃濃的祖孫情、生動的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詩化的語言是本文的幾大亮點。

  二、 說學情

  本文篇幅較長、敘事較多,但文章內容是從兒童角度敘事,符合兒童心理,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 說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為“三位一體”的理念,因此我將本課確立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文章細膩的筆法,學習把事物寫具體。

  【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探究本課寫人敘事富有表現力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祖孫深情,體會親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四、 說重難點

  教師引領學生以讀代問、以讀代講、以讀代答等多種教學形式,重點讓學生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句和課文片斷,領會其對錶達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難點:體會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五、 說教法學法

  【教法】

  欣賞教學法、啟發教學法

  【學法】

  圈點勾畫、品讀賞析

  六、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在歌曲《童年》中,教師匯入:童年的我們都曾有過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它可能是一箇舊玩具,也許是一隻裝滿雜物的小紙箱,抑或是貼滿了卡通圖畫的發黃的日記本……它們曾經滿載著我們小小的欣喜,小小的滿足,小小的心願,小小的快樂,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著名作家蕭紅的充滿自然之趣的後園,去探尋一段與眾不同的童年歲月。

  (二)我瞭解

  學生根據課前預習簡介作者及作品《呼蘭河傳》。

  教師總結補充。

  (出示幻燈片)

  (三)我喜歡(初讀)

  1、大聲朗讀,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

  2、在自己覺得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下面劃上波浪線。

  在這美妙的後園裡你欣賞到了哪些美好的自然景物?

  (出示幻燈片)

  (四)我覓趣(跳讀)

  1、在充滿自然之趣的奇妙後園裡,一定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能找出來嗎?要簡要概括。

  明確:①種小白菜

  ②鏟地(“狗尾草”事件)

  ③“我”在後園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④“我”在後園自由得跑,大聲得笑

  ⑤“我”與祖父討論“櫻桃樹為什麼不結硬套、不開花”

  ⑥“我”給祖父草帽插花

  2、在歡聲笑語中,你能看出祖父和“我”有什麼樣的性情嗎?你是從哪句話中發現的?說一說。

  明確:“祖父” 慈愛勤勞、幽默風趣,有一顆童心

  “我” 天真活潑、頑皮可愛,有一顆自由的心

  (五)我欣賞(精讀)

  這座後園美不美?祖父和“我”可愛嗎?作者透過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蜂飛蝶舞、充盈著無限快樂和童趣的世界。下面讓我們一起仔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去發現它美在哪裡?(圍繞“我喜歡”環節,劃波浪線的句子來答,可適當補充)

  (幻燈片出示)

  【示例】: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這些景物描寫平實貼切,運用了擬人、排比修辭,用兒童的口吻,以兒童的眼光來觀察,傾注著小孩子對自然景物的情感。在一個小孩子的眼裡,一切自然景物都是有生命的東西。在孩子的眼裡,自己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身邊的一切也都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用兒童的口吻來描寫景物,就充滿了孩子的歡樂和真摯。

  (六)我感悟(總結)

  本文寫了新鮮漂亮的、自由的後園,勤勞慈愛、風趣幽默的祖父和天真活潑、頑皮可愛的“我”,你認為作者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

  (出示幻燈片)

  作者回憶了 “我”與祖父在後園的種種活動 ,表達了作者對快樂、 自由 、溫馨的 童年生活 的讚美,對 濃濃親情 的眷戀,以及對自然美、人情美的嚮往。

  (七)我向往(拓展遷移)

  我們看到了後園裡無憂無慮的童年,品出了“我”與祖父濃濃的親情,更有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請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反覆朗讀,細細體會。

  明確:“太陽在園子裡是特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一到後園裡,我就沒有物件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

  (八)作業

  A、在下列詞語中任意選出五個,把它們連線成一段話(不少於50字)。

  嘴饞玫瑰玩膩了明晃晃

  毛嘟嘟藍悠悠 寂寞 閃爍

  B、閱讀《呼蘭河傳》

  (九)板書設計

  祖父、後園和我

師說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框題是:

  首先,我對本框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 單元第 。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後面是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框題為學好以後的經濟常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後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2—3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定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課堂作業:

  【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經濟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教師:×××中學 ×××

師說說課稿 篇4

  指導思想:

  設計這一課時,我依據課標中強調的關於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理念為指導思想,以教材為例,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和從整體—部分—整體的理念,以讀為本,讀寫結合,引導學生感悟主旨。

  教材和學情分析:

  《果敢的判斷》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透過揣摩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的基本意義。

  這篇課文透過記敘小澤征爾參加歐洲指揮家決賽時,不附和音樂界權威,果敢指出樂譜錯誤而奪魁的事,讚揚了他不畏權威、堅持真理的優秀品質。

  課文理性較強,作為本單元的開篇,如何用好這篇課文教學生揣摩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後幾篇課文的學習奠定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學情分析:

  經過前一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一些學習記敘文的方法,但由於學生家庭環境的影響,平時課外閱讀少,語文知識儲備少,語文學習還常需要老師引領。

  本文對於小澤征爾的複雜心理及判斷過程沒有具體描寫,學生對主人公作出果敢判斷的具體情境缺乏體驗,因此學生不易體會其果敢、自信、勇於挑戰權威的品格,對於他高超的音樂才能、對藝術的嚴謹態度‘更不能深刻領悟,所以想要突破難點就需要老師幫學生“搭臺階”。

  基於以上因素,本課設計以邊讀邊思考為基礎,以品詞悟句為核心,以想象體驗為切入點,力求課內外讀寫結合,用好“課文”這個例子,提高學生理解感悟、運用語言的能力。

  依據以上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聯絡上下文、小組討論,瞭解小澤征爾在歐洲指揮家決賽中,果敢地指出樂譜錯誤,獲得桂冠的事情。(教學重點)。

  2.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隨文練筆,感受小澤征爾的果斷與勇敢,懂得遇到問題時,要相信自己,敢於做出正確的判斷。)

  教學難點是瞭解小澤征爾“考慮再三”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能做出果敢的判斷。

  圍繞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流程圖),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其中第三個環節是突破重難點的具體方法。

  回顧問題,繼續解疑。

  揭示課題,切入題眼。

  精讀感悟,體會主旨。

  小結全文,提升情感。

  拓展閱讀,豐富練筆。

  第一環節:回顧問題,繼續解疑。

  板書齊讀課題後,回顧上節課教學中‘有意遺留的四個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逐個解決。

  【這樣設計,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既是教給學生‘閱讀課文的方法,又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第二環節:揭示課題,切入題眼。

  先揭示課題:“果敢”什麼意思?結合學生回答,板書:果斷、勇敢。這時學生就能認識到課題可以理解為“果斷、勇敢的判斷”。

  再順學而導,切入題眼,問學生“這‘果敢的判斷’是什麼?”,教師依據學生回答“不!一定是樂譜錯了!”,板書出判斷語句,使學生心中的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順學而導,力求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抓題眼、理思路、逐步解決問題”的閱讀方法。】

  此時進入精讀感悟、體會主旨的環節: (大標題)

  這一環節為了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感悟小澤征爾的果斷與勇敢,我分三步’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感知人物,體會主旨: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背景,體會人物“勇敢”。

  由於學生沒有這種情境體驗,因此我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描寫,透過以下過程幫學生體會小澤征爾在緊張氣氛下的“勇敢”:

  (1、默讀自學,瞭解背景:)先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

  (2、交流彙報,感受情景:)再交流彙報,出示學生畫出的課文內容(課堂)引導學生:比賽現場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況,結合詞語或句子談談你的想法。

  預設:如果學生談感受不到位時,可引導學生抓住“前三名、最後一個” 等詞語感受小澤征爾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抓住“世界一流、國際水平、大師”等詞語感受比賽的權威性和賽場緊張的氣氛。

  (3、指導朗讀,想象場面:)透過剛剛的抓詞語感悟,學生有了緊張的情感體驗,這時,情緒急於迸發出來。教師再說“你能用朗讀表達出這次比賽的高層次和緊張的氣氛嗎?”學生有了剛剛抓詞語感悟的方法,又有了前面的情感積累,自然也就讀得有感情了。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一篇學生大略能夠讀懂”,因此本環節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以自學提示為導向,以學生品詞品句、想象體驗為手段,感受賽場緊張氣氛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充分感悟小澤征爾的勇敢,對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

  對事件背景的充分感知,又為學習第三自然段做了鋪墊。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揣摩想法,感悟“果斷、勇敢”

  在這一環節,我採用了以下策略突破本課的難點: (1、2、3、4)

  1、比較閱讀,瞭解“判斷”過程:

  面對突發情況,小澤征爾是怎麼做的?

  “考慮再三”是什麼意思?換成“考慮很久”行不行?為什麼?

  透過找出詞義上的區別,引導學生髮現“再三”是指考慮的內容 “一次又一次”,“很久”是指考慮的時間長。聯絡上文就知道現場情況不容他考慮那麼久,必須馬上做出判斷,所以不能用“很久”,從而體會到小澤征爾的果斷。

  2、合作探討,體會人物內心:

  我這樣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小澤征爾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可能考慮什麼呢?經過獨立思考與小組的合作探討,學生可能考慮到如下幾點:(出示:樂隊演奏錯了;樂譜錯了;“我”指揮錯了)

  此時,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板書,教給學生採用排除的思維方法,(:重奏;一定;堅信自己)體會小澤征爾“考慮再三”的內容與過程,瞭解他為什麼堅定地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3、啟發想象,感受賽場氣氛:

  就在他“考慮再三”時,會場上的氣氛又如何?大家會有什麼反應?

  透過這一提問啟發學生對賽場氣氛的想象,學生可能會一下子說出評委的反應。這時再利用教師評價語的導向性’巧妙引導孩子從觀眾、演奏者等不同角度思考。最後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進入情境,感受賽場氣氛。

  4、三次引讀,體會勇敢自信:

  (1)透過以上的品讀感悟,學生對干擾小澤征爾進行判斷的外在因素有了直接感知,更深一步地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此時教師再巧妙’運用導語渲染氣氛,進行三次引讀(讀出引讀內容)

  (2)在教師對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的引讀語中,學生對小澤征爾不畏權威、堅持真理的品質有了更深的認識,情感體驗達到高潮,每一次的讀的語氣都會更加堅定。最後教師提問“此時,你看到了怎樣的小澤征爾?”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提煉出小澤征爾勇敢果斷的人物形象。

  【在突破課文難點的環節中,教師利用比較閱讀的策略讓學生髮現主人公“考慮再三”的時間緊迫,利用合作探討和教給學生“排除思維法”讓學生明確主人公“考慮再三”的內容有條理,利用啟發想象引導學生從觀眾、評委、演奏者的不同角度體驗主人公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從這三方面,學生對小澤征爾堅持真理、勇敢果斷的品質就有了初步的理性認識。】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用心,明確奪冠原因。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以讀代講,感受評委用心。

  然後,圍繞著“這種素質”是什麼?透過抓重點語句練表達的方式,再次明確奪冠原因,體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隨後,利用影片資料感受國際一流指揮家的風度,豐富學生對小澤征爾形象的感性認識。

  最後,透過與另外兩名選手比較,再次突出小澤征爾的果斷與勇敢,從而深化主題。

  透過前面三個步驟的精讀感悟,(出示:一、二、三)學生在揣摩語言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感受到人物的品質,對課前所提的問題也有了相應的答案,此時就需要回到整體,對全文有整體感知,昇華學生的對人物認識:(出示:四、小結全文,提升情感。)

  透過整體讀文,感受小澤征爾人物形象。繼而又從不同角度談感受,在說的基礎上寫想法,進行讀寫結合,這不僅是對全文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文字情感上的提升,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寫,體會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作業的設計,目的是拓展閱讀,豐富練筆。(大標題)

  (作業)教師推薦閱讀施雪鈞寫的《小澤征爾的堅持》,使得小澤征爾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更豐滿、更立體,這一環節還豐富了課堂的隨文練筆,使學生練筆的內容更鮮活,興趣更持久,使學生有話想寫,有話要寫。

師說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瞭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遊戲:我們來玩個遊戲輕鬆一下,遊戲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遊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後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3、談話:周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遊,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遊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教學例1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課件出示地圖:點選南京出示溫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裡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 (是0℃。)你是怎麼知道的?(那裡有個0,表示0攝式度)。

  (2)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教師結合課件,突出上海的氣溫在零刻度線以上)。

  (3)瞭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係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4)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② 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5)小結:透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瞭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P4第2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佈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師把有關網頁帶來了。(課件出現網頁,上面有簡單的文字介紹)。誰來讀一讀這段介紹。

  2、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張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請看。(課件動態地演示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麼?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動態演示吐魯番盆地的海拔情況)。

  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麼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資料(課件顯示)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麼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8844.43也可以寫成8844.43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於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於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麼來說服我?

  ② 如果有學生髮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結合圖)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限線,0℃以上的溫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於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示,低於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於。但對於正數和負數來說,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正數和負數)五、聯絡生活,鞏固練習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溫度是____. 水結冰時的溫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 .

  3.討論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

  (1)存摺:這裡的-800表示什麼意思?(以原來的錢為標準,取出了800元記作-800;存入了1200元記作1200元,還可以記作+1200元)

(2)電梯:這裡的1和-1表示什麼意思?(以地平面為界線,地平面以上一層我們用1或+1來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層)。老師現在要到33層應該按幾啊?要到地下3層呢?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正數和負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零攝式度以上和零攝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與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都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七、課後反思

師說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一個這樣的老師》第2課時.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北師大版教材第12冊6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文是美國作家大衛.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代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它敘述了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會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獨具一格的老師形象。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科學的精神,該單元還寫了袁隆平、詹天佑、諾貝爾等著名科學家的故事。而懷特生僅僅是一個老師,把這篇課文放在這個主題單元中,它突出了懷疑精神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從而也突出了懷特生老師的與眾不同。

  二、聯絡實際,說學情:

  我班的學生具備了一定閱讀能力,他們能夠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中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對學生來說是很特別的,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班的學生質疑能力存在差異性,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大部分學生提問很膚淺。在此,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三、認真分析,說目標;

  這篇課文安排兩課時教學.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掃除了文字障礙,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能初步瞭解文章主要內容。針對《新課標》在閱讀教學中的要求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在閱讀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理解人物,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

  2.懂得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獨立思考,培養科學的懷疑精神。

  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我確定了本課的

  學習重點:在閱讀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理解人物的特點

  學習難點: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

  四、五、自主合作,說過程: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以“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一個老師”為學習的主線,引導學生從“懷特森老師本人的語言、動作、神態”“我的心情變化”“我們的行為變化”三個角度來探究這個問題。在三種不同角度的學習交流中豐滿人物形象,達到立體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對此我展開如下教學環節。

  1.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2.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3.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學習過程:

  (一)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全班齊讀課題課題後,我會請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再抽生說說對懷特森老師總的印象。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這樣設計的是讓學生抓主要內容,回憶舊知。使學生初步概括出懷特森老師的特點,學生完成對懷特森老師第一次評價的同時也為他們繼續深入的學習課文理解懷特森老師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接下來,我先肯定學生對懷特森老師的認識,然後提醒學生認識應該是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來,要善於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感悟,走進人物內心,從而進入第二個環節的學習。

  (二)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在這個部分,我設計了兩個板塊的內容:一是抓住這篇文章的“眼睛” ——題目,設計了“探究天地”:“你認為懷特森是一個怎樣的老師?”二是抓住過渡句“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來學習。

  首先出示“探究天地”:

  我認為懷特森老師是___________的老師。

  請默讀1—10自然段,用“_____”畫出相關語句,批註感受,並試著說出自己的體會。(我則認真巡視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並提示讀書方法:古人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時還應手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我根據學案導學的思想,結合課文主要內容設計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探尋的期待和情感,在學生面前開啟了一扇主動閱讀的“窗” ]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自由彙報。生可能會交流彙報

  (1)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因為他不僅知道一種叫做凱蔕旺普斯的動物,而且還清楚地知道這個動物的特徵。我則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懷特森老師語言的句子,讀一讀,並進行評價,從語言中體會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關注優中差學生舉手的情況,對不愛舉手的學生,老師要主動抽問,並想方設法激勵學生髮言。

  從同學們的神態中體會是個難點,我讓學生初讀相關句子,再引導學生理解“面面相覷”、“驚奇”的含義後,生再讀相關句子。我會提示學生該帶著怎樣的表情來讀。對讀得好的我會說你能帶著“驚奇”的神態帶著大家再讀一遍嗎?讀後我又問,他們為什麼驚奇?從而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明白:原來他們的驚奇是從側面表現懷特森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最後進行小結,這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就叫側面描寫。巧妙地將寫作方法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接下來學生可能彙報:

  (2)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戲弄學生的老師。

  在這一環節,我首先採用小組合作方式,分角色朗讀3—7自然段。引導學生扮演好三個角色:“我”的心裡活動:驚呆---委屈---懷疑---憤怒;比利的疑惑和氣惱;與之形成對比的卻是懷特生老師狡黠的目光,談到頭骨居然還笑了的神態!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更好地把自己與文中人物融合,與人物心靈產生共鳴。

  接下來我繼續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鄭重其事”這個詞語,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他“鄭重其事”講了什麼?做了什麼?引導學生回讀1—3段內容,再次體會懷特森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

  懷特森老師鄭重其事說有一種叫做凱蔕旺普斯的動物。

  他鄭重其事拿出一件動物頭骨,描繪這種動物的特徵。

  他還鄭重其事讓我們傳看、記筆記、畫圖。

  最後居然還鄭重其事地考試。

  透過學生的回答,把學生的情緒激發起來後我再引讀8自然段:

  我們不明白,既然是錯的你為什麼要在課堂上鄭重其事地講?

  我們不滿,既然是錯的,你為什麼還要鄭重其事考試?

  我們憤怒,這種老師算什麼老師!

  引導生小結此時“我”心情的變化是怎樣的。

  最初的喜歡到現在的懷疑和憤怒,此時讓“我“覺得懷特森是一個_____ 的老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失望、不滿、憤怒充分表達出來。 [本環節主要抓住懷特生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個別讀,談感受;深入讀,說體會;分角色讀,入情景;老師引讀,產共鳴等方式,將學生的情感引向一個高潮。此時對懷特森的貶抑,實際上是與下文的褒揚形成鮮明的對比,最終是為了突出懷特森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形象。]

  過渡:我採用學生提問的方式過渡。我會問:此時我們除了失望、憤怒,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我梳理學生的問題進入下一步環節。[採用學生質疑的方式過渡,一方面培養學生要有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也恰好是該課的主旨。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對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學生,及時表揚。]

  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採用這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促使我們懷疑,(3)這是一個促使我們懷疑的老師。(相機板書“與眾不同”)

  接下來,我根據剛才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示過渡句: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讓生比較有什麼不同。多了一問號,那麼就帶著問題靜靜讀11到14自然段。

  學習11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理解什麼是“新懷疑主義”。在充分理解新懷疑主義的語境下品味13、14自然段的兩個“正視”的含義。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讀“我的視角”中“鼕鼕”的話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後讓學生靜靜讀這兩段,批註。其次採用同桌合作方式扮演“老師”“我們”“鄰居”,角色互換,透過再現情景,在對話中走進文字,體會“正視”的含義。然後我問道:為什麼要正視?怎樣正視的?是誰讓我們敢於正視的?引導學生說出是懷特森老師讓我們有了堅持真理的勇氣,是他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是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他影響了我們一生。(相機板書)

  最後我追問一句:這樣的老師,你喜歡嗎?請你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老師,你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

  這時,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懷特森老師的敬佩之情,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品詞析句”這個版塊,透過學生們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讓學生體會到課文透過正面描寫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側面描寫“我”心情的變化來以及我們行為的變化來突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形象。]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明白質疑精神在科學中的重要性,我設計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讓學生收集與質疑相關的名言,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這個環節,可以作為一個備用環節。時間夠,可以讓學生展開說;時間緊,可少說或不說。]

  二是我收集了相關的故事,師讀後小結:可以說,懷疑引領著科學的步伐,古今中外,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大有人在。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位與眾不同的老師也影響了讀這篇文章的我們。他引領著我們走向科學的殿堂。]

  最後指著板書總結,懷特森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他影響了我們一生,然後和學生一起帶著感激,懷著敬意,再次朗讀課題《一個這樣的老師》

  五、結合內容,說板書:

  科學的精神

  一個這樣的老師

  博學多才

  與眾不同 戲弄學生 學習方式

  促使懷疑 生活方式

  [這樣設計板書:一是用四字詞語歸納了一個這樣的老師的特點;二是一個這樣的老師在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對“我們”的深遠影響。高度概括了課文兩個部分的內容,達到了一個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的目的。]

師說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的是經久不衰的散文名篇《師說》的教學分析及其設計。高中語文的新課標強調學生應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同時要注重對學生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據此,我從語文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出發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案。

  一、教材和學情

  (一)關於教材:本課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自讀篇目。本單元所選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本課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透過這篇自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風貌,更能使學生進一步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欣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

  (二)關於學情: 雖然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針對以上情況,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二、教學目標

  (一)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2。透過自學,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有“師”“傳”“從”“道”、虛詞有“之”“其”“而”“乎”“所以”等。能夠區別古今異義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現象,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本課遵循情境匯入—朗讀吟誦—質疑—文字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從師的意義和能者為師的道理,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在當今這個社會,學生更應該養成尊師重道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標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 重點:1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語文課標指出,要讓學生“透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2鑑賞分析本文的說理方式和方法

  ? 難點: 本文是議論散文,文中的對比論證方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借鑑,因此,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本文的既定教學目標,下面我將從教法和學法上作出簡單闡述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選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透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二)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控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清代學者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因此,我將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

  ③質疑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透過自讀、自解和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學生向老師質疑。特別是課文字詞的疏通翻譯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組織學生合作探究。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得當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

  五、說教學程式

  (一)總體設計

  透過以上分析,我確立了整體教學思路,透過誦讀把握全文;透過質疑師生互動;透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透過課堂練習鞏固知識,強化記憶。

  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為三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誦讀以及理清思路掌握一些難懂實詞虛詞和句子

  第二課時主要進一步瞭解文章結構層次,體味本文的語言特色

  第二課時則主要學習文中的正反對比論證方法以及體悟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1。匯入及解題 (5分鐘)

  我將以展示圖片的方式匯入,以這種直觀的方式匯入,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者,學生齊讀註釋1,補充作者相關事蹟以及文學常識。

  2。整體把握 (12分鐘)

  (1)教師配樂示範朗誦

  (2)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

  (3)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齊讀

  (5)理清全文思路 (板書)

  3。分析理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交流評議(21分鐘)

  (1) 教師範讀

  (2) 理解並歸納涉及的古今異義詞語以及詞語活用。

  例如,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藉 今:因果關係連詞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4總結 (5分鐘)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5。佈置作業 (2分鐘)

  抄寫文中重要字詞和句子

  (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透過抽查背誦及檢查翻譯來複習上節課所學。(8分鐘)

  2、用第一課時一樣的方法對第三四自然段進行學習(12分鐘)

  (1)找一名學生示範朗讀,並講解對本段的字詞積累,疏通文意。

  (2)由學生補充積累到的字詞並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

  (3)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

  3、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13分鐘)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拓展延伸 (9分鐘)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裡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5、作業佈置 (3分鐘)

  讓學生課外蒐集名人從師的故事,當做作文素材

  (四)第三課時設計

  1、複習上課所學,檢查作業完成情況(5分鐘)

  2、教師設問:(17分鐘)

  透過教師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正反對比論證以及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1)課文的第二段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說說這一段用了幾組正反對比的事實論據,這樣對比有怎樣的論證作用。

  ——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從批判反面

  現象中闡明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2)試談論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麼借鑑作用。作者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作用。第三段闡述師道、師生關係,以能者為師,也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比較容易接受,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3、交流評議(9分鐘)

  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是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說》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論說文,說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以及良好師生關係的發展。

  4、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4分鐘)

  總結: 文章以“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中心論點,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 作業佈置在精,能夠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得到運用。因此,本課作業佈置如下: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寫一篇小論文

  五。說板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板書是一堂課的精髓,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的解讀本文,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檢視

師說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內容真切感人,語言樸實明快,毫不雕飾,但字裡行間卻飽含著一股濃濃的親情。 這是一篇歌頌母愛的文章,用心去讀,一定會為那日夜操勞、含辛茹苦的母親而心疼,一定會被那偉大、無私的母愛所感動。

  因此,本次教學的教學重點就是借對重點語句的朗讀感悟,體會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喚起對母親的崇敬和關愛。

  教學的難點則在於文章的情感是那樣的深沉,小學四年級孩子的認知與文章與作者的情感體驗有一些差距,也許很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很難將文章中的母親與自己的母親產生關聯,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層面,而不能聯絡自身。

  二 、說教法

  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握作者的情感線索:難過—愧疚—感恩,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語言。讓“感”從讀書中產生,“情”在讀書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昇華,激起學生心中愛的體驗,同作者一起感動母愛,想到回報母愛。閱讀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產生最佳化的效果。教學中主要透過抓重點語段,反覆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如抓住母親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這段描寫,讓學生展開想象,透過語言文字呈現豐富的內心視像,將文字語言伴隨著感性的形象紮根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之中,在此基礎上多次朗讀,揭開文字深藏的內涵。

  文章其實最感動的是最後一段,那是一顆對母親感恩的心在震撼著我們。所以在處理最後一段時,我讓學生深情地朗讀,將自己和文字融為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著感受。

  三、說學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長輩的“掌上明珠”,一向嬌慣的他們普遍都將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報,甚至經常向家長提出過分的要求。他們關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長為他(她)付出的辛勞。生硬的說教難以為他們所接受,也許這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喚起他們的情感。學生孩子的心靈是非常純潔的,樂於去感受美好、親近美好,只要引導得好,文中那位善良偉大的母親一定能感染學生。學生又是善於聯想的,他們一旦將自己的母親與文中的母親產生關聯,他們便會回憶起那埋藏在記憶裡卻常常被忽略的點點滴滴,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母親的付出、母親的辛勞,從而升騰起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也許一節課不能改變什麼,不能使學生對母親的認識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學生能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感悟到“我要關心我的母親,我要回報我的母親”有這樣一種朦朧的思想意識也就達到目的了。

  四、說教學設想

  (一)、走進文字

  (上課伊始,伴著舒緩的小提琴曲教師用描述性的語言渲染,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勞累了一輩子的母親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輕,連護士進來換床單都不能下床。於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親”抱母親只是一個偶然,抱母親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卻在兒子的心裡激起了千層浪。請同學們自由地輕輕地讀一讀1、2自然段,想一想兒子第一次抱母親是怎樣的心情。

  (二)、感悟兒子內心的難過、愧疚之情。

  (透過對重點句的朗讀、體會、聯想真正體會母親體重的輕深深地震撼著兒子的心。)

  兒子難過的心情你們是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來的。

  1、品讀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沒想到母親輕輕的……差點仰面摔倒。”

  引導:我原以為( ),沒想到( )。

  我原以為( ),沒想到( )。

  這可是和我朝夕相處生活了幾十年的母親呀!你能把這份難過讀出來嗎?

  2、品讀第二句“母親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引導:“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而現在年老體弱的母親大概只有( )斤。聽著母親虛弱的聲音,兒子心裡( )。帶著你的體會再讀這句話寫兒子沒想到的話。

  3、品讀第三段話“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妹妹……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翻山越嶺、年復一年”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把你們的朗讀放到句子中去,讀出母親的不容易。

  (1)、反覆引讀,啟發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親汗流浹背,她手裡(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親頂著寒風,她手裡(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長的日日月月,母親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她手裡( ),背上( )肩上( )。

  (2)、研讀“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從這些話中,你讀出了什麼?(母親的心:她的心裡只有兒女,捨不得兒女吃苦,就怕兒女累著。自己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兒子的心:我們能挑卻沒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讓母親去挑。此時兒子心裡湧起的不僅僅是難過,還有深深的愧疚。)帶著你們的體會再次朗讀這些句子。

  (3) 、啟發想象,感受“重擔”。

  課文學到這兒,大家想一想,母親肩上挑的重擔僅僅是那一百多斤種的東西嗎?我們家上有老,下有小,爺爺奶奶生病了,母親( )。為了讓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吃得飽,上得起學,母親( )。我們長大了,要出遠門了,母親( )。

  引導朗讀:母親,一個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這副最沉重的擔子,這份艱辛,等到母親病倒了,病得不輕了,兒子才真正體會得到,愧對母親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回憶。

  (三)、感 動母愛,回報母愛。

  1、出示句子: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從母親的表情,從母親的話中,你看出了什麼?聽出了什麼?

  此時此刻,聽著母親平常的話語,想著母親拉扯我們長大的艱辛,看著手中兩鬢斑白,體弱多病的母親,兒子我縱有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對母親的這份感激,我突發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親。

  2、伴著音樂,老師深情地範讀最後一小節。。

  3、老師語言渲染,指名讀,齊讀。學生與文字融為一體。

師說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

  《師說》是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是高中生入學最早學習的文章。課文不僅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課本即範例,學習教材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文中韓愈批評“恥學於師”計程車大夫,提倡重新樹立尊師重教的風氣。在知識積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對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積累“師、傳、道、受”等12個常用文言實詞和“之、其”這兩個常用的虛詞;兩個通假字;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常見的文言句式。

  2、 基本能力目標: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3、 德育目標: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本篇文言現象比較典型,且本篇為教材規定背誦篇目,我將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文言文法及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為: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高一學生的基礎實際,這篇課文我安排兩個課時,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歸納法: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3。、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 說教學過程

  1、匯入及解題

  以韓愈的介紹匯入,一方面帶入情境,一方面是對文學常識的積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是他,力舉復興“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來浮靡文風的影響,以自己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為唐代散文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韓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們學過他的一篇文章《馬說》,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餘,富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論說文——《師說》。”

  結合課下注釋和以前學過的《馬說》,讓學生了解“說”這種文體是一種議論文體。

  2、誦讀文章,整體把握

  透過誦讀文章來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將不懂的地方標註圈劃,以便之後重點解決。 誦讀的方法可以多樣化,先教師示範朗誦,正字音,明句讀。然後讓學生齊讀,再找學生個讀。在學生讀的時候,對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反覆的誦讀可以讓學生跟更熟悉文字,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養高一學生誦讀鑑賞的學習習慣。

  3、疏通文意,解決文言知識點

  因為這是高一學生剛開始接觸的文言文課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對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點分析講解。透過老師的指導,引導學生學習著自主解決文言文閱讀中的問題。具體可以將誦讀和討論相結合:

  ① 一學生示範朗讀,其餘學生看註釋疏通文意,對不明確的地方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

  ④課內鞏固練習 四、說教法

  透過誦讀、談論、歸納,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文言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關注學生討論的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4、借讀文字,深層分析

  長期以來,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詞的理解上,而忽視了新教材所選篇目,不僅在文言知識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內容上也具有啟發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韓愈就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文學主張,那麼,我們在學習經典文章的時候,也要重視對其他豐富的思想性和科學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僅在寫法上,而且在思想內容上,頗有值得借鑑的地方,據此,引導學生理解本篇的構思,是有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討論:

  問題1:作為議論文體,本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問題2:就從師這個論題,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讓學生以自然段為單位,分組討論,找出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透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總結和分析文字的能力。

  明確:文章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聖人無常師”這三個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在闡

  述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遞進法、舉例法、引用、正反對照等論證方法。

  在解決這個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提示學生一定要關注文字,任何結論都是從文字中得來的。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對文字進行更進一步的解讀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1)字詞強化訓練:佈置相關的解釋多義詞練習

  此練習的設計,是為著學生能將知識合理地向課外延伸,實現知識的遷移

  (2)寫作訓練:

  由於本課不僅有較強的知識性,而且還有較好的思想性,是比較典範的議論文。可以結合學生理解的實際,進行

  寫作訓練。而且,對本文思想內容的探究,也正體現了本課教學目標中德育目標的設計意圖。

  啟發學生思考: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侷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也是了不起的進步。

  關於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

  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並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著民主、進步的光芒,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餘地。

  學習本篇後,以“談教師的作用”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