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說課稿《電磁感應》

說課稿《電磁感應》

說課稿《電磁感應》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電磁感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電磁感應》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奧斯特的發現說明了電能產生磁,而法拉第的發現說明了磁能產生電,從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電之間的聯絡,使電能的大規模利用成為可能,為發電機的製造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這一章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學生學好這一節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為升入高中學習電磁感應定律奠定了基礎。

  重點: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那些因素有關。

  動卷式話筒的原理

  難點:法電機的結構原理。

  關鍵:本節的教學關鍵是指導學生邊學邊試驗,探究電磁感應現象及其規律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知道動卷式話筒的和發電機的結構原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透過介紹科學家法拉第的事蹟,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探索真理的精神。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

  採用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邊設疑,邊討論,啟發誘導,指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介紹科學家的事蹟,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三、說學法

  1、透過猜想、討論、答疑、設計試驗方案,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心,培養頑強意志,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手段

  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學習提綱,歸納實驗結論,討論練習。學生實驗操作歩驟、探究的問題,印刷在紙上課前發放在課桌上,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教學程式設計

  1、設疑引學

  前面我們學習了“奧斯特的發現”它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絡,說明電能生磁,電流和磁場是不可分割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讓學生猜想。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

  板書:一、實驗目的:探索磁能否生電,怎樣使磁生電

  2、討論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

  師問:根據實驗目的,本試驗應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為什麼?

  師生討論認同:根據研究的物件,需要有磁體和導線,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控制電路通斷必須有開關等。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實驗方案,將矩形線圈,電流表,開關,導線連入閉合電路,矩形線圈先不要放在磁場內。

  第一階段:研究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

  提出問題:如何做實驗?其步驟又怎樣?

  引導學生做如下設想:電能生礠,反過來,我們把導體放在磁場裡觀察是否產生電流,那麼導體應怎樣放在磁場中呢?導體在磁場中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

  (1)投影學習提綱

  按課本圖14—41裝置,利用矩形線圈的一條邊作為直導體做如下實驗:

  a、閉合開關,讓導體在蹄形永久磁鐵中不動;讓導體在磁場中上下移動;讓導體在磁場中前後左右移動;觀察電流表的指標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b、斷開開關,重複上述實驗,觀察電流表指標的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2)學生實驗研究

  學生根據學習提綱的要求邊學邊實驗,邊看書邊討論,教師進行巡迴指導。

  (3)思考討論

  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用投影儀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a、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在什麼情況下導體中有電流產生?

  b、透過觀察實驗和自學課文,你能否歸納出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哪幾條?

  (4)在學生討論和答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規律

  教師板書

  教師講述:電磁感應現象最早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所以我們把電磁感應現象叫做法拉第現象。進一步介紹法拉第的事蹟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意義,給學生以教育和激勵。

  第二階段: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和發電機的原理

  (1)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就是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2所示,在接收聲波的膜片後面貼上著一個由細漆包線繞成的線圈,它能隨著膜片一起運動。膜片的後面有一個環形的永磁體,並使線圈置於它的磁場中。線圈的兩端用導線引出。你能說出它的工作原理嗎?學生討論後回答。

  (2)發電機的原理也是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4、14—45所示,學生看書後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a、什麼是交流電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什麼?我國交流電的頻率是多少?

  4、鞏固強化

  (1)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材料”

  透過指導學生學習“法拉第的故事”,使學生加深對感應電流的認識,而且可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對於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機的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質。

  (2)找學生對本節知識小結。明確本節課採用了什麼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幾個問題?

  (3)完成本節的練習題(投影顯示)

  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的記憶,由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課稿《電磁感應》2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近二年半自然科學的學習,已具備了電、磁的初步知識,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和磁場對電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識,也初步具備了電學實驗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理性思維的能力還不強,在分析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知道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2、 能描述電磁感應現象,分析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 列舉影響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和影響電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標:

  1、 培養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2、 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 培養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性和求知慾。

  2、 培養實事求是記錄實驗現象的態度。

  3、 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 理解電磁感應現象。

  教學難點:

  1、 對“切割磁感應線”的理解。

  教學策略:

  1、 變演示實驗為演示與學生隨堂實驗並進。

  2、 採用實驗探究法。

  3、 輔助於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難點。

  一、情景創設:

  1、多媒體播放“電的使用” 問題產生(電從何來)

  學生提出猜想:(電池?發電機?摩擦起電?)

  2、 複習電流產生的磁場(奧斯特)導引學生猜想,問題2能用磁場產生電流嗎?

  二、設計、操作實驗並交流結果

  (教師引導實驗設計、操作)演示實驗與學生隨堂實驗同時進行。

  交流實驗結果(1):能用磁場產生電流。

  問題3:利用磁場產生電流是否需要條件;(學生提出假設:“要”或“不要”)

  實驗條件控制:(1)閉合或斷開電路(2)不同方向移動導線(與磁感應線垂直、斜、平行)

  交流結果(2)電路斷開不能產生電;導線運動方向與磁感應線方向平行不能產生電流。

  “利用磁場產生電流”需要條件。

  閱讀課文,描述電磁感應現象,

  難點解釋: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重點演示切割和沒有切割。

  學生列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一部分、切割)

  (補充指出如果電路沒有閉合,導體兩端會產生感生電壓)

  問題4: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師提示考慮因素(磁場方向與導線切割方向)

  學生自已設計實驗、操作。

  交流結果。(3)感就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切割磁感應線方向有關。

  小結: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從而為發電機的發明打下了理論基礎,使人們對電的大規模利用成了可能……

  學生交流對電磁感應的看法。(現象、條件、結果、應用、體會等)

  提出思考題:電磁感應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互相交流、並閱讀課本)

  作業:1、配套練習相關作業。

  2、完成調查報告:電在我家中

說課稿《電磁感應》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探究電磁感應的產生條件》,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電磁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學生今後學習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和交變電流產生的基礎。

  本節重點是:引導學生做好教材中三個實驗.

  本節難點是:組織學生完成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從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推出電磁感應產生的一般條件。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我確定本課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 觀察電磁感應現象,理解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2、 進一步認識磁通量的概念,能結合例項對磁通量的變化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斷。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引入課題

  請一位學生拿一個金屬探測器檢查一下其他同學身上有沒有金屬,如果學生身上帶有硬幣、手錶、金屬框的眼鏡等金屬物體時,金屬探測器上蜂鳴器就會報警,說明有電流流過蜂鳴器,那電流是怎樣產生的呢?

  (設計意圖): 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一個問題引入本節主題。

  (二)探究實驗:

  器材:靈敏電流計、螺線管(粗細各一個)、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導體、導線若干。

  接下來我分以下幾個環節去做:(板書)猜想-實驗-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讓學生開始猜想如何利用這些器材設計出磁生電的實驗方案,經討論,最終確定三種方案。由於時間有限,每組做一種方案,將這幾個方案分配給不同組。

  甲組:利用蹄形磁鐵磁場中的導體連線靈敏電流計。

  乙組:粗螺線管連線靈敏電流計,利用條形磁鐵在螺線管中運動。

  丙組:粗細螺線管各一個,粗螺線管連線靈敏電流計,細螺線管連線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

  根據學生所設計的方案,讓學生組裝器材,開始實驗。注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好實驗現象。

  分析討論 根據學生所做的實驗現象,給出充分的討論時間,讓他們透過討論得出一定的結論。每一組派一個代表說明本組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得出的實驗結論。

  各組做的實驗不同,結論也會不同。

  甲組做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的實驗,可能得出結論是:導體在磁場中前後或斜方向運動會有電流產生

  乙組做磁鐵在螺線管中運動的實驗,可能得出結論是:當磁鐵插入或拔出螺線管時有電流產生。

  丙組透過實驗可能得出的結論是:當小螺線管中的電流發生變化時,大螺線管中有電流。若小螺線管中的電流不變化,大螺線管中沒有電流產生。

  這幾結論雖不盡相同,但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產生電流,那麼到底它們有什麼共性呢?接下來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對於甲組的結論,啟發學生:當導體在磁場中前後或斜方向運動時,都是導體在切割磁感線,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其切割的實質是什麼?此時放這樣一張圖(示圖)給學生看,讓學生仔細觀察。學生會發現當導體切割磁感線時,電流計和導體所在的閉合迴路中磁感線的條數在變化。

  對於乙組的結論,同樣放這樣一張圖(示圖)給學生觀察。學生會觀察到再磁鐵插入或拔出螺線管的過程中,螺線管中的磁感線條數在變化。

  從丙組得出的結論可這樣問學生:當小螺線管中的電流發生變化時,什麼在變?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知道電流變化時,其產生的磁場也在變。所以當小螺線管中的電流變化時,大螺線管所處的磁場也在變,此時穿過的磁感線條數也在變。

  這時學生會發現,幾個實驗中產生電流時磁感線條數都在變化。此時老師可提示學生:我們把磁場中穿過某一面積的磁感線條數用磁通量表示。因此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當磁通量變化時,會有電流產生。然後老師進行完善:要有電流產生迴路必須閉合。從而得到本次實驗的結論:磁生電的條件就是穿過閉合電路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閉合電路就會產生電流。

  科學探究後回到新課引入所提出的問題:金屬探測器是怎樣探測金屬的?讓學生透過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既鞏固了新知識又與生活聯絡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並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四)、課堂小結和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佈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後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機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說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透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

  1. 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2. 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說課稿《電磁感應》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電磁感應規律的應用》。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有兩條主線構成,一條是感生電動勢,一條是動生電動勢。前者是為學習電磁波做準備,後者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前幾節分別從感應電流和感應電動勢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電磁感應現象。本節揭示了電磁感應現象的本質,使學生對電磁感應現象的認識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教學的著眼點放在了感生電場和洛倫茲力的問題上,但是過分割槽分兩種電動勢沒有必要。

  2、 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分析產生感應電動勢的非靜電力的本質,即感生電場和洛倫茲力。

  難點是:感生電動勢和動生電動勢的產生機理。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我確定本課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1)瞭解感生電動勢和動生電動勢產生的原因。

  (2)掌握感生電場和洛倫茲力與電磁感應現象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由於引起磁通量變化的原因不同,本節教學內容分為兩大環節:一是由於磁場變化產生感生電動勢。二是由於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動生電動勢。

  複習引入

  本節課我是透過複習引入新課的, “恆定電流”一章中告訴我們,電路中的電動勢的作用實際上是某種非靜電力對自由電荷的作用。

  提出問題:磁場變化使閉合電路中的導體產生電流,那麼,使導體中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的作用力是什麼?

  分析猜想: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已有知識的認識,排除洛倫茲力、靜電力。猜想是變化的磁場對電荷產生作用力?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利用學生掌握的知識學習新內容,透過問題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

  環節一:感生電動勢的教學

  1、 開門見山引入概念-----感生電動勢

  由於磁場的變化,在空間就存在感生電場,如果在此空間存在閉合導體,這一電場就會對導體內的自由電荷產生力的作用,這種作用就是“非靜電力”。 也即感生電動勢的非靜電力就是電場對電荷的作用力。

  2、感生電場的方向:透過假設導體中的自由電荷是正電荷,它們定向移動的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方向,也就是感應電場的方向,所以我們是利用楞次定律來確定感應電場方向的。

  環節二:電磁感應現象中的洛倫茲力的教學

  1、思考討論,引入概念——動生電動勢

  我將在教學中將充分利用“思考與討論”欄目的作用,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最終得出導體CD兩端存在電勢差,即導體CD相當於一個電源。在說明該電源的非靜電力與洛倫茲力有關後,引出“動生電動勢”的概念。(設計意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使複雜內容簡單化,抽象知識具體化。)

  2、電磁感應中的能量轉化

  我利用一根導體棒在光滑導軌上的運動,與一定值電阻構成閉合迴路,透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串進行引導。

  1) 導體棒勻速運動時受到的安培力多大?方向如何?

  2) 導體棒受到的外力多大?

  3)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的表示式怎樣?

  4) 如果已知感應電動勢為E,在時間t內感應電流做的功如何表示?

  5)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與“感生電流做功”二者有什麼關係?相等

  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推導動生電動勢大小的表示式 。

  (設計意圖: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得出動生電動勢大小的表示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並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課堂小結和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佈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後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機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說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透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

  1. 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2. 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說課稿《電磁感應》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是電磁學的核心內容.是後面學習交流電、電磁振盪和電磁波的基礎。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建立和應用。

  難點是:磁通量的變化與變化率的區別,決定磁通量大小的因素。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我確定本課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能對“磁通量的變化量”、“磁通量的變化率”進行區別。

  2、理解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內容和表示式。

  3、會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計算感應電動勢,會計算導線切割磁感線時感應電動勢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程式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1、 引入新課

  我首先透過引導學生複習全電路的歐姆定律建立起感應電動勢的概念,然後再設問: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 猜想探究,設計實驗

  學生可以猜測到的是: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磁通量變化還是磁通量變化率有關。

  給予學生的這些猜測,我給各學習小組安排了以下器材:螺旋管、電流計、條形磁鐵、導線。

  引導學生帶著三個問題實驗:看看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是否有關,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變化是否有關,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的變化率是否有關。

  3、 各學習小組總結實驗,建立電磁感應定律

  學生透過實驗可能得出的結論有

  1)在磁通量變化相同時,所用的時間越少,感應電動勢越大.

  2)在變化時間一樣時,變化量越大,感應電動勢越大.

  3)磁通量變化越快,感應電動勢越大.

  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

  感應電動勢的大小由磁通量的變化率來決定.由於實驗條件所限,我們不能得出定量的結論來,只能得到磁通量變化率越大,感應電動勢越大。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的變化率成正比是法拉第經過大量的資料分析得出的結論。

  其函式表示式為:E=kΔφ/Δt

  4、討論

  接下來我 引導學生討論三個問題:

  (1) K為什麼等於1?

  這個問題從單位上進行說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推出1伏=1韋/秒,這個問題設計到的公式很多,我給學生留出3-5分鐘時間推導。

  (2)若線圈為n匝,感應電動勢的表示式是怎樣的?

  E=nΔφ/Δt(即相當於n個單匝電源相串聯);

  (3) 公式E=nΔφ/Δt是求平均電動勢還是瞬時電動勢?

  公式E=nΔφ/Δt所計算的是時間Δt內的平均電動勢(若均勻變化,平均感應電動勢等於即時感應電動勢).

  那麼,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感應電動勢如何計算呢?

  5、推導特殊公式

  引導學生自己推到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感應電動勢的表示式:E=Blv

  引導說明:

  當B、L、V 兩兩垂直時 E=Blv (最大值)

  當B、L、V有一對平行時,即不切割磁感線 E=0 (最小值)

  在運用時要注意E=n△φ/△t與 E=Blv適用的範圍和條件:

  1)、E=n△φ/△t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公式,E=Blv只適用於勻強磁場中切割磁感線的運動,它屬於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特殊形式,且滿足條件是B、L、V 兩兩垂直時。

  2)、 E=n△φ/△t只能計算△t時間內的平均感應電動勢, E=Blv可計算某一時刻的瞬時電動勢,也可計算平均電動勢

  3)、 E=Blv是E=n△φ/△t的特殊形式.

  課堂練習:接下來我設計兩道題,一道練習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一道練習導體切割磁感線。

  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並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課堂小結和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佈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後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機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說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透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

  1、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2、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說課稿《電磁感應》6

  一、教材與學生分析

  1、對教材內容的分析

  電磁感應這一章作為聯絡電場和磁場的紐帶,不僅是電場和磁場知識的綜合和擴充套件,也是以後學習交流電、電磁振盪和電磁波的基礎。電磁感應的發現,在科學技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於它提示了電和磁之間的深刻聯絡及規律,使得人類進入了一個充分利用電能的新時代,使人類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因此,本章無論是在知識內容上、還是在社會實踐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感應中的重要一節,這一節教學內容安排為兩塊:第一塊為學習磁通量的概念及其變化;第二塊為學習產生電磁感應的條件和電磁感應現象中的'能量守恆問題。第一塊磁通量及其變化又是後繼課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礎,第二塊中教材要求運用磁通量的變化的概念來描述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條件,這也是後繼學習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掌握規律。教材的重點是研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難點是如何在初中“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的基礎上,透過進一步實驗,使學生歸納出“閉合迴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雖然本節課的名稱叫《電磁感應現象》,但這節課並不是一節“現象”課,而是一節“規律”課。

  2、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電磁感應現象》,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

  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前提條件從知識角度看是:(1)知道電流的磁效應(奧斯特實驗);(2)瞭解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螺線管的磁感線的分佈;(3)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從能力角度看是:(1)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2)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3)具有一定的識圖、連線實物電路的技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說出磁通量的定義,會計算磁通量

  (2)能根據實驗事實歸納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會運用條件判斷有無感應電流

  (4)知道什麼叫電磁感應現象

  2、能力目標

  透過實驗,歸納、概括出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設想

  1、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透過學生自主探究,提出猜想並比較不同實驗的結果修正猜想,從而得到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這節課每個學習小組都發了一份《實驗報告》整堂課幾乎都在圍繞實驗進行。上面既有教材要求的實驗步驟,又有學生自主實驗的空間,在每個實驗結束後我都在《實驗報告》上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利用這些器材我們還可以怎樣得到電流?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活動的條件。我設計的實驗要引導學生按照:“實驗——猜想——再實驗——比較修正猜想——總結”這種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來進行。透過這個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這樣做目的就是創設一個學生自主實驗的空間,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需要調節自己的思維,不斷改變研究問題的物件、角度、深度,對研究物件進行求同與求異思考,透過本節課,學生不僅學到了基本知識,也學會了一般的研究方法。

  2、課本先介紹了磁通量的概念,再來講授電磁感應現象。這體現的是一種傳授式教學的特點。但是歷史的研究並非如此。以前我按照這種順序來講授,發現學生在學習磁通量的概念時很吃力。因為這個概念太抽象,儘管其物理意義很形象:穿過一個面的磁感線條數,但是學生抽象數學思維能力不高,對其理解不深,需要反覆地訓練。

  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做了大膽創新,採取了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先總結出穿過閉合電路磁感線的變化產生感應電流,讓學生知道現象直觀利用磁感線的判斷方法。然後提出一個問題:“1/3條磁感線如何用圖形來表示?”這個問題暴露了磁感線的缺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知道了磁感線儘管很現象,但不能機械的利用磁感線進行定量計算。為了科學地表示磁感線的條數,學生就理解了引入了磁通量的概念的目的:定量地科學地表示磁感線條數的。

  這樣處理教材符合了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先認識非常形象具體的磁感線,再抽象出磁通量這樣的抽象卻很科學的概念。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這樣處理磁通量的概念後,學生就會對它的物理意義印象深刻,再進一步討論磁通量的變化等知識難度就會降低很多。

  3、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手段

  本課的一個難點是磁場的空間分佈及磁感線的動態變化過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用flash製作多個動畫。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立體感,形象、生動的特點來突破這個難點。看完動畫後學生對電路圍成的面積、切割磁感線、磁感線條數變化等記憶深刻。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複習奧斯特實驗,引出如何用逆向思維,利用磁場來產生電流的課題。

  2、新課教學

  學生自主實驗:如何利用磁場來產生電流,由於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電磁感應現象》,實驗中會透過切割磁感線來產生電流。

  教師引導學生做課本上三個實驗,總結出得到感應電流的條件。

  為了克服磁感線條數在定量計算上的缺點,引入一個新的物理概念-----磁通量。

  引導學生用磁通量來總結實驗現象,得出產生感應電流條件的結論。

  3、討論題(略)

  4、佈置作業(略)

  五、教後感:

  1、語言不夠簡煉流暢,影響了知識的傳授。

  2、我設計表格讓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再提出猜想,進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這種方式。這樣做發揮了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的作用,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一些好的想法,可惜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能夠詳細地討論。

  3、上課時採用“合唱”式的提問方式不好。提問個別學生可能要好一些,這樣更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4、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好,利用磁感線判斷感應電流產生比較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應用,但是還要利用至少一節課的時間來討論磁通量的概念,學生才能牢牢掌握這個概念,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說課稿《電磁感應》7

  一.說教材

  1、“電磁感應”是在“電流的磁效應”和“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後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對“電與磁的聯絡”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識的自然延續;

  2、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發現,為電能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條件,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說明了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發展。

  二. 【教學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透過探究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2.知道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感線方向、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方向有關

  3.知道發電機的原理; 知道什麼是交流電;知道發電機發電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3.知道我國供生產和生活用的交流電的頻率是50 Hz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探究磁生電的條件,進一步瞭解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聯絡,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聯絡簡單現象探索物理規律的能力

  2.觀察和體驗發電機是怎樣發電的,提高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進一步瞭解探索自然奧妙的科學方法

  2.認識任何創造發明的基礎是科學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創造發明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產生感應電流條件。

  三.說教法

  教學策略: 變演示實驗為演示與多媒體課件播放相結合。 採用實驗探究法。 輔助於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複習,引入新課

  (奧斯特實驗)它揭示了一個什麼現象?從學過的知識入手,讓學生輕鬆感受到從生活 到物理。

  1、磁生電 既然電能生磁,那麼磁能生電嗎?以設問的形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演示:小吊扇使發光二極體發光 結合圖16-35觀察電扇內部主要構造:磁體 線圈

  說明磁場和線圈能產生電流(磁生電)

  介紹相應物理概念

  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現象叫做電磁感應現象;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2、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什麼情況下磁 能生電 ? (設問激發探究興趣)

  [演示實驗]實驗器材:蹄形磁體、靈敏電流表、線圈、導線

  參照p52表格順序進行探究。教材在安排演示實驗時特別注重探究的順序是為了方便學生歸納、總結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

  (進一步設問)剛才大家觀察到靈敏電流計的指標左右偏轉,說明了電流的方向在發生改變,那麼感應電流的方向和什麼因素有關呢?控制變數

  (二)發電機

  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進一步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絡,導致了發電機的發明,開闢 了電的時代,所以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具有劃時代 的意義。

  發電機是怎樣發電的呢?

  [演示1]把一臺手搖發電機跟小燈泡連線起來,當搖動手柄使線圈在磁場中快速轉動,觀察到什麼?

  觀察到小燈泡發光.燈閃亮(電流大小在變化)

  [演示2]用電流表換下小燈泡,緩慢搖動大輪,觀察電流表指標左右擺動

  這表明發電機發出的電的大小和方向是週期性變化的.

  那麼它的構造是怎樣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動畫演示(結合課件動畫演示試驗,有利於學生更清楚的觀察實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