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關於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猜一猜》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第三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是繼排列、組合之後的又一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新增課程,是學生接觸邏輯推理的第一堂課。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兒童在生活裡,已經積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識經驗,自己不過沒有意識到這是推理的內容而已。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對於課的目標和重難點的理解,在這節課中我設計各個環節,接下去我就來說說自己每一環節的設計意圖

  第一層次:激趣引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動畫人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動畫人物柯南是推理的高手,也是學生喜歡的動畫人物,以他引入課題,使學生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情緒高漲,為接下去的學習打好了感情基礎。

  第二層次:在遊戲中猜測,在猜測中習得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最愛。遊戲教學以其內在的趣味性誘發兒童潛在的學習動機,啟動和調節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輕鬆與愉悅。因此在這一層次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設計了三次猜的遊戲,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設計猜書的情境,讓學生從瞎猜——給出一個條件的猜——給出兩個條件的猜,從而讓學生明白猜也不是亂猜的,要有依據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對。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猜左右手的遊戲明瞭猜測時一定要有明確和完整的提示語,並且透過學生出題讓老師猜,同學出題讓同學猜這兩個環節來鞏固猜兩樣東西的技巧。

  第三次猜是在第二次猜的基礎上增加一樣東西讓學生猜,先是不出示第三個提示讓學生猜,學生猜不出來後再出示第三個提示,又一次讓學生明白提示語的重要性。同時在學生講情思路之後,我又出示一張表格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一張表格清楚的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在這一層次中最後還對猜兩樣和三樣進行了比較,學生從比較中知道這兩種猜的聯絡,從而在做題時能夠將三樣轉化為兩樣來做。

  這三次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只有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

  第三層次:鞏固拓展

  透過幫助柯南破案,猜節目這些學生比較喜歡的題目幫助學生進行鞏固,同時在鞏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總而言之,在設計的過程中我試圖透過遊戲使學生能夠學得一種思考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對學生得語言訓練卻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導訓練學生能夠完整說出推理過程還是我今後要注意得地方。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後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後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並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透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透過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絡。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透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啟用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透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匯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後透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透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最後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透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絡。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裡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透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演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資訊,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絡實際,複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裡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平均分》

  二、教材簡析

  除法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內容,它的含義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因此平均分這部分知識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兩教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透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層內容:

  (1)例1透過主題圖創設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樣多”引出平均分的含義。

  (2)透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總數和份數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總數和每份數的包含除。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例1、例2。透過平均分的學習,為學生學習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從而順利地理解除法含義。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以上教學內容的特點,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讓學生透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瞭解平均分的多鍾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體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含義的基礎上,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表象。而兩年級學生的思維完整性還不夠,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的多種方法,為除法的認識和計算作準備。而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始終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探究,並透過動手操作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轉載數學網)

  三、教學設想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如下教法:

  1、採用主題式教學,以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透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即:

  1、讓學生始終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透過小組合作,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在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分一分活動中體驗平均分的特點和方法。

  3、練習的設計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基礎的問題解決在新授後同步完成;綜合的實踐應用放在課尾,以開放生動的形式加以呈現。

  鑑於以上教學法的設想,我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做了自己適當的處理,並試圖用以下一個教學流程來展示我的教學:

  1、透過分配獎品的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時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含義。

  2、透過小組合作平均分配禮物,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敘述平均分的結果。

  3、透過判斷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引導學生按要求平均分,並能把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

  4、再次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並在彙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最佳化,滲透除法的計算。

  5、開放創新的綜合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透過學生感興趣的“為演出服選擇紐扣式樣和數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平均分知識靈活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併為下節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後的結果中發現“被除數不變,除數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律,並注重學生審美意識和統籌安排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實施

  備課時的教學理念、教學意圖必須透過課堂教學實踐,透過學生動態表現的綜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開展對本課教學時我分以下幾個步驟努力實施我的備課精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創設情境:小朋友,我們莊市小學的活動可豐富啦,在剛剛結束的語文知識競賽當中,XX班的XX、XX、XX分別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學校準備了6本精美的筆記本獎勵給這三個小朋友,你覺得怎麼分比較好呢?(學生自由發言)

  (2)這三個小朋友非常聰明,在數學測驗當中她們又獲得了並列第一名,還是6本筆記本作為獎品,這次你會怎麼分?

  (3)比較這兩種不同的分法,你發現什麼?到小組裡說一說吧。

  (4)小結:是呀,像第二次每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什麼?(平均分)

  (5)第二次你們為什麼平均分呢?(因為他們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嗎?為什麼這樣分?

  (6)師:是的,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平均分,有時卻不需要平均分。

  現在這三個小朋友想把6要筆記本送給結對的兩個小夥伴,怎麼分比較好?

  (每個小朋友都分3本)

  (7)這種分法叫什麼?那麼我們可以這麼說:把6本筆記本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3本。

  誰能這樣說一說?自己說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2個)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我們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3本)可以說每份都是3本。說明每份分得怎麼樣?(同樣多)

  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實踐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1、創設情境

  新學期,XX小學的愛心小火苗行動開始了!每個小組也把準備好的獎品送給你

  們組結對的小朋友吧。看看你們組的學習用品是什麼?共有幾件?要求平均分給幾個結對的小朋友?

  2、小組合作,分一分,說一說,並把結果填在紙上

  彙報;媒體任意出示下面幾句話:

  把4個鉛筆盒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12塊橡皮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8把尺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

  寒假裡,XXX家來了幾個結對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們。想一想,是平均分嗎?為什麼?

  (1)10個香蕉:4、6

  (2)12個麵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塊巧克力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誰分的對呢?(書上16面第二題。用手勢表示)

  師:第三種第份分得的同樣多,為什麼不對呢?

  (要求是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份數和份數搞錯了。)

  那你覺得在平均分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要看清分的份數,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樣多)

  (三)進一步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探究多種方法

  1、師:我們學校也準備了一些圖書要送給手拉手兄弟班級呢。15本書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你們會怎麼分?小組合作分一分吧。

  2、彙報結果(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聰明的學生就會在平均分的時候,用上乘法口訣來幫忙,為學習除法作了準備)

  3、每人動手分一分

  低年級的小朋友製作了許多賀卡,一共有九張,平均分給三個手拉手班級,每個班分到幾張,選你喜歡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並說一說分的結果。

  你是怎麼分的?為什麼這麼分?

  4、想一想,說出分的結果

  大隊部還準備了12個書包,平均分給希望小學4個班,每班分到()個

  (四)全課總結

  (五)再次體驗,拓展思維

  1、創設情境,提出活動要求

  六一節的時候,我們要和結對的小朋友同臺表演呢。學校設計了一些演出服(出現5種式樣的衣服,)少了些什麼?一起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小組合作為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紐扣吧。

  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每組都有12粒紐扣,平均釘在一種式樣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們想平均釘在幾件衣服上,試一試擺一擺,並把結果填在練習紙上。

  2、學生彙報,媒體出示結果

  12釘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2)粒。

  12釘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6)粒。

  12釘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4)粒。

  12釘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3)粒。

  12釘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2)粒。

  12釘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粒。

  問:仔細觀察結果記錄,你們發現了什麼?

  你們知道為什麼釘的件數越多,平均每件的紐扣數就越少呢?(總數不變)

  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案,選出你們覺得最適合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將紐扣粘在真正的樣品上。完成的小組,就一來將你們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一課。

  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把前面所學習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整理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並且這一節課又是後面學習較複雜的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因此,根據這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髮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匯入新課。由於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慾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後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後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最佳化。透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為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透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才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透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著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著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為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著,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於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並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裡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著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製作“表內除法”表。對於學生的課外作業,我會抽時間將他們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並展示,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可以說學生一直處在思考的狀態,每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課我的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生經歷了整理知識、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到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會了整理和歸納知識的方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快樂的動物》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46-47頁上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倍”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但卻非常重要。從教材編寫體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含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係。其次,是編排了“做一做”、“說一說”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使學生逐步體會與等分之間的關係。求倍數的關係,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充套件。教材“說一說”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這是本節教材的一個特色。“倍”是生活用語,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發展觀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倍”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同時,由於“倍”的概念建立和解決倍數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所以把初步解決倍數問題列入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兩個數量比較得到的。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絡。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並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倍”的概念,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

  難點:理解“倍”的概念,並解決實際問題。

  四、我的思考

  有了對教材的深入瞭解,有了對二年級孩子的基本認知,使我產生了這樣的思考:讓學生在童話情境中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數型結合的模式中自主建構,讓學生在豐富的練習中穩步提高,讓學生在愉悅賞析中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下面我從各個教學的環節設計方面說一下我的設計意圖。

  五、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森林王國裡舉行了動物聚會,看玩的多開心啊!根據情境圖,能找出哪些有效地數學資訊呢?

  這時學生會根據情境圖找出

  鴨子:6只 松鼠:2只 孔雀:1只 小象:3只

  猴子:3只 鵝:12只 小雞:8只 小鳥:6只

  你們能根據這些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這時有同學會說出一系列“比多比少”的關係,還有同學會說,小雞的只數有4個松鼠的只數一樣多,不管學生找出何種關係,我都會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你是從比較多少的角度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真棒!” 除了比多比少的問題,他們還存在著什麼關係呢?(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

  板書課題:倍

  【由此引出關於倍知識的學習。】

  猜猜,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2倍)

  一邊板書一邊說:

  一會咱們得研究研究。板書:小鳥數是小象數的2倍?

  你為什麼這麼說,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追問:為什麼要把小鳥分成3個一份,3個一份這樣的2個3呢?你是以誰為標準的呢?

  【從探究6是3的2倍開始,讓學生走進“倍”,明確倍是兩個量在比較,先找到一份,再找到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二). 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感知

  1、在這一環節中,透過3個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即:動手操作理解2倍——觀察比較理解幾倍——把我特殊理解1倍。

  環節一:動手操作理解2倍

  下面就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畫一畫也可以寫一寫、算一算,比比看誰的方法能讓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

  2、生操作師巡視:提示:嗯,你用了擺小棒的方法,很直觀,可是我看不到小象的只數啊,再想想;呵,還有用算式表示的呢,很簡潔,思考一下怎麼想的,一會說給大家聽;(巡視找到用符號表示的孩子板演)

  準備好的同學,先和同桌說一說

  3、引導彙報:誰願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注意:先說清你是用什麼方法表示的,再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

  第一種情況:用擺小棒的方法表示的

  第二種情況:畫一畫

  圖1:簡筆畫

  圖2:符號代替

  圖3:線段

  第三種情況:列出算式直接表達

  【透過三種不同的情況,引導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明白有幾份的原理,在運用畫圖圈圓圈數型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更清晰的看到幾份的由來,最後透過算式落實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上。逐層幫助學生理解“倍”的關係。】

  (三)、鞏固練習,穩步提高

  我設計了兩個練習,每個練習都是開放的,這樣的設計呈現梯度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又有利於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使用。

  練習一、小兔 小象 3倍?

  (1)你們看,誰又來了?(小兔)現在小兔和小象的只數我們都不知道,只知道它們之間存在3倍的關係,想一想,小兔、小象可能來了多少隻?

  (2)同桌商量一下,填在老師發給你們的小表格裡?(巡視提示:呵,他們兩個有那麼多不同想法啊!)

  (3)彙報:你們觀察一下,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看來倍數不變,小兔數和小象數都在變多或者變少,怎麼變化的呢?

  練習二:出示主題圖:

  你們真會思考,看小動物們全來了,快來比一比,誰是誰的幾倍?

  當說到孔雀時追問:還有誰是孔雀的多少倍?你們有發現嗎?

  【練習的設計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富有層次練習便於充分反饋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反饋和矯正中,學生不斷感受成功的喜悅,一次次得到鼓勵,從而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興趣越來越濃。】

  (四)、總結欣賞,體會數學美

  在小動物的運動會上你們表現的可真棒,現在說說你們有什麼收穫?

  其實倍就在我們的身邊,你們看(展示生活中關於倍的常識)

  只要你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尾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並讓學生在反思對所學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整理,又欣賞了生活中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美的,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資料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資料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透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並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資料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例項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物件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資料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透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透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資料,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匯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麼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資料。

  (板書:收集資料)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麼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麼?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麼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麼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彙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願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資料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資料,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並完成統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彙報:哪一個小組願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資料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麼呢?今後,同學

  們在統計資料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麼辦? (板書:製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麼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資料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透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資訊?(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後,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透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資料。

  (板書:分析資料)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資料進行分段整理,有助於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資料,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資料的分段整理)

  (板書:資料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資料 ②分段整理 ③製成統計表 ④分析資料)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透過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資料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後,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資訊,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資料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資料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透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係,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係,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汙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汙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資料嗎?再根據整理的資料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後,根據統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麼?

  整理好了以後我們明天來彙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資料的分段整理

  收集資料 分段整理 製成統計表 分析資料

  五、設計理念

  A、重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匯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汙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資料收集,資料整理,統計製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