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教師說課稿範文錦集七篇

教師說課稿

教師說課稿範文錦集七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裡,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並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絡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了知識後又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初二功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後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的電流做功形式。

  (2)掌握電功的公式W=UIt

  (3)知道電功的單位。

  (4)知道電能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一度電的作用”的教學,向學生滲透節能意識。

  3、重點與難點。

  作為一節概念課,從概念的建立到運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綱對電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層次,所以把電功的概念和公式作為本節的重點。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難獨立地研究出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透過教師適當地點撥才能完成,所以把實驗探索過程作為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程式設計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實物(電能表)和一個實驗(電動機提升重物)引出電功這個概念,這樣引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絡,同時也為最後揭示電能表的應用打下了伏筆。

  接下來是概念的形成階段,這是本節的核心,在分析電功的實質時,我強調電流做功要引起各種變化:或牽引物體運動;或發熱、發光;或發生化學反應等等。透過實驗、微機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知道電流做功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內涵,卻掌握了電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書中的實驗可見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電流透過電燈做功來代替透過電動機做功,利用電燈發光來增加感性認識,利用投影電流表和電壓表來增加可見度,並採用先猜想 再實驗 最後總結的探索式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即物理學中常用的控制變數法,還透過微機動態顯示研究電路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電能表的教學中,由於實物太小,一兩句話很難講清楚,所以我用電腦設計了一個小動畫,使電能表的數字跳動和旋盤轉動一目瞭然,直觀而有效。最後介紹一度電的作用,目的是為了滲透節能意識。

  為了鞏固電功的概念,我設計了一組程式題,透過這組由淺入深的形成性練習,使學生對電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題的訓練(練習題另附),目的是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個因素,更不能顧此失彼。

  小結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思想三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微機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三、教學體會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作為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為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猜想,實驗、討論等方法,儘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在先物理思維,使學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的教育。

  2、這節課的內容,表面上看較簡單,學生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在備課時我發現了兩個疑點:一個是從力學的功過渡到電功;另一個是在定性實驗後直接給出電功公式,這兩點都不能用擴充套件知識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我便著重從現象的分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擴充套件知識的外延,至於其更本質的屬性,學生將來到了高中和大學將會繼續學習,這裡不必講得過細、過深。

教師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的第二框題,在教材第105頁至108頁,計劃一課時。本框內容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兩目組成,主要內容是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採取什麼方式對待他人,要設身處地地替對方想一想,要善於站在別人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與人融洽相處,對他人多一分欣賞,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愛心。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他人關係”中的“交往的品德”:“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這框題內容的學習,對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領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瞭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

  2、能力目標:在生活中、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對他人多一分欣賞,多一分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態度,學會換位思考。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換位思考的實質。

  2、教學難點:領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四、說教法

  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感體驗式教學法”、“活動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做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八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聯絡實際安排教學,有利於形成積極融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說學法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讓學生結合課本105頁虛框內容和生活中給別人取綽號的現象匯入新課,讓學生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和這樣做的危害,讓學生直接進入情感體驗。

  2、讓學生分組準備一個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並談感受,在活動中去掌握知識,領會做人道理,提高語言表達、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課本108頁的虛框內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賞他人,與人為善。

  六、說教學過程

  1、開門見山,匯入新課。

  直接利用課本105頁的虛框內容和學生中給別人取外號的現象匯入新課,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課的良好開端。

  2、講故事,談感受,學習新課。

  老師或學生講別人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強加給自己的小故事及當時的感受,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及這句話的實質,引起思想上的共鳴。交流幾個準備好的關於“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小故事,並討論主人公的感受,從中掌握課本知識“換位思考的含義、實質”領會做人道理。

  3、自己動手,完成課本所設活動。

  先讓學生朗讀課本108頁的《相關連線》並討論長者的話給大傢什麼啟示?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

  察、感受,完成課本活動內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賞他人,與人為善。

  4、新課鞏固,展示所學知識。

  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自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總之,對本節課的設計,我努力體現新課程理念中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我的說課結束了,如有不對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教師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資源的跨區調配—以我過西氣東輸為例”是高中必修三的內容。主要是以西氣東輸工程為例學習了資源跨區域調配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節課主要是探究西氣東輸的原因。本節內容即是對“必修三”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也讓學生學習了有氣資源跨區域調配現象的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當然這種模式也適用於其他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比如:南水北調、北煤南運、西電東送、北水南調(東北地區)等。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透過初中區域地理的學習,學生對我國資源的分佈狀況以及區域經濟差異均有所瞭解,但對“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和意義以及工程線路的瞭解較少,可以透過圖文並茂的講解方式和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實現問題探索和解決問題疑惑。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西氣東輸的主要線路、經過的主要地形區及省級行政區

  2.能夠說出西氣東輸實施的主要原因。

  透過活動分析西氣東輸的重要性,透過對西氣東輸這一知識點的分析,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國為協調資源分配、促進區域發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養成節約能源資源的好習慣,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知識的分析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本節課的重難點分別為:

  西氣東輸的原因。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談話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採用情境匯入的方法:我會用語言營造情境,透過描述,我國某些地區的自然資源的不足,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國採取了很多措施加以解決,其中最為有效的是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工程的實施。進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之所以採用情境匯入方法,是因為能夠把課文內容放在大的背景下面,為之後的教學鋪墊,進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主要是學習西氣東輸的原因,但是在學習原因之前一定要了解我國資源的現狀。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並思考以下問題: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2)根據我們的所聞所學,能否舉出幾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的案例。

  (1)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對資源的需求量大;而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對資源的需求量相對較少。為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2)西氣東輸、西電東送。

  在學生回答完之後,我會補充我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還有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並且讓學生結合課本“西氣東輸線路示意圖”思考下列問題:

  1.西氣東輸

  (1)西氣東輸的氣點與終點分別是哪裡?

  (2)西氣東輸的主體工程經過哪些地形區?

  (3)西氣東輸的主體工程經過哪些省級行政區?

  學生讀完課文中的第一段內容之後,讓學生回答所找到的關於問題的答案:

  (1)起點: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終點:上海。

  (2)經過的地形區: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3)經過的行政區: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

  以上的材料分析法可以鍛鍊學生閱讀的能力,從文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由於西氣東輸的原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所以我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讀圖、討論突破重點。

  (1)首先引導學生讀“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礦物能源生產量和能源消費量佔全國的比例(20xx年)”圖表,思考: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有什麼特點?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使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②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的限制,使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透過學生分析,與學生一起總結第一條原因: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使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自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從而影響了各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2)隨後再次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圖5.3探討我國為什麼要進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

  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現狀——煤炭一直佔到70%左右。

  ②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帶來的問題:

  A.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B.造成我國酸雨影響範圍大、危害嚴重(因為燃煤排入大氣的大量二氧化硫);

  C.煤炭的堆放、燃燒的廢渣都會造成環境汙染;

  D.長期以來北煤南運還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③天然氣相比煤炭有很多優勢

  透過分析最終能夠得出第二條原因: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3)在分析完上述兩條原因之後,我會帶領學生分析第三條原因即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主要是帶領學生分析下面兩個問題:

  ①我國油氣資源分佈的總體特徵。

  ②開發利用現狀。

  學生經過閱讀教材,就能夠快速得出:

  ①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佈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陝甘寧的鄂爾多斯四大氣區。

  ②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北、華北為主;20世紀80年代:“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以上我採用的地圖法可以鍛鍊學生的讀圖的能力,從圖中獲取資訊的能力。同時透過合作探究形式,提高學生交流、總結的能力,並且有效的突破了本結課的教學重點。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分析完西氣東輸的三條原因之後,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會讓學生繼續思考活動討論題目,分析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長期得不到充分勘探、開發的原因。

  (1)西部地區天然氣主要分佈區的自然條件。

  (2)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

  (3)西部地區的技術力量。

  (4)西部地區的能源消費需求。

  這個環節這樣設計,能夠讓學生在討論中夯實所學知識,提升語言交流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程的總結環節我會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知識,同時讓學生下課思考並預習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七、說板書設計

教師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說教法和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 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 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透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 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學生在課堂中,透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說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利用課前有限的時間,讓學生背誦已學的古詩,採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並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接著,教師背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看與老師比誰能讀的更有味。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針對古詩提問,教師簡要進行歸納,明確學習目標。

  二、 初讀課文,瞭解梗概

  1、學生初次接觸課文,興趣濃厚。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做到把課文中的字詞的音讀準,讀通讀順課文。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採用指名分小節朗讀,學生評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2、在初讀的基礎上,指名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採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

  三、 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後,指導學生觀察課文與以往課文的不同點。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請學生再讀課文,並動手找一找,劃一劃。

  2、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說說透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透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後能讀好。

  3、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後,此時我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四、 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1、光了解了詩意還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一讀2~4小節,看看課文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透過課文,找出“依依不捨”這個詞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透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後,我安排了一個“原幕重現”的過程,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與孟浩然。透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五、 內化積累、鞏固深化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受學生情感的影響,我設計了一個古詩今唱的環節,旨在讓課堂更輕鬆,更愉悅,讓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清唱,以達情感的共鳴,使語文課堂更具藝術性。

教師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消化吸收》,第一課時,食物的消化。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解讀

  本節選自魯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一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的基礎上學習食物的消化,為下一節課營養物質的吸收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透過日常生活經驗對人體各個系統有一定的瞭解,但具體的知識比較缺乏。而這些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我在教學中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澱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

  能力目標:嘗試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初步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

  教學難點是:嘗試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將透過教師的啟發誘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六、教學過程

  下面,重點說說我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做出如下安排:3分鐘匯入,25分鐘講授新課,10分鐘歸納小結,5分鐘鞏固練習,最後佈置作業。

  實驗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設計實驗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又是難點。對此難點的突破,我採取的策略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透過點撥引領,學生小組討論,完成整個實驗過程。

  具體做法是

  (一)匯入新課

  我和學生共同回顧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接下來讓學生細嚼無糖饅頭,體會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思考:食物進入口腔後,經過咀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很多學生都能發現饅頭經過咀嚼之後會變甜。

  我趁機提出問題:饅頭變甜與有哪些因素有關?饅頭進入胃裡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消化與吸收。

  這一匯入的過程學生溫習了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為接下來的實驗探究做好了鋪墊,且透過學生參與的活動體會饅頭在口腔的變化使他們迫切想知道饅頭變甜的原因,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順利匯入了新課。

  (二)新課教學

  1.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針對匯入時提出的探究問題饅頭變甜與哪些因素有關,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和活動中的體會,學生不難做出假設:

  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的分泌有關。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確定實驗變數,然後讓學生對照課本找不足,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最後全班進行交流,將設計方案不斷完善,確定最佳設計方案如下:將裝置放在37攝氏度水浴中保溫10分鐘,加入碘液檢驗是否變藍。

  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

  得到如下結果:對照1組不變藍,實驗2組變藍,3組部分變藍。

  根據實驗現象共同得出結論,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的分泌有關。

  這樣設計可使學生意識到,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學原理、科學方法,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透過小組合作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

  2. 人體消化系統的學習

  試驗結束後我提出匯入的第二個問題,饅頭進入人體內發生了變化,其他營養物質是不是也發生了變化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看“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錄影。觀察人體消化系統結構模型,並自主閱讀課本30頁的相關內容,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在自己身體上找出消化系統各器官的大體位置,並說出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我此時要巡視指導,解答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讀書和學習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精神。

  接下來是學生的交流展示, 我認為這是設計本節課較為精彩的時刻,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我將給與學生很高的及時性評價,大大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我會引導學生共同概括總結出消化系統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腺能夠分泌消化液,並著重指出肝臟分泌的膽汁中不含消化酶,透過概括總結查漏補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澱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適時引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三)總結提升

  新課學習結束,我會採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說出本堂課的收穫,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形成知識體系。

  (四)鞏固練習

  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我會引導學生解讀三大類營養物質消化曲線。

  (五)課外延伸

  課後我會讓學生透過網路等途徑查閱更多與食物消化有關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和各途徑獲取資訊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說課稿 篇6

  本課教材為五年級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為第一教時,共分五教時完成。

  一。 設計指導思想

  1.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建立在學生自我歸納、演繹、實踐的過程之中。因此,學校教育應把握這根主線強化對學生進行知識運用與實踐的培養。

  2. 體育教學的內容根本來源於人們的生產勞動活動或生活,並透過體育教學達到提高生產勞動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學除應強化以上這根主線的培養外,還應與受教者的生活勞動緊密結合。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勞動的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勞動積澱促進其體育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對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的再認識

  基於以上的認識,不禁產生了對傳統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的反思,認為有必要對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進行再認識。

  認識之一: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為什麼要教?除了傳統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過越障礙的能力。那麼,生活中的障礙是否都需要從障礙物的上方一躍而過呢?是否不論高低一律都需要費力越過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體育教學就有必要發展學生多種越障能力,根據不同障礙選擇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領。這樣的培養,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啟發、激勵了學生科學的態度和思維習慣,就是學生一次次的歸納、演繹、實踐的過程。

  認識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時的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從教材分類來看,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屬於跳躍教材,它與其它跳躍教材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絡。傳統教學往往忽視了這種聯絡,僅以教會為目的,不能為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遷移通道,因此每次學習都是廢舊而立新,教者費力、學者費勁。那麼,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與其它跳躍教材的內在聯絡是什麼呢?筆者以為(),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而落地方法的自然養成則是整個小學階段跳躍教材的重點,所謂"不求攻彼,先求自保",體育教學的一個目的就是學會自我保護。

  認識之三:可否"浪費"一小部分教時,對以上的一些反思進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結果是無意義的,筆者以為值得做一次嘗試。首先,現行體育教材重複性大,"浪費"的這一部分教時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嘗試成功,則可重新開闢出一片廣闊的空間供我們繼續探索,對傳統體育教學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三。本課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理清知識,架設知識遷移通道,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以鞏固跳躍能力的發展。

  2. 訓練學生思維力,以發展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練習習慣。

  4. 發展學生力量素質,提高彈跳能力。

  四。目標落實與教學過程

  1. 匯入學練

  教師提示跳躍落地要求,學生分散複習已學過的跳躍方式,體會落地輕巧的要求。教師巡視指導,幫差補缺。

  2. 揭示課題

  提出本課學習內容與要求(合理過越障礙),出示第一高度(低),啟發學生交流、思考過越方法,並分組嘗試。教師巡視啟發、激勵。

  3. 引入跳過障礙概念

  教師集中介紹學生的一些方式,強調根據障礙情況合理選擇過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較高),師生共同篩選過越方式,得出結論(較高障礙跳過)。

  激勵想象跳過方式,組織小組交流嘗試,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嘗試。

  集中展示,學生演示,教師講評,得出結論(只要不觸標誌,任何跳躍方法都值得嘗試,但要注意落地輕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勵學生嘗試用已有方法跳過(預計絕大多數學生將失禮)。

  4.匯入側向直腿擺動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篩選過越方式(雙腳蹦越已無可能,必須單腳跳起跨過)。

  組織分組嘗試單腳跳起跨過動作,教師巡視。

  集中組織好差生對比演示,學生對比觀察分析成敗原因(兩腿總是鉤到標誌)。

  啟發思考解決兩腿總是鉤到標誌的矛盾,小組交流提出假設、分組嘗試假設。教師巡視啟發。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結論(直腿跨過)。

  分組嘗試,驗證。教師個別輔導。

  5.遊戲:過越障礙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勵學生自告奮勇嘗試直腿跨越(估計

  將會全軍覆沒)。

  提出問題:如何過越?學生假設、個別嘗試(又是全軍覆沒)。

  教師示範(從下鑽過)。揭示根據障礙選擇過越方法的道理。

  講解遊戲方法規則,學生分組自設障礙,自行設法過越,師生共同參與遊戲。

  6. 小結講評。

  本課只是對筆者一些"奇談怪論"的嘗試,可能有思考不周之處,懇請諸位同行幫助出謀劃策,以便不斷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痴人說夢",也請眾位同仁"當頭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教師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本節內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及應用,向量加法的運算律及應用,大約需要1課時。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線性運算中最基本的一種運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幾何意義為後繼學習向量的減法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向量的數乘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奠定了基礎;其中三角形法則適用於求任意多個向量的和,在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中有很普遍的應用。所以本課在“平面向量”及“空間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節課中學習了向量的定義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動,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學生對數的運算了如指掌,並且在物理中學過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向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透過類比數的加法、以所學的物理模型為背景引入,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準確把握兩個加法法則的特點。

  三、教學目的:

  1、透過對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結合物理學實際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能正確領會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的幾何意義,並能運用法則作出兩個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應用活動中,理解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表述兩個運算律的幾何意義。掌握有特殊位置關係的兩個向量之和,比如共線向量,共起點向量、共終點向量等。

  3、透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分類、歸納等數學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向量的加法法則。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則並正確應用是本課的重點。兩個加法法則各有特點,聯絡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質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則適用範圍更加廣泛,且簡便易行,所以是詳講內容,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本課中所佔份量略少於三角形法則。

  難點:對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形法則的實質是:將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之間必須構成三角形。

  五、教學方法

  本節採用以下教學方法:1、類比:由數的加法運算類比向量的加法運算。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法則的運用中觀察圖形得出三角形法則,探求共線向量的加法,發現三角形法則適用於任意向量相加;透過圖形,觀察得出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結合律等,這些都體現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3、講解與練習:對兩個法則特點的分析,例題都採取了引導與講解的方法,學生課堂完成教材中的練習。4、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直觀地表現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義,更能說清兩個法則的幾何意義及運算律。

  六、數學思想的體現:

  1、分類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課中向量的加法分為不共線向量及共線向量兩種形式,共線向量又分為方向相同與方向相反兩種情形,然後專門對零向量與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規定,這樣對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討論,線索清楚。

  2、類比思想:使之與數的加法進行類比,使學生對向量的加法不致於太陌生,既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又能從對比中看出兩者的不同,效果較好。

  3、歸納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環節①學完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後,歸納總結,對不共線向量相加,兩個法則都可以選用。②由共線向量的加法總結出三角形法則適用於任意兩個向量的相加,而三角形法則僅適用於不共線向量相加。③對向量加法的結合律和探討中,又使學生髮現了三角形法則還適用於任意多個向量的加法。歸納思想在這三個環節中的運用,使得學生對兩個加法法則,尤其是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步步深入。

  七、教學過程:

  1、回顧舊知:本節要進行向量的平移,且對向量加法分共線與不共線兩種情況,所以要複習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概念,這些都是新課學習中必要的知識鋪墊。

  2、引入新課:

  (1)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引入。

  學生在物理學中雖然接觸過位移的合成,但是並沒有形成三角形法則的概念;而對平行四邊形法則學生已學過,很熟悉。所以我決定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的特點是起點相同,但是物理中力的合成是在有相同的作用點的條件下合成的,引入到數學中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所給出的圖形也是現成的平行四邊形,而學生剛學完相等向量,對相等向量的概念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易產生誤解:表示兩個已知向量的有向線段的起點必須在一起才能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不在一起不能用。這時要透過講解例1,使學生認識到可以透過平移向量,使表示兩個向量的有向線段有共同的起點。這一點對理解及運用法則求兩向量的和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