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3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後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並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於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3)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

  判讀晨昏線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遂將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徵及運用定為本節重點

  將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定為難點。

  二、說學情

  我的學生是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新生,接觸專業地理知識的時間較短,對這一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我要著重興趣匯入和強化概念,讓他們能打好基礎。此外,這個年紀的學生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所以在課程中,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由老師說,學生聽,轉化為老師引導,學生探索,學生思考,學生梳理。

  三、說教法

  本節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透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徵,同時輔以情景創設,採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說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 (如在同一時間裡,為什麼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說教學過程

  (一)上下銜接,匯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複習上節課的內容之後,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象,進一步描述為“晝夜現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係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是什麼?),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後,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繼續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肯定有些許瞭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為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後,讓學生來公佈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並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透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於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透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這裡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裡要強調我們的研究物件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週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裡學生可以透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透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匯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裡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透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徵,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並指出這點在以後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於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後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瞭解了,那麼地球的衛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裡?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後去了解。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

  一、晝夜現象 四、晨昏線

  二、交替原因 1。構成

  三、交替週期 2。特點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一、主題確定

  我們確定了以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天氣》單元為教學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途徑;以學生實際觀測、記錄分析為重點;以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為主題的教研課題。

  本次四位一體教研活動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即:課題制定階段;課題實施階段;課題延伸及成果展示階段。《我們觀察到的天氣》一課,是我們對第二階段中開展關於雲量、風和氣溫方面教學研究的階段性彙報。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具備了初步搜尋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證據,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而《天氣》單元需要學生利用所學的關於對天氣現象的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對一段時間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一段時間內觀察記錄的天氣資訊進行整理和分析,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特徵,瞭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2、過程與方法:對一段時間內收集到的天氣資訊進行分析,並利用這些資訊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對一段時間內觀察到的天氣資訊(氣溫、風向和風速、雲)以各種形式進行彙報。

  2、難點: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天氣資訊進行整理和分析。

  五、主要活動方法分析

  本課題探究以對觀測結果進行記錄、分析、加工整理為主要研究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和分析交流。重點解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問題。採用的具體活動方法有:

  1、資料記錄法:

  學生每天記錄電視或報紙中天氣預報內容,利用所學的天氣符號畫在自己的《天氣日曆》中;在每天跟蹤記錄天氣的過程中,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天氣是在不斷地變化著,激發研究天氣的興趣。

  透過參與觀察的途徑,採取小組合作用學生們的感官和自制的觀測工具對天氣現象進行持續觀測,獲得天氣特徵和記錄資料。同時進行較全面的記錄,用以作為感知和分析秋季天氣變化特點的依據。

  2、資料查詢法:

  透過上網、查資料、詢問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與學生自己觀測到的天氣現象進行對照,加深學生對天氣現象的理解。比如:只依靠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在對雲的認識上,學生很難區分拍攝到的雲屬於那個種類,這時教師指導學生上網查詢不同種類雲的相關圖片,與自己拍攝到的關於雲的圖片相對照學生不但能區分不同種類的雲,還對不同種類雲預示不同天氣有了更深的理解。

  3、持續觀察記錄法:

  對一株植物、一種動物以及周圍的人群在這一段時間內的變化進行觀察,利用文字、圖片加以記錄,感受秋季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

  4、資料統計分析法:

  利用柱狀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統計表對這段時間裡觀測、記錄到的有關雲量、氣溫、風力和風向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學生生活地區天氣的概括性認識。

  六、活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應對策略

  此次教研活動要求學生對較長一段時間的天氣進行觀測、記錄,由於學生對於觀測方法、測量儀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難免在實踐觀測中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對每一天佈置的內容第二天都及時的檢查,發現問題團隊成員集體討論,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最佳方案。而後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在過去一段教研中對一下問題進行了研討:

  (一)各個小組同一時間的溫差較大。

  分析原因

  1、測量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向陽、無風的地方氣溫就高。

  2、溫度計質量差、不準確導致較大誤差。

  3、讀數時生沒有水平視線看讀數,讀資料方法錯誤。

  4、發現有的小組沒有實地觀測,只是憑感覺確定溫度數值。

  應對策略

  1、在背陰的地方氣溫就低。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必須在背陰、通風的地方測量。

  2、教師對每一組的溫度計進行檢查,更換誤差大的溫度計。

  3、教師又重新演示讀溫度計的方法。

  4、教師及時進行糾正,教育學生必須用科學的資料說話。

  5、教師再次重申測量的時間分別為7:00—8:00、12:00—1:00、2:30—3:00、4:00—5:00。

  (二)不能準確的確定風向、風速。

  分析原因

  1、觀測地點選擇在了建築物中間或高大植物附近。

  2、風向標、風速旗製作不規範。

  3、觀測時風向不定。

  應對策略

  1、帶領學生選擇空曠地帶測量風向、風速。

  2、指導學生選擇符合教材要求的材料製作風向標、風速旗。

  3、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實地測量,並指導學生測2分鐘之內保持時間最長的風向就是本次要測的風向 。

  (三)資料加工整理和分析不夠“準確”和“到位”。

  分析原因

  1、受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的影響,使得我們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流失了許多寶貴的資源和成果。

  2、個別學生不能持久、認真地進行觀測、記錄,應付了事。

  3、學生觀測、記錄、資料整理、分析能力不強。

  應對策略

  1、提供給學生有結構材料。

  2、課堂上教會學生觀測、記錄方法;觀測儀器的使用方法,課後和學生一起觀測,對出現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

  3、對學生製作的圖表及時檢查、評析,指導學生對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科學分析。

  在整個前一個階段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對天氣進行了一定時期的實地觀察、記錄並利用所學方法對所得資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析,這些活動使他們懂得了用科學的資料可以證明天氣變化的規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提高了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一、我對課標及教材理解

  《熱起來了》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教科書第26—27頁)。本單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即:熱脹冷縮現象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關於冷熱現象,學生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如根據天氣的冷熱增減衣服;把壓癟了的乒乓球浸入開水裡燙一下,重新鼓起來;喝太燙的水加一些涼水等。這節課是熱單元的起始課,從“怎樣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話題開始,讓學生討論,我們的身體從周圍獲得熱量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重點展開對“衣服是否能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自主探究活動,並由此引發學生探究熱及熱現象的興趣。

  本課圍繞“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設計了二個對比實驗,二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層次,第一個實驗探究書和衣服對比,衣服能否產生熱量?採取“扶”的策略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毛衣和書一樣不能產生熱量。第二個實驗探究被衣服包住的書和被衣服包住的身體對比,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熱,只是起保溫作用,防止熱量散發”。每次實驗後讓學生交流,形成解釋,構建起加穿衣服會使身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會給人體增加了熱量。讓學生經歷了“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驗證――解釋問題”這樣一個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如何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我對學生基礎及特點的分析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五年級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已經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係以及五年級上冊的“光”單元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有關熱的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他們心裡有想表現的慾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時又希望能被肯定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另外,“冷熱現象”雖然學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三、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及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在設計本課時,我關注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整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採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釋問題”的教學模式,透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根據生活經驗對該教學情境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猜測,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釋相類似的生活問題。整節課讓學生處於不斷的猜想設計驗證當中,思維不斷地啟用,過程不斷地完善。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幫助他們運用各種思維的技巧來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四、我的教學設計

  1、激趣匯入。和學生握手,感覺手很涼,你們有哪些辦法能讓老師的手熱起來?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使手熱起來的多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層次推進,再次思維碰撞。老師身體也很冷,你還能想些辦法讓我的身體熱起來嗎?學生開啟思維的閘門,想起了生活中使身體變熱的種種方法,學習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3、提出問題。師順勢引導,這些辦法是怎麼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的?一一分析解釋用熱水袋、烤火、開暖氣、曬太陽等是外界物質傳遞熱量使身體熱起來,吃熱食物是食物吃進身體中產生熱量讓身體熱起來,跑步、打羽毛球等運動是運動加快產生熱量使身體熱起來的,最後留下加穿衣服、蓋被子――這些方法是怎麼使身體熱起來的呢?是衣服也可以產生熱量嗎?

  4、思維論證。讓學生猜測。學生一種觀點,多穿衣服就感覺熱起來了,說明衣服可以產生熱量。另一種觀點,衣服不能生熱,只起保溫作用。師引導學生思維,假如衣服能增加熱量,那衣櫥裡掛滿了衣服,衣櫥的溫度會不斷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溫度後,衣櫥裡的衣服就會燃燒起來了,事實是這樣的嗎?晚上我們鑽進被窩,感覺被子是涼的還是熱的?早上醒來,被窩裡又是什麼感覺?這說明了什麼?

  5、實驗驗證。衣服到底能不能給身體提供熱量?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嗎?讓學生說實驗方案,並進行猜測-可能會發生怎樣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又能說明什麼。根據學情分析,我預設了一個實驗記錄表:

  讓學生透過這兩組對比實驗得出的實驗結果,證明衣服不能生熱,加穿衣服身體熱起來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溫作用,能阻止熱量散發,防止冷氣進入。

  6、提出新的問題,促進思維。既然實驗結果證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熱量的,那為什麼我們多穿衣服還是感覺更熱了呢?讓學生在弄明白一個問題的同時,又能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熱愛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