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端午時節話粽子散文

端午時節話粽子散文

端午時節話粽子散文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時至端午到來之際,滿街滿巷粽子飄香。有時候看著有些店鋪現做現賣,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我湊上前去看個究竟,你看,他們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摺疊成漏斗形狀。旁邊還有師傅提醒著,注意,卷的時候要儘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

  然後放入糯米,師傅又叮囑: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粽子,可以在裡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餘下的粽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粽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粽子葉把粽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粽子綁緊。

  其中有一位小師傅一本正經的自言自語,這一步非常關鍵,說著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粽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話,“捉弄”你好半天。就在你想把粽子裹緊時,裡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粽子。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與屈原相關,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秭歸(今湖北宜昌),是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楚懷王時,屈原官至三閭大夫,掌管王族事務。又任左徒,經常參與國家內政外交大事的決策。他提倡“美政”,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以圖振興楚國。但因受貴族排擠毀謗,被楚懷王免職流放於漢北山野。至楚頃襄王時,又被流放到湖南。

  屈原流放湖南後,先是過洞庭溯沅水西行,一直到達湘西的漵浦。漵浦是沅水中上游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是崇山峻嶺,中部是開闊的平地,物產頗為豐富,是楚國黔中郡的重鎮。黔中郡位於楚國西南部,出產的黃金、丹砂、銅等物資,是楚國經濟的生命線。同時,黔中郡又是阻擋秦國取道巴蜀包抄楚國的軍事要衝,拱衛郢都的後防,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前311年,秦國曾提出用武關外的商於之地(今陝西商洛),交換楚國的黔中郡,被楚懷王拒絕。公元前299年,秦國騙楚懷王到武關會盟,將其扣為人質,逼迫他割讓黔中郡和巫郡贖身,但楚懷王寧死不從,最後客死秦國。因此,屈原來沅陵、漵浦的目的,極有可能是想看看楚懷王用生命保護的這個地方。在漵浦待了數年之後,屈原經沅水返回到洞庭,又溯湘水而上,先後到達衡山和九嶷山。然後再回到洞庭,居住在汨羅江畔。汨羅江畔的羅子國遺民,與屈原同宗。

  屈原流放湖南十餘載,輾轉於沅水、湘水各地,沿途考察民情風俗,結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悲慘命運,寫下了許多不朽鴻篇鉅著。其流傳下來的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1篇。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陷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楚頃襄王倉皇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訊息傳來,屈原悲傷至極,於公元前277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一生憂國憂民,併為此而上下求索,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紛紛划船去撈救,但競相營救的船隻一直追尋到洞庭湖上,始終不見屈原的遺體。於是百姓又向江中投放食物,希望魚蝦吃了食物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遺體。此後,人們將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定為端午節,並用划龍舟、包粽子等再現營救屈原場景的方式,來紀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