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五月五過端午的散文

五月五過端午的散文

五月五過端午的散文

  匆忙的歲月,如流水般消失於指尖隙縫,空留剎那模糊背影,蔓朔了我佇立張望的節日。些許悵惘,些許蜜意,交織在淡藍色天空下。紛至沓來的是荷的清雅,蠶豆的淡甜,粽子的飄香。

  我踩著深深淺淺的步伐,聆聽飄香四溢的行歌,裹著碧綠的心事,在永恆不變的五月涉水相逢,於端午節邂逅而牽念。不知不覺間走進了不管是屈原的記憶,還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

  小時家貧最喜過節,幸好故鄉節日多,父母也總能變著花樣給我這小吃貨做好吃的。如今我長大、成家了還牽掛著過節,懷念著往日的節日氣氛,期待著過節回家與父母團聚,這不又盼來了我最喜歡的五月五端午節。

  外公在世時,節前一兩天準時送來帶著外婆餘溫的粽葉,於他風雨無阻,十幾年如一日。記得有年一連下了好幾天大雨,家鄉被漲水的河包圍,年輕力壯的也不曾外出,我們一家人唸叨著今年外公不會來了時,他披著蓑衣帶著斗笠來到家門口,把母親著急得話不成句。他只淡淡一笑說“你看,我不是沒事?我掛念著你和孩子嘛,沒想太多就來了……”

  一張張、一把把長度剛好的碧綠色粽葉,帶著手指頭般大的花斑點點,像極了一朵朵潔白的雲,更像外公臉上的`笑容,一朵朵開在我們家,年復一年,週而復始。我以為這樣美好的事兒會持續很久,世事難料,次年外公送完溫馨,過完節,便撒手人寰,很是突然。

  從此,外婆精心挑選好的粽葉只能拿到街上託人捎帶,等到我家已焉了,皺巴巴的、軟軟的。幸好母親能妙手回春,剪刀剪掉綁繩,往盛滿水的大盆裡一放,不多會兒,喝足水的粽葉便亭亭玉立,有了之前的生機與活力,淡淡清香繚繞,帶著外公慈祥的氣息。

  在我的故鄉端午節前一天節日就到來了,家家戶戶吃過午飯就張羅著淘米,洗粽葉、煮草水、染糯米,白花花的糯米變魔術般一下子成了黃色、紫色、紅色、粉色……

  一家賽一家,忙忙碌碌。火塘上煙燻火烤的臘肉更是垂涎欲滴,包粽子的好食材之一,飽滿的花生仔、紫紅的棗子一一洗淨。孩子們也不閒,跑山上拾艾草,池塘邊拔菖蒲,紮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用絲帶邊扎邊唸叨著這是給大伯家的,這是給你姑媽家的……

  吃過晚飯,各家各戶拿來剪刀和幾天前就已晾曬好的棕葉,把準備好的米倒進盆裡抬到亮閃閃的點燈下,動作嫻熟的父老鄉親們把粽葉對摺捲成漏斗狀,放進部分糯米塞上餡料,然後再放進糯米把餡料蓋住,把餘下的粽葉往前遮蓋上,檸出一隻角同時封好口,拿棕葉帶子攔腰栓上,一個四角粽就算包好。

  小時候,在我家有一種特與眾不同的粽子叫馬腳杆,草葉編織成,粗粗長長,扎馬尾的。家父的最愛,也是出自於父親的巧手,包馬腳杆程式更為繁瑣細碎。手指寬的草葉有個詩意的名字叫包茅草,互生葉片狹長,牛馬喜食。準備這種葉子做粽葉,得當日下午取回,否則易枯萎。在我的故鄉此草有兩種,長得特別像,只是一種會劃破手指,一種不會,我就靠這辨別。節前一天我和夥伴們準時上山砍回早已看好的草葉。回家自然是用剪刀剪下寬大、完好、成熟的葉子,一片一片洗淨放進爺爺用竹片編織成的篩子裡晾乾。母親開工,父親自然也就開始了,他用草葉編織後團團圍住手臂粗細的竹筒,往竹筒裡放進糯米,加上餡料,蓋上一層米,輕輕移動竹筒,再加米和餡,迴圈往復,直到剩下的草葉只能扎馬尾。這種粽子最香,淡淡的草葉香,生長大山,取其日月雨露之精華。

  在我的記憶裡,我家還有另外一種粽子,就是我和弟弟才有的六色盒,也不能說六色,只是它有六個面罷了。取材是竹筍上脫落的筍葉,還帶著筍香。撿拾它更多的是為了給爺爺做斗笠用,每年端午節到時,母親也會挑些給我們做六色盒。母親手巧,寬度不一的筍葉,只用手一撕,保準整齊,摺疊成一個個小方塊,每個面用四個小方塊編織、組合在一起,一個盒子就在一撕、一折、一穿之下魔術般變成,根據我們的喜好放進染色的米粒和餡料。

  煮粽子是很講究。包好的粽子放入清水浸泡一夜,讓米粒喝飽水。次日天未亮,勤勞鄉親們就起床煮粽子了,把一提一提的粽子放入大鍋中加水,放進浸泡一週長出芽的蠶豆,加上蒜瓣,都是開年新收的,新到帶有泥土的芬芳。昏暗的燈光下,母親不停地往灶糖裡添柴火,火紅的火焰映照著她日進蒼老的臉龐,更顯慈愛。待粽子七八分熟,還要往鍋裡每人放上一個雞蛋,母親說端午節吃了蠶豆、蒜瓣、雞蛋以後百病不侵,節日這天吃什麼都是藥。

  等我們起床洗漱好,鍋裡的粽子剛好,但還不能吃,得等母親祭祀完祖宗。白盤、白粽子、白糖,清、純、淡,完美到極致;白盤子、黃粽子、白糖,白黃白,平添幾分生活富足;紫色高雅,端坐白盤中,下點小雪,便多了幾分情趣……

  記憶裡的端午節,還未列入公假,揣著粽子去上學。少不了攀比,少不了分享,幸好母親手巧,同學都說我家粽子包得好也好吃。連續好幾天都會帶粽子去學校,分給同學吃,講述我們家的端午趣事。

  節日當天吃完粽子,母親都要把煮粽子的水順著家的四周潑灑,意在驅蟲蟻,家宅安康。粽子寬衣解帶後的粽葉和棕葉紮成一把把,懸掛果樹枝頭,寓意是來年所結果實像粽子一樣密密麻麻。

  在我的故鄉,端午節這天的晚餐一定要吃麵條。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拜節,所帶禮物必有兩把麵條,具體是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小時候吃的麵條是父親用擀麵棒擀出來的漆面,麵粉加雞蛋製成,加的雞蛋太少,如涮油漆般,顧在故鄉稱之漆面,只有節日當天才能吃得上。

  五月是溫馨的,隨手掬得的陽光,如心情漾漫,穿過了歲月的枝搖葉蔓,倒映守望歲月,情親的牽掛,解讀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蘊涵。節日這天,似乎每個人都分好了任務,父母忙著做,我們小孩只管吃,爺爺奶奶負責看熱鬧。

  年年有端午,歲歲人不同。“記憶的梗上,誰不有,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端午憶端午,嘴角揚起的笑容,閱讀著滄桑的往事;眼角晶瑩的淚珠,是疼痛,更是屬於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