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介紹獨樂寺的導遊詞

介紹獨樂寺的導遊詞

介紹獨樂寺的導遊詞

  經過好漢坡,就到峰頂了。遊客們,當我們站在峰頂看看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巨龍的時候,真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比智慧感到自豪和驕傲吧!

親愛的遊客們: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參加鎮 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才得到發展。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您們好,歡迎來到 獨樂寺,我是今天的導遊小李,今天我們將一起欣賞這裡的美景。

  獨樂寺位於薊縣城武定北側,它始建於天寶十一年,遼代重建。關於獨樂寺的得名,這裡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築是十一面觀世音的內部,就是一顆參天而立的獨梨樹;第二種說法是,安祿山起兵反唐,這裡是誓師地,他“蓋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名獨樂寺:還有一種說法是,“佛家清心寡慾,獨以普渡眾生為樂”故名獨樂寺。整個獨樂寺有三部分組成,東路是清朝皇帝闢建的行宮,西路是僧房,中路由山門,觀音之閣,八角亭,臥佛殿,三佛殿組成。整體建築佈局簡潔,主題突出,宏偉莊嚴。獨樂寺有五個之最:觀音閣是我國僅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觀音像是我國僅存的最大古代泥塑之一;山門為現存最早,等級最高的廡殿頂山門;山門正脊上有最早的鴟吻;獨樂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到站了。

  山水是我們心靈的歸宿,每一片葉、每一棵樹、每一朵雲彩、每一縷陽光都可能會讓大家演繹一份心情故事。朋友們拋卻心中的承載,共同分享四面山帶給我們心情的釋放。首先我給各位介紹一下四面山概況。

  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這個建築就是山門,他高10米,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坐穿堂,兩側是稍間。在山門的簷下有一塊匾,上書“獨樂寺”三個字,為明代大學士嚴嵩手筆,據說他在北方只留下六個字,另外三個字就是北京的“六必居”三個字。

  在山門的前兩稍間有兩尊遼代的金剛力士站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哼哈二將,從他們的嘴形和手形可看出,左邊這尊閉口,握手為“哼”將,右邊張口,伸手為“哈”將,他們都是4.5米高,肌肉隆起,威武雄壯,緊守著山門,他們站在此地已經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看這兩根中柱的中間,相傳以前有一扇大門,由於年代久遠,這門及應不存了,但這裡是山門和觀音之閣的分界線,站在門檻這一邊看觀音之閣,只能看到區域性,跨過門檻一步,大閣全貌就盡收眼底了。大家不妨試一下,這是魏晉時期,普遍採用的畫框式結構。山門北稍間的兩側是清光緒年間繪製的四大天王像。先看東側: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西側的兩尊:北方多聞天亡,手持雨傘;西方廣目天王,手握銀蛇。四大天王手中所持之物組成一個成語“風調雨順”,表達了我國老百姓的願望。

  我們去看一看主體建築。我們面前的就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築“觀音之閣”,它通高23米,從外觀上看分為上下兩層,實際上是三層,在它正中間有一個暗層,整個大閣最突出的特點是沒有一根釘子,都是榫卯結構的,我們看這一朵朵的就是斗拱,方形木塊為鬥,長條拱木為拱,整個大閣共用了152朵斗拱。大閣的房頂為九脊歇山式,簷下有一塊匾額“觀音之閣“,它是李白的`真跡,這塊匾額已經收入全國名匾大全了,下面這塊匾額是“具足圓成”它是咸豐的手筆,意思是說裡面的觀音已經修行圓滿,具備成佛條件了。

  我們從這個位置回頭看一下山門,整個山門是由12根粗大的柱子支挺的,柱頭全部向內傾斜。它是我國古建築的一個特點,稱為側角,使建築物更加穩定,在山門的正脊上有兩個飾物,尾巴向內翹起,似鳥非鳥,似魚非魚,叫做鴟吻。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能噴浪成雨,取噴水震火之用。

  現在我們走進大閣裡邊來看一下。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十一面觀音像,它通高16米,站在蓮花臺上,透過暗層,直達閣頂。觀音有33種變化形式。十一面觀音為其中一種,這種體裁在別處是絕對看不到的,因為就全國來講,只有這裡供奉的是十一面觀音,它在世界上也僅存13尊。我們看整個觀音略向前傾,給人以親切感。它的兩個飄帶從手腕處一直垂到蓮花臺之上,實際上是起了支撐點的作用了。我們說這個觀音是泥塑的,並不是說它完全是用泥堆起來的,它的內部有仿人體骨架的木結構,外面雕刻的是泥。十一面觀音兩旁的是善財,龍女兩位脅持菩薩,他們腰部微扭,頭頂五佛冠,顯得生動活波,給人以真實感,這三尊塑像加上前面的哼哈二將,獨樂寺共有5尊遼代的塑像,專家評價獨樂寺的早期塑像就是“少而精,藝術價值高”。

  在裡邊來看,每個柱頭上都有一個斗拱,整個大閣152朵斗拱,24種形式,分佈在大閣各個部位,它好似人的關節一樣,這是觀音之閣歷經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28次地震,依然安然無恙的原因之一。

  整個大閣是以三大藝術於一堂的,它就是古建築,塑像,通欄佈滿牆面的彩色壁畫。這組壁畫繪製於元代,1972年才發現出來的,原來一直保護在一層泥土裡面,它的發現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它已經被臨摹收入國庫了,壁畫以佛教十六羅漢和二天王為主題,間以佛教有關的神話故事,世俗題材組成一組組各有獨立,又彼此相連的巨幅畫卷。

  對此,在筆者看來,針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盜墓行為,主要就是為了盜取墓中的錢財。當然,也有楚漢時期的項羽,或者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等少部分人,則是為了報仇。但是,從求財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這個人,可能在軍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爭議,不過要說到諸葛亮的節儉,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有口皆碑的。對於孔明的墓葬,也是遵循了薄葬的原則。這一點,諸葛亮生前就強調了:殮以時服,無葬金銀。

  現場解說到此結束,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己遊覽。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壁,懸掛著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漢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瞭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白麵,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著金袍,手執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參加鎮 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才得到發展。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大家好,我叫劉怡辰,大家可以叫我“劉導”,歡迎各位女士和先生來武夷山遊玩,你們肯定會對這裡流連忘返,永遠記住這美麗的風景。總之,你們會非常愛這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