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雜文隨筆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雜文隨筆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雜文隨筆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這句話字面的理解是,事情雖然小,作為子女沒有經過父母允許,就不應該盲目去做,盲目得不聽勸告擅自去做,很可能有虧為人子女之道,有失本分。這句話主要是針對那些童蒙不知是非的孩子對其教化。當然也可以延展開來看,其實,文字本身有顯意識,也有潛意識,顯意識中,我們看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做事的分寸,我們怎樣與其互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簡單的小事,孕育著深刻的道理。

  早上起來,妻子還和我探討教育孩子的事情,妻子不滿於我對孩子的批評,我和妻子的教育理路有點區別,想來也真的需要中西合參。妻子喜歡西方早教革命之類的書籍,我喜歡傳統文化中,比如《三字經》中的“養不教,父之過”之類的教育方式。我教育以“嚴”為主,我妻子教育以“慈”為主。其實,折中看,我的理路方法,沒有融合生活,有一些認識中的`誤區,妻子的特點是用愛來感化一切,不主張批評教育,主張引導教育。反省中,我發現,我們倆應該從中找到最合適的中庸方法,妻子不在身邊,我的教育奏效,孩子非常知趣,而妻子在身邊,我的方法會受到很大幹擾。因為意見不能相合,也徒生不少煩惱。

  其實,西方教育理路上有成功的借鑑,但是歸根究底,還是老祖宗能夠包容這種教育模式,比如說到教育孩子,有一本書叫《規矩和愛》,單從書名看,就很全面提到教育孩子的兩大核心,規矩,愛。這本書是現代教育家用現代教育的模式來談教育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立一個規矩,不能因愛的無限放大而被擠壓,這樣規矩就不能立起來。愛的不得法,也是溺愛的的變身,那時候,分不出這種愛在現實中的作用,其實,建立規矩,就需要把道理擺清楚,讓孩子自己懂得怎麼分辨,不是盲目的依偎甚至依賴,看似愛的初衷,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讓自己難以自拔。今天早晨起來,我聽到妻子的陳述,發覺自己的一些理論也需要調整,雖然,建立規矩和愛不衝突,也讓我感受到這種方圓之道,這種陰陽反演,是能夠培養好孩子性格的,但是,怎樣把這種滲透力,從夫妻之道中邁過去,迴歸到怎樣單純教育孩子中,我還在這一條參證的路上摸索。話題轉遠,回答這句話來看,我們都是因為在教育的失真中,漸漸變得任性,沒有正確的引導,放任會變得最終不可收場。孩子任性而為的行為,其實是大人教育不夠深入造成的,單純批評孩子是不行的,要其明白這些道理,關鍵還在大人怎樣教育上,這個遺留的問題,決定父母的情商和智商的層次,怎樣智慧的告誡孩子是門學問,也是需要藝術方法。

  有一次,我給孩子買了很多吃的,然後還給孩子買了兩個玩具,但是孩子看到了更好的玩具,拽著我執意又要買,我知道玩物喪志的道理,也明白,她的需求建立在佔有和慾望上,盲目地滿足孩子,勢必把孩子慣壞。我就任由她哭,離開玩具店,在車上看她情緒漸漸平穩,我就給孩子講了一些道理,比如,我談到自然界的一個現象。我說,爸爸看到你有毛病,會很直接地指出來,不會和你打啞謎。因為你還小,未必在是非中看得明白,就像一棵小樹,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變得不夠直,不夠精神,有些腐枝敗葉,在不經意間,會佔據樹的主幹,吸收過多的營養,爸爸就要做那把讓你痛苦的砍刀,把它們砍掉,雖然暫時是痛苦的,但是長大你會覺得我的做法是對的。長痛不如短痛,小樹長歪了,在稚嫩的時候,容易扭正,一旦長大再去砍你的毛病,不僅費時,更費事。這個道理告訴她,她似乎懂了,默默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以後,我的話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弟子規》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雖然是不起眼的小事,也不能肆意妄為,不知收斂,如果我們放任這樣的行為,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怎樣平衡這些關係,需要智慧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