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讀《心理罪》,看見你自己美文隨筆

讀《心理罪》,看見你自己美文隨筆

讀《心理罪》,看見你自己美文隨筆

  8月11日,由李易峰、廖凡主演的《心理罪》全國上映。該片改編自“中國心理犯罪小說第一人”雷米5年前的作品《心理罪·畫像》,為配合這一IP大片,出版社又順勢將版權在手的該書重新包裝上市。

  這個小說的故事,被粉絲們譽為“有史以來最難破解的連環兇殺案”,案情詭異、奇特,同時具備視覺衝擊和智力衝擊,讓你想一想都渾身戰慄。一案未破又生一案,令觀者反覆在“為什麼會這樣”和“這是什麼意思”之間來回。猜走向,猜兇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聰明人,你得跟上主角的節奏,抓住線索,抓住一閃而過的心理漏洞,抓住那個你反覆追問的“為什麼”。

  小說以“心理”為名,首先表達的當然是男主角方木與兇手在心理層面上的對決,講述方木如何透過心理畫像技術來鎖定兇手——但更深層也更有趣的是,它展示了方木的心理創傷和變化,以及讀者透過他所看見的自己。

  作為一個曾受到巨大創傷的人,方木開始大量學習關於犯罪心理的知識,並多次運用自己的天賦幫助警方破案,以此來緩解內心的`自責。而更大的影響是——他有點找不到自己了。

  在他用心理分析的手段將兇手抽絲剝繭的同時,他也被兇手心理入侵了。他從鏡子裡抬頭看見自己,發現對面的年輕人已面目全非。他在噩夢裡千百回地聽到兇手對他說:其實,你跟我是一樣的。而他竟找不到理由,來底氣十足地說出那個“不”字。

  兇手佈置了層層謎題、步步殺局來圍困方木,但真正危險的陷阱卻在他自己心裡:你是誰?你能感應到兇手在殺戮時的緊張、愉悅和自滿,你能從現場看出兇手如何撕碎自己的獵物,你和兇手,有什麼區別?你可以救人,有一天,你會不會害人?

  在根據本書改編的,由李易峰和廖凡主演的電影《心理罪》裡,有一句臺詞對這種狀態進行了精準描述:看穿別人的同時,留神,別把自己也丟了。是的,方木險些丟了自己。

  當然我們也都知道,故事一定會有一個完整的結局,所以他終於在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中,找回了自己。而本質上,這個小說就是方木找回自己的故事。它實際上是整個“心理罪”故事的第二部,但是從這裡開始,方木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他的天賦和勇氣,從此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在閱讀這個小說的時候,各位讀者,你以為你只是在看個故事嗎?閉上眼睛,想一想。

  你是不是也曾經意氣風發、自以為是,然後被現實劈頭蓋臉地一通亂打後,開始懵逼?

  你是不是也以為開始摸到世事的門檻,找到世俗的路徑,在歷練中越來越看清人情世態,逐漸地,明白周圍每一張面孔背後潛藏的色彩?

  你是不是……開始“成長”,乃至“成熟”,卻在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長成了年少時最厭惡的模樣?

  你是不是——在看穿別人的同時,把自己也丟了?

  我不會和你說什麼初心和夢想,也不會教你什麼方法。我只希望你在讀完《心理罪》之後,越過跌宕起伏和塵埃落定,平心靜氣,像方木那樣,為自己找一個錨點。

  你不需要永遠鬥志昂揚,但你得知道自己是誰。

  或者,你也為自己畫張像吧。拋開所有的心理罪,畫你心底最真的那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