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24字模式”下的“集體備課”教學隨筆

“模式”下的“集體備課”教學隨筆

“24字模式”下的“集體備課”教學隨筆

  “集體備課”是大家共同關注的重要校本教研形式。其優點是同伴互助,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提高教師鑽研教材、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本學期,我與同年級三位同事在“24字模式”的指引下,積極進行教研活動,認真地實施模式教學。

  首先是定內容。“集體備課”內容的選定要克服隨意性,增強目的性。在確定內容前,年級組的`所有教師要把整冊教材內容進行疏通,瞭解各個知識領域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一般來說,所選“集體備課”的內容應是教師公認為在教法上較難處理的、別人研究過但又上不出新意的、別人很少研究的內容等,但是為了實施好“24字模式”教學,我們先選擇相對比較好操作的內容進行活動。

  其次是定主題。既然是研討,就要有一定的主題。主題明確,教師才不會在研討活動中為備課而備課。要引導教師在“集體備課”中學會主題式思考。

  本學期,我們三年級數學備課組在商討的基礎上確定如下研究主題:計算課究竟該怎樣上?概念課怎樣上?有了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確定備課內容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激發了教師參與“集體備課”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再次是定時間。“集體備課”的時間要固定,這樣,教師間的相互研討才能有保障,否則會流於形式。我們年級組根據本校數學教師課務安排的實際情況,確定每月的第二週與第四周的星期三下午的時間開展“集體備課”。這樣的活動有主題、見實效,我們每次參與備課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更能暢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最後是定形式。主題與內容確定之後,還需有一定的形式作支撐。我們根據學校本年級的實際情況確定“迴圈集體備課”,流程為:第一位教師根據“主題”獨立備課並上課,組內教師聽課→組內教師評課,然後第二位教師修改教案並第二次上課→再次評課,修改教案,最後由第三位教師再上一次主題式的彙報課。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的研討已經初見成效,對“計算課的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理解,模式,並且在全校的模式教學驗收活動中,我們幾人都運用自如,也得到了校領導的肯定。

  “集體備課”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校本教研形式。我們要務實開拓,不斷創新,使“集體備課”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