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密封外套零件高效加工工藝探索論文

密封外套零件高效加工工藝探索論文

密封外套零件高效加工工藝探索論文

  摘要:本文以某重點型號機密封外套零件高效加工為中心,集中筆墨從數控機床以及硬質合金刀具的應用、電加工引數最佳化、刀具國產化等幾個方面入手,論述了高溫合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加工——優質、高效、低耗加工的工藝方案設計、驗證和取得的實效。

  關鍵詞:高效加工;高溫合金;陶瓷刀片;刀具國產化

  引言

  密封外套類零件是重點型號發動機上的重要轉動部件。該類零件通常為薄壁環形零件,配合止口處尺寸最薄,只有2mm。零件整體結構複雜,在零件左端端面處分佈有12處端面槽,在零件右端有多處與迴轉軸線呈60°夾角的深腔斜槽,斜槽、花邊槽分別與端面孔、螺紋孔有嚴格的角向位置關係。零件材料為難加工材料鎳基變形高溫合金GH4169,這種材料的切削性差,切削變形量大,切削壓力大,切削時切削溫度較高,刀具極易磨損,表面質量和尺寸精度難以保證。零件原有的加工路線均是按照普通裝置設計完成,需要30幾道工序,生產準備時間、生產週期均較長,細車、精車工序也是在普通裝置上應用普通焊接車刀加工而成,加工效率低、加工變形大、尺寸精度及技術條件不易保證。後續的銑加工工序均採用進口合金刀具加工而成,刀具消耗1500元/件。12處端面深腔斜槽需採用電火花成型裝置加工,加工效率低,繼續工藝改進來提高該類零件的加工週期及加工效率。

  1、工藝現狀分析

  1.1提高車、銑加工效率低

  原有加工路線入下:粗車第一面→粗車第二面→細車端面外圓→車裝夾基準面→半精車外圓→車工藝臺→精車大頭內孔→精車大頭外圓→劃線→銑窩→去毛刺→鑽孔12-φ6.5→去毛刺→銑花邊→鑽孔3-φ5.08→攻絲→去毛刺→鍃倒角。在密封外套的加工過程中,零件反覆、多次的重複裝夾定位,內外型面與工藝基準均不是一次加工而成,零件尺寸及各技術條件難以保證。零件反覆、多次裝夾定位,使得生產準備時間、工序間週轉等待時間過長,生產管理成本大。因此,需集中加工工序,採用數控裝置,以實現工序集中,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及加工效率。

  1.2採用焊接車刀加工效率低

  GH4169材料與普通鋼件材料相比,其機械加工效能差,屬難加工的材料,切削過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加工的主要特點如下。(1)切削力大:高溫合金的切削力為普通碳鋼材料的'兩倍以上。(2)切削溫度高:切削高溫合金的過程中,變形抗力大,刀面與切屑和工件間的摩擦劇烈,單位切削功率大,消耗的功率多,產生切削熱量大。(3)刀具磨損劇烈:由於切削溫度高,材料硬度高,黏結磨損現象嚴重,產生積屑瘤和稜刺,磨損刀具。由於以上的諸多原因的影響,普通焊接車刀在加工難加工材料GH4169時,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損嚴重,因此應優先選擇具有高的抗氧化性、耐磨性的刀片材料。

  1.3電加工12處斜槽

  由於電火花蜂窩磨裝置沒有專業系統,不能提供可供選擇的電引數配合,人工設定的加工引數不夠最佳化,加工時間為8h/件,加工週期大,影響零件交付節點。因此,需增大並最佳化電加工引數,以提高加工效率。

  1.4最佳化銑加工刀具

  需透過加工試驗,選擇適宜的國產化刀具,以降低零件在加工過程中的切削成本。綜合以上各種情況進行分析,可分別從數控機床、陶瓷硬質合金刀片的應用、電加工引數的最佳化、以及刀具國產化等方面對零件進行高效、優質、低耗加工的工藝研究。

  2、高效加工方案設計與驗證

  2.1數控機床的應用

  改變傳統的普通車、銑加工方法,在TUR30、TU30等數控車床、加工中心上,實現密封環零件的半精加工、精加工、銑削加工等工序的集中,調整後加工路線如下:粗車第一面→粗車第二面→車裝夾基準→半精車外圓、內孔→車大頭內孔外圓→銑花邊、鑽孔、鍃倒角→去毛刺→攻絲→去毛刺。經密封環零件的加工驗證,在加工中心上一次裝夾,可完成銑花邊、鑽孔、銑槽、鍃倒角等全部銑加工的工作內容。改進後每件零件減少加工時間19h,減少生產準備時間6h,提高加工效率2.5倍以上。

  2.2採用機夾刀具實現高效加工

  零件外圓型面的特殊結構,決定了該零件在半精車工序的加工過程中必須先去除大部分的加工餘量,以確保零件在精車工序中的加工餘量降低、加工變形量小。陶瓷材料的機加刀具,通常具有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效能、耐熱性、化學穩定性優良、並且不易與其他金屬材料產生黏結等特點,適宜GH4169這種鎳基高溫合金材料的大餘量切削加工。在加工過程中,我們選用肯納的陶瓷刀具對零件進行加工驗證,該型別的刀片刃口處的耐磨效能好,抗機械衝擊力優良,在加工試驗的過程中,轉速115rpm、進給量0.2mm/r、切削深度為1mm。去除零件外圓的大部分餘量僅用了35min,材料移除率為16cm3/min,零件的加工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並且各型面尺寸精度高、表面質量好。密封外套的內孔型面及外圓型面在精車試驗過程中,均採用伊斯卡的硬質合金刀片來完成零件的加工驗證。適宜轉速為70rpm、進給量0.12mm/r、切削深度0.4mm,用時分別為40min、60min。該加工引數與零件在普通車床上使用普通焊接車刀加工相比較,加工效率分別提高了1.3倍和1倍以上。

  2.3最佳化電加工引數

  電加工生產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工件的蝕除量,可用公式表示Vw=KafeWU表示。其中Ka與加工條件有關的係數,fe脈衝放電頻率,WU單個脈衝能量。可見,提高電加工效率途徑在於提高單個脈衝能量、脈衝頻率和加工係數。

  2.3.1提高單個脈衝能量所謂提高單個脈衝能量,就是指在電加工過程中,提高脈衝電壓、電流,改善放電波形。透過調整電加工引數,將脈衝寬度由250μs提高到300μs,低壓電流10.0A提高到13.0A,高壓電流0.5A提高到1.0A,包絡寬度0μs提高到2000μs,包絡停歇提高到1000μs。

  2.3.2提高放電頻率所謂提高放電頻率,就是指壓縮脈衝停歇的時間。但如果脈衝停歇時間過短,就會使工作液來不及抵消電離而恢復絕緣,導致連續的電弧放電,從而破壞放電過程。所以必須注意選擇適當的脈衝寬度與停歇時間的比值,即選擇合適的脈寬比。透過調整脈寬比,將脈衝寬度250μs調整為300μs、脈衝停歇200μs調整為100μs。

  2.3.3提高加工係數包括合理選擇電極材料、工作液等,以改善加工條件。我們沿用紫銅成型電極和煤油作為工作介質。

  2.3.4加大電引數考慮到成型電極加工過程中放電面積逐漸變大,由底平面放電,變為底平面、兩側面和後斜面同時放電,脈衝寬度和電流應隨之變大,以提高加工效率。在增大電加工引數的同時,必須調整成型電極的尺寸,以適應增大的放電間隙,加工出合格零件,經加工試驗,將電極寬度由11.55mm~11.65mm改為11.5+0.050mm為最佳。最終4h加工出合格零件,節省加工時間4h/件,加工效率提高1倍。

  參考文獻

  [1]郭永豐.電火花及線切割加工有問必答300例[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2]周旭光.線切割及電火花程式設計與操作實訓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