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手持式抄表機發展概述論文

手持式抄表機發展概述論文

手持式抄表機發展概述論文

  摘要:手持式抄表機(又稱抄表器、掌上電腦、手持終端、資料採集器等)是用於移動資料採集的掌上型裝置。國外有關抄表機的報導首先見之於美國1985年《電世界》(Electric World)雜誌:美國賓夕法尼亞電力公司在1983年試製成功一種手持資料終端用以裝備抄表人員,從1984年起就廢棄了約2700 kg重的抄表簿冊和卡片;該公司雖為此投資1.3億美元,但因節約大量人力和物力,在兩年內即收回全部投資並有盈餘。

  關鍵詞:手持式抄表機 發展 概述

  1 抄表機的起源

  手持式抄表機(又稱抄表器、掌上電腦、手持終端、資料採集器等)是用於移動資料採集的掌上型裝置。國外有關抄表機的報導首先見之於美國1985年《電世界》(Electric World)雜誌:美國賓夕法尼亞電力公司在1983年試製成功一種手持資料終端用以裝備抄表人員,從1984年起就廢棄了約2700 kg重的抄表簿冊和卡片;該公司雖為此投資1.3億美元,但因節約大量人力和物力,在兩年內即收回全部投資並有盈餘。1985年美國《輸電與配電》(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World)雜誌5月號中也報導美國北印第安納供電公司(NIPSCO)部分採用手持微計算機(Hand-Held Microcomputer)於現場抄表,手持微機中可存放1000只電錶資料(包括地址、表號和位置以及注意事項等資料)。手持微機透過電話線和主計算機以9600 bit/s通訊,當時傳送6000個讀表資料需約30 min。抄表機在發展初期主要由美國生產,主要廠家為MSI、RADIX和ITRON三家公司。

  2 抄表機在我國的發展過程

  抄表機是1985年以後才在我國開始流行起來的新名詞,當年前能源部組派的訪美供用電考察團在他們所到過的尼亞加拉-莫哈克、休斯敦、達拉斯、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等地都看到了用抄表微機抄表,取消了原有的手抄寫和光電輸入計算機的落後方式並廢棄了抄表卡簿,促進了使用者資訊系統的發展。

  1986年我國各地電力基層電力營銷管理部門開始試用抄表機來解決因使用者數量迅速增加及電價日益複雜引起的抄表、計算機管理人手嚴重不足的矛盾;並且在其它領域的應用也有所嘗試。上海木材公司於1987年進口一批美國MSI公司的PDT-Ⅱ抄表微機,用於碼頭上圓木的清點入庫管理工作;國內某供電公司也進口了一小批PDT-Ⅲ型抄表微機,試用於使用者用電量的抄表工作。

  國內對進口抄表微機的試用,發現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抄表需要,主要原因是:

  (1)引進的抄表微機都只能作5×7點陣西文字元顯示,不能顯示漢字資訊,不便於我國現場抄表工作。

  (2)引進的抄表微機絕大部分抄表程式及格式均固化於ROM中,這在國外電價專案及類別固定的情況是適用的。而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正處於經濟改革階段,不但電價專案與類別經常改變,而且電力營銷管理的體制和方式也在逐漸變革中。因此,採用固化於ROM中的抄表程式和格式就很不方便了。

  (3)引進的裝置功能複雜,體積較大,不便於現場操作。

  (4)國外產品價格較貴,例如ITRON的DATACAPH每臺售價2000美元,在國內難以普及推廣。

  我國自1986年開始自行研製並推廣抄表機的應用。在此後的七八年中,由於抄表機與紙卡抄表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國內對抄表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抄表機在這期間獲得了迅速的推廣。

  準確的計量用電關係到用電戶和電力公司雙方的利益,因而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城鄉電網改造實現"一戶一表"後,抄表的數量和工作量爆炸性增長,電力資訊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愈顯重要,這一切都為電力掌上電腦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供電所在普及微機使用和MIS系統的同時,因為抄表集中在每月的某幾天,若使用抄表卡抄表,錄入工作量大,人員多,估抄、漏抄、人情電等不可避免,尤其主觀因素造成的錯誤增多。但是用抄表機抄表,準確度高、實抄率高、資料錄入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這就解決了微機管理中資料採集上的瓶頸問題。大多數電力公司認為,抄表機是解決資料採集和錄入問題的最直接和省錢的方案。

  至今,抄表機在我國各級市縣的普及率已達到70%以上,其中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普及率幾乎達到了100%。

  3 主要抄表解決方案

  抄表系統的主流解決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1)抄表機抄表。指抄表人員拿著抄表機到現場接收抄表資料,回到營業所將資料自動傳輸到電腦收費系統,完成抄表工作。此方式主要適用於電錶分散區域,如郊區、農村。

  ( 2)集中抄表。指若干電錶(如一棟大樓各戶的電錶)連線到一臺集中器上,抄表員拿著抄表機到現場接收集中器的抄表資料,就等於接收了所有電錶的抄表資料。此方式主要適用於城市電錶密集的居民區、商住樓,目前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都有采用。

  (3)自動遠端抄表,此方式在發達國家被大量採用,如以色列全國均採用遠端傳輸。但限於目前我國電力基礎設施無法達到該方式要求,國內電力汙染嚴重,遠端傳輸主要仍在發達城市新建大型小區試點使用,無法普及。加之自動遠端抄表投資較大,也影響了這一技術的推廣應用。

  在如上三種主流方式中,集中遠端抄表由於成本過高、傳輸通道限制等原因,還沒有達到大規模的普及。以抄表機為載體的抄表方式,用無線或有線的通訊方式,將集抄器的資料傳輸到抄表機,再由抄表機傳輸到用電收費系統。是目前代替自動遠端傳輸資料的有效方法,也符合目前的電費收繳狀況,許多用電戶依然離不開抄表人員的現場督促。

  4 國內主要廠商和主流機型

  自從1986年我國自行研製抄表微機以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產高效能的抄表微機已形成大批次的生產,成為一個新興產業。中科院計算所是最早從事這方面的技術研發工作的單位,並圍繞此專案專門成立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振中公司,並於1987年推出ZZ型號產品,開始了我國抄表機應用的潮流。隨著抄表機在國內的普及,很多廠家也開始進入這個新興的產業,由此推動了抄表機產品向著產業化方向的大步伐邁進。在眾多的廠家中,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形成了南北兩大成熟產品製造廠商:北京振中和廣州智敏(原名蘭德)。這個時候已經很難在市場上看到國外品牌的抄表機產品,這也是民族產業在特定領域的一個勝利。

  市場的競爭,推動著廠家在產品上推陳出新,不斷給使用者提供更方便、適用、經濟、耐用的產品。18年中,僅振中公司就開發出了五大系列15個型號的產品。現在,國內主流抄表機產品型號有振中公司生產的TP800和ZZ18兩個系列、智敏公司生產的HT3200系列,以及近幾年新興起的捷寶公司生產的JB9800產品。

  這幾類機器各有特色,首先在資料的採集方面,TP800產品提供可選的紅外、鐳射條碼掃描介面,可以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來選擇;HT3200將紅外和鐳射整合到一體,以滿足同時採用紅外和鐳射應用的這部分使用者需要;JB9800產品則在外觀上進行了改進,仍然以鍵盤式、紅外抄表為主。

  其次,在資料的`傳輸方面,TP800在國內首次採用高速USB通訊方式,在資料由掌上機傳輸到PC機上的速度上全面提高,比串列埠通訊速度高几倍;隨後,其它廠商也在新產品中引用了USB通訊方式,進一步滿足了使用者應用中的速度上的要求。振中2005年新推出的ZZ18結合了多種抄表機的特點,配合紅外抄表功能提供了鐳射指示定位器,便於使用者能夠準確、高效率的採集電錶資訊。

  5 抄表機的發展趨勢

  由於抄表機的使用者或潛在使用者數量龐大,加之自動遠端抄表技術本身的侷限,所以,抄表機在各種抄表方式中,獨樹一幟地發展起來。簡單說,抄表機就是,抄表機就是一種附加上某種行業應用軟體的掌上電腦,也即是人們常說的PDA。

  抄表機的更新換代基本上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歷程。隨著掌上電腦軟硬體技術的進步,抄表機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

  初期的抄表機配置在軟硬體兩方面都比較落後:記憶體僅128~512k, 8位CPU,通訊介面只有單一的RS232串列埠,作業系統採用DOS一類,應用軟體很少,並且沒有行成統一的行業標準, 各廠家各自為政,生產的抄表機互不相容。當時以手工抄表為主,僅能完成近距離的抄表工作。

  經過20年的發展,抄表機已經成為一款多功能的掌上電腦,具有多種用途。今天抄表機記憶體可達到32M,CPU多采用16位或32位,安裝多種通訊介面如RS232、紅外、USB、高速光電等。現在紅外抄表逐漸普及,抄表距離可達10m。

  1997年我國頒佈了電力行業標準DL/T 645-97《多功能電能表通訊規約》,大多數抄表產品支援上述規約。

  在抄表機效能方面,各廠商是各有所長,有的注重通訊速度,有的注重外形時尚,有的注重操作便捷,有的注重功能多樣。

  現代抄表機除了具有抄表、查詢、統計、計算等必備功能外,有些產品還附加了諸如日程安排、文字處理、音訊播放、觸控式螢幕、手寫漢字輸入、條碼掃描、無線通訊、便攜列印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利用了掌上電腦的硬體效能。

  由於抄表機與營銷管理資訊系統出自不同廠家,資料格式五花八門,致使抄表機與供電企業營銷管理資訊系統之間的資訊互傳有些不便,這影響了抄表機的進一步普及。隨著電力企業的資訊化建設,將來定會隨著需求而產生新的行業標準,以規範抄表機和營銷管理資訊系統的通訊。

  下一代抄表機將採用無線抄表、遠端抄表技術;其中無線抄表中應用的射頻技術,使抄表距離達到10~100m;作為實現遠端抄表的一種方式,抄表機將與GPRS/CDMA公用網使用者遞資料。抄表機記憶體將達64 M以上,CPU以RISC晶片為主,並且提供可外接的各類列印裝置介面。

  可以預見,抄表機--行動式終端必將向小型化、使用簡單、通訊適應性強的方向發展,成為電力營銷和企業資訊管理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