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析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調查論文

淺析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調查論文

淺析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調查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教育教師是關係職業教育興衰的關鍵,“十一五”規劃以來,國家教育部頒佈了一系列的師資隊伍建設相關檔案,以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20XX年,國務院頒佈《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鼓勵以專業標準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依據,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OXX-20XX年)》也提出加強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基於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總體發展形勢來

  看,首先在量上取得了巨大優勢。當前,我國有中等職業學校(含高職院校)12 000 多所,在校生超過2 100萬人,專任教師達88萬餘人。[1]但我國的中職教師專業化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與國外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教師理念有待進一步更新,教師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欠缺。因此,本次調研重點解決的關鍵問題包含了解教師專業發展認知情況,教師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態度,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等,通過了解教師內心的真實想法,反映出其專業發展需求,從而對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

  二、研究設計

  (一)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網路調查法並輔之以訪談的方式進行,對全國15個省份的多所中職學校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 670份。調研物件主要以之前參加過國培的老師為主,進行跟蹤調查培訓效果。調研前期,根據教師職稱和年齡結構的不同,採取電話約訪形式,初步瞭解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在培訓上的需求以及對自身專業發展的認知情況。在掌握教師基本情況後,進行問卷整體結構的設計,並在部分老師試測基礎上調整問卷結構,最終完善問卷。新修訂的問卷包括教師職稱、學歷、畢業院校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等級等四個維度。經過試測和多次修改,最終確定問卷題目共 46 道,其中填空題 7 道,排序題 6 道,單選題 33道,題型豐富,題量適中,能較好地反映出調查物件的意見與看法。本文中呈現的分析資料圖表均來自問卷星軟體自動生成。資料來源廣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調研物件基本情況

  從調研物件的基本情況來看,職稱是中級及以上的佔 61.95%,學歷是本科的佔 70.98%,研究生學歷佔27.76%,擁有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級是高階及以上者佔54.62%。可見,約有一半以上的調研物件專業化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熟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比較符合研究要求,對統計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調研及分析

  (一)教師能力需求調研

  1. 在教師專業能力方面,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最為重要。教師專業發展即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個體專業不斷髮展的過程,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技能、豐富專業情意等方面的專業成長過程,是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或教育家型教師的發展過程。教師專業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目標達成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調查資料,專業能力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專業知識,所佔平均分值為6.94;第二位是專業技能(6.72),第三位是課程與教學知識(5.14),第四位是學生管理(4.39),而行企業知識和企業實踐經歷得分相對較低(4.03和3.90)。由此可見,大多數中職教師認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最為重要,希望透過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促進職校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的提高,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 在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師德和專業理

  念所佔比重最大。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是提高教師隊伍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透過對調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可知,就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而言,師德和專業理念佔據首位,平均得分為5.98,其次是涉及具體實施層面的教學方法(4.90)、課程開發和教學設計(4.57),而教學評價(3.66)和管理學生(3.63)等環節得分較低。教師的專業發展包含外部環境動力和內部動力,師德和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部動力之一。20XX年,教育部頒佈《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該標準體系將教師的師德和專業理念作為考察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可知,教師的師德和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與靈魂。其次,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殊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較高的教育實踐能力,因此,教學實踐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應用是否恰當。

  (二)教師專業發展認知情況調研

  1.制約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多。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生源的不斷增多,中職教師師資隊伍發展得以不斷壯大,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眾多阻礙教師發展的因素。透過對調查資料分析可知,教師反應工作量大而工資待遇低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首要問題,平均得分是7,第二位是中職學生難教難管(6.63),第三位是中職教師這個職業缺乏榮譽感(6.05)。此外,還有反應中職學校教師評職稱評的比較慢(4.47),學校內部人員非教學人員冗餘(4.37)等,可見,影響中職教師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方面在於學校各領導部門缺乏有效管理機制,從教師自身層面來看,教師對自我專業發展動力不足,對中職教師這個崗位尚缺乏認同。

  2.教師對教師專業標準的認識有待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直接影響中職教育的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重專業標準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認識的基本準則。深刻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和內涵,對於中職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起著特別重要的指導作用。據調查資料顯示,62.39%的教師表示知道該檔案的頒佈,而有37.61%的被調查教師稱不知道該檔案的頒佈。由此可見,部分地區或學校沒有把國家頒佈的政策檔案及時下達給一線老師,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缺乏對政策檔案的關注,不清楚教師專業標準的內涵,沒有以此為基準進行規範教育教學工作。因此,也不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3. 在提高專業能力途徑方面,主要以平時自學、教學中反思和參與培訓為主。尋找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教師專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參照調研情況,將中職教師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主要途徑總結為以下五項:(1)依靠平時自學和教學中不斷反思;(2)參與各種培訓;(3)透過多種途徑進行企業或社會實踐;(4)依靠學校調研活動或參與專業建設;(5)參與各種競賽或比賽。調研結果表明,有44.33%的人表示依靠平時自學和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來提高;其次,參與各種培訓的老師有 183 人,佔總調查人數的27.31%。而依靠學校教研活動或參與專業建設等途徑的人數只有36人,佔總人數的5.37%。可見,絕大多數教師主要依靠結合教學實踐反思挖掘自身不足,積極參與培訓等途徑提高專業能力,教師們有一個積極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但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和學校教研活動途徑比例較低,可見,學校在組織教師培訓方面的工作還不夠完善,而且教師參與專業建設程度不高,教學自主性不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4. 教師對“雙師型”的認定態度積極。“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特殊要求,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但目前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依舊匱乏,與地方頒佈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檔案中20XX年要求達到的50%的標準相差甚遠。透過調查,瞭解教師對“雙師型”教師的態度,將有利於中職教師認清自我定位,提高內驅力,以便最佳化調整專任教師的結構比例。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教師表示贊成該“雙師型”教師評定方法,只有不到20%的少部分教師態度比較冷漠,認為無所謂(11%)或反對(5%)該做法。可見,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了“雙師型”教師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性,並能夠按照國家政策檔案的要求,嚴格規範自己的理論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工作。

  (三)教師學歷提高需求途徑調研

  1.在職教師參加研究生教育需求及方向。中職碩士學位工作自2000年開始試辦以來,至今已有十餘年時歷程。中職碩士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及未來一定時期提高中職師資隊伍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水平的有效形式。[2]一方面,為順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來看,迫切需要中職碩士學位培養這一推動力量;另一方面,中職學校教師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的不合理與“雙師型”教師匱乏等現狀都對中職教師要求攻讀碩士學位提出了迫切要求。在被調查教師中,有 306 人佔總人數的45.67%的教師表示願意選擇所學或所教專業的專業碩士,如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等就讀。44.63%的老師支援就讀即將試行的在教育碩士下增設的職業技術教育碩士。只有不到10%的教師選擇面向普通中小學的教育碩士或其他。可見,大多數老師希望接受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並對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碩士的開設持積極態度。

  2.職教碩士應重點突出教育學與專業結合的教學方法的內容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4年中國杭州召開的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國際會議上提出職業技術教育碩士,這是針對職業教育設定的一種新型學位制度。從2016年開始,國家學位辦在教育碩士下增設和試行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碩士,畢業時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合理的教學內容的設定能夠使該碩士型別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透過調研瞭解到,一半左右的教師認為,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碩士教育應重點突出教育學與專業結合的專業教學方法,其次,33.43%的教師認為,所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要重點突出,其他老師認為,應重視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學生管理和指導以及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由此可見,大多數老師認為,職業技術教育碩士應該依託教育學專業理論,探究教育學如何與專業結合,提高專業課的教學效率,是攻讀碩士學位應該有針對性提高的重要一點。此外,中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是教師們學歷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因此,也很重視對自己所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拔高。

  (四)對教師聘任制度的看法及態度調研

  1.中職學校聘任教師有必要建立嚴格的管理體制。教師資格制度是實施教師職務制度和教師聘任制度的前提。但隨著教育形勢的改變,現有的教師資格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要。[3]因此,教育部率先對普通教育的教師資格制度作出了改革,重新頒佈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對中小學新進教師實行“國標、省考、省用、校聘”管理體制。那麼中等職業學校是否也需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呢?調查發現,有超過 60%的教師支援這一做法,認為中職教師在聘任教師時,有必要對教師准入嚴格把關。只有20%左右的老師持消極態度,認為中職學校沒必要引用這一套管理體制。還有11.91%的老師保持中立態度,認為無所謂。

  2.大多數老師支援新進教師要有企業實踐經驗。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特殊教育,培養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對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要求相對較高。教育部規定學校新招聘的專業教師若沒有企業實踐經歷,要求必須有至少半年的時間到企業實踐後才能上崗,針對這一政策的可行性,我們做了相關調研。資料發現,調查教師中 90%左右的教師表示支援這一政策,只有不到4%的教師認為沒必要。由此說明,多數教師比較認同企業實踐經驗有助於專業教師能力的提升。3.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原因分析。透過調查發現,大多數老師認同去企業參與實踐,一方面能夠接觸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便培養出的學生更好與社會接軌;另一方面,將自身的技術研發成果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發揮實用價值。因此,教育部在2006年出臺檔案規定,專業教師必須每兩年到企業實踐兩個月,但現在許多學校落實不到位,我們對該問題進行了調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1)企業不接收或到了企業也沒有實踐崗位;(2)教學任務重,沒有時間;(3)學校缺乏相關的激勵政策;(4)到企業實踐所需費用落實不了。由此可見,學校和企業的有效合作是教師深入企業實踐的前提保障。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其目標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4]接收教師進入企業內部,意味著他們要提供實訓場地,投入人力物力對教師進行培訓,而由於校企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機制,企業參與教師培養的動力不足,並非將企業本質文化和先進技術展現給外人,導致教師即使進入企業也學不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中職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加上中職生難管難教,教師按照教學進度計劃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就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除此之外,抽不出完整時間去企業實踐,這些都是制約教師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結論與建議

  1.教師培訓要突出企業實踐。

  教育部在2006年釋出檔案,提出“要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這是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加強職教教師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5]目前中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薄弱點在於針對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上存在不足。因此,為有效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全國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或職業技術教育示範培訓院校應起帶頭作用,在開展教師培訓時,要積極吸收企業專家或技術能手,合理充分利用“基地+企業”資源,增加實踐培訓課時,引導培訓教師切身參與實踐活動,教師反過來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學實踐。定期指派教師去企業裡參與一線實踐,瞭解企業生產工序,產業發展趨勢,學習所教專業在企業實踐運用中的“四新”內容。

  2.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有助於提升教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外部同行的評價,更需要進行經常性、系統化地自我反思。實踐教學後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促進實踐教學經驗的理性化,提高教學的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6]教師基於豐厚的理論基礎,如果能夠將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逐一進行歸因分析,與經驗豐富的學科專家探討教學方法的適切性,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將有助於更新教學觀念,促進教師自主專業發展,逐漸由一名“教書匠”向“專業的教育家”“研究型專家”改變。

  3. 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相關制度標準。當前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書的考察標準缺乏職教特色,存在延續普通教師考核方式,建議聘任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時要側重專業技能的考核。完善教師的職稱評聘制度,並且薪資的級別劃分、職稱的評聘與教師的繼續教育掛鉤,使持有高學歷和高級別職業資格證書者享受到這種優惠,提升中職教師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攻讀碩士學位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拓寬專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