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民族團結建立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研究的論文

民族團結建立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研究的論文

民族團結建立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研究的論文

  摘要:民族團結進步建立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在價值取向上一致,在內容、功能、平臺等方面互補,兩項工作也有互促發展的需求。民族地區推動兩項工作互促發展,存在著資源豐富、平臺多、政策好的優勢,也存在著協調難度大、文化差異大、經濟欠發達等難點。湖北省來鳳縣的例證說明,創新體制機制、走群眾路線、以文化為中心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是推動互促發展的好經驗。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互促發展;優勢;難點與經驗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事關國家治與亂、興與衰,是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工作。①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的內容、方式和渠道非常豐富,其中借鑑、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知識是其中一種重要方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適應時代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生活權利、體現政府公信力的一項基本工作。②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事關各民族的基本權利,若工作做得好,有助於民族團結進步。

  一、兩項工作互促的可能性

  (一)二者價值取向一致兩項工作都能體現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公共文化服務與公共衛生、公共教育、公共交通等一起構成了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而公共服務的基本屬性即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會公平性。民族團結進步是我們黨民族工作總思路之一,是指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民族平等基礎上的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建立需要人民群眾普遍參與,最終受益者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群眾,也具有公共性和普惠性。兩項工作都是國家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都能促進社會和諧,最終體現的都是我們黨的本質特徵。

  (二)二者內容和功能上互補

  在內容方面。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涉及民族工作方方面面,不僅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方面的內容,還涉及政治權益保障、人民素質提升、文化保護、特色村寨保護、文化產業開發等各方面的內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文化娛樂服務、文藝創作、文化知識傳授、文化傳播服務、文化傳承服務、農村文化服務、文化理論研究等方面的內容,主要是透過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興辦公共文化服務實體來實現的。兩項工作都離不開文化,而且在具體建設內容上具有很大的類似性和重合性。在功能方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好,可以構建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務體系,對保障少數民族群眾文化權益、維護社會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鼓勵和支援各民族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性活動;還能抵禦不利於民族團結進步的各種文化滲透,為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做貢獻。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做得好,可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可以有效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盲點和不足;可以滿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文化需求。兩項工作如果建設得好,都可以增強各民族成員的自信心和國家認同感,帶動民族地區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

  (三)二者互為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應有之義。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也是民族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必然會把文化作為重要手段,也必然會把滿足各民族文化需求、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作為重要內容。同時,只有在各民族團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才可能建設好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外,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起來後,能推動共文化服務建設。而透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民族文化產業得以繁榮,可以成為民族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反過來推動了民族團結進步建立。

  二、民族地區兩項工作互促的優勢與難點

  (一)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優勢

  第一,民族文化資源異常豐富。特色音樂、民歌、民間絕活、體育活動、戲劇、民間故事、工藝美術、民間規約等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在應對生存環境過程中創造的寶貴財富,這些文化中蘊含了大量的愛國愛家、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等積極思想。在民族地區,這些文化形式和內容具有貼近民族實際、符合民族審美情趣且通俗易懂的特點,是進行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天然的資源寶庫,若利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這些文化形式和內容也是天然的公共文化產品,對它們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元素進行篩選、加工、完善和利用,可以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和自尊心。民族地區的文化人才資源異常豐富,這些文化人才一方面是推動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的中堅力量。民間絕活表演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少數民族傳統技藝傳承人和對本民族文化特別關心的專家學者,這些民間文化精英熟悉本民族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民眾心理素質,對阻礙民族和諧和民族發展的因素認識較為深刻,是民族團結進步建立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也是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歷史上儲存下來的一些民族傳統也有利於兩項工作互促發展。如少數民族傳統節會通常具有群眾性、開放性和娛樂性,是各民族交流資訊、表達感情的重要場所,也是民族文化展演的重要平臺;少數民族傳統社會制度中有大量的規約和習慣法,體現著社會正義、公平、自由、平等,是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基石,也是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建設的重要源泉;少數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扶貧濟困、誠信友善、熱情好客、善待他人等,既是民族團結進步建立重要內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價值規範;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組織,如互助會、老人會、生產會等,歷史以來即具有互幫互助、扶持貧弱的傳統,可以發揮他們在扶貧濟困、維護權益等公益方面的功能,推動兩項工作同時推進。第二,兩項工作互促發展平臺種類繁多。兩項工作互促發展需要有特定的平臺、特殊的機制和特別的方法。而民族地區依託自然文化資源進行的旅遊活動、文化產業開發活動等是天然的互促平臺。依託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旅遊業已經成為民族地區一種重要的經濟產業。在雲南等個別省份旅遊業已經成為戰略性的支柱產業。利用旅遊業輻射面積廣、就業帶動面大、社會影響力強的特點,透過旅遊基地、旅遊公司、旅遊從業者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扶持和引導民辦文化的重要舉措。各民族成員廣泛參與旅遊產業,推動文化設施建設,不僅可以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能發展民族經濟,還能展示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形象。少數民族傳統節會眾多,其中既有專題性的節會,也有綜合性的節會。傳統節會是天然的公共文化平臺,少數民族群眾在節會中展演民族特色文化、表達民族感情、接受傳統教育,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文化權利。對這一具有開放性和娛樂性特點的平臺稍加引導和改造,使其開放性表現更為明顯,成為各民族成員一起交流互動的重要時機,就能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的優秀平臺。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也能成為推動兩項工作互促的平臺。一方面各民族學習對方優勢技藝,另一方面各民族利用優勢資源相互補充,再一方面區域資源整合形成規模經濟,在這種合作過程中特色文化資源得到開發、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群眾的文化生活內容得到豐富,民族團結進步也得到進一步加強。第三,民族政策有利於互促發展。為了體現民族平等,幫助民族地區全面發展,近年來,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一系列優惠民族政策,其中一些政策的實施,在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為兩項工作互促發展賦予了新的內容、創設了新的平臺。如國家民委實施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把民族團結進步建立作為載體,把民族村寨的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有機結合起來,既加強了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注重培育民族村寨的特色產業,更注重彰顯群眾的文化活力,為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從本世紀初開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量少數民族傳統的藝術、知識、風俗、節慶、禮儀、技能等特色文化得到普查、挖掘、整理、恢復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得到認可、鼓勵,營造了新的文化承續空間。這不僅屬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才建設、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也能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並最終上升為國家認同,有利於民族團結進步建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開始實施的對口支援政策,一直以來就把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傳統文化傳承作為主要工作目標,實施幾十年來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效,隨著工作進一步開展,也必然會推動兩項工作互促發展。與此相似的還有各地分別實施的“興邊富民工程”、“155”扶貧工程、“七個一”民族文化工程、農牧民安居工程、“八到農家”工程等等具體政策。

  (二)兩項工作互促的難點

  一是兩項工作在行政上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協調難度大。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屬於民族工作範疇,是由民族事務部門主導進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是文化工作範疇,是由文化部門主導進行的。兩部門互不統屬、工作各有重心、職能不交叉,而兩項工作互促發展需要在宣傳引導、建設內容、資金使用、人才培養、監督考核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合作和協調,如果協調得不及時,往往出現重複建設、相互推諉等現象,不僅達不到互促發展,還可能出現相互拖後腿的情況。二是民族成分複雜、文化差異大。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情況非常複雜,除了漢族,有人數佔多數的少數民族,還有很多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有世居少數民族,還有流動少數民族;民族自治地方不僅有自治民族(其中包括聯合自治的幾個民族),還有非自治少數民族;有聚居少數民族,還有散雜居少數民族。各民族文化差異大,民族意識強,且都有平等的文化權利,對參與建設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都有著很強的願望,影響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和現實社會因素繁雜,而且還相互影響。這就為兩項工作互促發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影響民族團結進步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三是經濟、地理、歷史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一方面是我國經濟的發展,各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區在自然地理、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依然存在,而這些特殊性增加了兩項工作相互促進的難度。如,民族地區大多地處邊疆,交通上多為高山、密林、溪谷所阻隔,群眾居住較為分散,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推動兩項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政投入。但同時,民族地區普遍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財政收入不高的現實狀況,這種矛盾往往使得兩項工作互促發展舉步維艱。另外,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民族矛盾、少數民族文化中包含的一些不和諧文化內容都能成為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阻礙因素。

  三、調查點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方式與做法

  湖北省來鳳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縣內世居少數民族17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量的61%。該縣連續6次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同時也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來鳳縣創新工作思路,兩項工作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均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在區域內外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一)體制協調創新,在頂層設計上形成合力

  為推動兩項工作的對接互融,2011年該縣成立了由縣委、政府、人大和政協四大家共同領導,由民宗局、文化局、旅遊局和財政局等核心部門組成“藝術土家”指揮部,制定了《來鳳縣“藝術土家”指揮部工作章程》,形成縣委直接領導,政府、人大和政協直接參與,縣直相關部門和鄉鎮分工協作的協調領導機制。機制建立後,指揮部制定了《來鳳縣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實施方案》《來鳳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工作方案》等具體工作方案5份,明確了兩項工作“六結合”的工作思路: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民族文化和民族知識“五進”活動、與貫徹落實民族政策、與化解民族矛盾糾紛、與改善民生、與弘揚民族文化、與推進民族工作結合起來。並具體就兩項工作分管部門在資金配套、專案打造、文化產業扶持、文化挖掘整理等層面的分工、銜接做出了具體規定,就一些事關全域性、投資巨大、輻射面廣的重點工程進行了規劃。

  (二)機制對接互融,在資源配置上最佳化協調

  一是人力資源“動態調節”。按照“藝術土家”章程規定,兩部門的相關管理人員按“一事一專班”“定編不定職”的原則隨時調整工作內容。建立“全縣民族團結進步文化人才資源庫”,由兩部門共同進行培訓和管理,建設所需人才從資源庫中擇優選擇;二是文化資源“整合配置”。按照傳統、基礎、意願三項標準從“來鳳縣民族文化資源資料庫”中選擇合適文化專案在不同社群同時開展兩項工作;三是建設資金最佳化分配。即同時考量兩項工作建設成本和建成效果,推行專案制,並統一監督和考核,按照專案實施效果分階段撥付建設資金。

  (三)內容互聯共通,在底層對接上相互支撐

  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時,把文化作為主要載體和紐帶。一是扶持發展民族經濟時重點關注蘊含民族特色文化、帶動少數民族致富的專案。經過挖掘和開發,西蘭卡普、漆筷、繡花鞋墊、大頭菜、油茶湯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產業企業年產值超過2億元,僅“來鳳縣土家織錦村”一家企業帶動的農戶就超過500戶;二是民族團結示範村寨打造時把文化作為核心內容。除了建設完善的文化活動場所外,還儘可能地挖掘、整理傳統文化,營造文化活動氛圍。近10年來,在示範村寨中挖掘挑花燈、高腳燈等傳統文化專案22項,組建文藝隊伍12支,示範點中有7人次被評為“全州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三是極為重視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平臺建設。2011年以來建成“中國土家族擺手舞文化旅遊節”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平臺4個,三棒鼓、南劇、地龍燈等民族文化傳承平臺6個,牛王節、擺手節等民族文化節日平臺5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平臺212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時,把民族團結進步做為核心內容和根本目標。一是特別注意採集反映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產品。2011年以來,該縣拍攝了1部反映民族團結進步的電視劇、開設2檔宣傳民族文化的電視專欄、創作12臺反映民族團結事蹟的傳統南劇、新譜34板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花鼓詞和2000多條反映民族團結進步的楹聯春聯。二是重視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組織的運用。2011年以來共組織和資助了500多場群眾廣泛參與的文體活動,恢復了200多支民族文化表演隊,在196個村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室。三是注意各民族文化參與權、創造權和享受權的保障。在文化規劃、文化產業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色村寨建設等過程中對人口較少少數民族、散雜居民族、非自治少數民族的文化權利實行特殊“照顧”。

  (四)平臺共建共享,在投入上多元並舉

  純公益型平臺建設按管理許可權投入,協同建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民族團結進步“五進”活動等公益性平臺建設中,採取“指揮部”稽核監督、分管部門出資、共組建設小組協同實施的方式建設;經濟前景型平臺建設引導民營資本參與,共同出力。在民族旅遊、民族節會、文化產業、民族文化傳習基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文化展演等平臺建設中,協調政府在稅收、補貼、資源配置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把企業、學校、相關鄉鎮和社會團體動員起來出資建設,近年來透過這種方式打造了“舊司鄉牛王節”“百福司端午節龍舟賽”“擺手節”“仙佛寺旅遊基地”等一大批平臺;自娛自樂型平臺鼓勵指導群眾自籌自建,聯合指導。該縣現有民族舞蹈隊、三棒鼓、地龍燈、腰鼓隊、樂隊等民間文藝隊200多個,多為業餘愛好者自發組建的自娛自樂型文化隊伍。對這些參與人數多、影響力較大的平臺,由兩部門聯合在劇本、裝置技術、場地、風格和規範等方面予以幫助和指導,在投入上主要依靠群眾自籌。2011年至今,該縣兩項工作的總投入超過12億元。①平臺建設投入和管理上兩部門各有側重,但在建成平臺的使用上卻享有同等的權利。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建設成果的效能,該縣兩項工作在選材上儘可能利用對方建設已有成效的內容,在示範點儘可能選擇對方正在建設的社群,這樣不僅節省了建設成本,而且豐富了建設內容。如今該縣文化部門管理的民間文藝隊伍現已經成為民族政策宣傳、對外民族交流、民族特色文化展示的主要力量,而民族部門主管的民族團結進步“五進”活動也已經成為公益性文化服務的重要渠道等。

  四、對民族地區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啟示

  (一)體制機制創新是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前提

  兩項工作有著天然的聯絡點和互促發展的空間與動力,但傳統的部門條塊分割式的管理模式不利於互促發展。要消除這種不利影響,就要打破傳統行政壁壘,以“協同發展”思想構築起協力辦大事的工作機制。一是創新領導機制。即建立兩項工作協調領導機制,從而實現政策制定協同化、服務管理集約化的目的;二是創新資源配置機制。以效率最大化為工作要旨,細化在人力資源、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方面的權責,建立明確的考核機制和監督機制,儘量降低地理、經濟等因素對互促發展的負面影響;三是創新參與機制。基於兩項工作的社會屬性和公益屬性,引入社會辦事業,讓社會團體、社會組織、企業、民族精英人物更多層面地參與工作規劃、政策制定、具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緊緊把握文化這一關鍵連線點,因地制宜地推動社會發展是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主線

  文化是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天然聯結點,而文化具有涵蓋面寬、內涵深的特點。在工作中,要儘可能地從文化層面拓寬互促發展的空間,挖掘和創新互促方式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在樹立“大文化”思想的指導下做到在建設內容方面互相彌補對方短處和不足、在平臺建設方面切實考慮對方的需要、在建成功能方面儘量滿足對方需求,從而使兩項工作相互離不開,形成利益共同體。針對各民族文化、經濟、素質等方面差異性大的特點,在互促發展過程中,應根據民族和文化的實際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積極發動和利用各種傳統社會組織參與工作。一是要注意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為經濟發展營造民族團結氛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為旅遊產業提供場所、資源和服務,只有經濟發展起來了,互促發展才有基本保障;二是注意與各民族權益保障結合起來。保障各民族特別是散雜居民族、非自治少數民族和人口較少少數民族的文化參與權、享受權、創造權、文化選擇權。只有各民族的權益得到保障了,互促發展才能永續進行;三是注意推動其他社會事業。針對兩項工作與體育、交通、城市建設、旅遊、廣電等社會事業的交叉性,在互促發展中要儘可能多考慮到這些事業的發展,在可能的情況下建構更高層面的互促發展機制。只有社會事業整體發展了,互促發展才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堅持走群眾路線,實現全民受益、全民參與是互促發展的保證

  一是要讓群眾儘可能參與到兩項工作中來。特別是那些具有較強帶動力的民族文化精英、社會組織、文化隊伍,掌握較多經濟資源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名人,擁有較成熟平臺的旅遊企業、學校、特色社群和重要場所,掌握文化話語權的文化研究機構等等;二是要讓群眾儘可能貢獻智慧。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隱含民族團結、民族和諧、積極上進等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故事、傳說、傳統、習俗和思想,積極利用各民族喜聞樂見的節會、曲藝和活動,大力支援對兩項工作有較大推動力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揮;三是儘可能團結民族精英。建立健全群眾群眾需求表達機制,充分利用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民族文化傳承人所具有的工作經驗豐富、管理能力較強、文化水平相對較高、有社會威望等特點培養互促發展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