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蚯蚓》,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1

  活動目標:

  1.透過捉蚯蚓活動,瞭解蚯蚓的外形特徵、習性及用處。

  2.培養認真觀察的習慣。

  3.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鍊他們的個人能力。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可樂瓶底若干個,小木棒若干根。

  活動過程:

  1.捉蚯蚓。

  (1)帶領幼兒在草地上或花壇中挖幾條蚯蚓,並看看它在泥土中是怎樣活動的。

  2.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徵。

  蚯蚓的身體像什麼?什麼顏色的?有沒有腳、眼睛和耳朵?是怎樣運動的?

  蚯蚓的身體細長、圓圓、光滑、柔軟;全身由許多環節組成。頭較尖,嘴長在身體最前面。它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沒有腳,它是靠身體的一伸一縮向前移動的。

  3.瞭解蚯蚓的生活習性何用處。

  蚯蚓生活在什麼地方?它吃什麼?有什麼本領和用處?

  蚯蚓生活在溼土中,吃土中腐爛東西,有時也鑽出地面,吃地面上腐爛的葉子。它喜歡在土壤中鑽洞,人們稱它為鬆土能手。它的糞便是好肥料。蚯蚓還可以做中藥治病,也是家禽、家畜的好飼料。

  4.講述故事《青蛙和蚯蚓》

  活動反思:

  活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幼兒興奮緊張的場面比如:在摸蚯蚓環節時有的孩子膽小不敢摸、或者壯大膽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們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和處理好該事情,讓幼兒處於一種輕鬆、自然地狀態下完成認知。《綱要》提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援鼓勵它們大膽探索與表達。整個過程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2

  活動目標:

  1、學習查詢資料、收集資訊、整理資訊的方法。

  2、初步瞭解蚯蚓。

  3、會按節奏行走,體驗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豐富幼兒的經驗。

  物質準備:家長與幼兒查詢並收集蚯蚓的相關資料;音樂《找朋友》、播放器。

  活動過程:

  1、談論蚯蚓的話題,匯入活動

  (1)幼兒自由交流自己收集的資訊。

  (2)教師與幼兒集中分享交流。

  提問:你收集了蚯蚓的哪些資料?在收集的過程中,你知道了關於蚯蚓的哪些知識。

  2、引導幼兒瞭解並交流查詢、收集資料的方法。

  3、引導幼兒觀看操作材料《蚯蚓》,並將自己收集的材料貼上或畫在空白處,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佈置是"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1)引導幼兒分類整理資料

  (2)教師與幼兒共同佈置"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4、邀請同年段的幼兒參觀、分享"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區角活動:

  重點指導幼兒在科學角繪製自己收集到的蚯蚓的資料。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徵,學習簡單的記錄。

  2、初步瞭解蚯蚓的生活習性及用途。

  3、培養幼兒細緻觀察的習慣,體驗發現的樂趣,產生探究的慾望,萌發愛護蚯蚓的情感。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有關於蚯蚓的生活習性的介紹)

  2、兩、三條蚯蚓放置在大盤中,放大鏡、鑷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關蚯蚓的圖片若干佈置在牆面上。

  4、記錄用的紙和筆。事先學習觀察記錄表格。

  【活動過程】

  一、匯入,激發幼兒觀察蚯蚓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的一個彎彎曲曲的動物朋友,你們猜一猜是誰?引起興趣。教師在白板上倒序地畫出蚯蚓、再畫泥土、最後畫泥土上種植的樹。

  2、引導幼兒細緻觀察、想象、並互相質疑。(它像蛇,但沒有眼睛;它像毛毛蟲,但沒有腳。)

  二、透過觀察瞭解蚯蚓的外形特徵。

  師:那我們來看一看蚯蚓到底長得什麼樣子。請小朋友觀察桌上的蚯蚓你能來說說它長的是什麼樣子?請大家把觀察蚯蚓的'樣子請小組長在記錄紙上記錄好嗎?

  1、每組記錄(教師注意巡迴觀察,並注意引導、幫助引導一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的,鼓勵幼兒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講解自己的記錄。(教師引導幼兒認真傾聽,並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問題、質疑別人的觀點。)

  3、將幼兒記錄的表格以影片形式展示給幼兒。

  4、小結:蚯蚓的身體是細長的、一節一節的、彎彎曲曲的,頭部有點尖,便於鑽土,最在最前面,沒有眼睛、鼻子、耳朵、腳。他靠皮膚來感覺,靠“蠕動”來“行走”。

  三、初步瞭解蚯蚓的生活習性以及用途。

  師:那蚯蚓生活在哪裡呢?(泥土裡)它吃什麼呢?看讓我們來看一看蚯蚓是怎樣在泥土裡生活的。看PPT(圖一),讓幼兒講述。你們知道蚯蚓有一個什麼特殊的本領?(鬆土)蚯蚓有用嗎?觀察PPT(圖二)

  (引發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你喜歡蚯蚓嗎?為什麼?小結蚯蚓的用處。

  四、拓展知識經驗。

  1、什麼時候會出現許多蚯蚓呢?(下雨過後)。為什麼下雨天會有這麼多蚯蚓。觀察PPT(圖三)拓展幼兒的知識經驗。

  2、激發幼兒扮演小蚯蚓的興趣,模仿蚯蚓爬以及鬆土的遊戲!

  【活動延伸】

  帶著工具到戶外去挖蚯蚓。

  最後讓幼兒看著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圖,再次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慾望。

  【活動反思】

  《綱要》中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今天的科學活動中我的教學掛圖一出示出來,孩子們就開始大聲嚷嚷起來:“蛇!快來看呀!好大的蛇啊!”“不對,是蚯蚓呢!”“是蚯蚓,蚯蚓比蛇小好多的。”……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是挺多的。這個活動不僅使孩子們觀察到了蚯蚓的外形特徵,瞭解了蚯蚓的生活習性,使他們掌握了蚯蚓的作用,還知道了蚯蚓的一個神奇的本領。

  相信孩子們對蚯蚓還只是表面上的瞭解了一些相關知識,所以今天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項任務,就是週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戶外去找一找蚯蚓,在做進一步的觀察,並要求他們親自操作透過自己的觀察去了解蚯蚓的再生本領,希望能得到家長們的配合。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4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傾聽,操作,使幼兒知道蚯蚓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活動使幼兒懂得要保護蚯蚓。

  3、發展幼兒觀察能力及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六隻盆:盆裡有泥和蚯蚓

  2、每人一隻小盆子,一雙筷子;

  3、每組一盆水,抹布;

  4、蚯蚓示範圖,錄音,圖書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蚯蚓,知道其外形特徵

  1、觀察泥土,尋找蚯蚓。

  盆子裡的泥土是怎麼樣的?(泥土上面有一個個小洞洞)這是怎麼回事呢?泥裡藏著什麼呢?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

  2、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徵。

  (1)蚯蚓長得怎麼樣的呢?它與其它動物不一樣在哪裡?

  (2)幼兒觀察蚯蚓“走路”時的動作,用手模仿蚯蚓走路時一伸一縮的現象。

  小結:蚯蚓的身體圓又長,象細細的管子,而且身體滑滑的,軟軟的,有許多節組成。它與其它動物不一樣,它沒有眼睛,鼻子,耳朵,身體下面也沒有腳,它是靠身體一伸一縮向前蠕動的,有些時候還會把身體捲起來。

  二、瞭解蚯蚓的生活習性

  1、小實驗:將蚯蚓放入水中,觀察蚯蚓會怎麼樣?

  2、出示放在同一容器中的乾溼兩種泥,讓幼兒觀察,泥有什麼不一樣呢?(一邊幹一邊溼)

  3、找一找蚯蚓在什麼地方呢?想一想蚯蚓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呢?

  小結:蚯蚓喜歡在潮溼的泥土中生活。

  三、瞭解蚯蚓與人類的關係

  1、蚯蚓生活在泥裡吃什麼呢?(幼兒自由討論,並自己在教室裡尋找圖書,圖片等答案。)

  2、蚯蚓有什麼作用?

  小結:蚯蚓吃的是泥裡腐爛的東西,有時鑽出泥土吃地面上腐爛的樹葉,它在泥裡生活,使土壤變得鬆散,莊稼,植物就長得好了,它的糞便還可以作肥料,蚯蚓還可以做中藥,它也是家禽,家畜,魚最喜歡吃的飼料。

  3、蚯蚓的本領真大,但是有一些地方蚯蚓不多,所以我們人類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蚯蚓養起來,然後把它送到需要的地方,為人類服務。

  四、延伸活動:

  1、和幼兒一起到田野裡去找蚯蚓。

  2、自然角中飼養蚯蚓,讓幼兒觀察蚯蚓鬆土的現象。

  3、做蚯蚓再生的實驗,讓幼兒瞭解蚯蚓生存繁殖的特殊本領。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5

  設計意圖:

  這是一節極為普通的科學活動,把介紹蚯蚓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沒有花哨的準備和內容,也未把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其中,但這節普通的課卻運用了先進的教學裝置――多媒體。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徵展示給幼兒,讓幼兒直觀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識,同時,取得了用圖片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在本節課中,又利用了因特網,隨時解決幼兒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類問題,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慾望,同時也解決了教師對知識瞭解不全面,從而面對幼兒提問時束手無措的情況。

  教學目標:

  1、瞭解蚯蚓的外形特徵,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網為日常生活帶來的方便。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事先聽過《小蚯蚓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出課題。

  細細長長像條蟲,沒手沒腳會勞動;天天躲在泥土中,鑽來鑽去把土松。猜猜這是什麼?(點選謎底)

  二、蚯蚓的特徵。

  用多媒體課件詳細介紹蚯蚓的各部分特徵。

  教師小結:蚯蚓的身體細長,圓圓的、光滑、柔軟;全身由許多環節組成,頭較尖,嘴長在身體最前面。它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沒有腳,是靠身體的一伸一縮向前移動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體課件瞭解蚯蚓各種不同的作用。

  四、遊戲“蚯蚓愛吃什麼”

  請幼兒根據蚯蚓的愛好有滑鼠挑選蚯蚓愛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蚯蚓》6

  活動來源:

  體育活動時,我帶領幼兒到軟質地面上玩“爬爬樂”的遊戲。遊戲休息時,有幾位幼兒發現了旁邊花圃裡有蚯蚓。平時‘幼兒很喜歡小動物,但對蚯蚓卻不太瞭解。孩子們有的能用土語說出蚯蚓的名稱,但觀察不細緻,不能準確地用口語表達其外形特徵,更不瞭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認識誤認為是怪物、大壞蛋。大班孩子,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事物充滿好奇,,小小的蚯蚓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熱情。他們在議論著,有幾個膽大的孩子還用小棒子將蚯蚓挑起來觀察。

  《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為此,我設計生成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蚯蚓》,引導幼兒展開了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探究蚯蚓,並能將結果記錄與交流。

  3.產生對蚯蚓的進一步探索慾望,知道要保護蚯蚓,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聊天的兩盆花》,蚯蚓若干條,實驗用品(尺、放大鏡、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動過程:

  一、由多媒體課件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教師:“昨天晚上,我聽到窗臺上兩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體課件)一盆說:“我盆裡的泥土太硬了;緊緊的裹著我的根部,我吸收營養都困難。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說:“我盆裡的泥土鬆鬆,軟軟的,我可以盡情的吸收養分。你看,我長得多茂盛。”

  教師:“為什麼兩盆泥土會不一樣呢?這裡面有什麼秘密?”

  (倒出來看看)原來是小蚯蚓在幫花兒鬆土,花兒才長得茂盛,碧綠。那我們幫花兒謝謝小蚯蚓。

  (孩子們在情境中發現活動的主角“蚯蚓”,引入課題。)

  二、幼兒自主探究,實驗並記錄。

  1.小蚯蚓長是得什麼樣子的?請你仔細的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條蚯蚓去研究研究。(為幼兒提供放大鏡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結果:

  蚯蚓是環節動物,細細長長的,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許多水分,摸上去溼溼的。頭部有環帶。

  (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瞭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徵。)

  2.小蚯蚓是怎麼運動的呢?用動作學學。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縮蠕動腹部有剛毛。蚯蚓藉助剛毛爬行。

  3.小蚯蚓還有什麼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長?蚯蚓在地上會爬,它在玻璃、紙上上會爬嗎?哪裡爬得快?它喜歡什麼環境是乾乾的還是潮溼的?它為什麼總是躲在泥土裡?他喜歡光嗎?我們來做幾個實驗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講解操作方法與要求。

  實驗一:提供尺量。

  實驗二:提供玻璃和馬糞紙。

  實驗三:提供手電和紙盒實驗四:提供軟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筆記錄交流探索的結果:

  蚯蚓有不同的長度;蚯蚓在玻璃上、紙上也會爬,蚯蚓沒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見,也聽不見,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覺到震動。他喜歡生活在潮溼的泥土中。

  (利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對蚯蚓進行實驗研究和記錄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們發現了蚯蚓的這麼多秘密,你還知道蚯蚓的什麼秘密?

  1.蚯蚓的糞是寶貝,可以養雞、鴨、魚等。

  2.蚯蚓是中藥,叫地龍。

  3.蚯蚓還是一種菜,營養很好。

  4.蚯蚓會處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幹,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這一環節,幼兒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關知識,知道了我們要保護蚯蚓,愛護大自然。)

  四、延伸活動:

  1.有一條蚯蚓受傷了,我們把它養在教室裡,看看它會好嗎?會有什麼變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動中,幼兒瞭解到蚯蚓受傷分成兩段後,它有個小本領,有腦袋的那部分會長出尾巴來,有尾巴的那部分也會長出腦袋來,它就能變成兩條蚯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