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詩詞五首·春望》教學設計

《詩詞·春望》教學設計

《詩詞五首·春望》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詞五首·春望》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春望》,瞭解五言律詩的特點。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寄情於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表達感時恨別、憂國憂民之情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學習《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註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髮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1)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透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頸聯“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3)本詩的情感是透過什麼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結

  1.寄情於物

  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

  2.這首詩格律嚴整。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五、作業

  背誦並會默寫《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