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教學設計方案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為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2、領會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妙處。

  3、初步學習說明文的基礎知識。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初步掌握說明方法。

  【教學流程】

  匯入新課──整體感知──研討探究──鞏固練習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學習說明文的基礎知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初步掌握說明方法。

  一、匯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係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1、出示學習目標。

  2、說明文:

  說明方法: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圖表說明、事例說明。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峰巒 一霎那 點綴 綾紗

  瀰漫 暈頭轉向 月暈 崩塌

  2、根據釋義寫出詞語:

  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峰巒)

  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預兆)

  輕巧優美。 (輕盈)

  (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瀰漫)

  即將出現的跡象。 (徵兆)

  崩裂而倒塌。 (崩塌)

  3、默讀課文,思考:

  ⑴ 雲和天氣有怎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詞語是什麼?它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明確: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打比方。

  ⑵ 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作者從哪些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句子。

  明確: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⑶ 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雲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徵?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做練習冊P59第二題。

  形態變化天氣徵兆產生分佈情況及色彩天氣徵兆

  4、說明方法: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為若干類別,再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不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說清楚,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語言訓練。

  2、初步學習並運用說明文的基礎知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語言訓練,初步掌握說明方法

  一、研討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象。作者主要採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

  學生齊讀第一段,完成練習冊P59第3題。

  教師講解: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比喻說明,簡稱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文章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二、語言訓練

  1、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

  2、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三、教師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麼,後說什麼,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於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四、拓展延伸

  1、《三級講練》課外閱讀。

  2、積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雲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等。

  五、佈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詩意。

  2、嘗試分角色朗誦或表演朗誦,感受詩歌真摯的愛國熱情和中華少年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課前準備】

  收集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看到祖國的錦繡山川,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你是否為祖國的日益強盛感到驕傲?是否為自己是一位中華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中華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己認為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後,同桌間互相檢查。

  2、或聯絡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可以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三、討論交流

  1、指名讀詩,讀後評價是否正確流利。

  2、互相交流:瞭解了些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3、閱讀欣賞課前收集的有關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和圖片。

  四、整體把握,難句理解

  1、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蓮乳燕雛鷹山丹丹各喻指什麼?

  劃出高原──雪蓮、寶島──乳燕、草原──雄鷹、黃土坡──紅高粱。

  自由說說:透過這些詞語,你有哪些與此相關的聯想?把四組詞語聯絡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麼?然後指名分角色朗讀第一段詩句。

  2、默讀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麼哺育滋養了中華少年?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3、讀第6、7自然段,感受四個不句和四個要句的鮮明對比,它們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中華少年建設中祖國的堅強決心。)

  4、齊讀第8自然段,體會詩歌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

  5、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

  (交流對詩句含義的理解,詩句的表達方法及內心情感體驗。)

  五、誦讀,激發愛國情懷

  1、自由朗誦(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誦(甲、乙、丙、丁分配朗誦或四人小組合作讀。)

  3、表演朗誦。

  六、總結昇華

  交流對有詩歌朗誦的體會。

  七、課外延伸

  收集朗誦詩,課外開展詩歌朗誦會。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學內容:第1、2頁

  二、教學目的:經歷分蘋果的實際操作,學習用豎式計算的方法,與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絡起來,明白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

  三、教學重點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

  四、教學難點:豎式中商的位置。

  五、教學關鍵:理解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六、課 型:新授課。

  七、教學方法:講授、實際操作

  八、教具準備:學具材料

  九、教學時間:一課時

  十、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同學們,這裡有20個蘋果(板書20個蘋果),每盤放5個(板書),可以放幾個?

  學生在自己本上做練習。集體交流。不論什麼算式,只要學生能把計算過程說合理就行。

  (二)新授

  (1)學習用豎式計算。

  針對20÷5=4講解。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解答。就是豎式。有幾個蘋果?寫20,除號就用一個新的符號來表示,在外面寫5,教師板書。說說豎式的含義。如何來計算呢?幾和5相乘得20。四五二十,4寫在什麼地方呢?4就是我們要求的得數。到這兒不算完,還得檢查一下對不對。如果每盤放5個,放了4盤,共需要幾個蘋果?怎麼算?四五二十,寫上20,20-20=0。等於0說明什麼?20個蘋果,每盤放5個,正好放4盤。看20÷5=4 複習每部分的名稱。看豎式知道每部分名稱。

  (2)試一試

  集體做第一個式子。假設有8個蘋果,平均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寫。8除以4等於2,如果每盤放4個,放了2盤,需要幾個蘋果?二四得八。最後等於0。

  (三)練一練

  (1)做試一試的第二個式子。找學生上黑板做。簡單說說計算過程。再練習剩下的兩個式子。做完了再出幾個題練練。

  (2)延伸

  如果20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有時間的同學可以想一想,算一算。留作思考題,課後做做。

  (四)總結

  20÷5=4還可以表示成豎式,用豎式來計算。除法都可以表示成豎式,用豎式來計算。

  (五)課堂練習:用豎式計算

  24÷6 42÷7 64÷8 72÷9

  (六)作業:p1試一試

  板書: 分蘋果

  20÷5=4

  豎式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學習目標

  1、認識“迅、蘊、霎”等9個字,會寫“賀、顧、迅”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祝賀、神氣十足、左顧右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主要內容,懂得應回報父母的愛,學會理解和關愛別人。

  4、學習在人物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中體會人物心理。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及歌曲《懂你》。

  2、文字投影片。

  3、學生查詢自己最滿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禮物。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匯入課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瞭解大意。

  a、學會自由讀課文。

  b、檢查生字讀音:蘊,讀“yùn,不讀wēn;霎,讀shà,翹舌音,不要讀成sà;拙,讀zhuō,不要讀成zhuó。

  2、(出示兩幅課文插圖,板書課題)同學們,我們在單元導讀時已大致瞭解了課文內容,請大家認真觀察這兩幅圖中學生的表情和動作,試著用合適的詞語形容兩幅圖。(如,第一幅圖:熱鬧、興奮、驕傲、興高采烈;第二幅圖: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學生在同一節課堂上會有這樣截然相反的表現呢?讓我們再一次默讀課文,找一找,哪兒到哪兒是寫這一堂課的,哪些段落是寫第一幅圖片的,哪些段落是寫第二幅圖片的。

  提出要求,合作學習

  1、同學們在讀書中一定發現了課文中對話很多,而且這件事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那我們就以演課本劇的形式來學習這篇課文,好嗎?

  2、要想演好課本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提出幾點要求)

  a、每個人都要認真練習朗讀,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b、組內商議扮演老師和學生的角色。

  c、畫出描寫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的句子,再認真多讀幾遍,讀出人物的語氣,仔細體會應該怎樣才能演好。

  d、共同討論一下扮演老師和學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後在組內排演。

  深入小組,個別指導

  教師深入小組,瞭解一下各組學生讀書情況,並在角色把握上與學生共同探討,尤其是對閱讀有困難的學生,要結合他所畫的重點語句進行個別指導。

  小組表演,引導評論

  1、激發興趣:哪一組願意為大家表演《可貴的沉默》這一堂課?那我們其餘同學就來做小小評論家仔細觀看錶演,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進行評論。一會兒,我們來評出這一組中的“最佳演員”,好嗎?

  2、小組表演,老師和學生一起認真觀看。

  3、引導學生評出“最佳演員”,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依據──結合對課文重點語句的'理解,來深入體會愛的情感。如,

  a、對老師的表演要做到和藹可親、真誠平等。

  這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愛的感受過程當中,非常民主,語言兒童化,“把手舉高,老師要點數了!”“啊,這麼多啊!”與孩子們的情緒是一致的;當孩子們與她一起點數、回頭看,站起來、快樂交談時,老師都沒有阻止,而是讓他們盡情表達被愛的歡樂。在引導學生回報愛的過程當中,與孩子一同沉默,沒有批評和教育,而是輕輕地問和提建議,使孩子們懂得回報父母的愛。

  孩子們潛意識的開發、覺醒,靠老師的引導、啟發,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藝術的老師。

  在評論過程當中,可引導學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動作、腔調進入評價,從而體會文中老師的形象與教育的藝術。

  b、對文中學生的表演要真實自然。

  在表演對愛的感受這一過程當中,要表現得興奮熱烈。對“異口同聲”“驕傲”“神氣十足”“左顧右盼”“索性站了起來”等詞句,要引導學生在評論中體會文中學生當時的心理活動:生日,帶給他們的是歡樂,是濃濃的親情,因此,他們才那麼興奮、那麼驕傲、那麼急於表達被人愛的歡樂。

  在表演體悟到要回報愛這一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在評論中體會“寂然無聲”“沉默不語”“剛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開了”“像獲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詞句的理解,認識到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熱鬧興奮(感受到愛)──羞愧不安(意識到自己從未回報過愛)──熱鬧興奮(準備回報愛)。

  c、沉默的時間要足夠。

  文中寫“足足有一分鐘”,在這一分鐘的沉默裡,老師的沉默是有意的。孩子們在沉默中有了回報愛的意識的覺醒。因此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

  第 二 課 時

  師生創造性表演,結合生活實際,昇華文中愛的情感

  1、激勵:在剛才的表演和評論中,我們班不但誕生了“最佳演員”,還誕生了許多“小評論家”。這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來演課本劇,相信大家一定會演得更好。

  2、提出要求:老師演老師,我覺得很自信;同學們演學生呢?請大家在表演中注意演好這些內容(出示):

  異口同聲 驕傲 神氣十足 左顧右盼 索性站起 霎時

  寂然無聲 像獲得赦免 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不約而同

  3、按課文敘述順序創造性表演。

  a、在表演到第9自然段時,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生日照片或生日禮物,在小組內互相講一講難忘的、歡樂的生日。並請兩名同學給大家講講。

  b、在表演到12、13自然段時,若班內有學生知道並給父母祝賀生日的要請這樣的同學給大家講一講怎樣做的及父母的表現。

  c、在“一分鐘的沉默”後,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剛才在想些什麼,引導學生體會父母辛勞,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代價,教師適時播放《懂你》歌曲。

  d、變換角色:學生扮演自己的家長,在家長會上向老師表達感受。

  e、在表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抄下來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指導書寫,記憶字形。

  a、讓學生說說自己記憶字形的方法。

  b、“賀”,上小下大,“顧、犯,”左右相等;“恰、緩、稚”,左窄右寬。

  2、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抄下來。

  佈置綜合性學習任務

  學完了《可貴的沉默》,我們肯定想到了父母對自己的疼愛。那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有多深、有多少,讓我們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來回憶和了解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事情。

  1、詢問:向親人和鄰居瞭解,你小時候父母是怎樣疼愛你的。

  2、觀察:瞭解父母平時是怎樣為自己操勞的。

  3、回憶:開啟影集或觀看家庭錄影,找到父母教自己學走路、陪著遊戲的記錄。

  我們將在下節課前三分鐘交流自己的綜合性學習進展情況。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

  2、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3、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5、瞭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重點】

  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於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三、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選兩位同學複述課文。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提示學生複述時應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冒著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幹彈坑裡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並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

  學生齊讀相關片斷。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透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教師提示:選擇典型畫面推想,如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裡,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訴人們什麼?她想了半天,心裡是怎麼想的?

  再如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屍身翻過來。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髮,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後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她坐在那裡,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老婦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她做這一切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她坐在那裡,靜靜地。她想了些什麼?

  又如,拂曉前,紅軍戰士來尋找契柯拉耶夫的屍體,老婦人又拿出一支蠟燭點燃在烈士的墳頭。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麼不說話?為什麼鞠躬?

  選三位同學交流,其餘同學評價。

  3、要求學生談談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 學生自由討論。

  ⑵ 選兩位同學發言。

  明確: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老婦人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問: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有人認為:文章突出小小的燭光,意蘊深遠。有人認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認為:文章一再寫德國人的炮火,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更突出老婦人行為的感人。有人認為老婦人把一生中最珍愛的結婚喜燭獻給紅軍戰士,這一點很感人。

  歸納總結:首先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的最愛,悼念紅軍戰士。

  其次,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像抒情詩,讚美燭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五、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回答一題):

  1、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裡。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

  (把這句話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裡好不好?為什麼?)

  2、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時揣在懷裡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 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3、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裡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好不好,為什麼?)

  學生默讀、品味,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

  1、改後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歷歷在目,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能聽得見,十分感人。改後過於籠統,不夠細緻。

  2、補充說明這支蠟燭的來歷,表現了老婦人奉獻給紅軍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黑色圍巾,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後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的非常來歷,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師生共同品味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的含義。

  明確:這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六、課堂小結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七、佈置作業

  用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五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自然合理。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鞏固前一課所學的色彩三原色知識,透過學生探究摺紙、染紙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教學重點:鞏固所學的色彩三原色的知識。

  難點:染紙的方法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將教師的四周佈置上美麗的染紙,創設出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髮現染紙的特點。

  1、教師展示兩張染紙,一張是前一節課製作的滴染作品,顏色分佈不規律且較隨意;第二張是圖案、顏色重複且對稱的染紙作品引導學生觀察兩張染紙的不同之處。總結:染紙作品的圖形和顏色是對稱的,形成重複的美感。教師質疑:圖形和色彩的重複效果是怎樣出現的呢?

  2、探究折法。以組為單位從教室裡懸掛的染紙中選一張,分析其折法。每組選派代表到實物投影前演示折法。學生感受不同折法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3、欣賞扎染、蠟染作品,教師介紹其悠久的歷史,並引導學生受水與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特點。

  4、看書,自學染紙的方法。提問:書上是怎樣染紙的?生:將顏色倒入調色盤中,將紙浸在顏色中染紙。總結:這種方法叫做浸染。

  5、學生試做。

  6、解決在試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問:你在製作過程中出現什麼問題了,需要幫助?生:色彩染不透。中間部分不知道怎樣染?引導學生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7、第二次製作。

  8、學生展示染紙作品。

  9、教師展示用染紙製作的各種工藝品,拓展學生的思路。

  10、總結。提問:你在製作後還有生麼遺憾?有什麼收穫?課後小結鞏固前一課所學的色彩三原色知識,透過學生探究摺紙、染紙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自主探究發現一些新的好的方法,如運用浸染法時,用廢舊報紙吸一下水分,這樣能夠使色彩過渡的更柔和,也比較容易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