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對新基礎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中五個問題的追問及反思

對新基礎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中五個問題的追問及反思

對新基礎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中五個問題的追問及反思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

  我認為,這種提法不符合事實和邏輯。我的觀點是: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為什麼這麼說?

  (1)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課堂學習不完全等同於課堂,它僅僅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2)如果說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那麼課堂中的另一類人——教師,是什麼?僕人嗎?難道以前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是師尊生卑,教師壓抑學生,現在的課堂非要以學生為中心,來個生尊師卑,讓學生來壓抑老師?很顯然這是一種二元思維對立的怪論。主人嗎?學生是主人,教師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也就無所謂主人不主人了。有主人,就有僕人;有主人,就有客人。那麼,我問一句:課堂的僕人是誰?課堂的客人又是誰?既然課堂的僕人、客人不存在,課堂的主人也就不存在!

  (3)我覺得,本身爭論“課堂中誰是主人”的問題就是錯誤。因為問題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元對立思維的淺層次上。我覺得,用多元思維去觀照課堂,多側面、全方位、動態的認識師生關係,可能更接近事實和本質。即他們是課堂構建的兩大基本元素,課堂行為的共同實施者。

  2.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要求教師不講或少講嗎?

  我認為,教師必須要講,不能不講,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講。講不講,少講還是多講,要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實際情況。

  A.為什麼教師必須要講?

  (1)教師的講是教師的正當權利,更是社會交付與他的義務。教師授課,並不僅僅是個體在授課,而是社會、人類、民族、真理、良知在授課。教師的講,並不僅僅是某個人在發言,而是整個社會在透過某個人發言。教師不講,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對人類不負責任。

  (2)學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沒有完全社會化的生命。從來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由一個“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需要經驗和方法。而有些經驗和方法是大部分學生依靠自身無法悟得的,所以教師必須要“給”,要“講”。

  (3)學生需要從小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但創新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無本之木。它需要廣博深厚的知識來作為基礎。低知識水平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創新。我們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欣賞學生,善待學生,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學生知識水平低,知識攝入量少,知識視野窄,獲取、篩選、加工、重組知識的方法稚嫩,這是不爭的`事實。要改變學生在知識方面不足、欠缺的狀態,教師的講是極其重要的手段。

  B.什麼情況下少講?什麼情況下多講?

  少講:(1)學生本來就會的,少講;

  (2)學生透過自學教材,完全有能力獲取並掌握的,少講;

  (3)與本課學習目標無關的,或關係不大的,少講;

  (4)與當前社會意識形態主流和科學原理不符,對學生成長不利的,少講;

  多講:(1)學生感到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時,多講;

  (2)學生感興趣,又與本課學習目標緊密相關時,多講;

  (3)學生的思維發生偏離和混亂,思想不正確,有悖於道理法律和科學原理及人類正常心理時,多講;

  (4)學生缺少解決學習問題和思想考問題的方法時,多講;

  (5)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時,多講。

  C.怎樣講?

  (1)準。抓住重點,切入要害,既準確挖掘知識內質,又準確深入學生內心。

  (2)實。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經驗。

  (3)活。形象,直觀,通俗,淺顯。

  (4)細。準確,細緻,體系感,結構化。

  3.指責教師“教案意識”太強,對嗎?

  我認為:不對!為什麼?

  (1)“教案意識”不等於“執行教案意識”。“教案意識”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中有“教案”,“執行教案意識”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光想著“教案”不想著“學生”,不是著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靈活機智的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積極調整、補充、完善教案,而是被“教案”束縛住手腳,把學生看成是完成“教案”的道具。一個是“心中有數”,一個是“死搬硬套”。

  (2)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教案意識”,預先考慮的課堂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必須要保質保量的完成。否則,課堂學習就成了“意識流”和“無主題變奏”,師生的學習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感,學生一節課下來就會一無所得。

  (2)強化教師的“教案意識”,但同時應該淡化“執行教案意識”。即教師教案要注意“彈性化”設計,要留有師生釋放生命激情,互相激發創造思維火花的時間和空間,在執行時要靈活變通,根據學生的反應來加以合理、適度的調整。但大目標、大方向、大框架不需要任意改變,否則就離題萬里,師生一塊放起風箏來了。

  4.讓學生“動”起來,就是好課嗎?

  我認為,並不是所有“動”起來的課,都是好課。為什麼?

  (1)無目的“動”是盲動、亂動、為動而動。

  小組討論的形式很好,學生的發言能力、創造能力和合作意識可得以很好的培養。但有些問題缺乏創意,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書本和生活經驗直接解答,完全沒必要進行課堂小組討論。稀裡糊塗看上去,課堂氣氛活潑熱烈,生生互動,但實則是演戲,純粹無效勞動。

  (2)無價值,無效果的“動”是瞎動,胡動。

  現在的研討課上的自由發言,自由辯論和小組討論,往往只重“形”不重“神”,只重“外”不重“內”,只重“動口”,不重動“手”,更不重讓學生動“腦”,動“心”、動“情”。一節課下來,學生倒是充分活動了,積極主動了,但學習效果差,學習質量水平低,把課堂當成了“座談會”、“辯論會”、“討論會”。

  應該怎麼動?

  (1)圍繞學習目標動。

  (2)圍繞核心問題,特別是圍繞學生感興趣,易發散,能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問題,動。

  (3)集體動、小組動的次數不要多。一至二次即可。

  (4)動、靜結合。要有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練習的時間和機會,不要動輒就討論,就辯論。

  (5)既要讓學生動口,又要讓學生動手。說一說,劃一劃,自己個體的操作要有。

  (6)既要互動又要單動。教師個體的講述、點拔、啟發;學生個體的揣摩,練習也要有。

  5.一堂課不歸納總結,嘎然而止,就是“動態生成”嗎?

  我認為,不但不是“動態生成”,而且連完整的“動態”都算不上。為什麼?

  一.“動態生成”中,“動”是手段和外在表現;“生成”才是目的和內在本質。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動”應該以“生成”為追求目標。生生互動也好,師生互動也罷,“動”起來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創造性思維成果,才是關鍵。

  二.學生“動”起來了,教師“動”起來了,思維共振了,思維互激了,生成出富有靈性和智慧的問題、解答、觀點、方案了,這就算大功告成,任務圓滿了嗎?不!生成了還需要鞏固積累,還需要反饋和課下再創造、再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課課有收穫,課課的創造力不斷提升,如果不這樣,師生共同創造的,富有價值的思維成果就往往靈光一閃瞬間消失,往往曇花一現旋即飛逝,往往一堂課下來,無實實在在的所得。

  三.教師在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要不斷的提醒學生把自己的新穎見解,他人的獨到見解迅速、簡要的記錄下來,以避免資源的流失和浪費,也為下一次“動態生成”奠定經驗基礎;每堂課結束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歸納、總結、品評本節課的學習收穫,要儘量要點化,體系化,結構化的把本課中動態生成的思維成果和資源整合起來,進行有效反饋和深刻反思。只有這樣,課才有意義,否則,課就成了走過場,瞎胡攏。

  綜上所述,是我在聽新基礎教育研討課時的一些零星感想和表層反思。我再三申明,我只是提出一些問題,以引起同行們的注意,引發同行們對新基礎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決無“腦後有反骨”,你說上東我非要上西之意。其實,對於新基礎教育的原則和宏觀理念,我是完全贊同並努力在實踐中嘗試的。但贊同不等於盲從,支援不等於迎合,我以為,結合自身和學生的實際,個性化的改造重組新基礎教育理論,批判的吸收其精華,應該是,也必須是新基礎教育實驗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想,這也是葉瀾教授一貫提倡並一直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