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通用5篇)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1

  低年級講讀課文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而且第二冊語文課本上已經全部沒有拼音,所以,對學生的閱讀加大了難度。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主要寫了黃山奇石的奇妙。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並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全文都是圍繞黃山山石的“奇”來展開的。對於寫景的文章,學生難以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所以,光透過觀察圖畫,朗讀課文的效果不是很大。所以,從課後的再次回顧中,自己發現了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課文第一自然段,首先是介紹了黃山風景區的地理位置和風景特點。我嘗試透過提問的方式,讓同學們發現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黃山風景區。吸引同學的興趣,並要求理解“聞名,秀麗,神氣,尤其”這四個詞,可惜這個環節中,學生的互動並不多,而且能說的也寥寥數語。可能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刻。如果能用幻燈片的放映形式呈現黃山風景區的美麗景色會好很多。

  學生初讀課文第一段後,對文字只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我抓住了“尤其那些怪石,有趣極了”。進行下面的教學,透過黃山奇石是黃山最突出的景觀。分別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這些奇石。於是,進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學習,在進入第二閱讀時,我提出了“黃山的這些奇石”都奇在哪兒呢?這個問題,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一個板塊式的問題,然後,學生就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而且能較準確的抓住文章的關鍵字。

  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下:

  1、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的不到保證,語文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字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圖畫。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範是非常必要的。由於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2、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裡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景”瞭然於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3、對識字教學的時間不夠。由於本課出現的“我會認”的生字較多。對學生的掌握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也相應的加長。當把這些我會認的字記熟後,在帶入課文中就好學多了,而對於要求“我會寫”的生字,還是用來示範寫。請同學演板,共同觀察,糾錯而獲得正確規範的字型方式為主。寫字教學中,突出相同結構的字的這個重點。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當然,世上本無完好無缺的課,比如,學生對黃山山石“奇”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夠了解,時間關係,課後的生字學習批改指導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課學生都有收穫,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課。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2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主要描寫了黃山的“仙桃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的樣子和特點,表現了它們的奇妙。這篇文章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遊客的原因,同時也使人產生了進一步瞭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願望,從而會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

  一、教學效果

  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讀文,感受原文精神。課文采用的是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介紹黃山的奇石,語言優美,用詞精湛,透過對黃山奇石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黃山風景秀麗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發學生們對黃山的喜愛。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使黃山風景更準確、更直觀,真實地出現在學生眼前,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透過提問的方式,讓同學們發現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黃山風景區,吸引同學的興趣。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而且能較準確地抓住文章的關鍵字來理解。整堂課下來,生動、活潑,教學效果較好。

  二、成功之處

  1、注重學生的誦讀。課上讓學生範讀,然後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於參與,急於體驗,急於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2、展開想象,描寫“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3、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自主學習,透過讀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4、做到讀寫結合。在學習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想,寫‘奇石”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後,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三、不足之處

  1、學生的互動並不多,而且能說的也寥寥數語,可能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刻。

  2、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得不到保證,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

  3、描寫“奇石”的訓練環節,有的同學能仿照課文寫好,但一部分學生由於缺乏詞彙,寫得不夠具體生動。

  四、改進措施

  今後,我要加強探究性學習,在創造性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的視角,透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學生,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

  黃山的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號稱“天下四絕”。《黃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中的一絕——怪石。課題“奇”,就已向學生交代清本文所講內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教材將文字安排在第一組課文中,而這組課文雖以秋天為線索,但又不侷限於秋景。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的同時,還要透過文字使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之情。

  一、教學設計為導遊帶領遊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橫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遊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字知識講解結束,有始有終。

  二、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對於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於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圖—文—想—畫—說,結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秘,產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放飛想象,嘗試塗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學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說一說。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歎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脫離現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悟到石的形奇。

  四、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字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裡,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歎於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4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圖文並茂地展示了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秀麗神奇的自然風景,其中無數惟妙惟肖、妙趣橫生的奇巖、怪石是教學的重點。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作者在字裡行間也蘊含著對黃山奇趣的岩石和秀麗的景色的讚美,讓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則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因本課生字較多,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3、感受黃山奇石的奇、趣,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課後我認為我並沒能做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教學目標沒能很好地實現。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匯入環節我以導遊的身份創設情境,配以圖片引領學生“進入”黃山觀賞神奇的景色。設計了旅途中遇到障礙,需要靠集體的力量清除“生字石頭”才能繼續遊覽這一環節,然而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從這第一環節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學生出現不認識生字的情況,於是我只能慌亂地結束了這一環節。在初步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回顧課文內容,不知怎麼讀著讀著變成了齊讀,聲音又小,造成一種非常沒有精神的感覺。在精講部分,我採取看圖學文的方法,導學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議、讀四步,輔以動作朗讀,讓學生體會黃山石的奇;再扶學第三自然段,鞏固四步學習方法,最後讓學生用這一方法自學第4自然段,相機進行輔導。課堂第四環節為練習鞏固,我結合課後練習讓學生模仿作者的描寫方法,說一說“天狗望月”是什麼樣子的,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力。最後一環節為書寫指導環節,因時間浪費過多,也只能是匆匆帶過。

  這節課,失敗的地方太多,這將成為我不可多得的經驗財富,現總結如下:

  1、課前準備沒有做好。我選擇的是第二課時來教學,但是由於記錯展示課時間,導致第一課時基本沒有講,繼而造成學生在複習生字的環節沒能有個好的開始,這樣一來也打擊了孩子們的信心,致使之後的課堂格外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這給我敲響了一個大大的警鐘,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件事,才能給學生起一個好的帶頭作用,如果老師萬事都得過且過、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學生也一定無法得到更好地成長;

  2、對自己的學生還不夠了解。我對班裡學生的評價為聰明有餘,但過於活潑,在平時的課上,班級氣氛總是過於熱烈,我沒有預料到學生在面對其他教師聽課時會表現得那麼緊張,沒能更好地去安撫學生,反而為了讓課堂能夠有序進行,課前故意作出嚴肅表情來整頓紀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該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儘快瞭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多拿出一點耐心來,多多換位思考,才能帶好整個班級。

  3、教具準備得不到位。因沒有多媒體教學裝置,所以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用A4紙彩印出來,但是圖片的清晰度不夠高,且較小,後排的學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學無法進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學資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問題,做好準備應對的策略。

  4、時間分配不合理。課上精講環節的後半部分進行得很倉促,一方面時間不夠,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不但想講的沒能講到,且留給學生朗讀和練習的時間也不夠,沒能做到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儘量精簡教師用語,言簡意賅,儘可能的去引導學生,這都需要我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加強鍛鍊。

  5、提問方式不合理。我的問題設定,包括教師用語,都不夠生動有趣,甚至於學生理解不了問題的指向,造成教學方向有些偏離,更多的是使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學目標無法實現。同時,我的教學機智不夠,面對教學過程的多個突發狀況不但沒能提前預想到,而且應對不足,沒能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還需多多向其他教師學習,積累經驗教訓。

  總的來說,這次巨大的失誤,是我沒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落實不好,沒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首先是充分暴露出教師的不足,講解不夠透徹,不夠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加之沒能反覆練習、反覆強調,這是我的失職。因而很感謝我的學生能夠盡力配合我的教學,我將會盡最大努力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不斷完善教學,彌補對孩子們的愧疚和歉意,願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5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識字讀文是低年級的學習重點,但教學不是重複,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教學策略,應該有所提升,比如:學生已經升入二年級,識字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如何面向全體又有所側重呢?閱讀教學中,如何在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的朗讀呢?此次教學《黃山奇石》一課,使我對低年級語文教學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課文匯入應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環節的設定要為課文服務,當然也包括開課伊始的匯入環節。在設計本節課的匯入環節時,我從學生的十一長期生活引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問:“同學們,假期中你都去哪些地方旅遊了?你認為那裡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麼呢?”然後我說:“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黃山去旅遊。”(接著播放黃山的風景圖片,簡介黃山。)板書課題,理解題目的中“奇”的意思,思考:“讀了課題想說些什麼?”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課文,起到了調動積極性的效果,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訓練要紮實有效

  本課的教學建議中提出“本課圖文並茂,學習本課應在培養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可採用看圖學文的辦法教學。”所以,我從黃山奇石的“奇”入手,讓學生看圖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在學習“仙桃石”時,我讓學生自讀之後,再看圖思考“為什麼叫它仙桃石?”理解“飛”“落”的妙用併發揮想象,“你認為仙桃石是從哪裡來的?”

  此環節的不足之處就是朗讀指導的層次不清,形式有些單一,圖畫處理太倉促,想像環節學生說的太少,應該讓學生多說,才能有助於理解課文。

  三、適當拓展,發揮學生想象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透過兒童特有的思維,說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說道:“有兩隻大獅子,一直伸著爪子,一直張著大嘴,你爭我奪的搶著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在遠處的山峰上,有一隻天狗,它前爪伏地,後腿蹲坐在一塊岩石上,呆呆的望著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月亮啊月亮,你快掉到我口裡來吧!”“一位漂亮的仙女,披著長頭髮,坐在平臺上,優雅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別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