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聲律啟蒙教學反思

聲律啟蒙教學反思

聲律啟蒙教學反思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下面給大家分享聲律啟蒙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聲律啟蒙教學反思1

  《聲律啟蒙》我授課的物件是太平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因此在備課的時候,我根據學生們已有的人認知水平,在國學與音樂這兩部分我採用的都是由淺入深。

  國學部分的內容我透過五種讀,看圖片,看註釋,瞭解其中的意思並聯想感受意境美。

  音樂部分的內容共有四個階段:一是有節奏的朗讀,二是有節奏的拍手,三是旋律伴奏,四是樂器演奏有感情的歌唱。

  透過這兩部分的教授學生能夠快速記憶,學生感興趣,課堂氛圍非常活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快樂。但是,在教授的內容上,我發現國學部分涉及的環節過多,內容量較大,因此,在二次備課中,在瞭解大意,感受意境美得關節,可以用直觀的看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感受。

  在音樂部分,我應該給他大家《聲律啟蒙》的歌曲旋律打出來,又便於學生直觀的學唱。

  課後思考,國學教學不僅對學生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對於我們白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學之後,反思白己,自身看書學習的時間少了,尤其對祖國傳統的文化的營養汲取太貧乏了。當想學習時,總是以各種藉口來麻痺自己、為白己開脫。課前有時於對教材的鑽研不充分,自身對教材吃得不透,就傖足上陣。這樣做其實是很不妥的,要給學生帶來有益的、有效的課堂,就必須先認真鑽研教材,設計好教學流程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聲律啟蒙教學反思2

  眾所周知,聲律是我國詩詞理論上的一個瑰寶,對聯是詩詞歌賦上的明珠,《聲律啟蒙》的對詞與對句節奏明快,整齊規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

  一、提倡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在本學期的《聲律啟蒙》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這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二、在每篇課文的後面都會附上一個成語故事,在文中也會出現這個成語故事。我抓住小學生的特點,每次都是從故事入手,激趣匯入。這樣很快就把他們的吸引力抓過來,並且也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聲律啟蒙》中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具有韻律美,在教學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意境採用各種手勢,動作在表演中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節拍。讓學生根據韻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聯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聲律啟蒙》這門功課。

  四、由於《聲律啟蒙》文字的特點,都是什麼對什麼,如“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我抓住這個文字特點,讓教學生進行背誦。可以在課堂上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如我說上半句,學生對出下半句;或者開展競賽的方式,男生說上半句,女生對下半句;一組說上半句,另一組說下半句等。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能很快熟讀成誦。

  五、根據《聲律啟蒙》的教材特點與編寫體例,在教學《聲律啟蒙》時,我儘量以學生讀為主線,以識韻、會意、品境、習法為課堂教學板塊,儘量運用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學策略。儘量構建“智慧匯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國學課堂教學是中華文化經典再現的基礎,學生透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文化千古不變的真理及智慧,為他們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養分。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事,逐步樹立為他們的責任意識,為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我相信,透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為我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不足之處

  一、國學教學不僅對學生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對於我們自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學之後,反思自己,自身看書學習的時間少了,尤其對祖國傳統的文化的營養汲取太貧乏了。當想學習時,總是以各種藉口來麻痺自己、為自己開脫。課前有時對教材的鑽研不充分,自身對教材吃得不透,就傖足上陣。這樣做其實是很不妥的,要給學生帶來有益的、有效的課堂,就必須先認真鑽研教材,設計好教學流程,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二、在教學中我雖然儘量利用“四化”的教學策略,構建“智慧匯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但平心而論略,不是每節課都這樣去設計教學流程的。即使是這樣,也是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的。在教學中在貫穿以讀為主線時,由於客觀因素,沒有很好的指導學生的朗讀,誦讀。在激發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的興趣,我做得不是很好,在性急時,往往會帶些強制性的。沒有很好的激發他們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使他們自主探究、自主實踐、自主答疑。

  三、在會意,品境的這兩個教學板塊的教學中,我做的不好,顯得粗超,不夠細膩。沒有很好的讓學生誦聯會意,品聯悟境,激發學生的聯想,以致各教學環節不相扣,支離破碎沒有層層推進,沒有形成有體系的課堂教學。這樣使得課堂教學不精彩,學生久而久之會厭煩。

  四、整個學期的聲律啟蒙教學都在趕時間,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材的準備上不夠充分,鑽研的程度上不深。對學生在課中或課後,提出的問題也沒有及時答覆。更沒有探求學生們在他們心中對聲律啟蒙這門課有什麼看法,想法,師生之間溝通很少。

  五、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功能,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實踐、自主答疑,我沒有引導好。

  對學生學習《聲律啟蒙》的評價機制不完善,對學生的評價上有很大缺陷。對課堂的應變能力還不是很強。

  總之,在進行《聲律啟蒙》教學之後,我們要有所反思,在耕耘中收穫,在反思中進步。本學期雖然快結束了,但我已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值得慶幸,我相信,反思就像一面鏡子,照著我們,讓我們發揚優點,改進不足,在國學教學的這條康莊大道上快馬加鞭,奮勇前進!

  聲律啟蒙教學反思3

  《對韻歌》取材於少兒啟蒙讀物《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形式對稱,讀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適合在一年級新入學不久進行教學。《對韻歌》選擇的內容大多是孩子們熟悉的動植物和自然現象,所以教學的重難點主要是讓孩子們學習對韻歌的聲韻格律,培養語感,為孩子今後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我對《對韻歌》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鞏固象形字,生字巧記憶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應以識字寫字為主,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不僅要結合圖文、聯絡生活識字,更要教會學生有效的方法進行自主識字。經過上節課識字4《日月水火》的學習,學生物件形字已經有所瞭解,在此基礎上,我由上節課的師講為主轉變為本節課的的生交流為主。首先,我先讓小朋友們圈畫出不認識的字,每個人圈畫出的不太一樣,有的學生多有的學生少。對於學生們不認識的字我採用交流的方式,請認識的小朋友談談你是怎麼記住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豐富,思維方式相近,有時大人們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認知。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比如說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舉小手願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記憶方法,她說“雨”字下面像兩扇窗戶,四點就像是小雨點。經過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動解釋,一副“賞雨圖”已出現在我眼前,我想孩子們一定是,這個字小朋友們一定會牢牢記在記住的。讓學生自主識字,不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一舉多得。

  二、誦讀多形式,熟練巧背誦

  因為《對韻歌》是以對對子的小韻文出現的,讀來琅琅上口。我就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拍手讀等等方式,這種紮實有效的朗讀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讀書、一次次交流中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上,使學生既學習了語文知識,又發展了語文能力。最後在學生們熟讀的基礎上再採用多種形式的背誦:齊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賽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這樣多種多樣的讀和背,能使學生在快樂中識字學習,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遊戲巧安排

  一節課交流熱烈、形式多樣,學生個個學得開開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檢驗方知。首先,我和孩子們玩了一個“找朋友”的遊戲,師說“雲對——”,生接“雨”接著大家一起說“雲對雨”。這樣的活動,不僅鞏固了對兒歌的背誦,然且也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觀念很好的落實到遊戲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愛玩的遊戲,只有將南瓜上的字讀準確才能將南瓜摘下,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很高,躍躍欲試,學生既鞏固了生字,又調整了學習狀態。在鞏固檢驗環節,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已達到極限,透過這樣有趣的師生互動,不僅鞏固了學生的韻文背誦,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不足之處

  本節課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我仍有一點遺憾。在識字教學環節我用了十分鐘左右,但是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在跟孩子們講蟲字的結構的時候讓孩子們說寫這個字的時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孩子們說完以後我沒有再次強調,導致書寫的時候有些同學記住這一點忘了另外一點。二是我找了兩個同學的字在展臺上展示過以後,只讓孩子們評價了一下,並沒有讓他們再次修改,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讓孩子們再次地修改,所以蟲字的寫法沒有得到及時的鞏固。

  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是一個必要的過程,時常的反思也能帶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