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生物教學計劃模板彙編五篇

生物教學計劃

生物教學計劃模板彙編五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我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是不是需要好好寫一份教學計劃呢?那麼如何輸出一份打動人心的教學計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計劃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教學計劃 篇1

  一、生物膜

  1.概念:細胞內所有的有膜結構,如 、 、 等 。

  2.各種生物膜在結構上的聯絡:直接聯絡是指膜與膜直接相連,如內質網膜外連 ,內連 ;間接聯絡是指膜之間透過小泡互相轉化,如內質網膜可以轉移到 膜,再轉移到 膜。

  3.各種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聯絡:各種生物膜功能上的分工和聯絡

  二、生物膜系統

  1.概念:指活細胞內, 、 以及 、 、 等由膜圍成的細胞器,在 和 上是緊密聯絡的統一整體,它們形成的 。

  2.作用:(1)細胞膜不僅使細胞具有 ;同時在細胞與環境之間進行 、 和 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2)生物膜上有豐富的酶,為各種化學反應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3)生物膜把細胞分隔成一個個小區室,如 ,保證了細胞的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

  三、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義

  1.理論上:有助於闡明細胞的生命活動規律。

  2.實踐中:(1)工業方面——模擬生物膜的 功能,進行海水淡化處理,汙水過濾、分離。(2)農業方面——從 的角度研究農作物抗寒、抗旱、耐鹽的機理,改善農作物的品質。(3)醫學方面——人工膜材料替代病變器官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如 。

  題例領悟

  例1.對細胞內各種生物膜的結構和組成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主要是由蛋白質、脂類和少量糖類組成

  B.磷脂雙分子層是各種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D.內質網膜能生成高爾基體膜,說明兩者化學組成完全相同

  解析:各種生物膜的結構與成分相似但不相同。答案:D

  例2.若在豚鼠的胰臟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其放射性出現的順序是:

  3H標記亮氨酸→(3min後) 的 中→(17min後)

  中→(117min後)靠近細胞膜 側 中→細胞 的分泌物。

  實驗說明——(1)分泌蛋白在 合成後,是按照 → → 的方向運輸的。(2)各種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確的 ,又有緊密的 。

  解析:略。 答案:附有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內 小泡 外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分工 聯絡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連線細胞膜、高爾基體膜、核膜,使三者相互聯絡,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結構是

  A.中心體 B.線粒體 C.內質網 D.質體

  2.下列對細胞內生物膜在結構上具有一定連續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內質網透過“出芽”形成小泡與高爾基體膜融合

  B.細胞質中的小泡與核糖體膜融合

  C.細胞膜向內凹陷形成小泡離開細胞膜回到細胞質中

  D.高爾基體膜突起形成小泡,離開高爾基體膜與細胞膜融合

  3.下列哪種物質的形成與內質網及上面的核糖體、高爾基體和線粒體都有關

  A.血紅蛋白 B.呼吸氧化酶 C.胃蛋白酶原 D.性激素

  4.下列有關生物膜轉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具膜結構中膜的轉化是不可逆的

  B.具膜小泡成為具膜結構的一部分要靠膜的融合

  C.一種膜結構的膜成為另一種膜結構的一部分,與膜的流動性無關

  D.生物膜的功能特徵是膜之間轉化的前提條件

  5.下列有關生物膜系統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細胞膜使細胞有相對穩定的內環境B.細胞的化學反應都在細胞膜表面進行

  C.細胞膜把細胞分隔成許多小區室D.廣闊的膜面積為所有酶提供了附著的位點

  6.胰島的B細胞分泌胰島素過程,不能說明的是

  A.各種生物膜在結構上有一定的聯絡

  B.各種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 明確分工,又有密切聯絡

  C.生物膜結構有一定的聯絡性 D.分泌物的排出是主動運輸

生物教學計劃 篇2

  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協作精神,落實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作好實驗教學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現將本學期的生物實驗教學工作制定計劃如下:

  一、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

  為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有效進行,在開課之前教師應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確定選擇的實驗、每個實驗要用到的相關儀器、實驗材料、藥品,哪些需要提前購買或準備、需要多少課時、在學校還是在家庭中完成、具體的'方法步驟、學生之間何時交流、怎麼評價實驗效果等。為確保計劃的可行性,這些難度較高的實驗,教師最好提前進行預實驗把握時間。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個課題中,課題背景闡明瞭生物技術與生產生活的聯絡,基礎知識介紹了基本方法與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學生從哪個方面入手來解決問題,實驗設計提供了試驗流程示意圖和參考資料,操作提示則從操作層面給出了指導性建議。由於這部分內容為新加內容,教師在進行每個課題的研究時,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甚至進行預實驗。然後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資料,明確知識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後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探究,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掌握生物技術,形成實踐能力。

  三、觀看影片、錄影,用“講授—演示”法進行教學

  “講授—演示”給了我們很好的策略,教師可以播放影片、錄影、動畫,甚至可以親自在 課堂上做實驗演示給同學們看。這樣學生也有收穫,配合講授,學生就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實驗活動小組

  本模組對學生的要求是在自學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設計並完成實驗,然後蒐集和整理資料,寫出報告,進行口頭交流,相互討論。為落實好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三維目標,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組進行分組。這樣既在活動中實現智慧共享,提供創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時相互激勵, 還能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五、適當利用學生社群、家庭中的課程資源

  從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目標出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利用社群和家庭的課程資源。

  比如到製作果醬的車間去參觀,豆瓣醬的製作也可以在家裡完成。有些疑難問題可以在網路中查詢答案,可以尋求有經驗的人的幫助。在具體的活動中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加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

  六、設計好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不僅能瞭解課題活動效果,還能發現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心理上的變化。在這種難度較大、歷時較長、自由度較高的教學活動中,最後的實驗評價能起到激發學生成功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勇於克服困難的效果。可以利用檢核表評價操作行為、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用這些輔助手段保證本模組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保證達成教學目標。

  七、本學期實驗進度安排表

  專題一:

  課題1.果酒和果醋的製作

  在進行這個實驗的時候,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如酵母菌的代謝特點,為什麼果酒發酵過程中其他雜菌不能生長繁殖?規範實驗操作,強調注意事項以及實驗安全。實驗中需要的榨汁機、發酵瓶以及滅菌鍋等,可以用75%的酒精對手和發酵瓶進行消毒,用手代替榨汁機,玻璃瓶、礦泉水瓶等可以作發酵瓶(未開封)。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儘量將葡萄捏碎一些,瓶蓋不應旋緊,以便發酵時排出CO2,加入少量活化的酵母菌使效果明顯。製作完成,學生帶回教室,每天觀察現象並做好記錄,待有酒味後,自選幾組擰開瓶蓋,蓋上無菌紗布,製作果醋。最後進行展示交流,分析實驗成敗與得失。

  專題二:

  課題1.微生物的培養與運用

  在進行專題二課題1“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教學時,首先結合教材插圖,讓學生對固體和液體培養基有感性認識,然後透過資料分析,認識培養基的組成成分。關於無菌技術則在學生了解實驗操作過程中如何防止雜菌汙染的基礎上,理解消毒與滅菌的區別,並瞭解常用的消毒和滅菌方法。學生可以操作倒平板、平板劃線法、稀釋塗布平板法等,結合微生物分佈的普遍性的實驗探究,讓學生意識到日常的生活環境中,每時每刻每處都存在著微生物,任何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將某種微生物引入到培養物

  中,從而深刻理解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再比如,進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的分離與計數”這節實驗課時,先要進行菌株篩選,然後再統計菌落的數量,可以使用稀釋塗布平板法進行,然後設定對照。進行土壤取樣時,比較方便,可以就近去公園或者郊區的農田獲取土壤。

  專題三:

  課題1.菊花的組織培養

  在進行“菊花的組織培養”這節實驗時,步驟如下:先製備MS固體培養基,通常情況下,實驗室常用4℃儲存的培養基母液來進行製備;然後選取菊花莖段,要選擇成長比較旺盛的嫩枝,然後在無菌水裡進行清洗消毒;接下來就是進行接種工作,接種時要特別注意消毒,每瓶應該接種6-8塊外植體;接種完成後就放在無菌箱中進行培養,每天應該確保12小時的光照;待生出根後將其移栽到土壤中,每天觀察幼苗的生長情況,並做記錄。由於這個實驗所花的時間比較長,對於課堂上來說,可以運用互動式白板,向學生展示實驗的過程,並進行講解。

  專題四:

  課題1.果膠酶在果汁生產中的作用

  在果汁的生產中,經常會出現果肉出汁率低以及果汁黏度較高的問題,教師可以聯絡學生已有的關於酶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果膠酶的特性及其作用。

生物教學計劃 篇3

  實驗室是學校開展實驗教學的重要場所,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提高中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協作精神,落實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實驗教學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現將本學期的生物實驗教學工作制定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透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組員的協作精神。讓學生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從而認識和揭示自然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識,切實讓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教學要求

  1、演示實驗必須按要求開足,教師在課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實驗。透過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和驗證,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學生分組實驗,也要按教學要求把學生實驗儘量開足。對於學生實驗,若能當堂看清實驗結果的須在實驗室裡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監督學生對每個實驗達到操作規範、熟練的程度;培養他們濃厚的生物學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工作計劃

  1、為適應教學中新教材的使用,實驗室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教學標準,加強新實驗的準備和操作能力,加強與任課教師間的聯絡,按學科參加教研組的活動。

  2、配合任課教師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認真做好實驗教學情況記錄。為教師公開課及科技興趣活動做好必要的準備和協助工作。實驗室做好準備工作,配合任課教師指導學生訓練和複習,檢修好實驗器材,改進器材的效能,確保各項實驗圓滿成功。

  3、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實驗室管理制度。做好實驗儀器、藥品的申購工作,對購入的儀器、藥品及時登記,儲存好說明書和有關資料,按類別分室保管。對現有的儀器、藥品與新課程的要求進行對比,提出增訂的計劃。

  4、進一步加強實驗室防漏水、防火、防盜工作,經常檢查所負責的分管區域的各項安全。按學校要求,定期做好各實驗室清潔工作和安全檢查工作。

  5、配合教務處的安排,及時提供各種考試的考場,保證各年級的分場考試能夠順利進行。對高三畢業班的教室需求在不影響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滿足要求。

  6、做好每個實驗室的使用記錄,保證實驗室的正常使用,維持實驗室的衛生情況良好。

  7、儀器裝置購置,落實上年儀器裝置購置計劃,完成實驗室的更新提高,加強實驗室的儀器裝置的完好率。做好本年度儀器裝置購置,堅持結合實際,適當超前,防止低水平重複和積壓浪費發生。購置儀器、藥品要先行申請,由主管領導審閱後報校長室審批後再購置,入庫要驗收,同時填寫入庫清單。儀器原則不外借,若借出要由主管教導或校長同意後才能,並要及時追回。

  8、制定出本學期實驗教學進度計劃,並寫明實驗目錄,寫明實驗的日期、班級、節次、名稱,教學中按計劃安排實驗。

  9、任課教師須將實驗通知單提前送交實驗室,實驗教師必須將每個實驗用到的儀器、藥品以及其他有關事宜提前準備好,做到有備無患。

  四、將德育工作滲透於實驗教學中

  1、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明確相互協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團結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學生遵守實驗規則,愛護財務,節約用水、電、藥品,從而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3、要求學生嚴格認真的按照實驗要求來操作,細心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4、培養學生井然有序的工作習慣。實驗結束後,把儀器放回原處,整理好實驗臺。

生物教學計劃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透過根吸收無機鹽的演示實驗,使學生明白植物在生活過程中不僅需要水,而且還需要無機鹽。

  2、瞭解氮、磷、鉀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時的症狀;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瞭解無土栽培的原理和優點。

  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演示實驗,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習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無機鹽的作用,合理施肥和無土栽培原理在農業生產實踐的應用,繼續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材分析

  根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必備知識,是理解植物礦質代謝的重要基礎,氮、磷、鉀對植物生活的意義是從事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必備基礎知識,因此這兩部分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本節中藉助兩個演示實驗對這些內容加以說明,但土壤溶液中的無機鹽進入根毛內部的過程是極其複雜的,由於學生缺乏有關的基礎知識,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透過一些實驗來證明植物的生活確實需要無機鹽,而且所需的無機鹽是從土壤溶液裡吸收的;加之,根吸收無機鹽的實驗在一堂課是不易看到結果的。教師還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資料或圖片,或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進行彙報等方式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由於很多學生缺乏農業生產經驗,對於合理施肥原理和無土栽培技術瞭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認識,創造條件,開設實驗,從分析實驗現象入手,幫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吸收無機鹽的條件;氮、磷、鉀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難點:讓學生對根吸收無機鹽以及無土栽培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

  手段:以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學生對無機鹽的概念比較陌生,所以本節課主要是從實際入手,透過學生對演示實驗的參與和觀察,瞭解本節的各知識點。同時在本節課中要儘量利用與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例子或問題,以便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

  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完成下列兩項活動:

  1、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或課外小組完成課本64頁演示實驗和無土栽培幾種植物。

  2、學習收集有關"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資料

  一、匯入:

  1、提問: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麼?

  2、組織學生回答,引出演示實驗:"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濃度,也就是說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於水的物質,為了證明這一觀點,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演示實驗"。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對無機鹽的吸收:

  1、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2、講解:

  土壤浸出液蒸發後留下灰白色的物質,而蒸餾水蒸發後沒有灰白色的物質。這種物質是無機鹽。

  (二)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組織參與課本64頁實驗的學生彙報實驗過程,並展示實驗結果。

  2、組織學生討論無機鹽的作用。

  3、總結: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無機鹽由根吸收,無機鹽使植物生長健壯、顏色鮮綠。

  4、組織學生彙報收集的資料:各種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注意:學生彙報的資料中可能會出現錯誤,應及時糾正。)

  5、出示圖片或錄影,介紹不同種類的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作用(重點是氮、磷、鉀三種無機鹽)。並指導學生進行列表歸納。

  (三)合理施肥:

  1、提出問題:請根據不同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判斷不同植物需要增加哪一類無機鹽,如:小麥、白菜、馬鈴薯等。

  2、組織學生討論。

  3、講解:

  (1)土壤中的無機鹽,特別是氮、磷、鉀等,不斷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須補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2)不同植物的各類無機鹽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種植物隨著生長期的不同,對無機鹽的需要量也不同。人們對各種植物的需求部分不一樣,對無機鹽的需求種類也不一樣,因為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

  (3)肥料分為化學肥料和農家肥料。但分別具有不同的優缺點,在施肥時應當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化學肥料。

  (四)無土栽培:

  1、組織參與無土栽培植物的學生彙報實驗過程,並展示實驗結果。

  2、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無土栽培技術應用的錄影。

  3、組織學生討論無土栽培的概念、意義及應用價值。

  4、總結:

  (1)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質(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據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營養液,來培養植物。

  (2)無土栽培法,有許多優點。人口增多使可耕種土地面積不斷減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通常,無土栽培法生產的水果和蔬菜還會含有更多的營養成份;用營養液栽培法種植植物更便宜,更利於保護環境。無土栽培法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它不需要艱辛的體力。

  三、鞏固:

  請根據本節所學的知識,判斷家中種植的花卉對無機鹽的攝取是否合理,你將如何改進。寫出有關報告。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生物教學計劃 篇5

  本學期本人擔任初一年級2個班的生物課的教學工作,現做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經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本事、學習本事和解決問題本事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職責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工作,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學任務

  本學期講授人教版教材——《生物學》(七年級下冊)。

  三、具體措施:

  (一)、建立新的教學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行動的靈魂。伴隨新課改的進行,嘗試轉變觀念,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充實自我,豐富自我,努力使自我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課程觀、發展觀,從更深地層次上理解教學。

  其次,努力與學生之間建立全新的師生關係。俗話說:教學相長。在教學中把學生當成自我的夥伴,與他們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幫忙他們學習,同時豐富自我的教學資料,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與學生共同發展。

  再次,為適應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學習各方面知識,如學習專業知識,學習生命科學熱點知識,學習電腦等等。此刻必須成為學習型教師,才能適應教學發展的需求。

  (二)、抓住教學各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1、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俗話說“凡事予則立,不予則廢”,為了上好課,我準備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課前,教師不但要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還要認真解讀生物新課標,然後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水平,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研究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景。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堅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②注重本事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解決理論和實踐上的各種問題的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實驗本事、創新本事、思維本事等等。

  ③重視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

  結合相關教學資料,將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滲透其中,使學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初一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本事,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我著重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忙工作,對調皮的學生我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學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我工作的不足。這樣,學生對我也就慢慢地喜歡和尊重,也開始喜歡學習生物。

  3、進取參與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

  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以提高教學水平。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我,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

  總之,在新學期中,我會努力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方法去引導教育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從而切切實實地提高教育質量,取得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