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1

  活動目標

  1. 透過故事,學會遇事情懂得冷靜,認真想辦法解決。

  2. 幼兒會複述故事。

  3. 學會與同伴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畫畫心得。

  4. 透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5. 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嘗試續編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 領悟故事中的含義;

  2. 複述故事中的語言表達。

  活動準備

  1. 圖片:烏鴉,石頭,玻璃瓶

  2. 添畫《烏鴉喝水》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1教師: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人體不能缺水,我們每天都要喝水。我們可以從哪裡可以喝到乾淨衛生的水呢?如果給你一隻杯子,裡面只有很少的水,又 不讓你把杯子拿起來,說說自己可以用什麼方法可以喝到水?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關於喝水的故事,這是一隻和聰明的鳥,我麼先一起猜猜它是誰?

  3. 猜謎語:身穿黑袍子,長得醜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

  二. 欣賞故事《烏鴉喝水》

  1. 幼兒邊看圖畫,邊聽老師講故事;

  2. 幼兒思考並討論:故事裡講了一講什麼事情?它遇到了什麼困難?它是怎麼解決的?最後它喝到水了嗎?(幼兒進行分組討論,最後每組派一名小朋友進行總結)

  3. 教師進行總結:是的,我們要像烏鴉學習,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冷靜,要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

  4. 認識詞語:烏鴉,石頭,玻璃瓶

  5. 幼兒複述故事。

  三. 添畫《烏鴉喝水》

  1. 討論:如果你是烏鴉,發現瓶子旁邊沒有石子,你會想到什麼方法喝到瓶子裡的水?

  2. 幼兒添畫《烏鴉喝水》的辦法;

  3. 幼兒分享自己的畫面及畫面的故事。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透過聽故事,討論,悟出其中的道理,使幼兒明白,遇到任何事情要學會冷靜,開動腦筋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活動透過添畫的方式,啟發幼兒大膽想象,並進行動手操作,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只是孩子們在添畫時存在一定的難度,今後將加強引導幼兒的畫畫水平,期待有更高的提升!

  小百科:烏鴉是雀形目鴉科鴉屬中數種黑色鳥類的俗稱。又叫老鴰,嘴大喜歡鳴叫。為雀形目中體形最大的鳥類,體長50釐米左右。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2

  活動目標:

  1.具有擴散性思維,能在同伴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2.喜歡實踐活動,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幫助烏鴉想辦法,萌發幫助別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動畫製作: 小烏鴉喝水

  2.塑膠瓶(若干,內放石子和水),石子,紙條,海綿,棉花,玻璃球,剪刀,臉盆,積木,紙,記號筆等等。

  設計思路:現在幼兒都生活在大家庭中,以自我中心為主,不會主動地關心別人。所以在本活動中我嘗試運用讓幼兒來幫助小烏鴉想辦法的形式來萌發幼兒幫助別人的情感。在活動的設計中我結合幼兒的興趣用電腦動畫的形式來引起幼兒參與地積極性,使他們更好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在環境的創設上我也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環境,在講講做做的過程中提高幼兒的擴散性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

  活動過程:

  一.匯入主題:

  朋友們我知道你們最喜歡看動畫片,那我這裡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動畫片,讓我們一起來卡看看吧!

  二.欣賞動畫片第一段:

  欣賞後提問:小烏鴉好好地在天空中飛,為什麼突然停下來呢?它可能看見什麼?

  三.欣賞第二段:

  1.哦,原來,他看見了一瓶水想和喝水,那猜猜它喝到水了嗎?(沒有)

  2.那讓我們一起開來看看小烏鴉到底想了什麼辦法。

  四.欣賞第三段:

  1.師:哦小烏鴉在瓶中放入石子,為什麼要放石子?(老師操作)

  2.可它還是沒喝到水,你覺得它會放棄嗎?

  3.你們猜對了,小烏鴉沒有放棄他想了許多辦法,最後終於喝道水了,你們猜猜用了哪些辦法。(幼兒表達自己的意見)

  4.那在我們的身邊和後面有些紙還有一些裝滿石頭的小瓶,你們可以把自己的想的辦法畫下來,也可以動手去試試你想的辦法能不能讓小烏鴉喝到水。

  5.幼兒探索操作,作畫。

  6.讓幼兒介紹自己想的辦法。

  活動結束:

  1.小烏鴉會選擇那位小朋友給它想的辦法呢?(欣賞:小烏鴉喝水)

  2.小烏鴉在大家的幫助下終於喝到了水,它可高興還要我向大家說聲謝謝。我們小朋友給它想的那麼多好辦法。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3

  一、活動目標

  1、透過實驗使學生懂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對科學前沿問題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二、活動重點: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觀念。

  三、活動難點:透過實驗瞭解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

  四、活動準備

  1、烏鴉喝不到水的投影片,課題圖畫。

  2、每組一個托盤、一個水槽、一把小勺、兩個燒杯、部分小石子、水。

  五、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我們曾經學過一篇課文(出示圖畫《烏鴉喝水》),誰還記著這個故事,講給我們聽聽。

  (二)小烏鴉多聰明呀!今天,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一個瓶子(拿起瓶子),瓶子裡也放了一些水,假如你們就是這隻小烏鴉,請你們也來用石子試一試,看能不能喝到水?

  1、學生分組實驗。

  2、彙報結果:

  逐組問:你們喝到水了嗎?(兩組後再問其它)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3、請你們再觀察一下剛才做的實驗,分析分析為什麼烏鴉喝不到水?

  4、投影分析原因

  石子之間有縫隙,水跑到縫隙裡了。

  5、石頭之間縫隙大,砂粒之間的縫隙肯定比石頭的縫隙小吧,那我們用砂粒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6、學生實驗後彙報:這次小烏鴉能喝到水嗎?

  7、透過做實驗,你們知道小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的原因了嗎?說一說。

  (三)你們真聰明!那瓶子裡至少有多少水,小烏鴉才能喝到水呢?請你們再來試一試。

  1、在實驗之前,你們各組先討論一下用什麼辦法來證實,討論好了再做實驗,做完實驗的小組真棒,立起來,比一比哪組同學做的又快又好。

  2、分組討論後實驗,巡視看有幾種方法,引導說步驟。

  3、彙報結果:哪個組願意到前邊來給同學們介紹介紹你們用的什麼方法?

  演示的同學說清步驟,其他組認真聽,看看他們用的方法和你們用的方法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一會兒請你們也來介紹介紹。

  4、小結

  a、透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小烏鴉喝到水,瓶子裡至少應該有半瓶左右的水。

  b、請你們說一說這篇課文的哪裡需要改一改就更好了?請學生修改課文內容。

  c、同學們說的真好!今天,我們透過動手試一試,對以前學過的知識提出了新的疑問,又經過實驗得到了更準確更科學的結果。你們真是太聰明瞭!老師獎勵你們每人一顆“智慧星”!

  (四)同學們那麼聰明,老師想請你們幫助解決一個問題可以嗎?

  1、運用活動中所學知識解釋“水庫冒頂”問題。

  2、討論:要建水庫,必須要考慮什麼?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4

  活動目標:

  1.具有擴散性思維,能在同伴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2.喜歡實踐活動,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幫助烏鴉想辦法,萌發幫助別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動畫製作: 小烏鴉喝水

  2.塑膠瓶(若干,內放石子和水),石子,紙條,海綿,棉花,玻璃球,剪刀,臉盆,積木,紙,記號筆等等。

  設計思路:現在幼兒都生活在大家庭中,以自我中心為主,不會主動地關心別人。所以在本活動中我嘗試運用讓幼兒來幫助小烏鴉想辦法的形式來萌發幼兒幫助別人的情感。在活動的設計中我結合幼兒的興趣用電腦動畫的形式來引起幼兒參與地積極性,使他們更好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在環境的創設上我也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環境,在講講做做的過程中提高幼兒的擴散性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

  活動過程:

  一.匯入主題:

  朋友們我知道你們最喜歡看動畫片,那我這裡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動畫片,讓我們一起來卡看看吧!

  二.欣賞動畫片第一段:

  欣賞後提問:小烏鴉好好地在天空中飛,為什麼突然停下來呢?它可能看見什麼?

  三.欣賞第二段:

  1.哦,原來,他看見了一瓶水想和喝水,那猜猜它喝到水了嗎?(沒有)

  2.那讓我們一起開來看看小烏鴉到底想了什麼辦法。

  四.欣賞第三段:

  1.師:哦小烏鴉在瓶中放入石子,為什麼要放石子?(老師操作)

  2.可它還是沒喝到水,你覺得它會放棄嗎?

  3.你們猜對了,小烏鴉沒有放棄他想了許多辦法,最後終於喝道水了,你們猜猜用了哪些辦法。(幼兒表達自己的意見)

  4.那在我們的身邊和後面有些紙還有一些裝滿石頭的小瓶,你們可以把自己的想的辦法畫下來,也可以動手去試試你想的辦法能不能讓小烏鴉喝到水。

  5.幼兒探索操作,作畫。

  6.讓幼兒介紹自己想的辦法。

  活動結束:

  1.小烏鴉會選擇那位小朋友給它想的辦法呢?(欣賞:小烏鴉喝水)

  2.小烏鴉在大家的幫助下終於喝到了水,它可高興還要我向大家說聲謝謝。我們小朋友給它想的那麼多好辦法。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5

  教學目標:

  理解《烏鴉喝水》中烏鴉能喝到水的原因。

  透過實驗驗證,嘗試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創編故事。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瞭解了水的三態變化

  (材料準備)透明水杯,大小石子或玻璃彈珠,水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引出主題:

  1、講述故事前半段,提問:你有什麼辦法幫助烏鴉喝到水?

  2、講述故事後半段。

  (在瓶中放入石子,使水面升高,小烏鴉就順利地喝到水了。)

  二、小實驗,幫助幼兒理解烏鴉能喝到水的原因:(重點)

  1、實驗一:水一樣多,石頭數量、大小一樣:

  提問:今天,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一個瓶子(出示瓶子),瓶子裡也放了一些水,請你來做小烏鴉,也來用石子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喝到水?(操作實驗)

  小結:瓶子裡的水都滿了上來,大家都“喝”到了瓶子裡的水,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很有用。

  2、實驗二:水不一樣多,石頭數量、大小一樣:

  提問:烏鴉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每次都能喝到水嗎?(操作實驗)

  小結:不一定,如果瓶子裡的水太少,石子放得再多也沒有用。

  3、實驗三:水一樣多,石頭數量一樣多,分兩種大小:

  提問:你們覺得烏鴉這次能喝到水嗎?(操作實驗)

  小結:瓶子裡放大石子,小烏鴉喝到水了。因為大石頭把水的地方佔據了,水就滿了上來。而小石頭小,佔的地方少,水沒有辦法滿到上面來。

  4、除了剛才的幾種實驗,還有其他方法嗎?

  (鼓勵幼兒大膽推理想象,如:把瓶子側過來,鼓勵幼兒進行實驗,驗證

  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確。)

  三、嘗試創編故事:(難點)

  1、根據不一樣的實驗條件和結果將全體幼兒分成3或4組,幼兒自由選擇其中一組。

  2、創編部分故事內容。

  (引導幼兒按照所選擇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創編故事的區域性內容。)

  四、結束活動。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6

  教學目標

  1. 認識8個生字,會寫其中的4個。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8個生字和寫4個生字。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課件,生字卡片,做“烏鴉喝水”實驗的用具、材料。

  學生: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教師講烏鴉喝水的故事,留下烏鴉怎樣喝水的懸念。教師相機揭示課題,學生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 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提醒學生藉助拼音認讀不認識的字。

  2. 學生自由讀,互相幫助解決碰到的問題。教師巡視,注意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3. 四人學習小組用生字卡互相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互相聽讀課文,比比誰讀得最正確。

  4. 教師用生字卡抽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並讓讀得好的同學談談自己是怎樣識記生字的。注意鼓勵學生的進步。

  三、 細讀課文,理解文意

  1. 朗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抽學生讀,其他學生評價。讀後出示實驗用的瓶子,讓學生觀察,以幫助學生理解“水不多,瓶口又小”的意思。

  學生扮烏鴉表演喝不著水的情形,學生透過看錶演理解“十分著急”的意思。

  2. 朗讀三、四自然段。

  讀完課文後,讓一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做“烏鴉喝水”的實驗。用實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和動手,理解“銜”、“放”、“漸漸升高”的意思。

  3. 朗讀全文。

  4. 想想烏鴉還有別的什麼辦法能喝著水,再和同學交流。

  四、 練習寫字

  1. 課件演示字的筆順,學生跟隨書空。

  2. 教師指導關鍵筆畫:“麼”的第二畫是撇折;“升”的第三畫是撇,但這一撇不能太斜。

  3. 學生先描紅,再臨寫。

  4. 展示學生寫的字,師生共同評價,注重鼓勵學生的進步。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7

  活動目標:

  1、能借助一定的材料探索多種從瓶中取水的方法。

  2、培養幼兒多維思考的習慣。

  活動準備:

  教具:瓶子、水、烏鴉、盤子每組一份。

  輔助材料:筷子、海綿、針筒、吸管、瓶子、筆蓋、筆帽、彈珠、毛巾、信封、烏鴉小卡片。

  重難點目標:

  能借助一定的材料探索多種從瓶中取水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設疑,激發探索愛好。

  1、出示一隻烏鴉。師:小朋友們看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誰?(幼兒回答:烏鴉)今天烏鴉碰到一個難題。你們願意幫它嗎?

  2、情景講述: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大地到處是乾旱。地裡的莊稼都枯死了。一隻小烏鴉口渴了,好不容易找到一瓶水,可是瓶口太小,小烏鴉的嘴怎麼也伸不進去。小烏鴉喝不到水,心裡真是著急呀!你們誰願意來幫幫它?

  3、小朋友,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讓小烏鴉喝到瓶子裡的水?(幼兒討論)

  二、幼兒操作,解決問題。

  1、提出要求: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材料幫助烏鴉。不過老師有要求,你們仔細聽了。

  第一個要求:瓶子不能動。

  第二個要求:每一種材料都要去試一試。請小朋友都動動小腦筋,看你們能用多少辦法讓烏鴉喝到水。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引導幼兒大膽探索(鼓勵幼兒大膽藉助各種輔助材料,自由探索讓烏鴉喝水的辦法。)

  三、幼兒討論,經驗分享。

  1、幼兒介紹並演示剛才是用那幾種辦法幫烏鴉喝水的,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師:剛才你們用了些什麼辦法來幫助烏鴉喝到水的?

  2、教師總結

  (1)、吸的辦法:海綿、針筒、吸管

  (2)、填充的辦法:彈珠

  (3)、吊的辦法:筆蓋

  (4)舀的辦法:筆帽

  四:結束活動

  師:今天小朋友們幫助小烏鴉喝到水,小烏鴉很感謝你們,有一份禮物請劉老師送給你們,來領吧。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8

  教學目標:

  1、 複習生字。

  2、 透過多種方式朗讀、感悟課文;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課文內容;用“漸漸”說句子,積累語言。

  3、 懂得遇到困難要認真觀察,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解決。

  教學重點、難點:朗讀感悟課文;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

  教具準備:小礦泉水瓶多個,小石子若干,道具一套,課件一組。

  教學過程:

  一、猜謎匯入新課。

  二、複習生字。

  三、理解課文內容。

  四、拓展思維:如果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

  五、總結本節課學生學習情況。

  教學反思

  如何讓低年級的學生樂學、願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在《烏鴉喝水》一課的教學中做了有益的嘗試。

  一、培養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在充分了解課文內容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們想不想看一下我們班的同學表演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同學們是異口同聲地表示同意。學生在分組創作課本劇的過程中都是很積極地把自己的好點子獻出來,結果馮瑋同學的表演更是讓大家耳目一新。學生的表現欲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三、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為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9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以“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做任何事情,只要動腦筋想辦法,就能獲得成功。課文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所配圖畫,色彩鮮明,生動形象

  1.圖畫作者採用寫意畫法,把難看的烏鴉描繪成頭大目明的樣子,以突出烏鴉聰明可愛的形象,使學生看到圖畫就喜歡閱讀課文。也為學生理解課文描寫烏鴉善於動腦筋想辦法作了形象的揭示。

  2.所配彩圖把文章的線索勾畫得非常清晰。烏鴉喝不到水(水少瓶口小),烏鴉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往瓶子裡放石子),水位上升。烏鴉喝到水了。三幅圖畫展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

  二、故事簡單,含義深刻

  這篇文章是利用一個自然現象來說明一個道理。烏鴉喝水時遇到困難,作者賦予它以人的思維:瓶裡水少,瓶口又小,這是無法改變的,但水位的高底是可以改變的。於是烏鴉在瓶中放石子使水位升高。透過這個故事使讀者受到啟迪,悟出道理:“只要開初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

  三、語言簡潔,結構嚴謹

  文章開始作者用“到處”說明小烏鴉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第二段用“看見”、“可是”說明喝不到水的原因;第三段重複使用“看見”,說明小烏鴉善於觀察,交代解決問題的依據;第四段用“放”、“漸漸”印證“辦法”可行。

  教學本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從圖入手,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按圖的順序提出問題:

  圖上畫的是誰?它想做什麼?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

  烏鴉想出了一個什麼辦法?

  烏鴉怎樣喝到了水?讓學生初步瞭解“烏鴉找到水但喝不到→想辦法,放石子→石子多,水升高→喝到了水”這一故事梗概。

  2.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課又是如何描述圖畫內容的。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二、細讀課文。

  解詞析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讓學生逐段細讀課文,理解字詞含意。可圍繞以下問題進行教學。

  1.烏鴉怎麼找水喝?(到處)“到處”是什麼意思?(可讓學生做這裡找找那裡找找的動作,既讓學生理解”到處找”就是找了很多地方,又體會到水很不容易找到。)

  區分“到處”、“處處”

  選詞填空:①公園裡( )盛開鮮花。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10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烏鴉急著找水—喝不著水—想辦法喝水—喝著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怕孩子們會出現覺得烏鴉的這個辦法並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

  在學完“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烏鴉要喝著水,除了往瓶子里加石子外,還能用什麼辦法喝著水,請大家幫烏鴉想想辦法,想到的請舉手。”兩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起了小手,一位男生站了起來,大聲說:“用吸管吸。”旁邊的學生有意見了,“烏鴉會用吸管嗎?它去哪裡拿吸管呀?”這位男生又說了:“小賣部不是有很多嗎?”全班學生笑了起來,我也笑了,對他說:“你挺有辦法的。”他撓了撓腦袋也笑了”。“同學們還有什麼辦法?”全班又議論紛紛了:“在瓶子旁邊挖個坑,讓瓶子斜倒下來,就能喝到水了。“用烏鴉尖硬的嘴巴,把瓶子啄破,水流出來就能喝到了。”“把一個碗放在瓶子旁,烏鴉用爪一踢,水流進碗裡,就能喝到碗裡的水了。”“把瓶子踢倒,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學生們的辦法各種各樣,我準備給學生們總結課文,這時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烏鴉要喝著水多麻煩呀,你看我伸手拿就能喝到水了,多簡單。”其他學生也說了:“是呀,我們多好呀,口渴了倒上一杯水用手拿就往嘴巴送,不像烏鴉那麼累。”“我們的手不只可以拿瓶子,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聽到這裡我很高興,一堂課可以引出學生那麼多的思考、體驗,產生了一筆多好的教學資源!其實,只要留心,教學中的類似資源是很多的。作為老師,不就應該努力抓住這些資源嗎?

  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富有創新意識的,我想這堂課上我不僅與孩子們一起體會到了文中那個小烏鴉的聰明才智,更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智慧。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11

  活動目標:

  1、知道使瓶子中水位升高的多種方法。

  2、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體大小有關係。

  3、樂意合作探索,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懂得遇事要動腦、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活動準備:

  集體記錄紙、小組記錄單、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貼有水位線1號2號的細頸飲料瓶若干、記號筆、漏斗、小勺、小抹布。

  活動過程:

  一、交流驗證,知道“填石頭”能增高水位。

  1、提出問題:烏鴉喝水的故事中,小烏鴉用什麼方法喝到了水?

  2、驗證猜想:請一位小朋友驗證“填石頭”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

  小結:小烏鴉真聰明!它把石頭放到水裡,水位線就升高了!

  動手實驗,發現並探索烏鴉能喝到水的方法。

  (一)第一次實驗:分別在2號瓶放入不同材料,都能讓烏鴉喝到水嗎?

  1、提供2號瓶:觀察和1號瓶有什麼不同?

  2、引發猜想:2號瓶的水較少,用哪一種材料材料能讓烏鴉喝到水呢?為什麼?

  3、操作實驗:知道往2號瓶裡填小石子和沙子,烏鴉可以喝到水,但是填大石子烏鴉是喝不到水的。

  4、交流思考:影響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結:水位線受大小石子之間的縫隙大小影響,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後,水流到縫隙裡去,但縫隙小,剩下的水被擠到上面去了,烏鴉就能喝到水了。大石頭跟大石頭之間縫隙較大,大部分水流到縫隙裡,被擠上去的水就少,烏鴉不容易喝到水。

  (二)第二次實驗:怎樣讓烏鴉喝到填了大石子的2號瓶子裡的水?

  1、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用什麼方法能夠補救填了大石子的2號瓶,讓烏鴉喝到水?

  2、操作驗證,交流討論:

  繼續往2號瓶加小石子和沙子還能增高水位線,能讓烏鴉喝到水。

  這是為什麼呢?

  小結:大石子之間的空隙較大,小石子和沙子較小,用它們填補大石子之間的空隙,把空隙裡的水擠到上面去了,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聯絡生活,交流經驗。

  你們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助小烏鴉喝到水嗎?

  小結:生活中我們也會像小烏鴉一樣碰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難題,但是我們不能隨意放棄,要學習小烏鴉多思考、多觀察,多動手去解決問題。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12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透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匯入,如此激趣匯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透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

  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13

  科學:烏鴉喝水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組間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兒間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讓每個幼兒都有學習、表達的機會,有利於幼兒主體性得到最大的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發,同時這種學習是要與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這種學習方法尤為有效。前幾天,有一位小朋友給大家講了個《烏鴉喝水》的故事,許多孩子對石子投入瓶中能讓水位升高很感興趣,並提出,要是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還會想出其他辦法嗎?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同時進行幼兒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設計了此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獲得使瓶子裡水位升高的具體經驗。

  2 、嘗試“猜想——驗證”的科學方法,並能進行實驗與記錄。

  3、對材料與沉浮關係產生探究興趣,在困難面前動腦思考有自信。

  活動準備:

  1、課件《烏鴉喝水》

  2、小石子、玻璃球、雪花片、木頭材料

  3、飲料瓶子若干

  4、統計紙

  活動過程:

  一、 課件引題

  1、演唱小烏鴉愛媽媽

  2、觀看課件前半段(烏鴉口渴,找到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瓶子):“小朋友,有一隻烏鴉口渴了,它找到一個瓶子,喝到水了嗎?”(沒有)

  2、“你們能幫烏鴉想辦法喝到水嗎?”

  二、 幼兒猜測並記錄烏鴉喝水的方法

  1、出示材料,請幼兒猜想:哪些材料能讓烏鴉喝到水?

  2、請幼兒結合猜想兩人一組自主進行試驗驗證。

  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提醒幼兒動作小心,不要讓水灑出來,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水位線的變化,並認真記錄實驗結果。

  3、交流分享實驗結果,獲得能讓水位線升高的具體經驗。

  提問:水位線升高的瓶中都有那些材料?

  教師小結:比較沉的材料放到瓶子中會馬上沉到水底,讓烏鴉很快喝到水。

  三、介紹故事結果,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索興趣。

  1、播放影片結尾讓幼兒瞭解烏鴉喝水的辦法

  2、討論還有什麼辦法也能讓烏鴉喝到水?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14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能根據情節發生的先後順序給圖片進行排序。

  2.嘗試仿編故事,用連貫的語言在集體面前講烏鴉喝水的經過。

  3.知道遇到問題要開動腦筋,積極想辦發才能解決。

  活動準備

  1.四個不同形狀的瓶子,小石子若干。

  2.玉米粒、豆子若干。

  活動過程

  1、和幼兒談話引起幼兒的興趣,例如;小朋友你們見過烏鴉嗎?幼兒說見過,烏鴉是個什麼樣子?身上什麼顏色?。幼兒回答後向幼兒講<<烏鴉喝水>>的故事,並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做實驗

  (1)用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裡裝,只到裝滿水到瓶口,讓幼兒觀察。

  (2)用玉米粒和豆子裝,找兩個小朋友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裡分別裝玉米粒和豆子,裝一粒玉米粒、裝一粒豆子的裝法,直到水長到瓶口為止,看誰裝的個數多和少,讓幼兒理解物體的大小不同,它佔的面積也就不同。

  3、觀察圖片內容,然後提問;烏鴉口渴的時侯是怎樣喝到水的?讓幼兒學一學烏鴉口渴的時候難受的樣子和用石子往瓶子裡放的樣子?讓幼兒想一想自己如果遇到口渴的時候,會怎麼辦?會想什麼辦法?

  4、讓幼兒思考後說出多種辦法,最後選一種最好的辦法利用

  (1)逐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讓幼兒回答,從烏鴉喝不到水到烏鴉喝到水,它的心情是怎樣的?讓幼兒用語言表達並做出動,仿編故事。

  (2)讓幼兒學講故事內容,並有表情的講述,或著兩人一組向對方講,最後看誰講的最好比一比,選出講的最好的大家最愛聽的到前面來講給大家聽。

  (3)分組講述,一組為單位講,比一比哪組講的好,想的辦法多又合理。

  教師小結:教育幼兒遇到困難時,不要著急要動腦筋想辦法,去排出困難。

《烏鴉喝水》課後研究活動15

  活動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透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中水量的多少有關。

  3.透過實驗發現石子縫隙大,水上升有限;沙子縫隙小,水能上升很多。

  活動準備

  1.烏鴉喝水的故事(課件)。

  2.每組3人,2人做實驗,1人記錄。瓶子若干,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實驗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看《烏鴉喝水》的課件,匯入活動

  師:烏鴉一開始喝到水了嗎?後來是怎樣喝到水的呢……

  師:是不是有水的瓶子裡,只要投入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

  (二)第一次實驗:目標:水位上升與水量關係。

  每組2個瓶子,水量分別為:很少(三分之一)、一半。

  師:三個人一組合作做。在2個瓶子里加石子。

  加入石子後水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能喝到水,在相應的格子裡做好記錄,加入石子後不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記錄。

  師:實驗後,你發現了什麼?

  總結:水量少的瓶子裡放入石子,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三)第二次實驗:目標:水位上升與縫隙關係。

  盛有三分之一水量的水瓶1個。加沙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要求:加沙子不能喝到水,現在我們換一換,往瓶子里加上沙子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師:這次你發現了什麼?烏鴉能不能喝到瓶子裡的水?

  師:水量少的瓶子裡放入石子,烏鴉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這是什麼原因呢?請小朋友討論一下。

  總結:因為石子和沙子的縫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後烏鴉才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裡去了,水就不能滿了。加入沙子後,水也流到縫隙裡去,但縫隙小,所以水能上升到瓶口,烏鴉還是可以喝到水。

  教師小結

  透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烏鴉喝到水,並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還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裡至少應該有半瓶左右的水,烏鴉才可以喝到水。以後,我們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有的事要透過實驗才能得到更準確、更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