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最後的玉米教學反思

最後的玉米教學反思

最後的玉米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師一直非常重視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後的玉米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最後的玉米教學反思(一)

  這篇課文講述了在收穫季節裡,一個長得很棒的玉米,滿懷希望地等待老婆婆來收穫,可是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著同伴們一個個被摘走心灰意冷時,聽到了老婆婆對自己的誇獎,才終於明白了自己是獲得最高榮譽——被留作明年做種子的最棒的玉米。很有幸,這篇課文經過了專家的指導與幫助,教學過程設計以玉米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即從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著關注學生體驗的宗旨,我也一直在想如何能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玉米情感的變化。專家指導我要抓住“心灰意冷”這個關鍵詞,帶領學生聯絡上下文充分體驗和感受玉米心理變化的過程。課前我收集了玉米變化前後的圖片,本來還想把實物帶到課堂,可惜沒有時間去準備了。課堂上,學生看到了玉米的圖片都十分興奮,很快便能夠根據上下文找出反映玉米心灰意冷的句子。學生能夠從“孤零零”“無奈”等關鍵詞語、玉米的外形變化、玉米的抱怨等方面去體會,但是在朗讀上還是有所欠缺,可能是我個人的情緒還不夠調動孩子們,看來以後還要多增強自己講課時表情語氣等方面呀。

  教學過程還安排了一個可以作為亮點的環節——在學完了玉米是如何心灰意冷後,讓學生再來說說心灰意冷的意思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心灰意冷的時候,教師相機做正面指導。可是一開始學生都羞於開口,感到有點冷場了,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來談。經過引導,一個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開口了之後,其他孩子紛紛開始談自己的體驗,氣氛一下子又活躍了。

  另外,在最後我讓學生回答“你認為這個玉米是最棒的嗎”這個問題,注意了訓練學生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但是學生都是說的玉米如何如何的棒,由於經驗不足,我還不能巧妙的把學生引導回答玉米也有不棒的時候,以後要多向專家老師們學習經驗才行。在最後課文講完的時候,時間不夠,若是能再回歸玉米的心情變化這根主線再把文章串一下就更好了。

  最後的玉米教學反思(二)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

  《最後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收穫的季節裡,一個長得很棒的玉米,滿懷希望地等待老婆婆來收穫,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著同伴們一個個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時,聽到了老婆婆的誇獎,才終於明白了自己獲得了最高榮譽——被留作明年做種子。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相信自己,對前途充滿希望。

  本課需要正音的生字:“棒”是後鼻音,“榮”是翹舌和後鼻音。“淋”是前鼻音。本課課文我抓住那個長得胖胖的玉米外表和心情的變化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先劃出有關的句子,理出文章的基本脈絡,玉米先是從非常自信——並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感激,然後組織學生進行提問,在不同心情變化的時候他分別是怎麼想的、怎麼說的?引發學生思考玉米情感變化的原因,以此來把握文章的整體。本文重點討論的是:這個玉米為什麼會心灰意冷?從淺層的原因到挖掘深層的原因來領悟文章的內涵:喪失信心出於誤會,源於信心不夠,對自己不相信:我是最棒的。所以才心灰意冷。

  《最後的玉米》是一篇文詞精美、意蘊深遠的文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歷程,在讀文過程中品位文章的精美文詞,在學文後有所啟示,就是這節課的目標所在。透過提煉重點詞句來幫助體會玉米的心情變化;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評讀,讓學生在自主品讀的過程中收穫感悟;透過給他們創造一個想象、互動的平臺,讓他們入情入境的體會玉米的自信和感激;最後,聯絡生活實際暢談感受,讓學生們在理解品位了文章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啟示:任何時候都要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