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閱讀賞析

《水調歌頭》閱讀賞析

《水調歌頭》閱讀賞析

  水調歌頭

  一:作者:

  蘇軾 宋朝 選自《東坡樂府》我們學過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江城子 密州出獵》

  二:原文與譯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交代了做詞的原因)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什麼時候有呢?我端著酒杯問蒼天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的宮殿裡,現在是怎樣的年景?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想憑藉清風回到宮殿去,又害怕那華美的建築,在高空中讓我耐不住寒冷。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在天上哪裡比得上在人間好呢。

  5、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過硃紅色的樓閣,又低低地照進了雕花的窗戶,照著不能入眠的人兒。

  6、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月兒不該是對人有恨吧,為什麼總是在人們分離時變圓呢?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有悲歡離合的時候,月有陰晴圓缺的變化,這種事自古難全,

  8、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享這美好時光。

  三:詞義:

  丙辰:熙寧九年(1076)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宮闕:宮殿。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這裡指想象中月宮裡的亭臺樓閣。

  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如。

  朱閣:硃紅色的樓閣。

  綺戶:彩繪雕花的窗戶。

  不勝:經受不住。

  但:只。

  嬋娟:指月亮。

  四:背景: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五:主題:

  這首詩上闋寫飲酒時的想象,下闋寫望月而生的離愁。詩人著眼於中秋明月,並以月為抒情物件,兼懷他的弟弟子由,既表現了詞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再現了他心胸曠遠,毫不悲觀的性格。並抒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一些看法。

  六:賞析理解: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此句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讚美和嚮往之情。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表面上是讚美月夜;也含有對當今朝廷情況的惦念。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對現實不滿,想逃避現實,但又不能決絕的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寫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並決心面對現實。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裡失眠的人。這裡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

  同時蘊含了人生的哲理:人生沒有永遠的圓滿,有歡聚,也有別離,但只要心存美好,就會減少缺憾,增加快樂。

  7、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寫出了積極樂觀的美好境界。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七:此詩蘊含的哲理

  人不管在怎樣的境界中,只要思想開闊,胸懷曠達,就能心安理得,有所作為。人生沒有永遠的圓滿,有歡聚,也有別離,但只要心存美好,就會減少缺憾,增加快樂。

  八:藝術手法

  1、全詞寫景、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天上人間虛實並敘,以自然的深遠澄靜映襯自己胸懷的超脫開闊,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具體化,形象化。

  2、從詞的內容來看,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惡險惡的宦海風濤,揭示睿智的人生哲理,運用形象的描寫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

  九:朗讀節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