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徐復字希顏,興化軍莆田人原文及譯文

徐復字希顏,興化軍莆田人原文及譯文

徐復字希顏,興化軍莆田人原文及譯文

  徐復傳

  徐復字希顏,興化軍莆田人。嘗舉進士,不中,去,不復就。博學,於書無所不讀,尤通星曆五行數術之說,世罕有能及者。為人倜儻有大志,人自飭勵,不求當世之譽。樂其所自得,謂富貴不足慕也,貧賤不足憂也。故窮鄉漏屋,敝衣糲食,或至於不能自給,未嘗動其意也。遇人無少長貴賤,皆盡恭謹。其言前世因革興壞是非之理,人少能及。然其家未嘗畜書,蓋其強記如此也。

  康定中,李元昊叛,詔求有文武材可用者,參知政事宋綬、天章閣侍讀林瑀皆薦復,詔賜裝錢,州郡迫趣上道。既至,仁宗見覆於崇政殿,訪以世務,復所為上言者,世莫得聞也。仁宗因命講《易》“乾”“坤”“既濟”“未濟” ,又問今歲直何卦?西兵欲出如何?復對歲直“小過” , 而太一守中宮,兵宜內不宜外。仁宗善其言。復又獻所為《邊防策》《太一主客立成歷》《洪範論》。上曰: “卿所獻書,為卿留中。”必欲官之,復固辭,乃官其子晞。留復登聞鼓院,與林瑀同修《周易會元紀》 。歲餘,固求東歸。仁宗高其行,禮以束帛,賜號“衝晦處士” 。

  復久遊吳,因家杭州。州牧每至,必先加禮,然復未嘗肯至公門。范仲淹知杭州,數就復訪問,甚禮重之。仲淹嘗言,西兵既起,復預言罷兵歲月。又鬥牛間嘗有星變,復言吳當大疫,死者數十萬人,後皆如其言。復平居以《周易》《太玄》授學者。人或勸復著書,復曰:“古聖賢書已具,顧學者不能求,吾復何為,以邀名後世哉?”晚取其所為文章盡焚之。今其家有書十餘篇,皆出於門人故舊之家。

  復卒時,年七十餘。既病,故人王稷居睦州,欲往省之。復報曰:“來以五六月之交,尚及見子。 ”稷未及往,至期,複果已死。其終事皆預自處。子晞,年五十餘,亦致仕,官至國子博士,復贈尚書虞部員外郎。復死十餘年,而沈遘知杭州,榜其居曰“高士坊”雲。贊曰:復之文章,存者有《慎習贊》《困蒙養》等篇,歸於退求諸己,不矜世取寵。餘論次復事,頗採其意雲。若復自拔汙濁之中,隱約於閭巷,久而不改其操,可謂樂之者已。(選自《唐宋八大家全集》 )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州郡迫趣上道趣:同“促”,催促

  B.仁宗見覆於崇政殿,訪以世務訪:尋訪

  C.故人王稷居睦州,欲往省之省:探望、問候

  D.榜其居曰“高士坊”雲 榜:題署、題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徐復“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的一組是(3 分)()

  ①樂其所自得,謂富貴不足慕也,貧賤不足憂也②遇人無少長貴賤,皆盡恭謹

  ③復所為上言者,世莫得聞也④州牧每至,必先加禮,然復未嘗肯至公門

  ⑤復言吳當大疫,死者數十萬人,後皆如其言 ⑥隱約於閭巷,久而不改其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徐復喜歡談論歷朝歷代的因襲和變革、興盛和滅亡以及對和錯的道理,這方面別人很少能趕得上他。然而他家中沒有書籍,全憑自己的記憶力。

  B.仁宗將徐復所獻的書留在宮中,並讓他做官,徐復堅決不肯,最後讓他兒子做了官。後來和林晞一起修書,最後還是請求還鄉了。

  C.徐復擅長術算,能預知未來,范仲淹曾向其請教,他預測出停戰的時間,星象的變動情況,以及吳地將會發生大瘟疫,都應驗了,但他卻無法預算自己的命運。

  D.徐復晚年曾將所作文章全部焚燬,流傳下來的文章也是門人舊友蒐集的,回鄉後安於貧困,從不譁眾取寵。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 分)

  ⑴故窮鄉漏屋,敝衣糲食,或至於不能自給,未嘗動其意也。(3分 )

  ⑵仁宗高其行,禮以束帛,賜號“衝晦處士”。(3分)

  ⑶古聖賢書已具,顧學者不能求,吾復何為,以邀名後世哉?(4 分)

  參考答案

  5.B(諮詢、徵求意見)

  6.B(②言其平易近人。③言其有才。⑤言其料事如神。

  7.C與文中“其終事皆預自處”不符。)

  8. ⑴故窮鄉漏屋,敝衣糲食,或至於不能自給,未嘗動其意也。

  譯:所以(他)住在偏僻的巷子中,漏水的房屋裡,穿著破爛的衣服,吃著糙米飯, 有時竟到了不能自給的地步,但(這)並沒有改變他的志向。 (敝、或、動各 1 分)

  ⑵仁宗高其行,禮以束帛,賜號“衝晦處士”。 (3分)

  譯:宋仁宗認為他品德高尚,用帛作禮品贈給他,並賜給他“衝晦處士”的稱號。 (高、禮、狀語後置各 1 分)

  ⑶古聖賢書已具,顧學者不能求,吾復何為,以邀名後世哉?(4 分)

  譯:古代聖賢寫的書籍已經齊備了,只是求學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何必再寫什麼,以 在後世求取聲名呢?(具、顧、何為、邀各 1 分) (大意與原意不符,酌情扣分)

  參考譯文

  徐復字希顏,是興化軍莆田人。曾經參加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回去以後,就沒有再考了。他廣泛地學習,對於書,沒有什麼不讀的,尤其精通星曆、五行、數術的學說,世人很少有比得上他的。他為人灑脫不拘,有遠大志向,(常常)告誡勉勵自己,不追求當時社會的聲名。樂於接受自己該得的東西,說富貴不值得羨慕,貧賤不值得擔憂。所以(他)住在偏僻巷子中,漏水的房屋裡,穿著破爛的衣服,吃著糙米飯,有時竟到了不能自給的地步,但(這)並沒有改變他的志向。遇到別人,無論對方年幼、年長,(身份)高貴或低賤,他都非常恭敬,謹慎有禮。他談論 起歷朝歷代的因襲和變革、興盛和滅亡、對的和錯的的道理,別人很少能趕得上(他)。然而他家中不曾儲存書籍,他的記憶力竟然好到這個地步。

  康定年中,李元昊叛亂,皇帝下詔尋求可以任用的文武人才,參知政事宋綬、天章閣侍讀林 瑀都推薦徐復,(於是)皇帝下詔賜給他衣物和錢財,地方官員強迫催促他上路。到了(朝廷)以 後,宋仁宗在崇政殿接見了徐復,徵求他對時局的意見,徐復對皇上說的, (皇帝)在社會上從來 沒有聽到過。仁宗皇帝於是要他講《易》中的“乾”“坤”“既濟”“未濟”,又問今年值什麼卦? 西邊的軍隊要出擊,該怎麼辦?徐復回答說,今年卦值“小過” ,因而太一守衛中宮,軍隊應該守 住內部而不應該進攻外國。仁宗皇帝認為他說得很好。徐復又獻上自己所寫的《邊防策》《太一、主客立成歷》《洪範論》。皇上說:“你所獻的書,(朕)為你保留在宮中。(皇上)一定要讓他做官,徐復堅持推辭,(朝廷)於是讓他的兒子徐晞做了官。把徐復留在登聞鼓院,與林瑀一同編修《周易會元紀》。一年多以後,(徐復)堅決請求向東回去。宋仁宗認為他品德高尚,用帛作禮品 贈給他,並賜給他“衝晦處士”的.稱號。

  徐覆在吳地遊學的時間很長,於是就在杭州住了下來。州官每次到了之後,一定先對他施禮,然而徐復未曾願意到衙門(答謝)。范仲淹做杭州知州時,多次到徐復的住處去拜訪和慰問,對他 很是禮遇和敬重。范仲淹曾說,西邊的戰爭又打起來了,徐復預測出停戰的時間,又在鬥宿星和 牛宿星之間曾經有星象變動的情況,徐復說吳地將會發生大的瘟疫,死亡的人數將達到十萬,後 來(事情的發生)都如他所說的。徐復平時拿《周易》《太玄》來教授學生。有人勸徐復著書立說,徐復說:“古代聖賢寫的書籍已經齊備了,只是求學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去寫什麼,來在後世求取聲名呢?晚年取出自己所寫的文章全部燒掉了。現在他家在存有的十多本書,都出自(他的)學生、朋友之家。徐復去世時,已七十多歲。他生病後,朋友王稷住在睦州,想要前來探視徐復。徐復回信說:“五六月之交,還來得及見到你。”王稷沒有來得及前往,到了那個時候,徐複果然已經去世。他生命終結的事情都能預先處理。他的兒子徐晞,五十多歲時,也辭官了,他做官做到了國子博士,徐覆被追封為尚書虞部員外郎。 徐復死後十多年,沈遘擔任杭州知州,在徐復的住處掛了一塊 “高士坊”的匾。評論說:徐復的文章,儲存的有《慎習贊》《困蒙養》等,他退隱在家中自己努力鑽研,不在社會上誇耀來求取聲名。我評定編次徐復的事蹟,很能理會他的意向。像徐復這樣自動遠離汙濁的社會,隱居在民間,長久不改變自己情操,可以說是真正以隱居為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