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高中語文《王珪傳》原文及譯文

高中語文《王珪傳》原文及譯文

高中語文《王珪傳》原文及譯文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季叔頗,當時通儒,有人倫之鑑,嘗謂所親曰:“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開皇末,為奉禮郎。及頗坐漢王諒反事被誅,珪當從坐,遂亡命於南山,積十餘歲。

  高祖入關,除太子中舍人,尋轉中允,甚為太子所禮。後以連其陰謀事,流於巂州。建成誅後,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諫議大夫。

  貞觀二年,代高士廉為侍中。太宗嘗閒居,與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之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於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竊以聖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時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教宮人聲樂不稱旨,為太宗所讓。珪及溫彥博諫曰:“孝孫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顧問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視聽。且孝孫雅士,陛下忽為教女樂而怪之,臣恐天下怪愕。”太宗怒曰:“卿皆我之腹心,當進忠獻直,何乃附下罔上,反為孝孫言也!”彥博拜謝,珪獨不拜。曰:“臣本事前宮,罪已當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肖,置之樞近,責以忠直。今臣所言,豈是為私?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誚臣,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而罷。翌日,帝謂房玄齡曰:“自古帝王,能納諫者固難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齊,(周)宣王賢主,杜伯猶以無罪見殺,吾夙夜庶幾前聖,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責彥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進直言也。”

  十三年,遇疾,尋卒,年六十九。

  (選自《舊唐書》,有刪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宗指示之曰 指示:指給……看

  B.但恐陛下顧問不得其人 顧問:回頭問

  C.不以不肖不肖:沒有才能

  D.臣本事前宮 本事:本來侍奉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卿乃問朕是非 B.齊桓公之郭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胡為乎惶惶欲何之

  C.而甚重其言 D.為太宗所讓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王珪“直言進諫”的一組是()

  ①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

  ②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

  ③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④但恐陛下顧問不得其人

  ⑤陛下忽為教女樂而怪之

  ⑥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⑤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珪的叔叔王頗是當時大儒,認為王珪很有能力,但王珪卻因罪躲在南山中十多年,未能施展才能。

  B.王珪曾侍奉東宮太子――李建成,很得太子信任。不久,建成被殺,王珪既而侍奉唐太宗,依然繼續為官,但很多時候,太宗對他還是心存戒備的。

  C.王珪借古事勸諫君主,唐太宗雖不採納,但是認為他說的有道理。

  D.本文一方面塑造了敢於勸諫君主的“諫臣”王珪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個善於反思、勇於自責的唐太宗的形象。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①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5分)

  ②自古帝王,能納諫者固難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齊,(周)宣王賢主,杜伯猶以無罪見殺。(5分)

  參考答案

  4.B(顧問:詢問)

  5.C(前一個而表“轉折”;後一個表“承接”。 A項中兩個“乃”均為副詞,譯為“竟然”。B項中兩個“之”均為動詞,譯為“到―――去”。D項中兩個“為”與“所”一起表被動。)

  6.D

  7.B

  8.①不是這樣,郭國君主,喜歡善良的人但是不能用,厭惡有罪惡的人但是又不能除去,這是它滅亡的原因。

  ②自古以來的帝王,能納諫的人實在太難了。從前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齊,周宣王是賢明的君主,杜伯還因無罪被殺。

  參考譯文: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縣人。小叔叔王頗在當時是博學的儒士,有辨別評述人的才能,曾經告訴親屬們說:“我們家的希望,只有在這個孩子身上了。”隋文帝開皇末年,王珪出任奉禮郎。到王頗因參與漢王楊諒反判事被殺,王珪當一塊治罪,於是逃亡到南山,前後達十餘年之久。

  唐高祖入關,王珪被任命為太子中舍人,不久轉任中允,太子李建成十分尊重他。後來因為和皇太子陰謀事件相牽連,被流放到巂州。李建成被殺後,唐太宗平時就知道王珪的'才能,召回拜為諫議大夫。

  貞觀二年,代替高士廉任侍中。唐太宗曾避人獨居和王珪宴飲談話,當時有美人在旁邊侍侯,本是廬江王李瑗之姬妾,李瑗陰謀敗露死亡後沒收入宮,唐太宗指著美人給王珪看時說:“廬江王無道德,賊殺了她的丈夫並把她收為姬妾。暴虐至極,能有不滅亡的嗎!”王珪離開座位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娶這個婦人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太宗曰:“殺人而奪取他的妻子,你竟然問我對錯,這是為什麼?”王珪回答說:“我從管子那裡聽說:‘齊桓公到郭國,問父老說:‘郭國是什麼原因滅亡的?’父老說:‘因為他喜好善良而厭惡罪惡的原因。’桓公說:‘如果象您所說的話,那是賢明的君主,為什麼至於滅亡?’父老說:‘不是這樣,郭國君主,喜歡善良的人但是不能用,厭惡有罪惡的人但是又不能除去,這是它滅亡的原因。’今天這個婦人還在你左右,我私下認為您心裡認為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是錯,這可說是知惡而不能除去了。”太宗雖然不把這個美人趕出宮,但很重視王珪的言論。

  當時太常少卿祖孝孫因教宮人聲樂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所責備。王珪和溫彥博進諫說:“孝孫很瞭解音律的奧妙,又不是不用心,但恐怕陛下詢問的那個人不好,因此迷惑了陛下的視聽。況且孝孫是高雅人士,陛下忽然讓他教女樂而且責怪他,臣恐天下人知道了都會吃驚。”太宗發怒說:“你們都是我的心腹,應當竭進忠誠獻上直言,為什麼要附下欺上,反而為孝孫說話!”彥博馬上承認錯誤並道歉,王珪自己堅持說:“臣本來為前東宮服務,罪責已經應當處死。陛下體恤寬恕我的性命,不認為不正派,安排在政府的中樞近地,要求以忠直為務。今天我所說的,難道是為了私事嗎?不料陛下忽然用惑亂的事來責備我,這是陛下辜負了我,我不辜負陛下。”唐太宗默然不語。第二天,唐太宗告訴房玄齡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能納諫的人實在太難了。從前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齊,周宣王是賢明的君主,杜伯還因無罪被殺,吾早晚都在好好學習前聖,恨不能仰望到古人。昨天責備彥博、王珪,我十分後悔這件事。你們不要因此而不進直言了。”

  貞觀十三年,生病,不久去世,終年六十九歲。